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山杂谈遇见最全的临山记忆

点击上方蓝字   对许多的事物,我们往往不但要近望,还要远眺,唯有如此可能才会得到一个全新而且更真实客观的认知。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一语道破了观察事物的天机。对于临山的历史宣传、认知定位,我们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远距离观眺。例如,临山常常引以为豪的卫城历史。临山的历史地位和曾经的繁荣,皆始于明时的建卫,此前不过是个小村落(宋时为庙山寨,元改巡检司)。其实,明朝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全国先后共建了个卫城(据万历《明会典》卷一二四),其中部分设在原有城市,如绍兴卫、宁波卫等;部分是为抗击倭寇而新筑的,临山卫、观海卫等便是。明时为抗倭,在沿海(包括长江下游两岸)共建了54个卫城(据《筹海图编》),其中在浙江沿海有9个(内地7个,宁波卫是属于内地兼作抗倭的卫城)。由于这段卫城历史,使得“临山”这个小城名字,出现在了大量有关明代海防和抗倭的论著之中,甚至皇皇巨著《二十四史》中。虽然,历史上在临山没打过大的什么战役。还编撰了自己的方志《临山卫志》。这便是临山卫的历史位置。又如临山的行政归属及其影响。我们都知道临山的上一级行政单元余姚县在清朝以前一直隶属绍兴府,新中国成立后就归属宁波市(或专区、地区)。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个历史沿革上的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临山的方言口音、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等人文境况。现在临山许多习俗的渊源往往得从绍兴或宁波这两个方向去找寻。对于临山的一些建筑,我们如果去作个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会觉得有些意思。如城隍庙,本是祭祀城隍神(爷)的庙宇,古时的城,通常都建有城隍庙。再如“三官殿”,“三官”即道教中的“天官”“地官”和“水官”,为天地水府之神,古代不少地方均建有“三官殿”或“三官堂”。由此,临山曾建有城隍庙和三官殿就应不足为奇,临山东面的观海卫城也曾同样有过城隍庙和三官殿。但就临山这样的区区小城,竟然曾建了那么多的庵庙(所谓城内“十庵九庙”,城外“十庙九庵”),这还是非常罕见的。还有,临山人民为纪念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而建造的“祠”(“戚少保祠”或“戚参将祠”)和塑像,类似的建筑在国内其他一些地方也建有。另外,与所有拆除了城墙的、曾经的卫城相比较,临山卫的城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几百年后的今日,卫城轮廓还非常的清晰,这可是极其少见的。  临山所有的历史、自然和人文,终究演化和聚合成了现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小城。只不过,时而远眺之,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更加客观真实的临山!浙东三卫   现在的媒体在介绍有关临山历史时,通常都会将曾经的明朝临山卫表述为“浙东著名的三卫之一”。这里的“三卫”即指临山卫、观海卫和定海卫。出于对“浙东三卫”说法的疑虑,我查遍了相关的地方志,均无此说法。仅在明嘉靖《临山卫志》描述武臣司职中,有这样的文字:“把总初制,总临观定三卫”。年版《镇海县志》:“定海把总。嘉靖二十八年(),由定(定海)临(临山)观(观海)总分建。定海总率……”。我目前所见到的最早出处是余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余姚市政协临山委员小组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编写出版的余姚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临山专辑》。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无出处和出于何处,而是不加前提地称“浙东三卫”并不合适,容易给人造成曾经的“浙东”只有这“三卫”!所谓“两浙”,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东”、“浙西”。现在狭义上的“浙东”即指宁波和舟山两地域。事实上,在明朝时的现在宁波市所辖行政区域中,就有宁波(明州)卫、昌国卫、临山卫、观海卫和定海卫等。也就是说,就算狭义上的“浙东”,也有五个卫城,何来“浙东三卫”?要说这“浙东三卫”,最容易让人搞错的是这“定海卫”。因为,一是容易将明时宁波的定海(镇海县在-年称定海县)当作现在舟山的定海。例子有,临山官微“千年临山卫”曾推送的文章《烽烟过后的岁月静好,千年古镇的华美转身》:临山卫“与舟山的定海卫、慈溪的观海卫共称浙东三卫”;二是明时另有镇海卫,而且是两个:一个在今江苏的太仓,年置卫,年改置州。另一个在今福建龙海的镇海,年置卫,年废。所以,将明时的定海卫改称镇海卫是错误的。例子有,余姚市农村工作办公室发表在年第1期《宁波通讯》杂志上的文章《把握发展趋势,推进“三个集中”,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余姚市临山镇发展纪实》:“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临山卫,是浙东著名的三卫(临山卫、观海卫、镇海卫)之一”。另外,年第6期《宁波通讯》杂志上的《临山:穿梭于古朴与繁华,千年古卫城的华美转身》,将“临山卫……与定海、金山并称浙东三卫”,费解!   上图为现在的宁波市域在明代时期的卫所分布示意图。小扬州   在有关介绍临山曾经的繁华市井时,往往会引用清雍正《东山志》中的记述:临山“旧有市,自东门至西门,百货丛集,号小扬州”。那么问题来了,要形容一个地方的经济和市场的繁荣,为什么要比作扬州,而不是苏州、杭州等呢?临山在古代被称作“小扬州”是唯一的吗?针对这些问题查找了一些资料,还真有收获。原来,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年,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历史上,扬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成了全国的偶像。于是就有了许多的城市被称作“小扬州”或以“小扬州”自居,以显示其繁华。除了我们的临山以外,尚有:天津。是名声最大的“小扬州”。元人宋无《直沽》诗云:“直沽风月可消愁,标格燕山第一流。细问名花何处去?扬州十里小红楼。”清人张问陶在《天津》诗中咏道:“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从此,“小扬州”成为天津人自豪的别称。南京。清人吴清鹏游历扬州,见扬州山温水软,物阜民丰,当即挥就《小秦淮》二首,其中有云:“未必渡江能胜此,秣陵应号小扬州!”其他被称作“小扬州”的有江苏的临泽、仪征、南通和金湖的金沟镇,安徽的石埭、秦栏,广东的南雄、仁化,湖南的沅陵、益阳泉光河镇,山东的淄博周村,福建的莆田涵江和台湾台南的茅港村,等等。追溯起来,“小扬州”的提法由来已久。宋人曾觌《诉衷情》词有“半钩珠箔小扬州春色在重楼”之句,明人袁宏道《柳浪馆》词有“醉里不知花是影,隔纱惊唤小扬州”之句。史上号称或自称“小扬州”的地方似应不止以上列举的这些。一个城市的兴盛繁荣主要与其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优势相关。如今,古代众多城市的繁华大多成为了旧梦。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去过扬州。世事沧桑,虽然曾经的繁华已经落尽,但扬州城市却留给了我非常美好的印象:漂亮,干净。那么,也曾被称作“小扬州”的、我们的临山呢?   笔者(左)年6月在扬州瘦西湖。我是临山人   印象中,小时候口头上的“临山人”概念,范围是非常狭窄的,就是指居住在临山城内的人。如对于居住在城隍山北边海地的,笼统地都叫海里人;对于居住在城南边大山以南的,就叫小岭头人或肖东人,寺前湖人等;至于对居住在城外东、西边的,均以地名或生产队名相称,如第四门人,湖堤里人,任家人、方家人、老寨里人等等。当然,按照行政归属,所有临山区、临山公社和临山镇所辖区域内的居民称作“临山人”毫无疑问是完全正确的。要说某人是哪里人,通常以其籍贯所在地为标准。但当籍贯所在地和其出生地不一致的时候,要回答是哪里人的问题就会感到有点别扭。标准说得容易,但一些地方政府面对可以大做“文章”的名人,做起来就难了。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中,高松年校长有这样的高见:对于名教授,学校是沾着他的光的;而对于没有名望的人来说,他们要借学校的光。这虽然是七十多年前写的小说,可当今的学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的各地方政府的宣传,又何尝不是以曾出过各类的名人为荣呢?临山镇政府组织编撰的《临山名人》一书,把非临山而有贡献的部分名人也列入其中。此虽在其“后记”中有说明,但仍不免有贴金之意。如此若可,那苏东坡将被列入全国众多地方的名人清单中了。如今,明代先贤王阳明成为了绍兴等一些地方政府的争抢对象,许多的慈溪人一直坚持把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认作是慈溪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还好,笔者既非名人,籍贯与出生地一致,小城的行政归属地也都没有变化过,是个真正的临山人是无可争议的了。惰贫嫂   “一村里宁(人)惰贫嫂,两(二)村里宁(人)搡(舂)年糕。”“惰贫嫂,样样要,马桶盖里翻顶倒(跟斗)。”“滥眼惰贫嫂,看见样样要。”这些都是笔者小时候家乡的童谣。“一村”即当时的临山公社新建大队。“样样要”即什么东西都要,有贪得无厌的贬义之意。这样的童谣和说法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近日查阅本地方志,无意中发现在这些方志中均记录了有关“堕民”的内容。其中当数年版《绍兴市志》史料最为翔实,在其丛录卷中竟单独列了一章(此卷共两章,另一章是绍兴师爷),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遂进而查阅相关文章,包括CNKI中的学术文献。所谓“堕民”,临山人称作“惰贫”或“惰贫嫂”(“惰贫嫂”本应为“惰贫”的老婆或“惰贫”村里的妇女),在余姚、定海等县志中,尚有“大贫”、“坠民”和“丐户”等叫法,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贬称。“堕民”主要分布在东南诸省,然多半定居在浙江的绍兴、宁波、定海、上虞、萧山和慈溪等十几个县(市),其中又以绍兴为最多。对于“堕民”的起源,众说纷纭。清康熙《新修余姚县志》记载的说法为主流:“宋,南迁将卒背叛,乘机肆毒,及渠寇以剿捕就戳,其余党焦光赞等贬为堕民,散居浙东之宁绍,其类有二:一曰丐户,担盘抬轿,其妻伴嫁收生。一曰郎户,吹打迎送,剃头刎脚,良家吉凶之事皆来供役,……子孙不得考取、入学仕进,良民不通婚姻”。据年政府调查,余姚有“堕民”人,散居在马渚、低塘、梁弄和余姚镇等地。临山的“堕民”就集居在城外东南靠近护城河的“一村”。通常“堕民”均是单独集居的,如上虞丰惠镇有“大贫村”等。旧时,“堕民”社会地位低下,成为了一种另类的社会现象。为此,多有文人作文,如鲁迅先生作有《我谈“堕民”》,周作人作有《堕民的生活》,镇海籍作家唐弢也作有《堕民》等。宁波王静的《中国的吉普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一书还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一等奖。事实上,历朝政府都在努力消除“堕民”阶层与其他民众之间的隔阂。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临山的“堕民”就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歧视现象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当代人口的大量流动,“堕民”及其社会现象应当在逐渐地消失,“堕民”称谓也应成为历史的陈迹。离开家乡已几十年了,不知道现在临山是否还有叫“惰贫嫂”或笑话“惰贫”的童谣流传。王氏桥头   笔者小时候一直住在临山城内距十字街中心不足百米的东街王氏桥头附近。王氏桥头,也就是现在临山东大街与鲂市弄的十字交叉路口,是笔者幼时常玩耍的地方。近些年作为乡土文学,有个叫“王氏桥”的民间故事在流传,见于余姚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临山专辑》《临山民间故事集》《宁波爱国民间故事集》和《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余姚卷)》等。故事主要情节如下:戚继光镇守临山卫期间(即参将署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三月设在临山卫间),某日据报倭寇海盗千余人将围攻临山卫,一时卫内人心惶惶。因为多军士,老弱病残占三分之一,戚继光新来乍到未试锋芒,此前倭寇破城记忆犹新。所以众多守城将士为保全子嗣纷纷将家眷撤走,城内乱哄哄一片。当时戚继光夫人王氏也随着撤离。当她乘轿路径东街桥,看到如此慌乱撤离的场景,暗自思量:“家眷撤离,军心涣散,抗倭怎能获胜?”随即她便返回署处,放弃离城的打算。其他将士及其家眷们被王氏的行动所感染,也纷纷回辇不走了。卫城内的人心安定了下来,形成了同仇敌忾的气势。几天后,倭寇果然来犯,被戚继光带领的军民杀得一败涂地,卫城安然无恙。后来,人们为了对王氏关心国事的行为表达敬仰之意,便将王氏当年停轿的东街桥改称为“王氏桥”,以示纪念。故事是正能量而动人的,可惜笔者小时候从未听说过。既然是传说、民间故事,大多不能当真,就像历史记载不可全都作实一样。不过这故事至少有两点是真实的:一是,明朝的“卫所制”军士可带家眷;二是,嘉靖年间由于吏治腐败,沿海卫所兵额严重缺失(卫额定人)。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大街王氏桥头南北两边是细长的小衖堂,紧靠路的西侧是一条小水沟,常年有些水,时见泥鳅,偶有些极细小的鱼虾。记得那时候曾疑惑过王氏桥头怎么没有桥呢?然没去深究。现查清光绪《余姚县志》,“临山卫城图”中王氏桥头这地方标注的是“厖市桥”,证明以前确实是有桥的。桥南北方向的河流是内城河的支流。厖市,说明从前(至少在光绪年间)桥头或附近地方曾专门卖买家犬。厖市桥,王氏桥,临山话谐音,也许是这传说的缘由之一。临山现在这条王氏桥头南北方向的小沟已不见,衖堂还在,名字改为了鲂市弄。不知出于何故,大概以前王氏桥头也曾被作为鲂鱼交易的场所。几百年世事沧桑,沧海变桑田。诺大的汝仇湖都消失了,王氏桥被拆除,王氏桥下的小河变成水沟,再被填平也就显得非常不足为奇。但我想,“王氏桥头”这个地名会一直被人们口头所流传。诗咏临山   对于象临山这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有历代的文人作些诗对其赞美,亦不足为奇。可如被编入史志,世代相传,这就非常紧要了,也有对此类咏诗进行欣赏玩味的必要。但凡方志,均编有“文艺”或“艺文”内容,明嘉靖《临山卫志》也不例外,但似乎诗咏临山景色的较为多,现择其几首赏之。《临城八景诗》是由明代临山卫人、省按察司佥事庄一俊所作,八景即是:“凤城晓角”、“福寺春灯”、“仓山烟树”、“射圃霜亭”、“东湖岩秀”、“南郭峰清”、“云浮夏盖”和“波晏沧溟”。这八首小诗描绘临山的八个景色基本涵盖了小城的多个视角,当然也带有一些卫城特色,如“射圃霜亭”,射圃意为练习射击的场地。有描山的“城南山外山,千年长一色。郁郁送青来,今看意无极。”有绘水的“城东湖既清,湖东岩复窈,亭台处处奇,疑是神仙岛。”较为形象生动的是仓山烟树:“城中只此山,一拳亦成趣。烟树万家春,何必云深处。”大概当时仓山上拳头大小的石头很多。因礼部儒士方茔也作了这《临城八景诗》,其中有“拳石亦何多,自是山林趣”诗句。仓山在笔者小时候的印象中有些拳石,如要说有很多就不能确定了。这临城八景有个总题,卫志注为马元亨所作,而清雍正《东山志》和民国《余姚六仓志》均认为是卫指挥贾豫的诗:“丹凤飞来止福田,朝阳春树万峰连。仓山花映高冈翙,射圃旌摇彩翼翩。浴影沧溟先见日,清仪夏盖欲擎天。蓬莱景在东湖上,玩乐何须跨鹤仙。”这诗开首显得非常的大气:红色的凤凰(传说中的神鸟)从远处翩翩飞来,停在了福田禅寺上,朝阳东升,春树茂盛,众多的山峰叠翠相连。诗中的山、寺、花、海、湖(东湖即汝湖)这些元素自然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风景画卷。我们现在常常千里迢迢地去“远方”看这样的“诗”景,原来曾经的临山就有过!明王继禹的《临山即景》也是虚实结合:“虎踞龙蟠地,城台跨两山。北峰连海外,南麓出云间。禄食逾三品,阶分列五班。从今开将府,戎马自嘶还。”卫志中的临山咏诗还有不少,如《东岩十景》《暮春东山怀汝湖》和《登天妃宫山亭》等等。这些如画的古诗给临山这座小城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气息。

一勾先生:老临山人。

遇见

遇见你遇见晓寒的文字

一勾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
白癜风治疗贵不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olaero.com/sqxx/3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