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高考历史自古以来的民族关系部分

一、古代的民族关系

  1、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扩大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

①、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游牧或狞猎民族的一般特点,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

②、民族征服战争:如年金灭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灭西夏、吐蕃等;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贵族叛乱;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内迁的“五胡”反抗西晋残酷统治与压迫的起义;

⑤国内民族抵御外国异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的雅克萨战争。

  (2)、和平形态:

①、和亲:其实质是政治联姻,汉唐王朝与游牧君主的和亲在历史上影响最大:汉高祖、汉武帝(细君公主入乌孙)、汉元帝、唐太宗、唐中宗、唐德宗;对于多数和亲来说,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同化等;

②、通贡:是一种由官方控制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如唐朝时,黑水靺鞨向唐纳贡;两宋向辽夏金纳岁币等;

③、互市:这是民族间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如北宋与辽、明朝与鞑靼等;

④、会盟:民族国家双方以缔结条约的方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如唐蕃会盟、年和宋辽澶渊之盟等;

⑤、归附和臣服:如南匈奴归附东汉、南宋向金称臣、漠南漠西漠北臣服清朝;

⑥、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秦朝设三郡管越族、两汉设西域都护管西域、唐朝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设元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及澎湖列岛等、清设驻藏大臣,设将军辖区;

⑦、册封:唐玄宗册封三个(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清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达赖和班禅。

  3、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1)、东北:

①、隋唐:唐玄宗:A、黑水靺鞨B、粟末靺鞨;

②、元:设辽阳行省;

③、明清:A、明朝的奴尔干都司B、清朝的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C、《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西北:

①、两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东汉时重设西域都护;

②、隋唐: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在西突厥地区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③、元朝设甘肃行省;

④、清朝:乾隆帝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南:

①、秦汉:汉武帝时,在西南夷设郡;

②、隋唐: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③、元朝时,设云南、四川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④、明清:A、明朝在乌思藏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B、清朝时,中央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C、明朝时延用元朝的土司制度来管理西南少数民放地区,永乐时开始部份“改土归流”;D、清朝时,平定“三藩叛乱”后,大规模“改土归流”。

⑤、近代:(略);

⑥、现代:新中国成立后,A、年,和平解放西藏;B、改造西藏的交通状况,先后修通三条进藏公路和青藏铁路;C、年成立西藏自治区,D、进行西部大开发,援助和促进西藏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4、民族融合;

  (1)、含义:指历史上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渗透,落后民族接受了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形成自然同化(本质含义:民族间相互学习,吸收优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的、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2)、原因:

①、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

②、封建国家分裂战乱时期,民族迁徙加速,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加强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推动了民族融合;

④、封建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3)、基本途径:

①、中央政府的管理;

②、统治政权的强制措施加速了民族融合,如秦始皇的移民,孝文帝的改革;

③、政权之间的友好交往,推进民族融合,如文成公证入藏、俺达汗与明修好;

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斗争(联合斗争)加强了民族融合,如班超经营西域;

⑤、经常的、大量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深化了民族融合,如互市、榷场等;

⑥、各族人民杂居、通婚,巩固了民族融合;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融合;

  (4)、特点:

①团结友好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③、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促进国家大统一,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④、民族融合是各民族优点的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民族同化,汉族也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

  (5)、实质:

从形式上看,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从经济上看,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6)、意义:

①、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

②、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经济;

③、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组成和缔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5、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①、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发后的五胡内迁;

②、中原人口南迁到江淮流域,如西晋末年开始的北民南迁;

③、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迁大批人口到河套地区;

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明朝更多)(华侨开发南洋);

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的一些地区居住,到元朝时形成回族。

二、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政策

  1、孙中山: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全国各民族团结成一个坚强的集体,以抵御列强欺凌,以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2、新中国:

  (1)、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各民族共同繁荣: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易错点1对地图三要素理解不清

易错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忽视图中的指向标,仍然按照“上北下南”的方法判断方向;

(2)对比例尺理解错误,不清楚比例尺的缩放状况。同学们在复习中要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olaero.com/sqxx/1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