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日报伏牛年11月13日

让我们一起大步流星向幸福!

出版日期:年11月13日星期三

崤函记游

秋之美

文/张丽娜

  高远的天空,是深邃的宝石蓝,不掺杂一丝云彩,好像有人拿细细的绸布擦拭过一般。清澈的阳光,照耀得山川河流明亮纯净。

  登上甘山羊十八岭四面眺望,群山被森林覆盖,秋叶红红黄黄绿绿,气势磅礴的山峦如同披上锦绣大氅。阳光下、山影中,斑斓的色彩似乎流动起来,变作波澜壮阔的彩河,涌动着、奔流着,荡气回肠。

  来到红叶观赏区,仔细看那一树树的彩叶,红似火、黄如金、橙若霞、绿像玉,还有红绿掺杂的、黄绿错综的、深紫的……满山像打翻了的颜料盒,泼泼洒洒恣肆烂漫,尤其是大片大片的红色,鲜艳夺目如彩霞一般。

  捡一片红叶在清溪里蘸蘸,红叶变成了闪亮的珠片,我把它送给朋友的女儿,戏谑道:“拿着吧,遇到心爱的人,正好‘亲持红叶索题诗’。”

  再捡一片红叶对着太阳照,红叶变成了通透的薄纱,我把它赠给大姐:“相思枫叶丹,姐姐寄给千山万水到国外教书的姐夫吧!”

  爱人得意地自我夸耀:“幸好我催着你来,要不下了浓霜,红叶就不美了。”

  我抢白道:“知不知道,霜叶红于二月花。”

  沿着栈道登山,红叶越来越多,越来越红,高山上的叶子更红吗?我正思忖着,山上的游客下来了,看着我手里的红叶笑:“到山顶捡吧,那里的叶子火烧似的。”果然,越是日晒霜冻,红叶越是有精神,越是美丽。

  秋天的红叶美丽,来时路上的风景更夺人眼球。

  宽阔的公路平展展的,绚丽的景观树一排排挺立着。田埂上、山坡上、马路边,一片片野菊吐蕊绽放,就像给大地穿了洒金的花裙子,还带着芬芳的味道。

  “这真像一幅幅画。”妹妹说。

  姐姐的眼睛盯着路边一行行连楼带院的农家,连院门外那一丛丛盛开的大丽花也让她羡慕不已。“新农村建设真是好,有这样一栋小楼、一座小院,种些花花草草,就是我的理想。”

  一座连一座的果园在田野招摇,红艳艳的大苹果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偶尔闪过一棵落光了叶子的柿树,满树的红玛瑙让人一阵惊呼。爸爸和妈妈一路上都在争论哪个果园的苹果大,哪棵果树的苹果多,他们不断地指点着,大声地议论着。最后终于忍不住下车买下一袋脆甜的苹果品尝,顺便捎些新鲜的红白萝卜、绿油油的香菜、红彤彤的柿子。

  我喜欢秋天,可曾经也有着深深的悲秋情怀,悲的是似水流年。

  当秋风劲吹,又是一年过去了;当青春随着夏花凋落,韶光再也不会回来了。那一天,我匆匆上班时,楼下的阿姨正在晒太阳,花白头发的她对着我感慨:“忙点好哇,忙时还年轻啊!”我大吃一惊,已过不惑的年纪也被人赞叹,我也蓦然惊醒,人生路上,何处不是风景。春风嫩叶充满希望,秋果黄花丰实清爽,待到冬来,苍松翠柏、梅蕊飘香,不也美丽悠扬?

  秋叶或黄或红,只是自然,植物开花结果,亦是本心。草木之人,要安心于生命的每一天,快快乐乐工作、休息,让安宁和喜悦充盈心间,正如王安石所说:“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

  秋之美,是一鹤排云上晴空,是东篱采菊见南山,是鸟儿鸣栖红叶,是澄江一道明月。秋之美,在自然,更在人心。

飘飘心语

最入眼的美

文/冯燕

  周末,和同事们一起到甘山采风。明媚的秋阳扫去了多日的雨后秋凉,暖融融地照着大地,野菊花团团簇簇点缀在山坡上,渐行着、渐行着……

  丛林在视野里开始出现,再转过一道道弯,眼前突现五彩变幻,仿佛是谁打翻了调色盘,凭风望远,远处的山脉层层叠叠,“正是橙黄橘绿时”,终于看到了秋天的甘山。

  甘山的美,是被原生态包裹着的自然美。下了车,背着行囊,走进秋日里的甘山,丛林漫漫,虬枝盘旋,山花野草林溪小径,尽现原生态美。漫步云中草甸,仿佛来到了广阔的阿坝草原,绵延起伏的山坡那端是茂密的丛林,黄绿相间,一位牧牛妇人正在山坡上捡拾着从树上掉落的野核桃,不一会儿功夫,已是满满的一大袋。挥挥手,站在远处眺望的我们仿佛看到了她那张热情的笑脸。回眸间,远处几株枯木怎的也就入了眼,大自然用神奇的手浅笔勾描,重笔作影,一幅烟雨素描瞬间尽收眼底,美得让人窒息。

  穿过一条条小溪,我们穿梭在白云悠悠红叶点点的山谷间。一条小路曲折悠长伸向远方,洁白的芦花在溪边随风摇曳,野生的灵芝在草丛里像团团祥云泛着幽光,山坡上的猕猴桃果实累累……走在长长的山谷小路上,永远望不到边,路,一直伸向远方。在一块草地上稍息休整时,我们发现了一棵野生软枣树,叶子已落光了,只留下小小的果实挂满枝头。软枣,学名君迁子,又叫黑枣、牛奶枣、野柿子,可食用也可入药,有止咳去燥的疗效。现在软枣树已经很少见了,突然在山谷里看见它,让人觉得亲切极了。我不由自主从枝头摘下一颗果实品尝,涩涩的、甜甜的,还有一种暖暖的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寒冷的冬日里,妈妈捂着手哈着热气,到街头给我们买软枣吃的情景。篮子里盛着那小小的、黑色的果实,吃一颗甜丝丝的,略带点涩味,但感觉好吃极了……甘山蝴蝶谷陶醉了我的眼、温暖了我的心。

  秋日里的甘山,红叶漫山,落叶满阶,风景无限。

  长长的路,要慢慢地行,好好欣赏,慢慢回味儿……

智慧思潮

登山有感

文/王婉媚

  单位组织爬甘山,我心里很高兴。一直听说甘山红叶很美、甘山主峰很高,但我从来没有去看过,更别说爬甘山主峰了。好几次路过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没有机会进去。所以这次,我一定要登上甘山主峰。

  山脚下,带队的老乡介绍,甘山最高峰甘露峰海拔.6米,一上一下得五六个小时,我抬脚就往上爬。

  这是一条沿着山脊开辟的崎岖小道,大部分路段是由石板垒成的台阶。不一会儿,我感觉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只得站在原地休息。抬头望去,一级一级台阶直插云霄,路的两边都是古树。我大口大口喘着气,吃力地往上爬。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又长又直的陡坡。台阶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斜,过于陡峭处我必须手脚并用才能上去。听说这里之前是荒山,没有路,只有周围群众上山砍柴放牛蹚出的山路。后来随着景区的开发,也为了方便巡山,才开辟了这一条路。

  主峰不知道在哪里,路更没有尽头。我感觉自己爬不动了——额头上冒出汗珠,整颗心好像要从胸腔里蹦出来了,最主要的是腿都抬不动了。我已无心再看身边的风景,只想赶紧爬上山休息。

  在这样的山路上走着,我突然想起了年少时上学的场景。那时候,我家也住在这样的山上,学校在山脚下的平地,上学的路比这更崎岖,爬山是再正常不过了。那时候还没有水泥路,一下雨,山路就变成了泥路,我和姐姐穿着雨鞋,打着雨伞,蹚着泥去学校,稍不留神就摔一身泥;一下雪,更是大雪封山,我们早早起床,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挪着走下山。小学6年时光,我们每天上学和放学回家都是步行。那时的我们,满怀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求,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

  前路漫漫。同事们有的走得快,已经走到半山腰了;有的放慢了脚步,在中途休息;有的选择了放弃往山下返回。“能看到山顶了吗?”“加油!再走几步就到顶了!”同事们互相鼓励着。我心里直喊累,也知道离终点还有好远,却也不想放弃。因为我相信,一定会有更美的红叶、更好的风景在前方。休息一会儿,我从路边找出一根枯木当拐杖,继续登山。

  大约3个小时,我终于登上了甘山主峰。来不及休息,我急切地欣赏周边的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地势开阔,远远望去,甘山奇景,尽收眼底;荒草落叶,尽踏足下。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吹着凉爽的山风,尽管精疲力竭,但成就感油然而生。只见那层层叠叠的山峦,起伏连绵,形态各异,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山峦上,树木丛生,层林尽染,松柏的苍翠和枫叶的金黄,组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美好画卷。

  我看到了一棵古老的橡树。古树在山梁上的树林中高高耸起,枝头上还有几片黄叶,碗口粗褐色的躯干上有一道道深深的沟壑,枝头上十几根粗粗细细、弯弯曲曲的枝条交织在一起。抬头看向天空,正好看到一棵棵古树的枝丫交错纵横,就像是小孩子随手画出的简笔画,凌乱而不失美感。

  我看到了一大片红叶。远远望去,叶红似火,一阵清风吹过,一片片叶子在飞舞着,那一团火焰也仿佛燃烧了起来,让人倍感温暖。走近一看,那一片片红叶,小巧而精致,有的深红,有的暗红,有的像火,有的像霞,椭圆的、尖的,卷起来的,翘起来的,在明净天空的衬托下,更显得妖娆多姿。我在山顶流连忘返,被这甘山的美景所感染。

  我觉得,这一次没有白来。虽然这一路崎岖不平、坎坷难走,但当我登上山顶,看到这里的风景时,一切辛苦和劳累都是值得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和我的祖国”

家城时代流行色

文/王旭

  对一座城的印象,往往取决于住在城里的人的感觉,人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时间。

  我祖籍南阳,严格来说,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义马人。可心理上,又觉得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义马人。生在小城,长在小城,工作在小城,同学、朋友也多在这里,我见证了小城的变迁,小城改变了我的生活。

  瓦房·楼房·黑白小电视

  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末义马矿务局招工时过来的,那时,当工人是十分荣耀的事情。因为当工人就可以拿工资,旱涝保收。虽然工资不算高,不过二三十元光景,但那个年代,足够我们一家人生活。

  记得读小学时,我们先是住在一排瓦房里,下雨的时候,瓦房会漏水,滴滴答答的,常常要拿脸盆去接。后来,矿上分了房,我们便从瓦房搬到楼房。四五十平方米,两室一厅,虽然不大,但可比瓦房舒服多了,冬天也不用到外面上公厕,用水也方便。

  最惬意的是冬天的晚上,母亲在厨房里烙油馍,满屋里弥漫着葱油的香味。红红的炉火映着母亲的脸,很温暖的画面。那时,往往是母亲烙一个,我们吃一个,等到母亲干完活,我们也吃得心满意足。

  吃完饭,一家人围坐在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看电视。新闻一结束,父亲就要把电视机关掉,怕耽误我们学习。不让看电视,我们就自己找乐子,打弹子、叠纸面包、玩泥巴、扔沙包、抓石子……如今,这些游戏早已淡出视野,成为记忆里的黑白照片。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年岁渐长,家里花销慢慢大起来,为了贴补家用,母亲就在楼下半坡处置了一间铁皮房,开了一间小卖铺,赚些零花钱。

  这间铁皮房可是我们家的大功臣。我和弟弟的日常零嘴,包括后来读大学的学费都靠它来支撑。

  母亲知道我嘴馋,偶尔也会偷偷塞一些零花钱给我。晚上下自习回到家,我都要吃上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肉丝面,那感觉,舒服极了。

  后来,我又不满足肉丝面的诱惑,青睐于百货楼那家牛肉汤。无论春夏秋冬,这家店的生意都特别好。汤在沸腾,面在飞舞,肉在砧板上与刀奏鸣,食客们人来人往,个个满面红光。

  吃饱喝足了,熟门熟路跑到书店,把喜欢的书一气儿搬回家。对于买书,父母一向慷慨,那时期,买的书多是《中学生数理化》《故事大王》《小小说选刊》等,每天写完作业,就可以躲进小屋美美地看个够。

  印象中,此刻的小城渐渐热闹,不再是单调的黑白色,里面夹杂了许多热烈蒸腾的色彩。

  风衣·电话·24英寸彩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上了大学,读了师专。那时,小姑父送我一件米黄色风衣,着实让我风光过好一阵子。同寝室谁有事想出去装装门面,都要找我借风衣。一件风衣,大学两年几乎被舍友借了一个遍。对我而言,那件风衣承载着那个年代的美好青春回忆。在那时的小城,这件风衣也为我赚足了回头率。

  毕业后,我回到小城,做了一名教师。上班的第三年,学校允许教师宿舍装一部分机电话,我喜滋滋报了名。有了电话,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了。

  到了我谈婚论嫁的时候,家里为供我和弟弟上大学,也掏干了家底。我和妻都在学校,结婚的时候,把两间单身宿舍调到一起,稍加改造,凑成一套简易的婚房,这一住就是10多年。当时最奢侈的,是添置了一台24英寸的康佳彩色电视机,自此,我才真正开始告别黑白进入彩色世界。

  我从父母的翼下飞出,有了自己的小家,和小城像两条并行的铁轨,开始憧憬诗和远方。

  冰箱·电脑·车·60英寸大彩电

  年,儿子降生,家里又新添了冰箱和电脑,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开始改变。妻开始开博客,逛论坛,也是在那时,我学会了上网,结识了一些陌生的朋友。年,我们从学校宿舍搬到家属楼,解决了冬天吃水难的问题,也是在那一年,我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年,我毕业归来,购置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车,虽然是面包车,可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出行很便利。

  年,我们又在义马市区买了房,妻实现了拥有一间书房的愿望。最重要的是,新房通了暖气,妻再也不会因为冬天敲字冻手冻脚了。

  年年末,面包车在完成十万多公里的使命后,光荣退休,一台新的哈弗M6城市越野成为我的家庭新成员。而我家的24英寸彩电因其模样笨重,也早已更新换代为60英寸的数字电视。

  如今,我已进入不惑之年,回首四十多年的小城岁月,百感交集。我家的履历,也是小城的履历、社会的履历。如今,义马小城的脉络和气息,已经渗入我的生命,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刻,我站在小城一角,银杏的叶子簌簌作响,宛若金曲。每一座楼宇都是港湾,每一条街道都是旗帜,呼朋引伴的鸟儿和白云嬉戏。

  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一座城的色彩,也是一个家的色彩,更是一个时代的色彩。我庆幸自己能亲眼见证时代的流行色,并且在小城的骨节上,镂刻下我的骄傲。

诗路花语

甘山探秋

文/任志刚

  赏秋何须出远门,

  甘山景色醉游人。

  红叶如火神笔染,

  锦鸡如凤翔丛林。

  岭上柿子才熟透,

  谷底野菊笑迎宾。

  蝴蝶谷里蝶无踪,

  百鸟争鸣声声闻。

  槲树古老逾千年,

  召公美誉多少春。

  爬山未必争第一,

  涉溪却是慎又慎。

  甘露峰顶击金钟,

  豪气万丈可凌云。

  舍身崖上齐拍照,

  品赏红叶最称心。

  无愧市区后花园,

  更喜今日面貌新。

  劝君偷得半日闲,

  甘山采风胜仙人。

随笔

那一片黄色的菊花

文/郭俊玲

  那一片黄色的菊花,就开放在那里,在陕州区菜园乡田家庄村秋日的阳光里。那样的黄,不掺半点儿杂色;那样的自然,有的枝条长,有的枝条短,有的团结着生长,有的独树一帜,完全没有像园林或盆景里面那样经过人工的修剪装饰,它的周围是茂盛的野草,它的邻居是丰收的庄稼地,高大的树木在它头顶遮挡着,只给它留下斑斑驳驳的阳光影子。它那样的沉静,沉静得让人觉得它似乎心事重重,它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它又等了多长时间?

  虽然只是第一次见它,却觉得是那样熟悉,宛如知己。我觉得,我读懂了它,它一定是在等我,要向我倾诉它满腔的话语,满腹的心事。

  而今天,我来了,在它无尽的期盼中。

  只在相遇的瞬间,它便认出了我,并毫无保留地向我倾诉它的心事。

  “我在这里守护一段寨墙。”它说,它边说边指给我看。我看到了一段约有一二十米高、五六米宽的很长很长的寨墙,上面长满了枯草,布满了沧桑。看我有些不解,它说:“在解放前,这里历经了苦难,有土匪不断地来抢东西,有日本人在这里伤害村民。为了保全一村老少,村里人就在这里修建了寨墙,立了寨门,抵御外来的伤害。”看我惊愕的样子,它接着说:“这里右边是个深沟,敌人上不来,人们利用这个优势修建了寨墙与寨门,有效地抵御了敌人,保护了村子。”我往右边一看,果然是深深的山沟,沟底树木郁郁葱葱。它继续说:“最初,我的祖辈就坚守在这里,后来一代又一代地坚守了下来,我们一直在这里。”我钦佩地点点头。

  “我在这里弘扬一种精神。”另外一株菊花说,“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村子,这里有着厚重的历史和光辉的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村子里的赵氏祠堂。我们村子在明清时期出过不少的高官,为了教化后人,人们修建了祠堂,并立下了祖训,要求族里后人不争小利、不赌博,读书者勤奋读书,耕种者不误农田……”听着它的讲述,我来到了赵氏祠堂。只见一座精致的灰色的四合院坐落于秋天的阳光中,门口两根十几米高的三排斗旗杆耸立在蓝天中,旗杆最顶上两个金色的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正对着大门的是祠堂的正堂,里面排列着赵氏先祖的画像,记述着他们的人生伟业……正堂的门口立着赵氏祖训。村里的老人们坐在两侧的厢房边晒着太阳,舒心的笑容展现在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上。老人们讲,这三排斗旗杆儿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当年凡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员经过这里,看到这里的旗杆儿都要下马才能经过;每年的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等日子,这里都有不同形式的活动……

  拜谒于赵氏祠堂,听着老人们的讲述,让人感慨万千,赵氏前辈成就了伟业,不忘教化后人,给后代制定祖训,虽然远隔数百年,依然让人感到浓浓的关爱和殷切的期盼,温暖无边,一如当天秋日温暖的阳光。

  在这种温暖中,我深深地陶醉着。

  “我还要告诉你一件事情。”不远处的一株菊花牵着我的衣襟迫不及待地说。我望着它。“现在,我们村子可好啦,在国家的关怀下,我们村子栽种了苹果树、梨树等,村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人们住进了漂亮的房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边听着它的讲述,我一边在村里漫步,铺着水泥宽敞的道路,像翅膀一样护着村子的路灯,粉刷得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间,球场上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漫步在道路上休闲的人们,挂满了枝头的红苹果……都向人们展示着田家庄村的新气象,更有幸福的笑脸一张张铺满了我的心田。

  伫立在田家庄村,那沧桑的历史,那厚重的文化,那良好的民风,那现代化的新农村风貌,一片一片在眼前展开,一层一层在心里堆积,让人的心情很是愉悦。这时一首轻柔舒缓的歌曲从村部飘进了我的耳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听着这样的歌声,我在想,田家庄村的菊花为什么这样黄,是因为它饱经风霜的沧桑,是因为它充满慈爱的赵氏祖训,是因为它整齐现代的时尚气息。

  站在那一片黄色的花海中,我的身心在田家庄村的点点滴滴中陶醉着、陶醉着……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持所有信息完整,并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伏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yh/5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