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上一篇顾绣起源的朋友们应该有所了解
与如今的四大名绣不同的是,
顾绣从起源到发展,做的大多都是
纯艺术和欣赏性质的作品,
即便它对后来的四大名绣都有深远影响,
但是作品也因为普及不够而鲜为人知,
甚至展览都很少。
但是!!
上海博物馆,联合了北京故宫,
辽宁,南京,南通和苏州各大博物馆,
集齐6款召唤了神龙
——50余套最珍贵的明清名家顾绣作品!
好激动有木有!!!
看看日期:
年12月29日到年2月25日,
#不是我逗你……使我们被命运逗了!#
只因开窍太晚啊!!
当年图样图森破!
不识货啊!!
小编在此发誓:
从此不错过任何一个大型特展!
也许,一辈子都看不到真迹了……
张爱玲不是说么:一别,便是一生……
于是!!!
小编还是发愤图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尽可能找到找全大师名家的的作品照片,
有的还是高清无码的放大细节图!
#掘!地!三!尺!找!来!的!#
有些甚至清楚得可以看到针!!脚!!
今天,就先来挖挖韩希孟的巨作!
重要人物名字读三遍:
韩希孟,韩希孟,韩希孟。
以后说到顾绣,必须记得这个名字!
是祖师奶奶!
但凡是韩希孟的作品
都会有这么一个朱文印:韩氏女红(gōng)
请!认!准!这!个!印!章!
韩希孟到底是什么来头?
简要复习一下
上一篇我们说的顾绣出自露香园
露香园主人乃顾名世
顾名世的第二个儿子叫顾振海
名为顾斗英,振海是他的号,
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制墨大师
他当时用秘法所制的“松墨”,
一时与徽墨齐名
虎父无犬子
顾振海的儿子顾寿潜喜欢画画
师从著名画家董其昌
他的妻子
即,韩希孟,也喜欢绘画,
不过她用的是绣花针
董其昌为其惊叹不已:
“人巧极,天工错。”
晕了么?看下图
会不会有朋友好奇道
那么为什么还要放缪瑞云那条支线?
因为…如果韩希孟是祖师奶奶的话,缪瑞云就是祖师太奶奶啊!
这个我们下回分解~
韩希孟还有个称号叫“韩媛”
是董其昌给她的称号
所以,韩希孟的顾绣,
也叫作“韩媛绣”
崇祯甲戌年(年)
韩希孟出了一本流芳百世的绣品集
《宋元名迹方册》
《仿宋元名笔绣册》
亦称《宋元名迹方册》
韩希孟的丈夫,顾寿潜
书画涵养颇深,为其奔走扶持
与妻子一绣一绘,可谓人间伉俪
在《宋元名迹方册》中
为其写了题跋(有删节):
二十年来,赝鼎余光,尤令百里地无寒女之叹。第五彩一眩,工拙亦淆;余内子希孟氏别具苦心,常嗤其太滥,甲戌春,搜访宋元名迹,摩临八种,一一绣成,汇作方册。
顾寿潜题跋
大致意思是:
二十多年来,我家绣品被广为收藏,价格昂贵,靠仿冒我家绣品,周边妇人得以脱贫,然而她们的作品画多,绣少,工艺拙劣混乱,所以我妻子希孟苦心孤诣,批评质量低劣的作品泛滥如灾,并且不从俗流,甲戌年春天,搜罗探访了宋元时代的名家书画,临摹了其中八副,一一绣出,集成这本方册。
洋洋洒洒三百余字,
是对爱妻才华和艺术天赋的赞赏
和一个文人与之产生的共鸣,
像是钱钟书和杨绛,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般,
既是情谊深厚的眷侣,
又是亦师亦友的事业伙伴~
在如今恋爱自由时代
这种配对已是难得
媒妁婚姻时代
更是珍贵
韩希孟能遇到良人如此
甚是幸运……
#哎呀,好像偏题了……
作为单身狗被深虐连中三刀#
顾寿潜的题跋之后
有一个叫“湘林”的人写的题跋
外界不曾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查阅许久,才知道
“湘林”是个字,名萨迎阿
钮钴禄氏
镶黄旗满人
嘉庆十三年的举人
而后为清朝将领
阿拉韩希孟的路道有多粗!
“观顾家希孟氏绣宋元名迹巧夺天工,
虽古所称针神者,当亦不过如是也。”
无论是丈夫的支持,
还是粉丝的大写怒赞,
都体现了韩希孟登峰造极的水准
而除了这二位的题跋以外,
这本方册内每幅作品
皆有董其昌的题赞
巴拉巴拉巴拉很久了,
好了,开始看图吧~
↓↓↓↓↓↓↓↓↓↓
第一副:《洗马图》
这也是最著名的一张,
临摹仿自元代著名书画家
赵孟頫的著作
一鉴涵空,毛龙是浴。鉴逸九方,风横喷玉。
屹然权奇,莫可羁束。逐电追云,万里在目
白马以顾绣中最擅长的擞和针顺其肌肉纹理施针,
白马身上的斑点则完全依照绘画中的点绘法而绣成。
擞和针,又称长短针
《洗马图》仿自元代赵孟頫《浴马图》长卷
对比一下赵孟頫原作,风格如出一辙!
第二幅《瑞鹿图》
鹿,取谐音“禄”,
象征吉祥长寿和升官发财。
福禄寿喜中,禄在第二位。
鹿和仙鹤通常一起保卫灵芝仙草,
在风水中代表健康长寿的灵物。
在书画,织绣,雕刻作品中经常出现。
知道为什么奈良鹿那么出名了么?
大家又是在日本看中国传统文化了吧,呵呵…
六律分精,苍廼(同“乃”)千岁。
角峩(同“峨”)而斑,含玉献瑞。
拳石天香,咸具灵意。
针丝生澜,绘之王会。
鹿身以平套针绣出,
毛发丝丝细密,
纹理清晰毕现。
水中寿石,
戗针用深蓝、湖蓝和浅蓝晕色表现轮廓,
间施浅绿、浅橙和淡黄色,虚空轻灵。
岸边之石则以散套针法为主,
辅以点染,颇具水墨效果
散套和平套都属于套针
平套粗细长短均匀,
散套更灵活,
在目前绣品中,散套更常见
薛金娣刺绣工作室负责人张雪还调侃说:
平套是iPhon4,散套是6s。
啊哈哈哈~~
第三幅:《补衮图》
衮服:
古代皇帝/上公在祭天地、宗庙
以及正旦、冬至、圣节等
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的礼服。
龙衮煌煌,不阙(通“缺”)何补。
我后之章,天孙是组。
璀璨五丝,照耀千古。
娈兮彼姝,实姿藻黼。
#“娈”“姝”,都是漂亮的意思,
“娈兮彼姝”就是,真漂亮啊真漂亮啊~
藻黼,是十二章纹的其中两个,
经常绣于衮服,这里也是华美秀丽的意思~#
整幅临摹宋画风格
上衣的皱褶
用深浅橙色线以戗针表现,
长裙的皱褶
以六七道淡绿色线斜长抛过,
使衣纹线条流畅
第四幅:《鹑鸟图》
鹌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谐音“安”,
喻示“国泰民安”。
和菊花或者落叶搭配一起,
出现在书画,雕刻和绣品中,
表现“安居乐业”的吉祥寓意。
尺幅凝霜,惊有鹑在。
毳(cuì)动氄(rǒng)张,竦势奇彩。
啄唼(shà)青芜,风摇露灑。
啼视思维,谁得其解。
(毳,氄:鸟兽的细毛唼:水鸟或者鱼类吞食)
羽毛用白、黄、褐、棕、黑等色线
利用羽毛针、掺针、缠针等绣出
调节针向和合理排布用针长短,
在一小块羽毛与另一小块羽毛的衔接处
也拉开针脚留有一定的空隙,
以丰富层次。
这是不用刻鳞针而高于刻鳞针,
绣制得最完美逼真的鸟羽。
刻鳞针:
第五幅:《米画山水图》
仿米芾笔法
通副浓墨连绵山峦
又淡染缭绕云烟
丛林隐隐约约于雾霭中
“夜雨欲霁,晓烟既泮”
南宫颠笔,夜来神针。丝墨合影,山远云深。
泊然幽赏,谁入其林。徘徊延伫,闻有啸音。
多为大块面点染描绘,绣工运用较少,
套针、戗针仅少许运用,
一改顾绣针法细密、色线丰富之特色,
是韩希孟据原画和技法特点
做的灵活调整
江中帆船点点,
戴笠披簑的渔翁坐于船头
风帆的满鼓与张扬
显示出刚劲的生命力,
在一片淡云柔水、
幽淡闲逸中分外醒目
第六幅:《葡萄松鼠图》
葡萄果实堆叠繁密,
象征着五谷大获丰收和富贵。
成串的葡萄还有“多”的含义,
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
葡萄松鼠合喻为“多子”、“丰收”、“富贵”。
宛有草龙,得之博望。翠幄珠苞,含浆作酿。
文鼯(wú)睨之,翻腾欲上。慧指灵孅,玄工莫状。
鼯鼠:哺乳动物,形似松鼠,能从树上飞降下来。
葡萄以蓝、淡蓝或淡蓝、浅白表现,
反映出葡萄成熟度的不一致。
被虫蛀后形成的蛀洞和蛀洞边的枯黄色,
深浅过渡自然,叶的主脉和支脉清晰可见
像扫把一样的毛茸茸尾巴
占据画面最中央的位置
充满动感,可爱至极
自然是重头戏,刻画尤为精心
茸毛劈丝如发,由浓密而至稀疏,
及至边缘,细如毫丝,质感逼真。
第七幅:《扁豆蜻蜓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扁豆是常见的祥瑞之物,其寓意丰收、多子多福、耕耘收获。杨万里那首《小池》里生动描绘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只蜻蜓比翼双飞,更是“蜻”投意合的象征。化身虫天,翩翾双羽。逍遥凌空,吸露而舞。
豆叶风清,伺伏何所。影落生绡,驻以仙组。
豆花用平套手法和抢针法绣制,
以使花色过渡自然。
扁豆内缘用滚针勾边,
背缘一侧稍薄,
表现出扁豆的筋脉。
豆籽运用了垫绣手法,
鼓隆饱满,立体感强。
在图案花纹部位垫上棉纱,
然后在其上绣花,绣成后具有浮雕般立体感
蜻蜓的翼翅用缤(冰)纹针绣出,
丝细如毫,纤纤有力
先用滚针把叶茎和四周轮廓绣好,
然后在中间绣缤(冰)纹针。
线色宜深,根端和尖端的格纹要密,
中间宜稀,根据物体茎脉稀密灵活掌握
年《苏绣技法》李娥英
第八幅:《花溪渔隐图》
《花溪渔隐图》仿元代王蒙笔法
何必荧荧,山高水空。心轻似叶,松老成龙。
经纶无尽,草碧花红。一竿在手,万叠清风。
深得王蒙画树点勾渲染、一树一法之精髓。
绣、画并用。
绣工精细而不板滞,
以细如毫发的丝线
充分表现了原作笔墨的枯润、
笔锋的藏露和线条的圆折等绘画技法。
元王蒙《东山草堂》
韩希孟的最大贡献是使顾绣技艺臻于成熟,以针代笔,刻意效仿,深得名家笔意,达到画绣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诗人郭荣在题韩希孟绣品《序言》中写道:“凡人物、翎毛、花木、虫鱼之类,深浅浓淡,无不如意,亦无针痕线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韩希孟的绣艺为顾绣增添了艺术内涵,从而确立了顾绣卓越地位,成为早期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摘自百度百科
以上便是所有《宋元名迹方册》作品,图片皆来自于网络,部分文字也摘取自其它评论者,《宋元名迹方册》全部收藏于各大博物馆,也是韩希孟最经典,杰出的作品。下次将会介绍她另一幅巨作:《韩希孟绣花鸟册》,淋漓尽致重现花鸟的摇曳多姿和灵动鲜活。敬请期待!
关于缪瑞云的作品,将会在韩希孟之后进行专题介绍~
禅房主人更希望每次的帖子都是高质量的,而不是浅尝即止的图片秀~
时间有限,为了找高清图片和针迹介绍,边写边学,自是耗费很多精力。若有不足,还望见谅指正,小女子这厢有礼啦!
洋洋洒洒,切莫见笑
才疏学浅,望多指正
谢谢阅读,欢迎转发
玉婵
一个正在萌芽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集成空间
上海卢湾淮海中路弄和合坊65号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