河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点击图片,开启星际穿越
花山岩画从宋代起就已有文献记载,8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对花山岩画的研究,但是因为一个神秘的原因,至年才开始对游人公开游览,在这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连专家们都无计可施,只能坐以待“壁”。
直到有一天,专家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材料,解决了这个“神秘的原因”,让花山岩画重新打开大门,不仅迎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更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誉。
文/记者白竟楠编辑/刘昭
花山岩画不能开门待客的“神秘原因”就是岩壁损害严重,危石较多,岩画壁脆弱,周边环境很不安全。在申遗成功前的八年时间里,花山岩画曾经历了一场“大手术”的抢救性修复保护工作。可以说,没有修复保护工作就无法保障今天花山岩画申的遗成功。
▲花山岩画绘在依江临水、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上,画面的位置距江面一般为30~60m,最高处达m
临江倒影“仙人山”左江是贯穿广西西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流域发育典型的峰丛型喀斯特地貌,沿河发育的喀斯特断崖陡峭险峻,峭壁上保存大量着骆越先人(距今两千年前的战国至东汉时期)用手涂画而成的文化遗迹,这就是岩画。绘有岩画的山体人们也称之为“仙人山”、“画山”等,成为我国及世界上特有的人类文化杰作与优美自然结合文化景观。
花山山体受构造运动影响,形成陡立的断层近三角形悬崖峭壁,峭壁山峰海拔.3米,峭壁相对高差多米。而在这面宏伟岩壁上布满了赭红色的古代岩画,画面宽约米,高约40米,面积为平方米,相当于19个篮球场;画面最高处距明江水面约90米,最低处距江面约30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副总工程师,花山岩画保护项目负责人王金华说:“岩画画面太大了!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中国其他的岩画,比如云南沧源岩画,30米长的崖壁,10米高的岩画,跟花山岩画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
▲图片来源:新华网
花山岩画地处广西地区,靠近中越边境。花山岩画文化早在宋代就已经被记录在南宋初李石所著的《续博物志》上,光绪九年出版的《宁明州志》上记载有:“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虽然描述简单,却将花山岩画上面的图像内容总结了出来,是骆越社会(壮族先民建立的国家)各种巫术活动的反应。
王金华介绍,我国是一个岩画大国,岩画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早期人类文明活动的见证,既有与世界岩画文化、艺术相通的内容,也有自身特有的特点,因为其蕴涵文化价值的真实性、稀有性而弥足珍贵。南方岩画以颜料涂绘为主,一般采用单色平涂方法表现,颜色一律采用红色,花山岩画是其典型代表。
年花山岩画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王金华说,花山岩画申遗成功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花山岩画自身价值重大,以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保存的完美性,是成功的基础;二是近十几年间花山岩画的保护工作,是花山岩画申遗成功的保障;三是申遗工作和申遗文本编制工作,是花山岩画申遗成功的催化剂。
负责编写申遗文本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云说,花山岩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第三条和第六条。第三条标准是能为现存的或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因为花山岩画是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2世纪时期人类活动的文明见证,比如当时的舞蹈、祭祀文化和仪式,在岩画上都有充分的体现。第六条标准是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而花山岩画中充分表现了铜鼓文化,这是一种古代南方地区一直兴盛不衰的文化,包括舞蹈、祭祀、战争等场景,都会用到铜鼓,铜鼓不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种礼器,象征着权利。
▲花山岩画记录的是古人们的巫术礼仪与祭祀活动,图为祭祀鬼神的场景
修复保护路漫漫广西左江流域岩画虽然早在年就由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岩画并未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常年待客,其主要原因是内倾岩壁,因为年代久远,发育有多处众多的裂隙、危石、片状开裂等威胁,时常出现岩画、危石垮落,不但造成岩画局部的毁灭性破坏,而且对周围环境、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修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花山岩画最早从年开始得到重视,大规模、系统的调查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直到年《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的出版,考古专家才将广西左江流域岩画的分布点、年代、性质、族属、作画技术等基本问题基本研究清楚。保护工作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正式开始提上日事议程。
“花山岩画岩体太过庞大,岩画规模太大。存在的问题太复杂,面临保护难度太大,一旦启动工作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当时的条件十分有限,只能‘远观’,调查工作无法做到细致入微,可以说,连岩画岩壁的灾害类型都无法明确。在技术方面,因为勘探不到位,也无法将技术研发工作全面开展。不知道怎么修复,也不知道用什么材料修复。尽管进入年后也组织了多次各种规模,各种级别的研讨会进行研讨,但还是心里没底,多是无的放矢理论研讨,没有实质性保护工作。”王金华说。
所以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将近20年的时间,研究人员只能远远地望着这一面岩画而无从下手。
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考察广西花山岩画,并与广西自治区政府达成花山岩画保护协议,并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也就是在那时开始正式着手启动岩画修复保护工作,王金华担任花山岩画项目负责人。
▲花山岩画勘察现场,险峻的地势让岩画的修复工作困难重重,脚手架搭了一层又一层
花山岩画面临的主要“伤痛”经过大量、艰苦的科学勘察与分析评估,王金华及其研究团队共总结了花山岩画存在的六点病害类型。
第一种是岩画岩体开裂破坏,指的是因各种裂隙交切、温度周期变化等因素导致岩画立壁岩体表面呈片状、块状开裂,但是还没有完全剥落的现象。根据裂隙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风化开裂岩体和构造开裂岩体,不论是哪种开裂,都会对岩画岩体安全保存构成严重威胁,如果不加以修复,岩壁就会随着开裂痕迹继续开裂,最终结果是开裂岩体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整块岩壁掉下去。
第二种是小型危岩体。岩画所在崖壁岩体发育的大规模裂隙相互交切,形成许多与崖壁岩体脱离的孤立危石,也称谓小型危岩体,其实就是潜在的崩塌体,一旦具备崩塌条件,危岩体就会塌陷。岩画区域危岩体的垮塌,对岩画造成的危害是较大规模毁灭性破坏,危害性极大。
第三种是剥落。剥落是指开裂岩画岩体垮落现象,相比于前两种大型损伤属于小型损伤,比如岩壁表面的石料呈鳞片状开裂,或者颜料层翘起等,它不至于使岩壁在某一种冲击中轰然崩溃,但是因为主要威胁岩画本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合理解决也会使岩画遭受毁灭之灾。这类病害是花山岩画面临的主要威胁。
根据科学检测分析,花山岩画的颜料是将赤铁矿磨成粉末,加入植物树液搅拌均匀,再加入少量朱砂制成;颜料沿着生物化石骨片间胶结物(可能是由于动物牲血或植物树液而形成的)的渗透程度较高,颜料的渗透造成胶结物染色而呈褐黄色,由此可以认为,颜料对岩石表面的风化物质起到了一定的固结作用,这也是岩画颜料之所以能够覆盖在岩石表面,并得以长期保存的原因之一。但是,毕竟颜料内渗的深度有限,由于风化层内部岩石结构疏松以及微裂缝隙,同样会造成岩画玻璃脱落。
第四种水害。花山岩画存在的主要水害现象是崖壁岩体裂隙渗水病害和崖壁面流水病害。裂隙水是指山体的水沿崖壁岩体的各种裂隙渗流,在岩画岩体壁面上流出,侵蚀、威胁着岩画。面流水病害是指雨水沿崖壁壁面渗流到岩画区域侵蚀岩画。水除了自身的侵蚀、溶蚀等病害威胁外,还衍生产生微生物、覆盖等衍生危害。
第五种是是岩溶堆积物覆盖。由于花山岩石属于石灰岩,当降雨过大的时候就会形成表面径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钙质沉积,还有泥土沉淀,泥土和钙质颗粒就会覆盖到岩画表面、渗透到缝隙里,影响观赏的同时也会对岩壁造成损伤。
第六种是生物病害。岩石处于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微生物或低等植物寄生、生长在岩壁上。这也是一种不紧急但有威胁的伤害。
虽然花山岩画看起来“伤痕累累”,石窟、岩画等文物身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依山临水,石质文物通常都存在相关的病害,只是威胁程度可能不同,只能加强监测和维护,如果严重到了威胁岩体安全的程度,就必须要加以处理了。花山岩画存在的主要威胁是岩画岩体小型危岩体、岩画岩体开裂剥落,需要马上着手修复。
▲长年的风化和开裂等破坏使岩画变得“伤痕累累”
修复材料的选择是核心问题在终于可以开始正式修复工程的同时,王金华也为一件事发愁:加固材料应该用哪种?此次花山岩画修复工程主要针对危岩体和岩画岩体开裂剥落进行,从技术上可以采用锚杆加固技术和修复加固技术配合使用,锚杆加固就像给山体订了一个“订书钉”,用钢筋将危岩体和山体有效连接起来,但修复加固的主要材料应该用哪种呢?
年初,为了更好的推进花山岩画修复工作的研究,王金华带领研究团队用竹子临时搭建了一个近四十米高的脚手架,对岩壁的破坏情况和岩质情况进行调查,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将花山岩画的病因基本摸清。然而,还是找不到各方面指标与花山岩石相似的材料。“作保护工作走到这一步已经陷入一种停顿和茫然,为修复工作的带头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压力很大,我有点打退堂鼓了。”王金华说。
选择正确的加固材料是修复加固工作可以向下开展的核心环节,之所以成了难题是因为,花山岩画修复加固材料要求与花山岩画岩体性能相匹配,适合花山岩画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加固作用稳定、长久,固化强度适当,修复加固材料固化后不能产生淅盐、开裂等衍生破坏等,尤其是热膨胀系数性能的匹配。
之前选择了环氧树脂、硅胶、超细水泥等十几种材料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就连建筑水泥也被用来修复岩画,但是,水泥的固化系数较高,更大的弊端是水泥会淅出盐分,也就是说,如果用水泥来为岩画“填补裂缝”,不仅会给岩石表面带来盐分侵蚀,凝固后经历风化侵蚀和热胀冷缩差异会把岩壁挤坏。所以,这些材料都无法满足用于花山岩画保护的要求。
直到年上半年,王金华在查找资料与其他专家交流时获知,欧洲采用天然水硬性石灰在砖石文物等历史建筑修复保护进行应用研究的信息,豁然联想能否应用于花山岩画加固保护呢?王金华带着这个发现找到了同济大学戴仕炳教授,他曾在德国读博士期间研究天然水硬性石灰,博士论文也是相关研究,得到了他的帮助,以此为研究方向,终于解决了花山岩画修复加固关键技术问题,
▲工作人员在对岩画表层的裂隙进行加固,他们就住在距离岩壁旁边不远的地方,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工作,除了午休,其他时间都在工作。修复人员所在的位置大约高度20多米,脚手架一共40米高
▲小标签上写着病害的编号,以便修复,修完了就撕去标签,不会对岩壁造成损伤
▲花山岩画保护项目负责人王金华
天然水硬性石灰的发现突破瓶颈通过两年多的筛选及试验工作,年,花山岩画修复关键技术——修复加固材料终于研发成功,花山岩画的修复工作正式动工。为了确保材料的可靠性,年至年,王金华先选择了花山岩画的小区域进行试验性修复加固工作,一年以后,通过技术检测得出加固修复效果,这才这正充分肯定了水硬石灰的能力。之后分三期开展整体保护工作,直至年完成全部修复。
在花山岩画的修复后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李黎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国产天然水硬性石灰的自主研发工作,在参考德国工艺的基础上增加原创和改进,结合中国石质文物特点,选择了黄土高原的料礓石研发水硬石灰,到年取得初步成功,并成功应用于吉林集安高句丽墓葬壁画和承德避暑山庄文物的修复。
我国建筑工程上习惯说的石灰指的是气硬性石灰,与水硬性石灰石不同的。水硬性石灰既有水硬性又有气硬性,在与水接触后先产生水硬过程,水硬之后还有一个逐渐完成气硬的自我修复过程。渐变、自我修复的固化过程,十分适应历史建筑的修复加固,不会对文物造成保护性、衍生性损害。在这一过程中,水硬性石灰会产生许多孔隙,这样就具有了很好的透水、透气性。并且可以根据燃烧的温度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结构、形态、力学性能和膨胀系数等,非常适合石窟岩体裂缝的灌浆封护。水硬性石灰还有一个优点,在消解(和水反应)过程中,可以不添加石膏等任何外来的材料,十分环保,且对文物的破坏力小。
王金华说,能找到天然水硬性石灰是我国石质文物修复的福音,在整体上较大地提高了国家岩土文物保护的水平,不仅在文物修复领域很有前途,并且在民用材料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但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特别是原材料的生产方面还是空白,中国还没有一个厂家能够生产高质量的天然水硬性石灰,如果大量使用需要进口,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推广在民间建筑等方面使用的原因。
“如果我们自己能批量、工业化生产这种材料,在文物修复领域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民用方面更是用低成本得到优质的材料,只可惜,现在我国建材行业并没有认识到材料的优越性,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生产,特别希望能有人做起国内的市场。”王金华说。
▲天然水硬性石灰试验样品
下一步是修复更多的岩画花山岩画的修复已经告一段落,现在已经成为游人体验岩画文化的旅游胜地,但是王金华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对于花山岩画在水害、微生物病害、颜料层脱落、岩溶堆积物覆盖的问题,应该重视监测工作,为修复保护的开展提供依据。所以,在花山岩画常年驻扎着研究人员和监测设备,就像一台在岩画旁边停着的“救护车”一样,检测和保护着岩画的生命。
另外,广西左江流域岩画已经发现80余处岩画,它们共同构成了左江岩画群,花山岩画是我国首个大规模修复的岩画,有这个成功案例在先,剩余的岩画也会逐步得到修复。
王金华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说,花山岩画从修复到申遗成功是一个十分艰辛而漫长的路程,广西自治区文化厅前任厅长覃普对花山岩画的修复及申遗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家对花山岩画的价值还不熟知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积极呼吁地方对花山岩画进行修复和保护,以及申遗的推动工作。90年代的中国并不富裕,但花山岩画的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了国家直接拨款,覃普也为项目组争取到了广西地区的财政支持。“花山岩画申遗成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科研工作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延伸阅读
千奇百怪的花山岩画,都有哪些含义?
花山岩画绘在依江临水、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上,画面的位置距江面一般为30~60m,最高处达m,肉眼难以看到。因此,岩画不是为审美观赏而作,岩画本身就具有某种神秘特殊的功能。骆越人生活在江河、峻岭间,其生存对山、河有很大的依赖性,山、河在古代被幻想成为神灵的住所。至今在广西的某些地区仍然保留着祭祀土地神、社神、雷神、水神、山神、灶神等习俗,这些都与原始崇拜有渊源。花山岩画所在地就是他们信仰的神灵所在之处,也是古代骆越人进行巫术活动的场所,而岩画则是一次次巫术礼仪活动留下来的遗迹,即把现实中举行的巫术礼仪记录下来,固定在岩壁之上,作为沟通人间与神灵的媒介。因此,花山岩画是古代巫术文化的遗迹,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1祭日图2祭祀铜鼓与田神1.太阳崇拜:祭日源于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在古代世界各个民族中都很盛行(图1)。为了求得太阳的保佑,祭祀太阳神便成了人类社会早期最隆重的活动。最常见的方式是举行祭祀仪式、奉献牺牲,并加以记录。花山岩画中描绘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有3个顶礼祈祷、虔诚歌舞的人像。
2.祭祀铜鼓:铜鼓是岭南古代少数民族的圣物,在花山岩画中有许多击鼓图像,其主题以铜鼓为中心,反映了骆越人对铜鼓的崇拜,是他们进行祭鼓礼仪的真实写照(图2)。
3.祭祀水神:左江及其支流,水流浩瀚,水患频繁,人们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便去祭祀水的力量的化身——水神(图4)。花山岩画有的地方,在同一地点多次频繁作画,是那个地方祭祀水神次数多、对水神深信不疑的表现。祭祀水神所示画面中船的图形极其逼真,船尾立两个头似鸟形的木棒,船上数人曲肘举手,动作一致,似歌舞、又似在划桨,场面隆重而热烈。这些画面与骆越人祭祀水神的习俗有关。
图3重叠的正身人像图4祭祀水神4、祭祀鬼神(图5):我国远古传说中的鬼神大都附以某类动物的形体,在近代的某些民族中至今仍然保持着这种风俗。在花山岩画中,有一个处于画面中最高位置的正面人像,其身躯高大魁伟,腰间佩戴环首刀,头戴兽形饰物。兽形饰物头长、顶上有双耳、四肢细长,人戴在头上,无疑是装扮成某种动物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岩画中,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动物的形体,但出现了面具。戴面具进行巫术仪式,目的在于通过面具化身为鬼神,在人世间以鬼神的面目出现,主宰整个巫术礼仪。岩画中反映骆越人跳面具舞的图像应与祭祀鬼神的巫术礼仪有关(图6)。
图5祭祀鬼神图6岩画中的面具人像5、祭祀田神(图2)及生殖崇拜(图7):骆越民族是农业民族,巫术舞蹈在以祭祀田神(农业神、生育神、春神)和祈求生殖为目的的仪式是不可缺少的。花山岩画中有许多毫无掩饰地夸大和突出“性”特征的男女人像以及由其组成的舞蹈场面。借助于生殖器的崇拜和男女交媾的图像,祈求怀孕、生育、繁衍,以及土地多产和丰收。
6.人祭和图腾:花山岩画中有许多人祭的画面,表现以人祭鼓。杀人祭祀之风,曾盛行于古代许多民族之中。在我国商代社会,各种祭祀活动中人祭、人殉的现象十分普遍,花山岩画中的人祭画面展现了古代骆越社会人祭礼仪的真实场面。
图7生殖崇拜图8生殖崇拜(本文由北京科技报社全媒体中心采编制作,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图片源于网络。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赞赏你觉得小编记者不容易,就打个赏吧!
下载“科学加”客户端,阅读和搜索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女排夺金,“高人”是怎样炼成的?神农架神秘N年后才申遗成功,不是因为野人,竟然是因为它……《神奇校车》全集:BTV主持人用科普好故事唤醒你的耳朵有疑问或寻求帮助,快加入"科学来帮忙"群!
科学通讯社(科通社scipress)
提供每日新鲜科学与生活资讯
组织各类有趣活动
主办:北京科技报社
北科传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