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紫砂泥料篇

宜兴地界,取土制陶的历史极为悠久,丁山一带,更是“家家捶泥,户户制陶”。明末清初,宜兴才子吴梅鼎(公元—年)写了一篇《阳羡茗壶赋》,里面记录了“富贵土”的传奇故事:“时有异僧绕白砀、青龙、黄龙诸山,指示土人曰:卖富贵土。人异之,凿山得五色土。因以为壶”。千百年来,陶都人感念那位长相怪异、行为怪异的僧人,是他告诉了当地“土人”天大的秘密,打开了“五色土”的宝藏。于是,青龙山、黄龙山,这一东一西两座紧连着的山峦,便如母亲般无私地敞开胸怀,用自己丰富的陶土资源,哺育着这一方土地千年不息的窑火。

1、这么多山,当地人偏把黄龙山叫“本山”

在漫长的岁月里,丁山人把制作缸、罐、坛、瓮、壶的陶土统称“甲泥”,而在黄龙山上所采的陶土,称为“本山甲泥”,俗称“本山甲”,这个称呼,一直沿续至今。你看,这么多山,偏把黄龙山叫“本山”——本地的山、自家的山啊!可见黄龙山在先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我曾和许多丁山人聊过,他们说,把黄龙山的泥叫做“本山泥”或“本山甲”是一种习惯叫法,一点也没有刻意的意思。在我看来,这正是当地人对黄龙山独具情感的称谓,是先人们与黄龙山结下的千古情缘,恰如子孙对母亲的昵称。

与“本山”相对应,川埠那边香山产的泥,称为“西山甲”,因为那是在黄龙山的西面,洑东那边兰山所产的泥,称为“东山甲”,因为它在黄龙山的东面。世世代代的丁山人不光是将黄龙山看作“本山”,还以黄龙山为中心,来确定周边若干山丘所产陶土的名称。一地泥有一地泥的特性。黄龙山所产甲泥质地偏刚,祖先们就选用可塑性较好的“西山甲”泥,按比例掺入黄龙山的“本山甲”,调成了混合的泥料,这样,坯件制作容易成型,烧成时的破损率也低,从而使本地出产的大量缸、罐、坛、瓮产品,刚柔度恰好,品质与众不同,千百年来一直享誉中外。

关于“甲泥”,丁山人也有叫“夹泥”的,就是“夹在黄石层里的泥”,宜兴话“夹”与“甲”同音,“夹”变成了“甲”。在我看来,叫“甲泥”更好,因为正是有了黄龙山及周边山丘埋藏的这种大量的泥料,烧成的陶器走向了世界,成全了陶都的美名,将这种泥料冠以“甲”,当之无愧!

千百年来,陶工们练就了一套识别泥料的本领。从矿里采出的泥,用眼睛一看,便可断定是紫砂矿泥还是普通甲泥。陶瓷公司存续经营的时候,黄龙山矿区采掘的普通甲泥便运往大新厂等,用于制作缸、罐、坛、瓮等普通陶器。有油脂光泽的紫砂泥料,总是小心另外堆放,运往紫砂厂制作精细的紫砂陶器。这两种泥料的区别到底在哪儿?谁也说不清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地质队取样化验,才用现代科技解释了这个千古之谜。紫砂泥与普通甲泥的主要区别在于泥中的氧化铝等金属成分的含量,含量高的是紫砂泥,其余便是普通甲泥。而黄龙山的紫砂矿氧化铝等金属含量是最高的。

怪不得古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一丸土”——黄龙山的紫砂泥啊,比珠宝还贵重。黄龙山,简直可比黄金山。

2、两座紧挨着的山,却是完全不同的石质

青龙山、黄龙山名字的来历是有故事的。很久很久以前,太湖里有两条龙,名叫青龙和黄龙。那天青龙和黄龙在太湖里争斗起来,顿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湖水泛滥,百姓遭殃。乌龟大将好言相劝,竟被两条恶龙打死。后来幸被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制服了恶龙,让两条恶龙卧地成山。于是,太湖西岸,就有了青龙山和黄龙山,前面还有一座乌龟山,这三座山峦摆成三足之势,三足成鼎,所以人们把这块地方叫“鼎山”,“鼎”、“丁”同音,慢慢地,就变成了现在的“丁山”。

青龙、黄龙卧地成山,说神真神,说奇倒也奇。自古以来,这青龙山、黄龙山,两座紧挨着的山峦,却是完全不同的石质,青龙山全是青石,黄龙山全是黄石,天造地设,质地分明。我在当地走访,人们非常准确地告诉我两山的分界线就在陶都路口那个大广告牌和从这里经过的双龙路下,虽然现在全是水泥地面和建筑物,完全看不到地下的石质,但在当地人们心里,却是清楚得很。

蒋芳鸿是一位年进陶瓷公司地质队的地质工程师。他和同事们一道,曾为探明青龙山、黄龙山的地质结构和陶土资源苦干了二十年。说起来也有意思,我找到蒋工夫妇经营的小紫砂店,一看到蒋工,突然想起一个人来,站在我面前的,无论是长相、身高、气质,甚至说话的语调语速,谦和、儒雅的神态,活脱脱就是电影明星张国立。蒋工说起青龙山、黄龙山的地质情况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说:远古的时候,黄龙山其实也和青龙山一样,是一座连绵的灰岩山(俗称青石山),灰岩下面才是砂岩(黄石层)。亿万年前的一次地质结构断裂,中间一条南北向的断缝,将两山结构挫断,青龙山向下,黄龙山向上,导致黄龙山上部的灰岩向北滑动数百米,露出了埋藏深处的黄石层。所以,从地质结构上看,黄龙山往北,包括潜洛、洛涧等一大片区域,都属灰岩层,有的地表下面一米多就可采到灰岩(即青石),唯有黄龙山,变成了一座特立的黄石山。

蒋工告诉我,青龙山上面全是青石,底下却是和黄龙山一脉相连的黄石层,而黄石层里正是蕴藏甲泥和紫砂泥的矿脉。到现在,青龙山上部的青石层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可底下的黄石层、特别是埋藏在黄石层里的紫砂矿,还原封未动地藏在山底下的黄石夹层里。

青龙山南侧有一面东西向长圆形的池塘,紧贴着青龙山的山脚。蒋工说,这是20年前人工开挖的,就是试图开采青龙山底下紫砂矿,那里的矿脉就呈倾斜状伸入青龙山底。我在现场看过这一面池塘,数十亩大小、清清洌洌、长长圆圆的一池碧水,北面是直立隆起的青龙山殘存山脚,排列有序、高高大大的白杨树齐水边长起,郁郁葱葱,整条山脚灌木丛生,植被良好,偶尔数处裸露山体,上部是青石,巨大而稳固着的太湖石,线型端庄优美,颇具观赏价值,接近池塘水面则明显是黄石结构,五彩的颜色层面清晰得见。池塘的另一面是堆积的松软土石,新修的紫砂路从这里经过,人从路上走,看到的是与青龙山北面完全不同的景观,山青、树茂、水碧、石奇,风景这边独好。热情的老马师傅引我走近池边十数米,见到池塘西头一处已经停采了的紫砂矿仅有二、三米宽的宕口,三、二根枕木直立支撑着顶层的黄石,宕口里尽是积水,幽暗而不见底。

这真是一处有趣的山体,上青石下黄石。蒋工向我介绍的知识,在现场得到了验证。亲眼得见,心里显然是高兴的,因为,这就象陶都母亲一只未及吸吮的丰乳,是一块可供子孙后代开采利用、世界独一无二的巨量紫砂矿脉,是值得好好珍惜的宝藏。

3、“掘井兮千寻,攻岩有骨”

“锄白砀,凿黄龙,宛掘井兮千寻,攻岩有骨;若入渊兮百仞,采玉成峰。”(吴梅鼎《紫砂茗壶赋》),这大约是多年前黄龙山开采陶土矿的文学描述。

自古以来,陶都人就在黄龙山一带掘井采矿,所掘矿井深达“千寻”,虽是形容词,但却清楚地告诉我们,在黄龙山周边,掘井开采地下陶土用来制陶的历史,非常久远。这样的掘井采土方式,一直延续到近代,令当代丁山人记忆最深的,就是坐落在现在黄龙山矿区的正北和西南面,分别为1、2、3、4、5编号的矿井。本世纪初,政府对黄龙山紫砂矿进行管制,这些矿井陆续关闭。“掘井千寻”的景象,现在已经难以看到了。但在陶都人的心里,总保存着掘井采矿的记忆。我问多位曾下井采矿过的退休老人,采掘陶土的矿井到底有多深?好象谁也说不清,反正是很深很大。难怪古人用“千寻”一词来形容了。

台西村38号这座普通的居民院子里,一棵高高大大的枫杨树,投下了半院荫凉,两株一人高的盆栽铁树,凤尾似的枝叶使劲地展开着深绿,外围是一圈凤仙花,秋高季节,粉红色小花仍在争艳。黄龙山北麓的这座普通居民院落,绿树掩映,生机盎然。

这座院落的主人是带着扬州口音的陈小龙师傅,今年76岁。他年进丁蜀采矿场,开始从事井下开采陶土的工作,一直做到退休,从来没有离开面前这座黄龙山,周边的矿井,他都熟悉,算一算,他在井下工作了25年多时间,做过支护班长、采掘班长,是当年的生产骨干。上世纪70年代,他带的采掘班有30多人,大都是新招收的年青人。他带着这些年青人在井下打炮、挖泥、装车、豁拳、拆拳石,这些全体力的井下活,做得用心实在。他很有威信,丁山好多陶工都熟悉他。

老陈告诉我,他初到井下工作的时候,采掘陶土矿还主要靠人工,钻孔放炮全靠钢钎、铁锤,采的矿土要人工一担担挑出来,非常辛苦。直到年左右,井下开始使用一些机械,采掘时用上了那种叫“煤电钻”的工具,使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老人用手比划着,有点兴奋:“用这个煤电钻打孔快多了,一息息功夫就可以打一个”。“煤电钻”是什么东西?我没见过,肯定是一种井下打孔机械,它代替了一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

老陈说,在黄龙山井下采掘出的大都是做普通陶器的甲泥,紫砂泥比较少,靠近“龙脉”的位置就会有。什么叫“龙脉”?对于我,这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我反复讨教,终于弄清了这个名词的含义:龙脉就是陶土矿脉的走势,井下采掘的矿工们都这么说。老人比划着向我介绍:黄龙山的龙脉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一波一波,有高有低,而且是南高北低。他说,有时在一个平面采着,发现龙脉慢慢低下来,直到采掘平面全被坚硬的龙脉档住,怎么办?就要用炸药打通这一层脉。龙脉有厚有薄,有的稍为打进去几米就穿过了,有时要打进去几十米才能进到另一层甲泥矿脉。老人沉醉在井下生活的回忆里。

说起黄龙山矿井下采掘的泥料,老人非常自豪。他说,全世界只有黄龙山底下才有这样的紫砂泥,而且品种很多。这些不同品种的泥料,陶工们有自己形象的叫法,比如:含有一点点细小白色粒子的泥料叫“白麻子”;含有红色粒子的泥料叫“红麻子”;漆黑漆黑的叫“乌泥”,说是这种泥料耐高温性能特别好,过去是专门用来汤炉子的;紫色的泥料叫“紫泥”;绿色的泥料叫“绿泥”;有一种叫“黑灯头”的泥料,有点像紫泥,但里面没有白色的银星;还有一种红吼吼的比较老、比较粗的泥料,大家都叫“红泥龙”。老人身体不好,八年前因胃癌动过大手术,可对这些传统的井下泥料称谓,却记得如此清晰,一口气报出这么多来,如数家珍。几十年与井下陶土打交道,老人对黄龙山紫砂泥的质地有独特的感觉。他告诉我,一块紫砂泥矿拿到手里,用指甲一刮,在太阳底下一看,就能大致判断出泥料的质地和用处。说到这里,老伴插话:黄龙山附近很多做紫砂泥料的人现在还都来请教老陈的。

我当过工程兵,曾经在南京紫金山肚子里打过坑道,所以和老陈聊起井下采掘陶土的艰辛和危险,很有同感。老陈师傅在井下采掘陶土这么多年,曾遇到过无数次险情,都化险为夷。我说这是祖宗保佑你啊!老人淡然一笑:那太多了。不过,老人还是和我说起了临近退休前的惊险一幕。他说,那一次回采的时候,矿井里面的空间已经开采得很大了,我和同事王小洪爬上拱顶打炮,突然间,大面积的矿石哗哗地塌下来,连我们脚下踏着的矿石也空了,我们两个只能身体悬空紧帖着洞壁,用手指勾住壁上的孔眼,躲过滚滚的泥石,待到塌方停下,才从一个很小的空隙里爬了出来,躲过了这一难。老陈说这一切的时候,神态很平静,瘦削的脸上带着笑,一点也没有兴奋的感觉。也许,在他的一生里,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平常了。

在黄龙山西坡的居民区,我碰到了史盘荣。这位72岁的老人,年参加工作,在采掘陶土的矿井下干了整整18年支护工,开始在2号井,又到5号井,再后来就是4号井,一呆近10年。他用脚跺跺地下,说:“我们住的这里地下都是空的,有的采掘过的矿井差不多有电影院这么大”。他甚至担心有一天会像电视里放的那样,这里的地面也塌下去。是吗?看老人诚恳的神情,一点都没夸张。我相信他。聊起支护工的工作,老史很自信投入,他说:支护工是技术工。专门在矿井里用块石做拱形的“圈”,宜兴话也叫“豁圈”,保证矿井的安全。“豁圈”用的全是花岗岩和黄石,行话叫“圈石”,方方正正的,有的还凿有角度,这样“豁”起“圈”来成自然拱形。我们把运进矿井的块石,一块块按顺序码好,用煞片煞牢,从来不用水泥接缝,这样退出来时,可以拆下来重复使用。

很想看一看这样的矿井和用来支护的“圈石”。按照老人的指点,我很方便地找到了当年4号井的井口位置。在“紫砂之源”市民广场南侧,新修的紫砂路边,一处裸露着的山体,我看到了废弃的一截矿井,二米来宽,拱形的顶,石砌的矿井墙,这一截矿井原先一定是在地下深处的,修路降坡露出了地面,只是已经被废石填埋,无法走下去一窥当年矿井的真容。就近劳作的保洁工告诉我,这就是当年4号井,据说下面很深很大,还有好多采矿的设备在里面。

啊,好一个“掘井兮千寻,攻岩有骨”!也许当代人谁也说不清黄龙山底下到底曾经打过多少、多长、多深的矿井。曾经在井下工作过的师傅告诉我,有时挖着挖着,突然碰到松土塌下来,一探查,就是一条古时的井道。因为千百年了,一直在掘,一直在打,又一直在封、在废,有浅层的,也有深层的。像4号井一样,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关闭的井口里,好多设备都没有取出来。我想,就让这些设备好好地在地底下存放着吧,也许过了若干年,再打开这里,让后人们看一看当年掘井取陶土的艰辛,多好。

4、“入渊兮百仞,采玉成峰”

大部分陶土是露天开采的,因为黄龙山表层就是黄石,青龙山表层就是青石,掘开覆土便可开采需要的陶土泥料,一层一层地挖掘,形成的断壁悬崖很高很险,形成的水潭也很深很深,所谓“入渊百仞”,这样的场景,完全是现实。

黄龙山正面一只水潭,形似弯月,数十亩大小,据说深不见底,冬冬夏夏,即使天再旱再涝,潭水总是这样的水位,照样清澈。当地人把她叫做“大水潭”。大水潭现在是丁山的城中公园,步行街就在旁边。几年前步行街刚建好那阵,我看大水潭建设得这么漂亮,曾爬上房顶,试图拍个全景照片,结果怎么拍都不能如愿,编辑的时候,只能用两张拼起来,做成大水潭的全景图片。这次我又专门停车到水潭周边走一走,只见周边幢幢新楼造型别致,水潭边垂柳依依,青藤漫坡,潭水碧绿,镜面似的不见一丝波纹。炎炎烈日下,仍有市民打着太阳伞在铺着卵石的潭边步道上散步,悠闲而自然。老人们说,这里就是古代陶工们最早开采黄龙山陶土的矿点。我想像着数百年前的样子,也许“入渊百仞”正是对当年大水潭的形象描述。

我接触的丁山老人们,问到青龙山,都会说到青龙山上的两座碉堡,日本人修的,好多健在的老人都曾爬上去玩过。我在青龙山碰到那位穿着大红T恤、82岁的老马师傅,还指给我具体的位置,说是碉堡就在直对现在青龙湖南面正中位置残存山体的高处,只是开矿时被毁,现在看不到碉堡了。老马甚至告诉我,他小的时候曾经躲在山石后面,壮大着胆子远远地偷看过新四军和碉堡里的日本人开仗。他说,那次开仗,新四军死了很多人,都横七竖八地躺在碉堡下面的山坡上,他每次走到这里,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惨烈的场景。

数十年前,青龙山是丁蜀地区海拔最的山,陶都祖先们在这里开采陶土资源,虽然经历了千百年,但却一直保持着完整而古老的原貌。这源于陶土开采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即使挖山不止,无碍青山大体。因为陶都人祖祖辈辈对青龙山陶土矿藏的开采,全是人工,用的是铁锤、钢钎、铁钯,人锄、肩挑,就像《紫砂之源》广场上的那组雕塑。到了上世纪中期,开始有了半机械化的设备,总还是人工为主。这让我想起了我所在的工程兵部队打坑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的是风钻、风镐,“突突突突”震耳欲聋,累死了一天打到一、两个孔,装上炸药,放上一排炮,然后是人工上去排险、扒渣、装车,那种铁的小翻斗车,一车装到两三百斤石渣,在坑洼不平的路上推车,这劳动强度啊,真是很大,可生产率仍是低下。

真正大规模开采青龙山的石矿,是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20多年时间里,矿山开采开始使用大型机械设备,那现代化的凿岩机、大型的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的使用,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开采效率却大幅度提高。那时候的青龙山,整天灰雾茫茫,热气腾腾。青龙山的石料是生产水泥和石灰的好原料,“青龙牌”水泥,可是响当当的名牌。丁山的老人们,看着整车整船的水泥源源不断地运出去,青龙山却是一点一点地变矮了、变小了,再是慢慢地凹下去了,越凹越深,原先几十米高的山峰,变成了现今这样深达数十米的青龙湖。

这个季节,我每次经过陶都路,常常喜欢在青龙湖边停车看热闹,因为这段路上经常停满了车子,人们携家带口到青龙湖来游泳。虽然湖边竖着“游泳危险”的提示,可缺少管理的青龙湖,年年都吸引着不少当地人。他们说,这里的水清、水好,就是太深,而且深处的水很凉,身体素质差的、游泳技术不过关的,在这里游泳会出危险。夏天在这里游泳有危险,可这里却是冬泳的好地方,每年冬季,这里常可看到身手不凡的冬泳队员身影。偌大的青龙湖,四面全是悬崖峭壁,看上去,即使没有百仞高深,也可称是江南地界难得见到的“高峡出平湖”了。青龙山的山头没有了,从北面远远地看去,湖边残存的青灰色山体上,覆盖着绿色的植被,巨龙般舒展绵延着,从东往西数千米长。突然间,一座残存的山峰突兀隆起,高高地,就像一条昂扬着的巨龙龙头,孤傲地仰面天宇。每想象如此,竟觉是当年青龙现身,至今,她仍在无私无畏地护佑着这一方子孙。

丁山地界,自古以来,山多,河多,内湖却少。不过现在好了,上千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大规模露天开采,使丁山地界无端多出了两只人工湖泊,那就是青龙湖和黄龙湖,虽然这湖完全不能与地理意义上的湖相提并论。

在黄龙山顶的陶渊亭,可以看到黄龙山矿区全貌,低洼处的黄龙湖水碧蓝,只是这处水域小,不能和同时代形成的青龙湖相比。黄龙山矿区里,除了拾柴的老太和我,没见他人。山的南面正在修筑围墙,一座门楼蛮有古味,柱和梁全用整根圆木架成,是花了点本钱的,看上去敦厚、实在而气派。也许我曾经做过木工,在我眼里,这种真材实料的木结构,怎么看都比水泥浇浇,表面花里糊哨、实质偷工减料的工程好多。这里作为紫砂矿遗址保护起来后,进来的人实在是少了,荒草长得很茂盛,几处裸露的五色土岩层山体孤零零地矗立着,真有“采玉成峰”的气势。一条荆棘伴腿的小路通向山顶的陶然亭,这几年,来亭子的人肯定很少。伴着亭子的,是一块2米多高的黄石,方方正正,后来了解,竟是几年前人们费了好大功夫从别处移过来的。只是黄石前,摆放着葡萄、瓜果等供品,小小的香案里刚燃尽的三柱残香,清晰得见。这是不知名的陶工们在祭拜山神。古老的黄龙之魂啊,你能感觉到吗?

5、与陶土相守的黄龙山人

我曾骑摩托沿着被城市马路圈围着的青龙山和黄龙山跑了一圈,青龙山矿区一圈差不多有6.5公里;正被列入保护的黄龙山矿区,随着紫砂路修通,范围已经缩小了许多,一圈只有2.4公里。有意思的是,黄龙山的东、西两坡和北麓,还密集地住着百多户居民,居民门框钉着的蓝底白字搪瓷门牌上,“蠡西村”、“西东庄村”的字样已经模糊不清,应该是多年前的印记。房子没有太老的房龄,却给人破旧的感觉。大都只是近几十年建造的平房或是低矮楼房。这些房舍显然没有很好规划,就着山坡而建,一幢一阶,少见连片成排的公家建筑。狭窄的巷路曲曲弯弯,高高低低,即使是近几年政府对住宅区整治,将巷道浇成了水泥路,仍见高低不平。黄龙山西坡一条拐上山的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前,梧桐树下乘风凉的市民告诉我,过去,这里是过黄龙山、去大水潭的大路。窗口前正在打坯做紫砂花盆的女人们安静得头都不抬;小黄狗懒洋洋地躺在地上呼噜着热气,没人打扰;最悠闲的是老人们,树荫下的青石板上一坐,面前是泡着红茶的大茶缸,居高临下,看看紫砂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子,想想变化得真快的时代,乘乘凉,喝喝茶,聊聊天,即使大热的天,也觉得爽。

是的,自古以来,这座山,多处采矿,露天挖泥、掘井深采,陶工们守着陶土,在山坡上就近筑屋栖身,这一带应该是历代陶工,尤其是采掘陶土的矿工们栖身的地方,虽是完全看不到一处世居祖屋,但仍可见那种陶瓷罐头和瓮头等垒砌的“得罐头”墙体,用块石垒砌的粗糙的清水陡坡,那样一种古时陶都平民住所的痕迹。现在黄龙山上的居民大都是近半个多世纪里搬上去的,他们住的房子,肯定要比祖先们的陋屋强上好多倍。他们告诉我,房子有些是他们自己建的,有些则是单位里建成分配给自己住,然后房改时以优惠价买下来的。他们说,这些房子的地基都很浅,大都只一米来深,底下就是坚硬的黄石和夹杂着的甲泥矿。

在紧靠矿区的黄龙山最高处,主人正在门前的葡萄架下摘葡萄,我看着满架的葡萄虽密但粒小,摘一颗塞嘴里,口感一般。枯黄的叶片告诉我,这葡萄有点未老先衰,营养不良。不知是天生如此,还是天旱、虫害所至。主人看我热得满头大汗,直喘粗气,老朋友一般捧出好大一片西瓜让我这个陌生人解渴。

我和守着黄龙山陶土的居民聊天,他们生活得虽不富裕,但平静而安逸,只是与自己的生计相关,都在乎什么时间能拆迁,能搬下山去,虽然这山已经一点不算高,甚至只能算是丘陵,可他们还是希望能住到舒适的现代住宅小区去,住进厨卫齐全、条件优越的成套商品房或是安置房里去。遥望眼前的青龙山、黄龙,早失去了当年的伟岸和丰姿。从老人们的眼里,我读到了一丝失落和惋惜。作为陶都的母亲山,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这方富饶土地。用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爱,感化子孙们在无序、任性中长大。如今的人们,无论怎样感恩于你,都无法恢复你的青春和美丽。只是双龙之魂仍在,她变成了陶的五彩、坚韧和刚毅。她带着古老中华的图腾,走遍世界各地。她与天、与地、与人,与“陶都”的美名,融合成了一体,永远无法分离了。

具体介绍紫砂泥料的种类,成品的效果。

赵庄老朱泥

朱泥原矿

朱泥成品壶

紫砂众多泥料中,赵庄老朱泥绝对算上乘好泥,赵庄老朱泥,系由赵庄山嫩泥矿的底层"黄石黄"中之精华挑拣提练而成;外观呈咖啡黑色,陶之乃现沉重之红锈色,有饱经沧桑之质感,色调朱红而不妖艳,使用日久益现沉蕴古老气息,故以产地之名命之;为濒临绝灭珍贵之名泥。

视触本泥之成品,朱红微嫣具绵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温润度中等;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遽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实堪名列极品级名朱泥而无愧!以之冲茗之茶汤明亮活泼、快意果决、易展扬香而聚甘柔甜,时间之掌控要求较高,乃茶艺高手不二之器。

由于泥性的不同,在预热烘干、高温、冷却这一烧制过程中,赵庄老朱泥在任何一阶段中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首先,烧制温度不同,朱泥--度,紫砂红泥--度;其次,预热烘干时间必须比紫砂红泥长,因为朱泥的密度高、气孔小水分不易散发,只能用时间克服这个问题;甚至在高温带,时间也要拉长并缓慢升温,因为朱泥在烧成结晶过程中比较活跃,特别在最高温时特别剧烈,这是高结晶度泥质的特性;第三,朱泥的冷却过程也必须十分缓慢,否则极易炸裂。朱泥壶从泥料制作到烧制成型,成品率大约只有60%左右,这就是连许多制壶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愿多做朱泥壶的原因。同样因冷热收缩较大,故应于使用前确实温壶之动作;冲养日久,温润而富深度,美不胜收令玩家爱不释手。

段泥原矿

段泥成品

段泥: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段泥原矿目前非常稀贵,现在宜兴制壶人开始用本山绿泥加紫泥来人工调配,形成非自然段泥料。

分类:段泥分为黄金段泥和芝麻段泥还有老段泥。芝麻段泥其实就是在原矿段泥中加入了其他的杂色泥料,芝麻段表现为烧制后的表面上有黑色或者棕色的颗粒状小点。黄金段泥就是段泥原矿中风化的一层,其色泽为金黄色。老段泥则是经过陈腐的泥料。

泥性:感甜嫩绵密,质坚而温润,呈近田黄色调,为江苏宜兴赵庄山系朱泥矿~黄石黄之共生矿,经挑拣练制而成,因含铁量只达6%左右,致陶之后呈“金田黄色”。窑温约~度。收缩比12%。

冲茗:缎泥适泡之茶较为宽广,一般而言,透气率均佳;茶汤顺和平适,操作冲茗技巧要求不高,甚适生手使用。适合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紫泥原矿

紫泥成品

紫泥呈紫棕色,为较常见之典型紫砂泥,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制壶上乘原料之一。

分类:紫泥分为原矿紫泥和清水泥还有底槽清。清水泥是纯正的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的熟泥。底槽清是原矿紫泥的最底层残留堆积风化的泥料。

泥性:泥质细腻纯正,泥色成熟稳重、端庄肃穆,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可塑大型塑像,成型较易。窑温约度;收缩比10%-11%。

冲茗:使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性颇符中庸之道,易掌控冲泡时间。适合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红茶、绿茶各种系列等

清水泥原矿

清水泥成品

清水泥是紫砂泥料里的一种上等泥料,该泥为纯正的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熟泥(紫砂生矿泥外观为石块,成片状结构,经露天堆存自然风化一段时间後,能分解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用机械加工粉碎成所需的细度,加水调和揉练,便成『熟泥』。),我们称之“普泥”,为较常用之泥料;窑温:~度。收缩比:约11%。

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口本色泥。

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陈泥须回炼,否则易生黑边、花泥。特点: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

冲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茗,泡养日久愈加红润朴拙,古穆端庄。适合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铁观音、花茶、红茶、绿茶、龙井、碧螺春等。

底槽清原矿

底槽清成品

底槽清:底糟青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紫泥原矿大致可分:头糟青、二糟青、底糟青等三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锺爱之名泥;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糟青”名之。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

泥性:底糟青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糟青”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窑温约度C,收缩比:约12%。

冲茗: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也!适合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红皮龙原矿

红皮龙成品

红皮龙: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原名叫野山红泥,矿料稀少,近年来市场上更是少见。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性能好,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简单易掌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

泥性:红皮龙烧制时较易跳砂、变型、窑裂;泥胚疏松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制壶时开口易掉砂,细部处理须高技巧与耐心。烧制烧成后全身密布满粗犷颗粒,显示出十分特殊风格,形成红润又具砂感。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别于一般陶器;质朴拙雅,美冠群伦,人气之佳历数百年而不衰。窑温约度,收缩比15%。

冲茗:热淋变色率高,养后愈显红润,易现包浆之美;亲茶性高,香飘气扬,甘韵悠长,为茗壶收藏家的最爱。适合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红泥原矿

红泥成品

红泥:红泥是紫砂泥料的一种,红泥矿氧化铁含量较高,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劣者杂乱阴霾,俗不可耐;红泥原矿坚硬似石,呈淡草绿色调,窑温略低,较适制作小件茗器,可爱灵动,深得世人喜爱。

分类:红泥可以分为朱泥,小红泥,大红泥。其区别是原矿层的不同以及风化的程度不同。

泥性:烧成温度偏低,收缩比稍大,乾、湿度控制较难,石英、云母含量较丰。难度:窑温敏感,窑温不足,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稍高,则收缩大、变型、塌陷、铁质溶点较易产生;烧足,呈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壶身热淋变色率较大,愈用愈红;泡养一段时日,令人刮目相看,判若二物,呈现“包浆”之美。窑温约度,收缩比约14%。

冲茗:由紫砂矿淘炼而成的上乘泥料,透气率均佳,茶汤顺和平,适泡茶香气十足,最适合乌龙、铁观音、岩茶、普洱等。

大红袍原矿

大红袍成品

大红袍:大红袍产于江苏宜兴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此泥红艳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为濒临绝灭之极品朱泥。

泥性:大红袍泥料低张力,收缩比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塌陷、变型、窑温轻者偏黄易还原,重者变形起泡,成品率不及二成。烧成后质感绵密、紧实细致,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艳丽,泥中极品,无以伦比;泥胚含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色变极大,呈红中带紫,养壶易现“包浆”之美。窑温约度,收缩比约30%。

冲茗:使用须先温壶,亲茶性高;泡茗浑厚醇和,柔顺富口感,颇具泥中王者之风,适合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紫茄泥原矿

紫茄泥成品

紫茄泥:紫茄泥产于江苏宜兴丁山台西(紫糟青、本色紫茄泥)。此泥雍容华贵,气质高雅,藏紫轻红,清秀温润,为泥中极品。

泥性:紫茄泥黏性佳,磁性较高,含铁量高,提炼不易,乾湿控制不易。烧制时易起皱,易变形,窑温烧足易呈养化铁熔点。烧成后色泽神秘高贵,散发特殊紫砂质感,光洁而气蕴;充分表现砂壶表面肌理,及光线折射变化,动人心弦。窑温约度,收缩比约13%。

冲茗:热淋变色率高,逼热恰当合理,适茶性佳,传神而率真,不败茶、不矫揉,平实亲和,品茗佳友,壶中之君子也。适合泡绿茶、红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降坡泥原矿

降坡泥成品

降坡泥:降坡泥原矿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矿区,二龙桥矿段,正位于“青龙山”与“黄龙山”之交界处,因采矿而使道路低陷,遂被宜兴陶人呼之降坡泥。降坡泥练制后出现老味十足、橙红中泛黄的烧成样貌,让人观之即生思古之幽情,经泡养后更是老味横生,简直与明清佳泥毫无二样。

泥性:原矿因含缎泥、红泥、紫泥等诸多共生矿,陶之后,于深沉之“橙红色”底上,满布五彩斑斓的粗细、深浅之红、黄星斑点。窑温约度,收缩比约12%。

冲茗:以之冲茗茶汤温顺醇和、回甘强劲。若搭配前代传器为品种,稍一泡养除了“包浆”明显外,更与古代传世巨作之气息、质感毫无二样,为喜爱老壶韵味的藏家们爱不释手之品也!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黄色),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矿层深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言。

紫砂泥色千变万化,紫砂泥旳原料处理也耐人寻味。在制作处理上大致要经过:天然风化——泥料粉碎——筛选除染——级配——练制——陈化等原料加工过程。从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现代机制泥。从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样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称「熟泥」,即可经陈腐后成型制作之用。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给收藏家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收藏品的鉴赏的内涵佐证。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艺品,特别是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给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形如:豆沙、红木质的感觉,取悦于于心,雅致迷人。

紫砂泥:是「黏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经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烧成,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片,莫来石晶相,赤铁矿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烧结形成了陶瓷原料难得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物相结构。使得紫砂泥「魔术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国茶道茶具系列适应茶文化之天性」。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好一句「色香味皆蕴」!使品茗者在味觉、嗅觉、视觉上达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88年一厂生产用红泥

本山绿泥

底槽清1

底槽清2

底槽清调本山绿泥

段泥

黄金段泥

黄龙山红泥(手工练泥)

降坡泥

拼紫

青灰泥

清水泥

清水泥1

清水泥2

清水泥3

赵庄小红泥

朱泥调砂

紫泥调16目粗砂

紫泥调红砂

紫泥调细砂

紫砂壶泥料加工工序练泥可以分为“机械真空练泥”和“手工练泥”这两种方式。那么练泥的工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进过了陈腐步骤后的泥料,需经真空练泥脱气和排除泥料中的空气后才能符合成形要求。泥料经过练泥后,坯体更趋致密,空气含量极低,提高了可塑性、结合性和干坯强度,减少了烧制后开裂的情况机率。

手工练泥

手工练泥是通过用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捶打(也可以通过脚踩踏的方式)直到泥料断面发亮,这时候的泥料中空气的含量几乎已经没有了,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泥料中的空气含量会应该过高而导致在窑烧的时候产生气泡而降低成品率。练好的泥料经过包装后运送至地窖继续陈腐。

紫砂矿料经过精细挑选→洗净矿料露天风化→风化好的细泥块用石磨磨细→将用石磨磨好的泥料过筛除铁→将过筛除铁后的泥料放入水中浸泡半年以上→将侵泡后的泥料沥干水分用木锤锤炼或用脚踩踏→练好的泥料包装→运送地窖陈腐。

机械真空练泥

现代的科技发达,练泥的方式也和以前的不一样了,现在紫砂练泥大多采用机械真空练泥的方式。机械真空练泥的优势在于可以比手工更彻底的吧泥料中的空气排除,令紫砂泥料的阻止更加均匀,提高了泥料的可塑性,从而提高了成品率。

紫砂矿料经过筛选→用雷蒙机粉碎→按目数过筛除铁→搅拌机搅拌均匀→真空机炼泥→成品泥包装→运送仓库陈腐。

两者的区别

手工练泥和机械真空练泥的区别在于,泥料的比重小,坯件气孔率大,烧成后制品的收缩、变型率小。手工制备的熟泥,由于泥团颗粒粗细悬殊,烧成后体积收缩不一,器表粗颗粒略有突出,胎质富有滋润的光泽质感。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质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应用极制泥料制作烧成后,制品的吸水率会从通常的3%~5%下降到1%左右,气孔率也随之降低,而茶壶吸水率、气孔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其实用功能。即使成型、烧成等诸多条件不变,机制泥料和手工制备的泥料相比,器表的肌理效果会逊色很多。正是因为机器练制的泥料质感比较光滑,而缺少了一种紫砂原有的质感,因此现在如果是有要求的紫砂壶玩家和高档的紫砂壶,都会返回到手工练泥的步骤中。

将加工好的紫砂粉料加净水搅拌均匀,掇成泥块或搅拌成泥浆料,放置于有一定温度和湿度的封闭环境中进行陈腐,这种做法古代称之谓"养土".陈腐有利于泥料氧化和水解反应的进行,陈腐的同时兼具细菌作用,促使有机物的腐烂,并产生有机酸。泥料中的有机质成为胶状体后,可塑性会进一步提高,更利于制品的成型与烧成。陈腐时间越长越有利,经长时间陈腐的泥料烧成后和未经陈腐的相比,会因火气退却而变得柔和玉气,其色调也会有所加深。如在相同的烧成气氛及温度下,陈腐过的绿泥泥料烧成后会显得更青绿,更和润。

将泥料放置在不透日光,不通空气的室内,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储存一段时间,以利坯料的氧化和水解反应进行,从而改善泥料的性能。我国古代制瓷工业中,认为储泥是一个最重要的工序,储泥时间多半在一年以上。在现代工厂中,因储泥时间和泥料周转期长,占地面积大;一般已采用多次真空练泥来代替储泥。

泥料陈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使泥料中水分更加均匀分布。

2.粘土颗粒充分水化和进行离子交换,一些硅酸盐矿物(如白云母,绿泥右和未风化的长石等)长期与水接触发生水解转变为粘土物质,从而提高可塑性。

3.增加腐植酸物质的含量,改善泥料的粘性,提高成型性能。

4.发生一些氧化与还原反应使泥料松散而均匀。

5.经过陈腐后可提高坯体的强度,减少烧成的变形机会。

陈腐虽然对改善泥料性能作用很大,但陈腐时间长才有显着效果,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储泥条件,同时也延长了泥料的使用周转期。目前经常采用机械真空练泥的方式来提高泥料的可塑性,而忽略了陈腐过程。

新泥?老泥?

紫砂的形成到今天都是经过了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了,都可以说是老泥。平常所说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陈腐期上区别而已。泥料的陈腐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壶前需重新回炼一下。陈腐期久的泥料色泽相对于陈腐期短的泥料要温润,可塑性要高一点,感觉没有那么硬。陈腐期短的泥制好的壶无水色,较难看。陈腐期长的有水色,较好看,经过泡养,温润凝重,不作任何加工,入手便光润古雅,可比三代铜器。

赞赏

长按







































哪专治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全套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olaero.com/sqxx/1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