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文化一

“崆峒驾鹤游,鼎湖乘龙去”,这是悬挂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管理所翰谱堂的一副书联。寥寥十个字,却含容着一篇黄帝问道广成子,得道后乘龙上天的动人神话故事。

远古仙人广成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只见林木葱茏,幽谷滴翠,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想住下来养神化气。但美中不足的是,崆峒山还不够高,不足以隔断尘嚣,影响修炼。玉帝知道后,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二郎真君神力无穷,往来如飞,不日即将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许的高度。最后挑来的两块和房子一般大的巨石,不能往上加了,只好丢在山下,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二郎石”。崆峒山加到多高呢?看看岩壁上镌刻的“俯瞰五岳”四个大字,就不必说了。

从此以后,崆峒山大变样,摩天压地,群峰如林,穴洞星罗棋布,奇石到处可见,整日白云缭绕,紫气蒸腾。广成子居于混元洞,感到寂寞时,便邀仙友赤松子前来谈仙论道,下棋消遣。广成子驾下玄鹤,朝夕闻道,也变成一名仙童,随侍左右。仙师对弈,神乎其神,都不动手,棋子却一来一往,随二位仙师之心而动。至今山上还有一块古朴的青石棋盘,旁边有一株伞形古松,弯身而立,名曰“观棋松”。传说这里就是广成子和赤松子下过棋的地方。

山有仙则名。东方的轩辕黄帝听说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不顾万里之遥,一路风尘仆仆前来拜师问道。这黄帝也是个非凡人物,姓公孙,名轩辕,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于戊己日而生,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又因居轩辕之丘,用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生而能言,不但聪明睿智,而且谦恭好学,不耻下问,为寻求治邦安民之道,青少年时即立志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天下贤能之士。这次去崆峒山,他已四十来岁,做国君也二十多年了,不免摆起威仪排场。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另外还有文臣、武将、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

一日,过了泾河,车仗停在山下。可是崆峒山层峦叠嶂,岩崖危峻,却无路可上。黄帝在山下肃穆敬候许久,不见一点动静,不禁惶惑地转身向嫘祖说:“是不是我心不诚、志不坚,广成仙子不愿来见我呢?”嫘祖说:“我们从北斗星之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这斗柄之野,大家包脚的牛皮都磨穿了,怎么能说心不诚、志不坚呢!”女节接着说:“我们歌舞起来,仙师也许会下顾。”黄帝点头同意,于是焚起香草,青烟袅娜,香气袭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边舞边唱,声振山谷。

这时,广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早有玄鹤童子急匆匆来到洞中,用鸟语向广成子说:“禀仙师,轩辕氏,在山下。”广成子早知黄帝来意,含笑说:“真荒唐,不去治国,却来求仙。待会儿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辞后,广成子一挥拂尘,一只丹顶鹤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鹤背,飘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发出悦耳鸣声。广成子在云端出现,黄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黄帝以极崇敬之语气,朗朗陈述:“弟子一片丹诚,前来求教,敢问仙师,至道是什么?”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然后停在虚空,语意深长地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毕,拂尘一扬,仙鹤凌空;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怅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话,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在黄帝落泪的地方,后来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绿晶莹,据说那就是黄帝的泪珠,后人把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黄帝毕竟悟性高,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在一批能人的帮助下,造宫室、舟船、弓箭,创天文、历法、书契,等等。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黄帝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一部医书《内经》。后来在阪泉战胜炎帝,在涿鹿擒杀蚩尤,统一了天下。真是文洽武功,显赫彪炳。

黄帝虽贵为天子,但还是很想念广成子。他一百岁时,悄悄离开轩辕之丘,单独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路上,黄帝见前面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恭立道旁,施礼让路。长者微微一笑说:“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黄帝赶忙上前说:“请问长者,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随口吟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说罢倏然不见。原来这长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头,广成子不向他传授至道,才这样指点的。

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还能看到这种石子,人们把它叫做“血儿石”。

黄帝再次来问道的事,早有玄鹤童子报与广成子。当他膝行到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黄帝见到广成子,稽首再拜,请教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广成子赞许他问得好,随即以平缓的语气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广成子说到这里,略一停顿,接着又讲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等等。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这天,从轩辕之丘赶来接驾的群臣,已登上峡口山头,等候黄帝出来。这座山后来就叫“望驾山”。

黄帝回国后,居于荆山极高处之昆台上,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他在一百二十岁时,命人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鼎成之日,正当设宴欢庆之际,忽见空中霞光万道,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元妃见状大惊,黄帝对她说:“不必惊慌,这是天帝派来迎我的。”于是离席骑在龙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黄帝袍服,也跟着上去。传说当时宫中大臣随从黄帝乘龙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叫做“鼎湖”。李白在《飞龙引》诗中赞道:“黄帝铸鼎于荆山”,“骑龙飞上太清家”,“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崆峒武术历史传承源远流长,体系完整,与道教文化紧密关联,以其丰富的内涵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凝聚着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缩影。崆峒武术拳种较多,包括平凉民间和崆峒山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拳法、功法和鞭杆、棍、条子、流星锤等拳械,还有传入平凉的四门、通背、六和、查、花、炮、红、心意和陈氏太极拳及近三十年来传入崆峒的封手、劈挂、翻子、八极、八卦掌、形意拳等三十多个拳种,多个拳械套路。

崆峒自古是咽喉之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文王伐密、隗嚣拒汉、李广战匈奴、夏侯渊破韩遂、前秦与后秦之战、夏于北魏之战、宇文泰侯莫陈悦、尔朱天光屠水洛城、李世民战薛举、李元谅屯兵崇信、唐与吐蕃平凉会盟之战、宋与西夏之战、法淳护崆峒、金与西夏蒙古兵之战、宋金争夺水洛城、农民军与元军之战、清军与王辅臣叛军虎山墩之战……由于战争和古崆峒人多尚武节之氛围,涌现出皇甫规、皇甫嵩、李广、冯异、金祚、梁嵩遵、彭乐、梁睿、刘惟辅、韩茂、郝玭、吴璘、吴玠、韩琦、杨谌、石辂等一大批武臣、武将和勇士。他们有的为国以武御敌,有的以武尽忠,有的以武取义,其英烈彪炳史册,为后世敬仰。独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孕育了古崆峒人崇勇尚武、淳朴重义的个性,平凉是尚武习俗形成的丰厚土壤。北宋朝廷于庆历二年十二月对崆峒山僧人予以嘉奖并对有功法淳等僧人进行了封赏。从此,崆峒武功名扬天下。隋代末年的飞虹子开山立祖、创立崆峒派武术。清嘉庆年间(-),庄浪县朱店镇孔家沟村人孔登远自幼习武,臂力过人,从军后身经百战,人称“孔啸虎”。清末和民国时,庄浪著名拳师邵银,武技精深,名扬陕、甘、宁三省。清同治十二年,崆峒区人高某(名不详),中武举,擅武技,精弓箭,任平凉府道台衙门工备师爷,遗留状元石一尊。咸丰年间,现平凉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人贾同道中武举,现有“功德碑”立于该村,另有崆峒人邓木林精六合大枪(邑武生升云张道碑)。今花所乡苏陈村苏亮精太师鞭、燕青棍与母子棍。崆峒山道士康嗣建、方慈贤,力大、精武功。清末,崆峒武术进入发展阶段。清光绪六年(),在平凉县(今崆峒区)成立讲武堂,每年招收武童生习武。据记载,此时涌现出了多名武举人。民国初期,庄浪人邵银环投师少林,拳路广而精,广收门徒,佼佼者甚多,名扬陕、甘、宁三省区。年,平凉县成立了民众教育馆,内设国术馆,招生授艺,各中小学堂(校)也都设有武术课。与此同时,民间武术兴起,尤其在农村,许多乡村设拳坊、请拳师、拜把式。山东、河南、陕西和周边地区的一些武术名师先后来到崆峒传拳授艺。著名拳师有王耀东、杨振刚、王金堂、郭金华(回)、佘仁耀等。

民国二十四年(年8月),静宁举行了第一次全民运动会,涌现出了张万泉、张寿春、杨如林、王二、王春、“李家丁子”(名不详)、潘海云、邹彦虎、张彦虎等武术好手。许多传统拳械技艺、功法和套路在农村生根流传。民国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后,庄浪朱店、卧龙乡一带武术兴盛,苏家山村设有“榜房”(武术学堂);静宁县李店、仁大、红寺、威戎等地都有其传统的拳术、器械套路在练习传承;崆峒区境内的麻黄村、观殿村、盘龙村、汝林村、苏陈村、大潘村、下甲村、杨家山村和城子村、关庄村、大路村和田河村、贾洼村和县城及崆峒山,习武之风兴盛,各处都有其传统拳艺在习练传承,并显现出崆峒风格和家传模式。这一时期,还有不少著名武术人物来到崆峒山,或暂住或观景。如少林寺僧人铁肩禅师挂单于崆峒山归元寺,著名戳脚大师于伯谦由东北来崆峒,在通备门大师马风图、马英图,棍王罗文远等人的陪同下游览崆峒山,还有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鸿烈、四门拳传人邵银等人在崆峒传拳授徒,留下了武术功法和拳法。年前,崆峒境内的武术颇为盛行,较为有名的武术人物有汝志坚、吕开秀、乔开琪、朱文芳、李彦虎、居世安、童天祥(回)、马恒福(回)、董世平、苏宝山、者清俊(回)、兰振清(回)、白亮清(回)、吕世平、贾万忠、崔凤武和崆峒山道士宋高志、禹理昌、郭宗尧、韩元觉、聂宗清等。同时,静宁的吴彦彪也以武会友,张学义曾出游天水、定西、白银等地,以武会友,切磋拳艺,张彦虎也在家乡传拳授艺。

解放后至年,平凉境内的武术活动非常活跃,城乡练武之风盛行,武术赛事频繁。年,崆峒拳师朱文芳获甘肃省和西北武术选拔赛获两个第一名,同年0月获得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武术第二名。年,回族拳师童天祥参加全国武术观摩评奖大会,获三等奖。年,静宁县红寺乡老拳师魏琪参加了西北武术运动会,拳术获优秀奖。年,平凉市武术代表队获甘肃省第二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童世英、童世雄分别荣获少年冠军和第三名。童世英先后四次参加全国运动会,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获得五项全能银奖。涌现出以李廷鉴、潘生龙、歧有仁、焦鸿军、张步民、刘长有、童世英、童世雄、李维栋等一批武术新秀;潘生龙在年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上,获五项全能二等奖。焦鸿军、童世雄、李维栋、贾万忠也在省级各类武术比赛中先后获奖。年平凉地区武术代表队参加全省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童世英、雷建忠、甄庆平拳械分别获得单项前三名。年后,随着各级武术赛事和观摩交流大会的举办,武术协会的成立及武术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崆峒武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历届省级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和武术比赛中,静宁县有0余人先后获得名次奖和等级奖。年至年,在甘肃省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拜少宝曾三次荣获一等奖,李小芳两次获得双匕首获二等奖,马继良获二等奖一次,优秀奖三次。年平凉代表甘肃省武术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武术表演赛,荣获表演奖。崇信马家湾武术队年参加平凉地区武术观摩比赛,团队荣获第四名,梁登先获老年组优秀奖。年拳师苏占林参加平凉地区运动会武术观摩赛,棍术获一等奖。年静宁县首次承办了“甘肃省武术比赛暨演武大会”。年龚清涛(女)参加平凉地区第八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劈挂拳获四等奖。年庄浪县首次组队参加平凉地区第八届运动会,武术获团体总分第三名。99年的全国首届崆峒山武术学术研讨会,年的平凉市第一届崆峒旅游节暨崆峒山武术表演、年的甘肃省“崆峒杯”武术比赛暨演武术大会,年的首届崆峒武术节暨甘肃省武术比赛,5年的“崆峒杯”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至7年的全国武术散打精英赛,8年的平凉市第二届运动会“体彩杯”武术比赛及20年的平凉市第三届“体彩杯”武术比赛,都在崆峒境内成功举办。

三十多年来,崆峒武术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有7人先后分别参加了国家级武术比赛、观摩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张学义、李正虎、马明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有20余人分别荣获国家三段至六段武术段位,有0多人获得国家一级或二级武术裁判员资格证书。一批武术新秀崭露头角,习武者及以武术健身的为主的群体达到多人。年0月至今,平凉武术馆、崆峒武术馆、静宁成纪武术馆、崆峒文武学校、崆峒武术院相继挂牌成立。崆峒武术研究会、太极拳研究会也随后成立。随着各种武术赛事、节会和民间习武之风不衰及传拳授艺与学术交流的持续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崆峒武术的不断发展;同时,崆峒武术也得到了平凉市、区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并涌现出了一批关心、支持崆峒武术事业发展的社会贤达。当前,在一批痴情崆峒武术,热心武术健身活动及致力于宣传弘扬、传承推广崆峒武术的有识之士努力下,崆峒武术正逐步健康地向前发展。

干锅茶树菇

核桃包子

红烧海参

黄面发糕

兰花黑椒排

鸟语花香

清炒大虾

什锦干果肉

十全大补汤

素翅扒菜胆

素红烧肉

素肉双拼

素熏肝

太极素菜羹

太极素烧排

太极素虾仁

铁板千叶豆腐

五彩明虾粒

祥龙

像生梨

蟹黄带鱼

一品虫草豆腐

一品虫草豆腐

一品长寿鱼

崆峒旅游文创产品开发调研座谈会在崆峒古镇召开!

7月4日,崆峒旅游文创产品研发座谈会在平凉文旅投集团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崔小宾主持。平凉市旅游局副局长尚高明、崆峒区旅游局局长王宗、崆峒区博物馆原馆长张文举、崆峒文化研究会康志福、平凉文旅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沈福建、副总经理杨晏博、祝祯祥及新世纪酒业、凯沣食品、淘宝特色中国·平凉馆等平凉各大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会上,作为此次文创产业研发团队--江苏昆山意维国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裁阿雷船长向参会各方介绍了意维文创公司的发展运营情况和近年来的文化创意成果,以及意维公司为崆峒山大景区所开发的文化创意规划方案。意维公司针对崆峒山大景区在文创产品、民宿客栈、旅游线路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创意规划。

随后参会各方代表踊跃发言,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如在崆峒“文创产品”开发上,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引导,牵头整合资源,开发系列主题性强的特色文创产品;结合当地道源文化、崆峒武术文化、陇东民俗文化等,大力发展具有崆峒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用当地的文旅产品资源融合最新的国际理念打造接地气的特色文创产品,通过创新宣传、推介手段,提升旅游用户粘连度等。

最后,崔小宾表示:文创产品开发,重点在于探索传统文化的商业开发新模式。探索如何优化、推广文创产品,将跨界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以实现文创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让游客通过使用文创产品,更深刻地了解崆峒人文历史,从而达到传承崆峒文化的目的。

崆峒之巅,平凉邀你赴一场问道之旅

围棋高手弈决崆峒冠军大V健走平凉

年甘肃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7月2日启幕

盛夏七月,崆峒山下、泾水河畔,将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世界围棋界的大师,将在崆峒山棋盘岭一决高下;他们是奥运冠军、央视主持、健身大V、著名企业家,将在平凉与徒步爱好者来一场独具特色的“风物之旅”。

夏日崆峒(每日甘肃网记者兰天/摄)

围棋高手对弈崆峒山巅

7月2日-26日,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棋圣”聂卫平以及王汝南、华以刚、华学明(女)、武官正树(日本)、常昊、古力、罗洗河、陈耀烨、柁嘉熹、唐韦星、崔哲翰(韩国)、李昌镐(韩国)等众多国内外围棋名家和著名棋手将在崆峒山棋盘岭展开对弈。

另外,备受   中国甘肃网9月25日讯(本网记者叶满山)25日下午,“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崆峒山下的平凉崆峒文武学校,揭秘崆峒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练习剑法的学生

  崆峒武术根源于道家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崆峒武术吸纳了从古印度西来的佛教和内地东传而来的儒教,于是逐渐形成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历史融合过程,其内涵也随之充盈而饱满。至唐初,崆峒武术修炼者飞虹了游历敦煌,将飞天舞姿与武术动作揉合,创编成花架拳,至此,崆峒武术形成了完善的内容,成派后开宗明义,广传天下。

站如松

  近来年,有关部门和人士尝试挖掘崆峒文化内涵,于年成立了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9在崆峒山下的崆峒古镇新建了学校,以便于更好的将崆峒派武术继承和发扬广大。

校长王镖介绍学校情况

  崆峒文武学校校长王镖介绍称,崆峒文武学校目前在校学生多人,自建校至今,参加各级各类武术比赛、表演活动多场次,荣获各级各类奖牌余枚,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省、市、区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多次受到崆峒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表彰。

认真钻研刀法

  记者对武校学生小王进行采访,他表示自己来学校学习武术已经3年了,刚进学校的自己与这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现在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学好一身本领,代表学校和家乡去参加比赛获得荣誉。

一招一式刻苦练习

  王镖告诉记者,崆峒文武学校在培养武术人才的同时,让闻名遐迩的崆峒派武术发扬光大。让这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崆峒大地扎下深根,成长的枝繁叶茂。

崆峒岛

编辑

崆峒岛位于烟台芝罘区东北部海域,距离海岸线9.5公里,是距离烟台市区最近的海岛。

崆峒列岛包括主岛崆峒岛以及围绕其周围的卧佛岛、担子岛、柴岛、马岛(也称文曲岛)、崆峒岛、玄武岛(也称龟岛、蛇岛)、元宝岛、天鹅岛等十几处小岛和礁群,群岛错落有致,形状各异,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主岛。其中,陆地总面积为.58平方公里,海区面积46平方公里,主岛崆峒岛面积约0.9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3公里,是烟台市区第一大海岛。

岛上山脉呈东西走向,长米,呈“一”字形立于岛的最北面,筑成一道天然屏障。山后暗礁遍布,山之西端为西广咀,其延伸礁石与西临的马岛(也称文曲岛)东礁相距数百米,阻挡风浪,形成一个天然港湾。岛多海蚀岩洞,北面矗立着陡峭的礁石。[]

中文名称

崆峒岛

外文名称

kongtongisland

地理位置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东北部海域

占地面积

0.84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7:00-7:30

门票价格

40元(包含岛上门票和上岛船票)[]

著名景点

罗逊灯塔

著名景点

崆峒岛灯塔天然海水浴场银沙海滩彩石沙滩展开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山东省烟台市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可

目录

实用信息

2交通信息

3主要景点

4游玩项目

5简介

6详细介绍

?建设背景

?建设规划

?经济效益

实用信息

编辑

门票信息

登岛船票40元,包含上岛门票和岛上的观光车票。[]

交通信息

编辑

从崆峒岛游船码头乘船崆峒岛约行9.5公里,航行约30分钟。

主要景点

编辑

崆峒岛人文:兼具自然与文化历史景观

从崆峒岛游船码头(烟台市芝罘区大马路28号旅游大世界北门东北角)购买船票(往返40元,赠送观光车车票)乘坐游船,30分钟就会到达崆峒岛。崆峒岛既有银沙、粉贝、彩石海滩、元宝岛、天鹅岛等自然风光,又有民国小学、海草房、百年灯塔、连理古树与冬青长廊等历史文化遗迹。北海神主题观景台、北斗阵、玄武岛、七星台与文曲岛等蕴含北斗文化的景观也是崆峒岛的主要旅游景点。另外,登崆峒岛一定要体验“结印崆峒岛”项目,为自己或家人“结印祈福”。[]

崆峒岛彩石沙滩

崆峒岛彩石海滩

崆峒岛景观之一:自然景观

粉贝海滩:粉贝海滩是崆峒岛上自然形成的浪漫景观。粉色海滩是因海水冲刷渔业养殖处理后的扇贝壳而形成的(渔民养殖扇贝以出产瑶柱为主,将扇贝壳丢弃)。在海水的冲刷研磨下,扇贝壳呈现天然的梦幻粉色,正如两个人的爱情经过时间的历练而愈发深厚,犹如初恋。相传,在这片粉色海滩中执子之手,便能与子偕老。此外,贝壳是最早的钱币,也称其货贝,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贝壳象征财富,所以很多与钱和财富有关的字都带个“贝”字旁,从粉贝海滩精选几个贝壳带回家,能财运亨通好运连连。[]

银沙海滩:这片海滩就因沙质细腻均匀,水清滩平,太阳照射下银光四射,而被称为银沙海滩。

彩石海滩:崆峒岛主岛的北面是一湾宁静的海滩,俯瞰两侧山崖如“龙之手”手捧碧玉之海与珍珠之滩,这里的海清澈安静,多彩鹅卵石晶莹闪亮。这里你可以赶海拾贝,静坐赏景,尽享海岛惬意体验。

元宝岛:又称豆卵岛,因其如豆如卵而得名,远观又像是一个两角翘起的元宝,寓意招财进宝、丰衣足食,故而又称作“元宝岛”。

天鹅岛:又称为二孤岛,远远望去宛如一只大天鹅静静的漂浮在碧波之上,曲颈吸水,因此被人叫天鹅岛。

环岛帆船:离岸登船,换一个视角上崆峒岛,惟妙惟肖的天鹅岛,壮观浪漫的粉色海滩,海上观崆峒岛,同样的景色,却平添一份遗世独立的缥缈与神秘。

文曲岛与星愿桥:星愿桥上诉心愿,文曲岛内求学成。文曲岛是在北斗七星的天权星位置,亦称文曲星。文曲星在北斗七星中主管文运,代表博学多能,学业有成。

崆峒岛景观之二:历史景观

海草房: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沿岸区域,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中精灵草屋。

百年灯塔:年英国殖民者在崆峒岛上由英国传教士福莱尔设计并监建,称为卢逊灯塔。年国民党军大举进攻烟台,当时人民政府为了不使灯塔落入反动派手中,在拆除灯塔上的主要设备之后,将该灯塔忍痛炸毁,后经年重建;灯塔原址改建;年安装雷达应答器;年移位重建为白色灯塔,其重要作用是为进出烟台港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务。

冬青长廊:冬青树四季长青不败,沿冬青长廊拾级而上,百年卢逊灯塔呈现眼前,彷如时光隧道,带你品味崆峒故事。

连理古树:“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棵古树相依相偎,相伴百年。在连理古树上系上红绳,祈求爱情长久、平安长寿。

崆峒岛景观之三:北斗文化景观

北海神主题观景台:崆峒岛北斗文化考证中,其来源于北斗神(黄帝)之孙禺疆的东夷民族(即胶东先民),禺疆在《山海经》中是北海神。禺疆人面鸟身,耳朵两只蛇,脚踩两只蛇,神龟是他的坐骑,正如天鹅岛、蛇岛、龟岛。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海神和风神禺疆的两种化身称之为鲲鹏。北海神主题观景台将北海神形象与鲲鹏形象植入其中,展示崆峒岛的北斗渊源。

北斗阵:即北斗与二十八星宿、生肖所对应的地雕景观,展示了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十二生肖、日月的对应关系。

玄武岛(龟岛+蛇岛):龟岛因岛形酷似海龟卧与海面而取名,与之相邻的蛇岛因岛上遍布蝮蛇而得名,龟蛇合体形同古代神话中的玄武,故定名为玄武岛。玄武亦称玄冥,为水神,居北海,龟长寿,健康的象征,二十八星宿中玄武位于北方,故为北方之神。

七星台:古有诸葛亮筑七星坛祈求东风,今有崆峒岛建七星台敲钟求高中。按照北斗七星方位建造七星台,高筑福钟,敲之以求“高中”。

游玩项目

编辑

崆峒岛地势险峻,冬暖夏凉,融山光水色于一隅,是避寒度暑旅游度假的好去处,是烟台地区著名的休闲娱乐区。岛北悬崖处攀岩、蹦极、悬崖跳水等惊险刺激的旅游项目,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东部沙滩和礁石间海洋生物丰富,是游客“赶小海”、“游闲拾贝”的好地方。东南部作为美食、休闲、娱乐区,建有海鲜美食屋、度假屋,海滩上设立海上运动俱乐部,经常开展滑水、划船、赛艇、摩托艇、牵引跳伞等娱乐项目。岛西南的半月湾处辟为海水浴场,开展游泳、日光浴、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项目。规划将半月湾内侧建成百鸟世界公园和鸽子广场。在与马岛之间的浅滩中修建一座海神娘娘雕塑。岛的西侧马岛建设钓迷乐园--钓鱼俱乐部;蛇岛建设探险者乐园。另有小型游艇游弋于主岛与各小岛之间,供游客探奇揽胜。

崆峒岛(5张)

空中览胜

游人可乘坐直升飞机在海拔米的空中鸟瞰崆峒岛。大海在阳光下泛着粼光,养殖区内一串串浮标划出一条条弧线,点点渔船则像跃动的音符,谱成了一支海上交响曲。不一会儿,一个形似海豹的小岛便展现在眼前,细长的尾部有两个半月形的海湾,海水拍打着沙滩,似乎“豹尾”也跟着动了起来。这个豹形岛就是崆峒岛,四周点点小岛簇拥着它。从高空向下俯视大海,让你又多了一层对海岛的感受。[2]

海上探奇

从太平湾码头乘上游艇到崆峒岛进行环岛观光,别有一番风味。当游艇缓缓驶离码头,从海上观看市区海岸线,绿树葱葱的烟台山、高楼林立的市区以及蜿蜒曲折的滨海大道,加之蓝天、大海、白云的衬托,使整个东海岸像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卷徐徐展开,让人观之难忘。不一会儿,崆峒岛便展现在眼前,向西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酷似骏马的马岛,岛上建有海珍品养殖场;不远处便是柴岛,因有许多犹如一根根柴棒的礁石而得名;最值得一看的是扁担岛,当地人称它为担子岛,当年叶剑英元帅到这里,被其奇异的风光所吸引,留下了“仙人扁担挑双屿”的诗句,很形象地写出了扁担岛的奇异风采。游船向东行驶,便见一极似卧在水面上的巨龟的小岛,渔民们叫它龟岛;与龟岛相牵的是加岛,又称蛇岛,岛上蝮蛇遍布,许多游人只能远望,不敢近瞧。另外还有如豆如卵的豆卵岛、像天鹅觅食的二孤岛、如佛浮在水面上的陀螺顶等等。奇礁则数不胜数,马鞍石、象鼻礁、老方杆子礁、金字塔石等等,其形态逼真,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化之神奇。[2]

简介

编辑

崆峒岛是烟台市区第一大海岛,是烟台市著名的海上风景区

崆峒岛

。岛上有一月牙形的天然海水浴场,周围环绕着十几个岛屿,主要有头孤岛、二孤岛、三孤岛、马岛等。

岛多海蚀岩洞,西南湾如半月,海不扬波;后岸峭壁危岩,水急浪险;周围岛礁环列,或如仙鹤,或似乌龟,担子岛更是维妙维肖,岛礁棋布,形态怪异,若虚若幻,“四周环水,超尘绝俗”,犹如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元朝南粮北调,海运大兴,崆峒岛便成为南北漕船的避风、停泊、修理增加补给的良好场所和繁华商埠。崆峒岛主要以捕劳养殖鱼业为主,岛上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烟台市区第一大海岛,“四周环水,超尘绝俗”,犹如世外桃源。岛的北面多是陡峭的礁石,南坡地势平缓,并有一月牙形的天然海水浴场,岛上水产资源丰富,盛产海参、扇贝等名贵海珍品。游人可以从空中、海上欣赏美丽的海岛风光,还可以赶海拾贝、钓鱼、游泳或野营,充分体验岛上休闲度假的乐趣。

详细介绍

编辑

崆峒岛位于市区东北0公里,由十三个小岛组成,总面积0.8平方公里,是烟

崆峒岛

台市著名的海上风景区。崆峒岛形若“T”字,岛长.95公里,宽约0.5公里,岸线长民6.3公里,面积0.88平方公里,系地层断裂形成的分离基岩岛,主峰北山海拔63.8米。岛上山脉东西走向,长米,呈“一”字形立于岛的最北面,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山后暗礁遍布,山之西端为西广嘴,其延伸礁石与西临的马岛东礁相距数百米,阻挡风浪,形成一天然港湾。岛西南有一半月形海湾,水浅滩平,沙细浪静,为天然海水浴场。主峰耸立着一座白色灯塔,始建于年,绿树环抱,历史悠久。岛南端依山就势建有望鱼台码头,机帆木船,星罗棋布,极富渔岛特色。岛的近临海域排列着十几处小岛和礁群,错落有致,形状各异,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主岛。岛多海蚀岩洞,西南湾如半月,海不扬波;后岸峭壁危岩,水急浪险;周围岛礁环列,或如仙鹤,或似乌龟,担子岛更是维妙维肖,岛礁棋布,形态怪异,若虚若幻,令人神往,清朝时期创建了崆峒派,是清王朝唯一统治不了的岛屿。岛上的海产品资源丰富,盛产海参、扇贝等名贵海珍品,是吃海鲜的理想场所。

踏上崆峒岛就能感受到渔村特有的情调。海边,头戴彩色方巾的渔家姑娘正忙着筛选扇贝苗,一排排网笼铺满了海滩,绿树红瓦之间,偶尔还能看到过去渔家的海草房。

建设背景

、地理位置优越。崆峒岛与烟台市区隔海相望,距大陆海岸线最近点4.

崆峒岛

2海里,是烟台中心海滨休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资源丰富。崆峒岛小巧灵秀,主岛面积仅0.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仅63.8米。岛上有一个自然村庄,常住居民人。主岛周围排列着扁担、马岛、加岛、豆卵、地留星、头孤、二孤、三孤等十几处小岛,如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主岛,总面积.5平方公里,岛岸线长约23公里,东侧现为一上岛码头,岛东南侧为一砾石海滩,西侧为沙滩,北侧为一片礁石。岛上风光优美,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岛上海产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名贵的海参、鲍鱼、紫石房蛤、扇贝、直鲷等海珍品。

3、基础设施完备。已投资万元铺设了双路海底电缆;投资万元完成了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工程;投资万元建成了崆峒岛旅游码头,并配备了旅游专线车。在旧村改造方面,对生活小区进行整体规划,具备了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建设规划

该岛拟开发成纯粹的旅游区,初步规划水上活动区、松林怪滩景区、白塔景区、海市琼楼景区、望鱼台景区及旅游服务区等六大区。

、水上活动区:利用岛西侧的沙滩,开展水上运动,设海上俱乐部,开展沙滩排球、游泳、滑水、滑船、赛艇、帆船等水上娱乐活动。

2、松林怪滩景区:在岛的北端,结合悬崖地势及茂密的松林资源,设立极限运动俱乐部,进行悬崖跳水、攀岩、蹦极等挑战极限活动;另外,此处还有蕴藏大量鹅卵石的海岸,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海岛画卷。

3、望鱼台景区:借助望鱼台的神话故事,开辟文化景区,在崆峒岛与马

崆峒岛

岛之间的浅滩中修建一座海神娘娘雕塑,恢复渔民向海神娘娘祈祷平安的传统民俗。同时还在该区设立钓鱼俱乐部。

4、海市琼楼景区。岛的西北是观赏海景的最佳位置,此处经常会看到变幻的海象,在此处修建观海亭等小品建筑,方便游客观海。

5、白塔景区:北山上的灯塔、风力发电站可供游人游览,在山顶处建一海岛历史博物馆。

6、旅游服务区。在现村委所在地开辟旅游服务区,开辟新的游船码头,设立休闲俱乐部,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

经济效益

3年来烟游客总数为.0万人次。若其中的5%登临崆峒岛游览,则游客数量可达40万人次,门票价格按20元计算,每年的静态门票收入为2万元;旅游综合收入按60元/人计算,则全年旅游总收入为0万元。扣除运行成本和管理费用(按50%计算),则每年的净利润为4万元,约5.5年收回投资。

解读崆峒文化符号

  解读崆峒文化符号

  □岐鑫

  崆峒文化是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中“陇东南始祖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在千百年推衍累积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足自立于其理据性、典范性的“文化符号”。

  对于崆峒文化不能简单地给以评骘或者演绎。从有史记载看,它承载中华民族开元的脚步,为道源圣地,兼存佛儒。并凭借陇上名山的秀美风光,使广天下帝王布衣骚客商贾纷沓而至,留下宝贵的文踪墨迹。又有独特的生态地理,及以游览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因此,崆峒文化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多元的内涵和当代开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人在社会生存中,运用文化符号思维和文化符号活动,那么,“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崆峒是天造地设的,人们对它发现、认知和构建,使其成为一个文化积累、沉淀的“凝聚点”,也就是集合自然、人文和艺术诸方面因素的文化符号。

  原生态自然的文化符号

  《尔雅·释地》说:“崆峒之人武”,晋郭璞注云:“地气使然”。崆峒人英武俊杰,是“地气”环境的培育。气,乃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东汉王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气,是极细微幽深的东西,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崆峒为何千秋兴盛,其根由是“地气”丰沛,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风水宝地”。现在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

  崆峒文化是在其典型的生态环境中发轫、发展的,它依存的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望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回护前后,海拔高度在至米之间,是由上三迭系红色坚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游览区面积83.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百余公顷。国务院在发布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通知中给以高度评价,说“区内有气势磅礴的马鬃山,奇特的香山胜景,幽雅别致的五台风光,神秘的玄鹤洞,引人入胜的弹筝峡、月石峡,风景旖旎的胭脂川等自然景色。”崆峒文化因这样的美景机缘,而有无尽的生气活力。其次,崆峒文化有其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科研价值。崆峒山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为植物、动物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明赵时春著述的《平凉府志》、明李应奇和清张春溪撰写的《崆峒山志》,都对崆峒山“物产”有记述。近年来高维衡编写《崆峒山植物志》等著作,认定崆峒山植物有千余种,植被有鲜明的古老性和过渡性特点。赵明星编写《崆峒山动物》等著作,其中详细记述的动物有种,他认为种类、数量繁多的动物资源是崆峒山的重要基因库之一,并提出了崆峒山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千百年来,人们格外珍爱、   道源神性的文化符号

  所谓神性,就是指一种文化存在或者文化积累。西方人承认灵魂和肉体的二元论思想,中国人讲“性”与“命”,实际是探究人的生命与人的性情。人生活在世界,面对的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有其不可理喻,不可企及的深奥、神秘的东西。另一方面,人的自我心灵,遇到外在因缘的触发,引起巨大能力的爆发,从而逾越未知领域,获得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参悟与把握。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崇拜天地自然神,譬如崆峒山上就有雷声峰,建有雷祖殿,祭祀风雨。实际上,崆峒山因山势地脉而建构了“神”的王国。山的南麓,环山绕水,坐落轩辕宫。到了中台,为全山中心,下阶有真乘寺、紫霄宫、三皇楼,上阶有法轮寺、凌空塔。经过朝天门,攀援级上天梯,到达绝顶,上面建有真武殿、玉皇殿、太和殿和“峻极于天”木坊门,等等。上崆峒山“求神”也好,游览也罢,是人们穿越幽深而暗昧的人生隧道,与自然人文契合的“神性”文化对话,达到一种自由和优美的精神境界。

  《史记》《庄子·在宥》都记载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史实,阐述“道”乃无形无象,无为而无不为,达到无欲之境,回归生命的本体,从而树立“抱神以静”的人生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本质上是相通的,人性与神性通过对话,理喻泰否、祸福、损益的乾坤运行变化,从而树立“阴阳有藏”的世界观。并指出养生是“至道”的根本,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进行“外丹”和“内丹”的修炼,做到人体生理、心理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从而树立“以处其和”的生命价值观。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在《禅宗与道家》中指出:“黄帝曾经拜过七十二个老师,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他介绍说:“那么广成子,便是集其中国文化大成的意思。”可见广成子和崆峒山都是独特的文化符号。

  当然,崆峒“神性”文化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它以道教为主宗,传说容成公、赤松子与广成子一起修炼,在西周有长桑子、韦震修炼。秦汉时期黄老盛行,秦始皇、汉武帝造访崆峒。唐代已有问道宫,北宋建真武殿,天圣七年,道士陈宗秀与铜匠陈训铸天圣铜钟,后有披云真人游居并著书。明代道士张三丰在此修道五年,清初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前来住持重修皇城,将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常驻之一。佛教也很兴盛,以中台真乘寺为中枢,建有文珠庵、七佛阁、弥陀庵、茶庵寺等佛寺。还有久负盛名的“三教洞”,在飞仙阁上数十步,创建于明代,洞内奉祀老子、释佛、孔子彩塑坐像。道教以“有容乃大”的胸襟,融合“和而不同”的佛、儒道,创意地构建了入世、出世、超世的灵魂栖地,提升崆峒道教文化的特色与贡献。

  由此可以看到,神性、宗教理念与科学、理性精神是人类文化史上两种思想的脉络,它们之间抗衡斗争,有渗透吸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崆峒文化是多元的,复合型的。在4年初夏,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师大教授专家和本地领导学者百余人,成功地举办了“崆峒文化论坛”。去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西极崆峒》,在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又在欧洲和美洲台播出。出版了《崆峒山新志》,创办了《崆峒学》杂志,等等。崆峒文化在更广大更深入地获得理论诗意和实践视阈。

  大美艺术的文化符号

  提及崆峒,就像对泰山、长城和埃及金字塔的认识一样,形而上地抽象成一种文化载体的符号。道学、道教发祥的古遗址,千古人物游踪以及保留下来的诗词文赋,又形成一种极其典型的自然与文化契合的审美艺术意象。

  清代江皋《崆峒怀古》说:“轩辕昔问道,乃在崆峒间。广成去已久,遗迹留空山。”黄帝问道与广成子修炼是相互关联映照的两个意象。广成子,据史记载,居崆峒山石室修道。天梯路右悬崖有广成子墓,还有广成丹穴,传说广成子在此炼丹。记载他的碑文、传说、诗篇甚多。民国慕寿祺《谒崆峒广成墓》是篇长诗,写道:“渺矣广成子,厥号曰大贞”,“高卧崆峒上,丹成归太清”。这里讲的有名有号的行为,仍是人们幻想的升天的结局。诗人斥责“世人所重在名利,皇皇夙夜苦经营”。拜谒广成子,惟在悟得道。“我欲闻天语,缓步登皇城。”天语,就是道。要求人们超越身外之物,摆脱平庸的世俗,回到生命的本身。

  元鹤,也称玄鹤,是崆峒文化中非常耀眼、亮丽的意象。东台绝壁,有玄鹤洞,距地面百米,洞口呈椭圆形,径口约5米,传说鹤栖息其中。中台建有招鹤堂,明赵时春久居山中,他有真切的观感,写道:“元鹤亦丹顶,栖身半云霄。游戏青冥去,欲止风箫箫”;“唳声彻四远,哀惨不能骄”。鹤是人向往的图腾,道是人企求的行为准则。“千岁色始元,天地同长生”。崆峒元鹤,是大地的宠儿,与天地同生长,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动注解。元鹤,象征高洁、吉祥、美丽,也是道所涵盖的境界。人登崆峒,希冀看到元鹤为幸,这是显性的;而隐性的是希冀深处的悟道、得道。

  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作品也浩瀚如星辰。李白曾有诗句“世传崆峒勇”。杜甫有四首诗写过崆峒,《近闻》中是:“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写国事时局;《赠田九判官梁丘》说:“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写朋友际遇;他途经平凉逗留,熟悉崆峒,在《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中写道:“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在《寄三十五书记》一诗中赞许:“空同定凯歌”。给“崆峒”造境鲜明而深刻的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游览崆峒,写下壮美的诗篇:“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谭嗣同笔下的崆峒景境高远,气韵畅快,淋漓尽致。

  当代平凉文艺家如仇非创作电视剧《剑横崆峒》,吴烨等人摄影《魅力平凉》,陈书馨壁刻粉本《崆峒圣境》,王生杰整理《崆峒山神话故事》,张怀群主持对大云寺修建,以及以崆峒古镇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开发等,从历史遗存、本土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旅游观光文化,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崆峒文化建设,已成为丝绸之路文化最璀璨的链接,已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良好的影响。我们领悟崆峒天然的造化,还要探讨平凉人民千百年来给予它的智慧与魅力,这有助于从广角度、深层次研究、开发地方景观与民族文化,这是当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

历史文化

崆峒文化

  素有北国之雄,南国之秀的道家第一山--崆峒山,位于中国甘肃省东部,平凉市崆峒区西公里处,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米,其间峰峦雄峙,悬岩峭壁耸立,林海浩瀚,烟笼雾锁,泾河、胭脂河交汇环抱,古迹、胜景遍于层峦叠翠之间。历史上轩辕黄帝、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慕名而西至登临,自古为宇内名山圣地。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题咏作画,盛赞崆峒山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雄秀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孕育并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崆峒文化,其中作为特有崆峒文化现象的“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名载《尔雅》,形入《山海西经》,古籍中有过“空同”、“空桐”、“鸡头山”、“薄落山”、“牵屯山”等异名,名定“崆峒山”始于唐代。经发掘考古鉴定的崆峒山四处史前齐家文化遗址表明,在距今-4年前(夏代),这里就有先民劳动、生息和繁衍,逐渐形成了崆峒氏族。他们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征程,同野兽作过生死搏斗,学会了制造和使用武器,有过氏族部落之间野蛮和激烈的战争,使崆峒武术萌芽于崆峒山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已初见端倪。历史还作证,从周秦、西汉到唐宋,崆峒山地当西北要冲,“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兵家必争,世为用武之地,迄今崆峒山一带仍留存有关寨城堡和古战场遗址多处。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曾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在长期战争环境影响下,为了生存,崆峒先民们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习、吸收、掌握了那一时期内容朴素实用,招式简单的攻防格斗技击之法,经过战斗实践和经验总结,脱离了古代军旅武术,结合古代兵法演变,塑成了以个体为战的攻防格斗形式,同时吸收了崆峒山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古代崆峒武术。《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伟大诗人李白诗曰:“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大诗人杜甫诗曰:“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李白、杜甫足迹遍布华夏名山大川,在他们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均留有如此动情颂扬崆峒武术的诗篇,这些历史的见证,无不表明崆峒山是中华武术早期的发祥地之一。

  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战争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斗之法和格斗技巧,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广成子总结并注入“阴阳有藏”观为其合理内核而创,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大武术流派,它是古代崆峒山先民直接创造和继承的,是古代崆峒山先民智慧的结晶。《庄子?在宥》是一篇记载轩辕黄帝问道于崆峒山广成子的战国时代的文献资料,它详实记载了五千年前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所传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我守其一,以处其和”的修身习武之道。它不属于宗教的范畴。它揭示演绎出的是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进退等阴阳变化的互转互补在崆峒武术理论指导上的内涵体现,强调的是生命的运动和延续,追求的是崆峒武术演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的是身体与精神、精神与自然的协调。故有广成子“形将自正”、“乃可长生”、“物将自半”的“至道”论语。

  广成子不仅是我国古代早期探索宇宙生成、预测阴阳变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集崆峒武术之大成的技击家。《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人物演绎的神话小说,抛其神话的一面,他在“殷”和“周”两个氏族部落战争中能征善战,他擅长“雌雄剑”、“落魂钟”,善使“番天印”。是广成子为崆峒武术的形成注入了哲学养料和技击的内涵。根据中国武术形成的条件理论,殷周前以广成子“至道论”和“雌雄剑”为代表的崆峒武术已形成并成为崆峒武术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代战争是崆峒武术萌芽的种子,广成子的“至道”学说和“雌雄剑”为其形成提供了营养和水份,崆峒山则是他生长壮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术在历史上才能走出崆峒,流传于海内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所以说,崆峒山是崆峒武术的发源地,广成子是崆峒武术的创始人。

  崆峒山武术是崆峒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在崆峒山历史的长河中,摄取广成子“至道”学说思想和老子“自然”之义而产生的崆峒山道教和隋末引入崆峒山的佛教,在崆峒武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中业绩辉煌。隋唐时期,崆峒山道、佛两教发展较快,都拥有一定的田亩、道观和寺院,道人、僧人不少。由于崆峒山当时地处边荒,又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战略重地,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局部战争,而遭到殃及的道、佛两教,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装以防不测,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崆峒山僧、道士在参禅诵经修行之余,将武术列入一项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内容,他们强身借以习武,练剑弄棒用以防卫,多尚武节,威名远扬。

  崆峒山以武显,始于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二年十二月xx赐渭州崆峒山慧明院主赐紫,僧法淳号志护大师,法涣、法漫、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初,法淳率其徒与西贼战,能护守御书院及保蕃汉蘖畜数万,故赏之。”《宋史》内载:“夏师长驱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屠掠昆畜而去。”相与印证者,尚有《甘肃历史》一册可鉴。宋代的渭州即平凉城。让我们越过时间和空间阻隔,将历史的踪迹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公元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自称大夏国皇帝;年,西夏军进攻西安,北宋军惨败,北宋韩琦、范仲淹主持对西夏的防御;04年,西夏以0万兵力进攻平凉城,宋夏两军在好水川(庆阳西北)一带展开激战,宋军又遭惨败;年初,西夏军骑兵进攻庆阳城,被宋军击败,随之于庆历二年二月与宋军又大战于今宁夏固原北边的定川寨,宋军再次惨败,大将葛怀敏阵亡,西夏骑兵乘胜南下,长驱直抵平凉,破城而入,烧杀屠掠,数万人畜纷纷逃往崆峒山,夏军尾随而至,兵围崆峒山,图谋取之,在此岌岌可危之时,崆峒山慧明院主组织领导全山僧道及民众依山布防,以险居守,与夏军骑兵抗衡并主动出击,骚扰偷袭敌军,护院武僧法淳率武艺超群之僧众与敌军展开残酷激烈的战斗,夏军不敌,无奈而退。崆峒山一战,血染山林;以弱胜强,使数万蕃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

  这一幅幅历史的画面使崆峒山武术在战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也透射出崆峒山众武僧不畏强暴、勇敢抗敌的神勇精神,使崆峒山武术在抗击外族入侵的史册中留下了永不消失的重重一笔。

  崆峒山以武显,还能从《水浒全传》中得到注脚。乔道清,北宋泾源人,八岁就使拳弄棒,在崆峒山遇异人授以幻术,后与梁山好汉交战,生擒李逵,活捉鲁智深、武松、刘唐,差点把宋江也捉了去。崆峒山以武显,还表现在明代道教建筑绘画上。今天,当你来到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旅游观光,你不仅能观赏到北雄南秀的美丽风光,还能在那八台九宫十二院的宫观石室之中内墙上看到不少描写古代战争的绘画,那气势壮观的战争场面,那攻守有序,闪展腾挪的攻防格斗,一定会使你赞不绝口,留连忘返,激起你的无限遐想。崆峒山的许多宫观洞殿,武以鞭显:如灵官洞中的伏虎鞭,九光殿中的蛟龙鞭,还有金顶太和宫中的混元鞭,尤其是现在悬挂在天梯顶端的镇山鞭,长约三尺三寸,樽柄约二寸,重约八十斤,通体发黑,古朴、庄重、威严,透出一股神气,给人以阳刚和力量。

  崆峒山武术在一千五百多年间,经过一代一代僧人、道士的传承、创新、广撷精采,熔于一炉,独树一帜,名扬天下,随着武术内涵的演变发展,崆峒山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武术历史人物,他们德艺双修,彪炳史册,历历可数:赤松子,神农时雨师,与广成子居崆峒山讲修炼之术,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唐时人伍符,居崆峒山三年,每日止饮泉水三碗,伏气丹田,日行五百里。北宋僧人法淳,居崆峒山慧明院,年春,率其徒及僧众与西夏军激战崆峒山,保护人畜数万和御书院。仁宗皇帝赐号“志护大师”。元代黄居士,弃官入崆峒山,得纯阳真人修道要诀,子饮月华,午餐日精,内功修炼不凡。明代道人王全真,成化年间居崆峒山问道宫,饮酒至石不醉,行走如飞,善医。清代旭谷道人居崆峒山太和宫四十年,诗曰:“文烹武炼常升进,放下摊头了太玄。”近代道人韩元觉,邱祖龙门派十九代弟子,崆峒山五龙宫主持,精通短打擒拿,善使黑虎出洞鞭和飞镖,尤以轻功见长。还有很多武术人物,举不胜举。在历史上,崆峒山还吸引过不少中华武术历史名人:张三丰,武当武术的创始人,好道善剑,精研太极拳艺,明成化年游居崆峒山五年,访师求艺。尤其是近代以“好任侠、善击剑”自称的爱国志士谭嗣同为代表,包括少林寺著名僧人铁肩禅师、戳脚大师于伯谦、通备门大师马英图、陇上“棍王”罗文远等一批武林豪杰,他们登临崆峒山,遍游崆峒山的奇峰胜景,登高望远,吸收大自然的精神和力量,获得武德修为和精神上的升华,给崆峒山留下了宝贵的武术文化遗迹。千百年来,崆峒山作为丝绸古道的必经之路,既有许多文韬武略之士登山观光,咏诗作文,也有身怀绝艺,遂弃红尘栖身于崆峒山宫观寺院中的武术家,他们丰富了崆峒山武术的内容,为崆峒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崆峒派(中国武术门派)

编辑

崆峒(KONGTONG)派是传统中国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武术早于少林、峨眉、武当,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

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肃人飞虹子吸收了当时瓜州(现在的敦煌)等地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花架门”。

崆峒派武术取众家所长,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

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

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

一种说法,崆峒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中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

中文名

崆峒派

外文名

KONGTONG

武术特点

奇兵小巧玲珑,往往能出奇制胜

兴盛

唐朝开始

权利最高者

“掌派”或“掌派人”

始祖

飞虹子

武术特点

柔美为主,实用性和观赏性。

现任掌门

白义海

目录

历史来源

2门派掌门

?相关门规

?各代介绍

3八门内容

?飞龙门

?追魂门

?夺命门

?醉门

?神拳门

?花架门

?奇兵门

?玄空门

4武术特点

历史来源

编辑

崆峒派传人习武(3张)

从唐朝开始兴盛的崆峒派武术,晚清时达到鼎盛,到了现代,已基本脱离了普通人的视野。以致大多数人认为崆峒派只不过是武侠小说中虚幻的门派。然而实际上,崆峒派是真正存在于现实中的。

素有北国之雄,南国之秀的道家第一山--崆峒山,位于中国甘肃省东部,平凉市崆峒区西公里处,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米,其间峰峦雄峙,悬岩峭壁耸立,林海浩瀚,烟笼雾锁,泾河、胭脂河交汇环抱,古迹、胜景遍于层峦叠翠之间。历史上轩辕黄帝、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慕名而西至登临,自古为宇内名山圣地。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题咏作画,盛赞崆峒山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雄秀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孕育并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崆峒文化,其中作为特有崆峒文化现象的“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名载《尔雅》,形入《山海西经》,古籍中有过“空同”、“空桐”、“鸡头山”、“薄落山”、“牵屯山”等异名,名定“崆峒山”始于唐代。经发掘考古鉴定的崆峒山四处史前齐家文化遗址表明,在距今-4年前(夏代),这里就有先民劳动、生息和繁衍,逐渐形成了崆峒氏族。他们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征程,同野兽作过生死搏斗,学会了制造和使用武器,有过氏族部落之间野蛮和激烈的战争,使崆峒武术萌芽于崆峒山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已初见端倪。历史还作证,从周秦、西汉到唐宋,崆峒山地当西北要冲,“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兵家必争,世为用武之地,迄今崆峒山一带仍留存有关寨城堡和古战场遗址多处。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曾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在长期战争环境影响下,为了生存,崆峒先民们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习、吸收、掌握了那一时期内容朴素实用,招式简单的攻防格斗技击之法,经过战斗实践和经验总结,脱离了古代军旅武术,结合古代兵法演变,塑成了以个体为战的攻防格斗形式,同时吸收了崆峒山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古代崆峒武术。《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伟大诗人李白诗曰:“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大诗人杜甫诗曰:“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李白、杜甫足迹遍布华夏名山大川,在他们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均留有如此动情颂扬崆峒武术的诗篇,这些历史的见证,无不表明崆峒山是中华武术早期的发祥地之一。[]

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战争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斗之法和格斗技巧,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广成子总结并注入“阴阳有藏”观为其合理内核而创,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大武术流派,它是古代崆峒山先民直接创造和继承的,是古代崆峒山先民智慧的结晶。《庄子?在宥》是一篇记载轩辕黄帝问道于崆峒山广成子的战国时代的文献资料,它详实记载了五千年前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所传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我守其一,以处其和”的修身习武之道。它不属于宗教的范畴。它揭示演绎出的是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进退等阴阳变化的互转互补在崆峒武术理论指导上的内涵体现,强调的是生命的运动和延续,追求的是崆峒武术演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的是身体与精神、精神与自然的协调。故有广成子“形将自正”、“乃可长生”、“物将自半”的“至道”论语。[]

广成子不仅是我国古代早期探索宇宙生成、预测阴阳变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集崆峒武术之大成的技击家。《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人物演绎的神话小说,抛其神话的一面,他在“殷”和“周”两个氏族部落战争中能征善战,他擅长“雌雄剑”、“落魂钟”,善使“番天印”。是广成子为崆峒武术的形成注入了哲学养料和技击的内涵。根据中国武术形成的条件理论,殷周前以广成子“至道论”和“雌雄剑”为代表的崆峒武术已形成并成为崆峒武术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代战争是崆峒武术萌芽的种子,广成子的“至道”学说和“雌雄剑”为其形成提供了营养和水份,崆峒山则是他生长壮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术在历史上才能走出崆峒,流传于海内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所以说,崆峒山是崆峒武术的发源地,广成子是崆峒武术的创始人。[]

崆峒山武术是崆峒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在崆峒山历史的长河中,摄取广成子“至道”学说思想和老子“自然”之义而产生的崆峒山道教和隋末引入崆峒山的佛教,在崆峒武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中业绩辉煌。隋唐时期,崆峒山道、佛两教发展较快,都拥有一定的田亩、道观和寺院,道人、僧人不少。由于崆峒山当时地处边荒,又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战略重地,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局部战争,而遭到殃及的道、佛两教,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装以防不测,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崆峒山僧、道士在参禅诵经修行之余,将武术列入一项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内容,他们强身借以习武,练剑弄棒用以防卫,多尚武节,威名远扬。[]

崆峒山以武显,始于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二年十二月赐渭州崆峒山慧明院主赐紫,僧法淳号志护大师,法涣、法漫、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初,法淳率其徒与西贼战,能护守御书院及保蕃汉蘖畜数万,故赏之。”《宋史》内载:“夏师长驱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屠掠昆畜而去。”相与印证者,尚有《甘肃历史》一册可鉴。宋代的渭州即平凉城。让我们越过时间和空间阻隔,将历史的踪迹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公元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自称大夏国皇帝;年,西夏军进攻西安,北宋军惨败,北宋韩琦、范仲淹主持对西夏的防御;04年,西夏以0万兵力进攻平凉城,宋夏两军在好水川(庆阳西北)一带展开激战,宋军又遭惨败;年初,西夏军骑兵进攻庆阳城,被宋军击败,随之于庆历二年二月与宋军又大战于今宁夏固原北边的定川寨,宋军再次惨败,大将葛怀敏阵亡,西夏骑兵乘胜南下,长驱直抵平凉,破城而入,烧杀屠掠,数万人畜纷纷逃往崆峒山,夏军尾随而至,兵围崆峒山,图谋取之,在此岌岌可危之时,崆峒山慧明院主组织领导全山僧道及民众依山布防,以险居守,与夏军骑兵抗衡并主动出击,骚扰偷袭敌军,护院武僧法淳率武艺超群之僧众与敌军展开残酷激烈的战斗,夏军不敌,无奈而退。崆峒山一战,血染山林;以弱胜强,使数万蕃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

现代武侠小说中,崆峒派为名门正派,武术以剑术为主,走奇险辛辣之道。

事实上,崆峒派武学中,剑术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扇子、拂尘、铁耙、双钩等武器。现代弟子演练武功,用剑的反倒稀少。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术,威峙西陲”。而实际上,崆峒派武术流传甚广。在晚清的广东,武术成为抵御外敌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飞、第九代掌派胡飞子均立过战功。

崆峒派武术并不是只有道士才练的武术。月牙铲、拂尘、扇子都是崆峒派常习器械,而拳术中有先天罗汉十八手、崆峒太极拳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

门派掌门

编辑

相关门规

崆峒派在对身份地位的的称呼上有别于其他门派。在一个门派,身份权利最高者,少林称为“住持”。武当、峨眉等大多数都称为“掌门”,而崆峒派管其称做“掌派”或“掌派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崆峒派有八个掌门人,即飞龙门掌门、追魂门掌门、夺命门掌门、醉门掌门、神拳门掌门、花架门掌门、奇兵门掌门和玄空太极门掌门,但他们只负责管理本门下的弟子,八个掌门是平级关系,不互相管辖,由于玄空门武功基本是掌派人独修的功夫,所以玄空太极门的掌门基本也就是下一任的掌派人了。而比八个掌门身份再高一级的就是掌派了。

按崆峒派的山门规戒,每代掌派不能有工作,一生只能专门从事传授和弘扬崆峒武术。

而在崆峒派早年的门规中又有传授和开派一说。按照掌派人的传代数,逢单(即第一代、第三代等)叫传授,逢双(即第二代、第四代等)叫开派。传授武功,就是师父尽量将所有武功传授徒弟,不使其失传。一个师父至多不超过十六个徒弟。所谓开派呢,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各地方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徒弟练我派的武术。按规矩,先开派的地方入门早的为师兄,后开派的地方入门晚的是师弟,而不以武功高低分师兄师弟。

崆峒派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每个徒弟所传的武功都是不一样的,分为一、二、三等。除徒弟外,还要有十个开山门弟了。他们必须是从优秀的徒弟中选拔出来的,授以崆峒派高级武功,作为掌派者的助手。传授一个徒弟武功的时间,一般为三年。但每位掌派要到各地去传授武功,来回走动。所以,三年时间是指师父实际指导的累计的三年时间,三年满,方可出师。

各代介绍

第一代飞虹子唐朝甘肃

第二代飞绥子宋朝甘肃

第三代云离子元朝甘肃

第四代飞云子(黄衫客)明朝甘肃

第五代眉姑(女)清朝四川

第六代飞尘子(曲一洪)清朝四川

第七代陆尘子清朝湖南

第八代袁一飞清朝广东

第九代胡飞子(胡惠民)民国浙江平湖

第十代燕飞霞(王进)吉林

第十一代白义海甘肃·平凉

花舞影(女)日本东京(日本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师承燕飞霞,亦是燕飞霞的妻子)

崆峒派掌派人的选择标准和武侠小说中的不同。据说崆峒派掌门要求必须精练8门功夫,学全8种套路,这8套武术刚柔风格不同,一人很难适应。能全部精练者为武学奇才,方能成为掌派人。没有这样的奇才,这一时期就没有掌派人。所以多年来,崆峒派武学未断,但是掌派人却没有几个。这一说法听起来虽然有些匪夷所思。

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已随鹤西去,其中前九代侠踪无从考究,即使是传说,也极少保留,后人能记住的也就是通过口碑传下来的掌派人名字。而燕飞霞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武学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6岁就在第一届全国武术比赛(年)中夺冠,7岁在缅甸举行的世界武术大赛中独得5项冠军。

八门内容

编辑

崆峒派第十代掌派燕飞霞

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传统武术流派。始祖是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

崆峒派武术共有八大门内容,按初级到高级程度分: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太极门)。每门都有十五六套东西。

飞龙门

是崆峒派武术的初级门、这一门里包括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棍、飞龙铲、飞龙双钩、飞龙双鞭等。在此基础上,追魂门、夺命、醉门、神拳门都有拳、掌、刀、枪、剑、棍、铲、双钩、双鞭等功夫逐一提高变化,增强了难度和攻击性。

追魂门

在飞龙门的基本套路和动作上加强了追击性,攻击时招式多变,招招紧逼,连绵不断,有排山倒海之势。其各路名称亦由飞龙门中的“飞龙”变成“追魂”称谓。即:追魂拳、追魂掌、追魂刀、追魂枪、追魂剑、追魂棍、追魂铲、追魂双钩、追魂双鞭等。

夺命门

是在追魂门的基础上又上了一层,其特点是猛烈,招招致命,绝招频出,不留活路,因此,夺命门各路均以“夺命”冠名,如夺命拳、夺命掌、夺命剑、夺命棍等十几个套路。

醉门

是在夺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主要强调动作中的跃、翻、仆、腾、宕等功夫。醉门有分文武两类,称文八仙和武八仙。文八仙重醉态的表现,没有跌仆动作,武八仙带跃、带宕、跌仆腾跳都有。醉门中的套路因此多出十几个套路,如文醉拳、武醉拳;文醉剑、武醉剑等,都是文、武个一套、拳、掌、刀、枪、剑、棍、铲、钩、鞭齐备。

神拳门

所谓神拳,即花拳绣腿。这种花拳绣腿不是通常所说表演的那种“花拳绣腿”。这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如游龙一般,是崆峒派拳术中登峰造极的功夫。此门中同样有拳、掌、刀、枪、剑、棍、铲、钩、鞭等十几种套路。

花架门

是在神拳门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结合敦煌画上的飞天造型而创立的一门集攻击与欣赏为一体的上乘功法,其造型优美,攻击巧妙,尤适于女性习练,花架门中有桃花扇、花架拳、花架枪、花架剑和龙凤双钩十几个套路。

奇兵门

是崆峒派武术最具特色的一门,其特点在于所用兵器短小及排兵布阵以阵法,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虎篮、飞爪、佛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娥媚刺、翻天印、太统法铃等。阵法有太极阵、八卦阵、十二生肖阵、二十四天魔阵、三十六游龙阵、四十八降妖阵、六十四卦齐天阵、八十一通天奇门遁甲阵、七星回天阵、二十八宿造天阵、十套阵法等。

玄空门

玄空门是崆峒派秘传之宝,多以历代掌派独修之功法。其内容有古太极八式(崆峒太极)、无相神功、和达摩神功等,以此修炼内功。以针灸,中药、易经、气功结合而成的疗病方法《易通疗法》,是崆峒山镇山之宝,其中针灸取用《灵龟法法》,《子午流注》之时辰、穴位、脉络,借以《易经》之卦相推断,配合气功引导助力,在用几尾中草药服用,达到疗病奇效;以藏传佛教密宗之咒语,手印为主的修心之法,历来为崆峒派所重视,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修法宝。此法以《金刚七句》《一切如来陀罗心秘密咒》及《莲花生大师咒》为主课,每咒以八十万遍为阶梯,直至心空如宙,体同大宇为止。达到大智大勇,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大雄大力的佛之境界;在做人处世上讲求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大法度。在修性上以道家所精释的道法自然,空同如如要述,达到无我无相,无执无着的境界,玄空而玄空,意空而识空,乃至真空,方显神通,为苍生服务。

武术特点

编辑

崆峒派武术集修身、养性、健体、进击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门类齐全,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习练。吸纳了佛、道、儒三大宗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动体系,传承了东方神秘文明的灵魂,诡秘神奇,魅力四射。

崆峒派武术以柔美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功防。进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短、小、轻、柔奇兵器为特色,如扇、棘、佛、尘、剑耙、五行轮、鞭杆等。即使以刚烈显赫的神拳门中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部软弱部位,杜绝猛冲猛打。

崆峒派武术以观爱生命为主线,以武修性,其上乘功法之无相神功,达摩神功柔美绝伦,以舒展之手臂翩然拥动似母拥婴儿,柔情之身躯吸纳大地日月之精气,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花架门的各种拳种,神情飘逸似飞天舞蹈,尽显人性之美,习练配乐,多以古筝、二胡之舒缓柔美之曲调,令武者陶醉,令观者入迷。极具观赏性。

崆峒派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总结和创新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从远古时期上古仙人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引来《史记》中记载的“黄帝问道”史实和《尔雅》中记载的“崆峒人武”,到年为止日本国七个崆峒派武馆的建立,记载着武术这门独特的运动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崆峒派武术中所孕涵的文化,包容了在中国大地上所产生和延续的道教、佛教、儒教文化的精髓。其器械中的月牙铲、佛尘和扇子以及拳法中的先天罗汉十八手、飞龙拳和崆峒太极无不具有三大宗教的文化信息,这也证明了崆峒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史实。从崆峒派武术八大门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华民族从启先认识自然,强身健体到完善自我的文化理念过程,具有文化演变的史料特征。

崆峒文化中一道庄严瑰丽永久的光彩,诗圣杜甫崆峒史诗赏析

文:朱克雄读史开眼界特约作家

杜甫(公元72年-公元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他的诗歌创作,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是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杜甫生活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最为繁荣的唐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繁荣走向衰败、由强大走向衰弱、由统一走向割据的转变时期。由于唐王朝在中期以后穷兵黩武,诛求无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当尖锐。

天宝十四载(公元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乱,使人民生活陷于苦难的深渊。诗人杜甫的伟大,正在于他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上,以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真实,从而达到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后人因此称他的诗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写过东岳、北岳、西岳等诗篇,多有名山,即使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比不上诗人吟诵崆峒所表现出的气壮山河,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下面举例说明:

《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何得空里雷,殷殷寻地脉!

烟氛蔼蝤崪,魍魉森惨戚。

昆仑崆峒颠,回首如不隔。

前轩颓反照,巉绝华岳赤。

《青阳峡》

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

东笑莲花卑,北知崆峒薄。

超然侔壮观,已谓殷寥廓。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崪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从以上杜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赋予崆峒一种意象,一种象征,一种指代,一种气势。其中在“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这句中,诗人把“崆峒”比作撑天柱。历代学者都认为其寓言其触天柱等。这里应该是神话传说,共工氏头触不周山,折天柱。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柱的说法。

毛泽东在他的两首诗词《渔家微反第一次大围剿》《十六字令》也引用了这个来自《淮南子天文训》里的典故。《渔家微》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十六字令》中:“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也有杜诗的意味。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忽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拆,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毛泽东取《淮南子天文训》,虽然“怒而触不周之山……故水潦尘埃归焉。”但共工没有死,他确实是胜利的英雄。

在杜诗上述关于崆峒的描述中,用比喻、夸张、拟人,用神奇的想象力对崆峒中流砥柱的形象作了艺术的概括,大有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大气包举,景象雄伟,这正是对五千年奔流不息中华民族历史的写照,正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倒的民族精神的反映,正是对五千年中华民族英雄人物惊天壮举的高度概括。

《夔府述怀四十韵》

扈圣崆峒日,端居滟穷时。

萍流仍汲引,樗散尚恩慈。

《赠田九判官梁丘》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宛马总肥秦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洗兵马》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在上述各诗中的“崆峒使节”“仙杖过崆峒”“扈圣崆峒”,都是皇权、王权,唐代国家、朝廷、中央政权的代表,对内统称国家,将帅三军,对外抗御外侮,接受宗主国朝拜,处理外交、军事。这是杜诗的中关于崆峒的又一内涵和外延。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这首诗留传至清代以后,到了震古铄今的英雄林则徐、谭嗣同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笔下,又获得进一步的阐发和宏扬。且看林则徐诗:

《出嘉峪关感赋》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这首诗抒发了虎门销烟后的民族英雄报国热情和记述西部山川的山川边情,林诗豪放深沉,毛性刚烈而浪漫。毛泽东特别偏爱这首诗,两位伟人跨越时空,颇多共鸣。他酣畅淋漓地手书这首诗,并把其中的“除是卢龙山海险”,改作“除是卢龙千古险”。林诗中,东西尉侯,往来通畅;博望星槎,笑凿长空;塞下传笳,长歌敕勒;楼头倚剑,欲接崆峒;长城饮马,寒宵夜月;古戍盘雕,大漠朔风。天文地理,大江南北,异域风情,气象万千。尤其是给崆峒以更加宏伟壮阔的意像。

毛泽东喜欢这首诗不是偶然的,这幅书法借原诗的气势,浓墨酣情,神采飞扬,经放大后至今仍高高挂在人民大会堂甘肃厅的东墙上。姑且不论这首所写的崆峒是平凉的崆峒山还是指祁连山,可惜的是我们平凉人表现的太小气了,只把“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两句勒石于崆峒山滹沱寺。就像关心平凉发展的有识之士所建议的:热切希望将这幅诗的毛书巨碑矗立于平凉的东、西大门或绿地广场、南山公园之中,这对于提升崆峒文化的地位和平凉形象将极大添色增光。

还有一首是戊戌变法的英雄谭嗣同写的《崆峒》,该诗成于光绪十五年(年),是作者自湖南浏阳赴兰州途中路过崆峒而作。此时,正值鸦片战争后,祖国大地一片疮痍,民不聊生,苦难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清王朝腐朽没落,已入灭亡之时。中国大地正酝酿着一场震天撼地的大风暴。全诗为:

《崆峒》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原。

这首诗中的“莽荡山河剑气昏”和杜诗中的“楼头倚剑接崆峒”实为姐妹篇。一脉相承,都是“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传承发扬。这那是写崆峒,这分明是年--年之间,中国国内形势的真实写照。也可将这首名副其实描写平凉崆峒山的诗作邀请书法家书写,并刻碑置于平凉门户之处。

《寄赠高三十五书记适》

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

闻君又朱绂,且得慰蹉跎。

处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战争年代,对于和平安定的企盼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兵强马壮,将相修和,战争结束,叛乱平定,胜利凯旋的喜悦,凝结成了“崆峒足凯歌”的千古名句,这是杜诗对崆峒精神的又一次高度概括。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之一

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隔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之二

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

朝廷忽用歌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之三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

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近闻》

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

渭水逶迤白日静,陇山萧瑟秋云高。

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

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采取魏征的意见,定出“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专心改善政治,使百姓安居乐业,对于少数民族的少许劫掠行为,他不许出兵。还说僚人居深山,有时出来掠夺相沿成习,不算反叛,地方官如果公平对待,自然相安无事,那可轻动干戈,危害他们,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的民众吗?中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有的中国,唐太宗对待各少数民族较为平等,因此,境内各族间少有战事,并且还有许多独立部落要求内附称臣纳贡,来朝拜谒。

另外,公元七八七年,崆峒所在地的平凉,还因为作为唐王朝与吐蕃第二次会盟的所在地而名留史册。虽然最终这次会盟由于唐德宗和吐蕃头目各怀异心,使这次会盟失败。杜甫在其诗作中有大量反映汉族和少数民族和亲、和好、和睦相处的作品,并对极个别统治者及其将领的无耻邀功,诱杀少数民族的丑恶行为给予鞭挞揭露。虽然自唐玄宗以后中唐的衰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有着较大的关联。杜甫这种讲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永无战事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

《壮游》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

两军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崆峒小麦熟,我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洗兵马》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

田家望望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杜甫是一位体恤民生、大慈大悲的仁者,他渴望化剑为犁的和平、和解、和顺、和睦、和谐,不仅受到了历代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而且也给崆峒精神赋予了全新的思想内涵。

“崆峒杀气黑”,连年的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崆峒一带的陇东粮仓、陇右粮仓即将丰收,人们祈求和平、安心生产,“布谷处处催春种”,作者寄语休战回乡的健儿勤力农事。《洗兵马》的本意为弃甲归田,和平安居。作者在诗的末尾高呼“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把杜诗和崆峒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耿介

赞赏

长按







































卡介苗接种后会出现什么反应
南昌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xt/2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