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娟娟的湘西(b)
娟娟的湘西李玉娟08
想起石板路,就想起家乡无处不有的水。人最怀念的,就是家乡的水。
湘西多山,秀美的山峰座座相连,清香湿润,山峰之间是河流和河流两岸生意丰茂的田畈。
家乡风光出名的秀美,很重要的原因是家乡水的清澈和甘甜。
家乡是水的天下,碧绿的山上,到处都有山泉水流泻下来,到处都有调皮的山泉水扯起来的小瀑布,碧绿的山下,到处都是山泉水汇成的小河,它们来自各个山头,争相诉说自己的故事,既热闹又欢乐,小河边往往是大大小小的坪场,住满了人家,布满了园圃。
湘西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山高到云里,水就随到云里,山水相亲相爱,永无离分。
有的山太高了,从来没有人上去过,水也在上面,织成清亮的瀑布,这里挂一匹,那里吊一匹,一节一节,一级一级,溅起的水花,一蓬蓬绚丽在阳光里。
有的水,只闻歌唱,不见形影。它们在厚不可测的植被下面玩耍呢。
近年,湘西有“自来水”了。在半山腰,我们叫做“凉水口”的山泉那里,有了各户的家长们固定的塑胶管。凉水自动冲入塑胶管,顺着管子流下山,进入大木屋、小阁楼。这样的自来水不需要一点电力,真是名副其实的自来,大家也不去塑胶管上装开关,清泉淌日夜,自来又自去。
家乡的水,无论怎么煮沸都不会有水垢,永远是纯净、清冽的。老阿公和老阿婆一辈子都不知道其他地方还有一种水,一加热就生成厚巴巴的白渣在壶壁上,所以他们疑问:“那是什么水哦?”
纯净、清冽的家乡水,浇田、灌园,养育出湘西一个一个的丰收年。
武陵稻米是优秀的食粮,轮船高响着汽笛,载着稻米驶出沅江上一个个港口,种谷的山民每年都评比出劳动模范,接受奖励。
湘西的橙子和柚子同样有名,房前屋后,田边地头,是高大的柚子树。春夏季节,一片连一片、一山连一山,墨绿的柑橘树叶中,藏满墨绿的果实。
家乡还有板栗、枇杷、荸荠、茶叶……上乘的特产,全都得益于水的清澈,水的甜美,水的富足。
但是,家乡的水也为我这个胆小的湘西女儿留下了恐怖的记忆。
家乡的酉水,是沅江的支脉,而清水河,是酉水的支流。清水河上游,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有人在上面的林中伐木,由于道路险阻,难以将木材运出,逢夏秋季节,河水疯涨,对于伐木的人来说,恰是运输木材出山的大好机会。他们把原木做成大排,顺着野马似的清水河放出山去。
放排的危险,不亚于逼迫鸡蛋在石头丛中滚动。
平素河水平稳,水位清浅,流速缓慢,比较安全,但不能放排,夏秋水涨,危险万端,却适宜把最高的山上的大树放下山。我们站在岸边,看到暴怒的河水冲着大木排飞速前进,上下左右地乱甩乱砸,似乎顷刻间就要把它撕得粉碎。大木排上的小伙子紧紧抱着排上的横木,丝毫没有主动权,仿佛片刻就要葬身激流,吓得我们不断惊叫,过后几天还在忧虑哪位大哥哥的安全。
湘西水多,水运较为方便,但更多的是不便。处处都有路,但不是处处都有桥。没有桥的小溪,高高扎起裤管,趟过去,可是河?江呢?
唉,是处溪流淙淙,河水哗哗,就是不见桥。
水深的地方,靠小船摆渡,船尾的妹子或阿哥挥动长篙,或者打开柴油机,将人送到了对岸,只是下船时别忘了放下过渡的小钱在船头的小竹篓里。
水浅的地方,则要靠两条腿一步一步地趟过去。
清浅的碧流中,摆动的水草间,有螃蟹横着走,大虾倒着游,但切勿好奇分心,以免一无所获,反被河底光滑的石头拉倒水里,湿了衣衫
发愁冬天不好过河?乡民们会做独木桥。初冬时节,他们就做了,在通往河溪的小路尽头,做成一道一道的小桥来。
桥墩或是巨石,或是木架,扎在河水里。桥梁呢,是直溜溜的杉树干,一般是三根相并,用木棍两头、中间穿起来,再使葛藤扎紧。
小溪上也许需要一两节桥梁,宽的河面,便有三节、五节,接着连着,通到对岸。
独木桥富有弹性。背篓有百斤上下,在路上颇为沉重,上了桥却轻快许多。当然,不能回避的是,这样的小桥,背着背篓凑合能过,稍大的行头就无可奈何了。
杉木架空部分较长,走过时,忽悠着,甚有意思,但不可一任它忽悠,弹得厉害了,将人扔进流水……
忽忽悠悠的独木桥,只能解决两岸人暂时的困难,一年半载就坏了。
我不得不说,家乡的官人们是不爱带领百姓修桥的,当然有贫穷的原因,也有交通意识的原因。
中原,北方,没有水,修坝,聚起水来然后在上面修桥,湘西多少流水啊,卷起裤脚得过且过,至多修个漫水桥,枯水季节没问题,涨水了,桥被冲走的事也是有的。
家乡想象桥,盼望桥,祖祖辈辈、年年代代地想象和盼望,桥总像梦境一样飘渺。
终于,地方上有了行动,历史悠久的古城,千百年没有桥,仅靠渡船的古城,有了一座高大的公路桥梁。
家乡的沅江,从远古流到今天,流向未来,终于看到一桥飞架,人们的梦想成真了。
09
从我的家乡到湘西自治州首府,有个地方叫铁山河。铁山河是沅江在泸溪县的一个渡口,险峻极了。
险峻到什么程度?我来告诉你。
公共汽车由轮渡载过江面,要上山了,山有七十多度,几乎是高不见顶的立崖了,所有的乘客必须下车,步行爬上六百多米多的高处,空的汽车经过许多之字形的转折,慢慢上去,乘客再一次上车,继续前进。
见哥经历了“车人分离”通过悬崖的铁山河交通模式,告诉我说是爱情道路上的奇迹。
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铁山河有了一座凌空飞架的高速公路桥,古渡口被弃用,孤独的码头和空荡荡的泊船港冷清在那里,数百米高的大桥上车流如织。
曾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铁山河还是人车分行的险渡。
我们去德夯。汽车经过铁山河之后,又经过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继续走,说是通往方向的公路。
在一个叫矮寨的地方,大地突然隆起,又形成了一处天险,汽车几乎是在悬崖上绕过四百米高的山顶。然后,又是一片山岭,非常之高。
矮寨在修建大桥,在交通最为艰难的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将成为亚洲的奇迹。
德夯就在峡谷间,山像突然切下来的绝壁,河水成了瀑布。
德夯在苗家语言里是小峡谷的意思。德夯这个几条峡谷入口处的苗寨,自古以来好像是与外界隔绝的。
我们顺着一条叫玉泉溪的峡谷走进去。欣赏玉泉瀑布后,忽发奇想,欲攀爬上去,看看这个天地尽头是个什么世界。
从悬崖峭壁爬了上去后,看到峡谷上面竟是一个村寨。水田里。农人正在犁田,田间桃花正开得火红一片。远处起伏的山岭与山下并无二致。
到达德夯已经很晚,楼阁里仍灯火通明,还有游客在看表演。找人打听,有新砌的客房可以住宿。
待安排妥当,楼内歌舞歇去,灯也灭了。苗寨重又陷入它本有的寂静之中。溪水流动的声音被这千古静谧放大,喧哗成一片。
我下楼走进古寨的地坪。寨子已入梦,黑幽幽的青瓦像一片乌云。
飘起了小雨,四野山坡立即起了一片呢喃声。记得在其它山寨,也是这样的地坪上,我看到过一堆篝火噼噼叭叭被点燃,寨子里的男子,背刀,吹牛角,吹短笛,吹木叶,绕着熊熊火焰跳起苗家舞蹈。
苗族少女打起苗鼓,激越的鼓点,优美的舞姿,两团飞动的红绸,完美地结合于一体,表现春种秋播,收禾割稻,抽纱纺线,结伴赶场,还转动彩伞如同祥云……
时光如流水,一晃多年过去。其间,我数次回到湘西家乡,遗憾的都是匆匆来去。再说,我的家离德夯也远,只有时间相对宽裕,才可以走到。
那个晚上,我一个人站在空旷的地坪上,好像一幕幕戏上演完了,只有我这个观众仍站在空荡荡的剧场,不肯离去。
一位姑娘从木楼出来,看见黑暗中的我,声音抖动地问:“小妹,你为什么站在这里?”我竟不知如何回答,只说睡不着,出来走一下。
次日一早,激越的鼓点蛟龙出海似的腾空而来。阁楼下,一群新招来不久的苗族姑娘,练起了鼓舞。
我在这晨乐中爬起来,推开窗子,看到晨雾缭绕中的山峰。一座座孤峰拔起的石山,如帆似笋。雾,时而薄如轻纱滑过,时而潮涌如波,把那青岩载沉载浮,仿佛飘渺仙境,在空明的晨光里,峰峦似欲乘风而去。哦,你好,青润的山峰!
上午天又落雨,我和游人们没有犹豫,撑着雨伞,沿着玉泉溪往峡谷深处走。没想到,当时的峡谷十分荒芜,走不多远就没有道了。
两边悬崖峭壁,收得越来越紧,让人疑无出路。身子被飘个不停的雨雾打湿了,又担心草丛里有蛇窜出来。
过溪水时在石头上跳来跳去,开始还不想打湿鞋,一落水就只好索性踩着溪流往前走。
要爬陡坡了,大块的岩石又滑又锋利。险峻山路,不给面子,走得心慌意乱。
人人都说自然好,却又比赛似的追求现代化。到处都现代化了,湘西深山里却难得地保留着古朴、自然、稚拙、粗砺,逗人流连。
10
那次,我们还绕道去了南长城。南长城又称湘西古长城,是一道苗族疆防,与北国长城相比,自有它的独特之处。
湘西常常是落雨天,在南长城,同样天不作美,但是下雨归下雨,雨丝水雾丝毫浇不熄红男绿女们的游兴,朵朵伞花下,人影攒动。
远远眺望那傲然伫立的长城古迹,人们就被震撼了。
古城墙高约八九米,蜿蜒在海拔四百多米的险峻山头上,孤独苍凉,扼守着山崖下的湘黔要冲,在古墙中间,还修有一座高达十多米的墨青色四方碉楼。
走过一座石桥,没几分钟就到了长城脚下,一排整齐的台阶顺序而上,却早已被人们所占领。只见一把一把的伞向上蠕动着,是的,只能说是蠕动,人太多,想走快都不行。
长城的东门是一座稍显小巧的古色古香的城楼,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过了东门,眼前是一块空旷的石坪。在石坪的左侧有一溜的台阶可以登上长城,但
东门但却有石台阶很陡,几步下来便已气喘吁吁,又得停下来休息一下,举目四望满眼都是清新的水色,连空气都像水洗了一般。
看到别人都在努力的爬着,情绪又激动起来,继续前行。三步,两步,一步,我的脚踏在长城顶端的石板上。啊……登上了南长城。
到达瞭望口时,瞧瞧下面的景象,簇簇花朵般五颜六色的人群集在半山腰的石坪上,还有另一处城楼上。更远处的小路上,争先恐后的游人连成了一条色彩斑斓的带子,从山脚延伸到山颠。再放眼四周,仿佛什么都在脚下。
雨还在下着,长城无声地屹立其中,仿佛在默默地沐浴着大自然的洗礼,任凭人们在它的躯体上欢欣,雀跃。
在城墙上穿行,在碉楼中寻觅,眼前兀现了几百年前烽火岁月中那刀光剑影,旌戈铁马,鼓声震天,血雨腥风,仿佛又听到了战鼓声,呐喊声,车马声。
静静地站在南长城上,抚摩着被岁月侵蚀得斑斑的墙体,仔细地辨认着这每一道先祖留下的历史痕迹,无法安抚我内心的撼动。
岁月沧桑,风催雨蚀,吞噬了古长城曾经的雄伟和壮观,虽然今日只是断壁残垣,但仍能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和依然存在的生命。
雨雾中,青石的城墙,红石的城道,溶成了一种和谐的美,从来没有觉察到红绿之间能调和出如此的景观,如此的明快,如此的沁人心脾。
我们所到的南长城,只是一百九十公里长城的其中一段,筑城的石块也只有北方长城石块的十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大小。
它没有北长城的雄壮、宏伟的气势,但却有自然流露的恬静、安然,也不乏英武、壮观。
我们已经走在通往城下的台阶了,络绎不绝人们还饶有兴趣地往上爬着,唯恐错失了良辰。
雨中的游览,也是湘西水多——天水多、地水多的一个见证。
11
读大学的时候,几度动心思,再看看南长城却没有实现,同学结伴游览“前芙蓉镇”和“西桃花源”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为什么叫“前芙蓉镇”呢?
有部叫《芙蓉镇》的电影在这个地方拍摄,后来名字就成芙蓉镇了,我念大学的时候,那个电影还不曾拍摄,芙蓉镇还是它的前名王村,也就是“前芙蓉镇”吧。
叫王村,据说是古时候少数民族首领居住的地方。吊脚楼,大木屋,架空的屋檐,花格子窗,古老而又苍凉。
我们访问了一位老太太。传说她有九十岁了,能说古道今,病过几次,均不药而愈。她以前常坐在门口。端着相机的外地人经过,看她面容奇特,就爱把镜头对住她,然后给个一块两块的,老人也让拍照。
我们问了很多人,找到了老太太的家。可是旁边的人说,老太太如今性情大变,除了家中的儿孙,两三个月以来什么人也不认识了,也不出来了,整天躺在屋里。
我们没有见到这位神奇的老太太,但我心里想了很多很多。世上万事万物,都要经历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老人沉默,而湘西神奇的自然风光,何尝不像这位老人一样长久地沉默着呢。
我们后来者能做什么呢?
我想,我们所可以做的,就是不去破坏它的宁静,尽量保持它的原始和本色,把人为的破坏痕迹减至最少,使湘西的自然环境哪怕到了衰老的时候,也保持着神奇的安静,像那位老人一样。
其实,我们爱护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大自然就不会衰老。
12
我说的“西桃花源”是相对于人们熟知的常德桃花源而言的,晋人陶渊明曾描绘过那处神话仙境。常德在东,我谓之“东桃花源”。
传说在一千五百年前,武陵山中有位名叫黄道真的渔人,顺着桃花溪上行,发现了桃花源的。
桃林向上延伸进深山幽谷,但见峰壑争奇,古木葱茏,树间杂生着茂密的楠竹。阳光屏蔽在植物之外,布满青苔的岩壁上渗出缕缕清泉,置身其间,自然如入幽梦。
桃花溪上有一道碧瓦朱栏的长廊,谓“遇仙桥”,相传是武陵渔人与先代秦人相遇之处。
山崖上是游人前行必须经过的“秦人古洞”,洞口约一米见方,有藤蔓重重环绕。洞侧有桃花潭,水色碧绿,落英荡漾,树色山影也出其中。
走进“秦人古洞”中,虽然不似陶公所说“初极狭,才通人”,“但复行数十步”,确乎是“豁然开朗”。但见天地开阔,恍如世外。
桃花源内观光区的主峰上,生长着一株状若华盖的巨大古松,枝叶扶疏,气势壮观,高可接天,故名“摩顶松”。
东边不远处,坐落着古树参天、修竹滴翠的“桃花观”,有联:“秦时明月,洞口桃花”。观前有一巨碑,刻着《桃花源记》全文,供游人思古抒怀。
桃花观左右两侧各有亭子一座,分称为“采月”和“蹑风”。“采月亭”原为“延至馆”,是当年桃源秦人盛情款待武陵渔人的地方,陶潜在“桃花源记”中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记载了这场待客活动。
集贤祠是距桃花观不远处的另一胜景,祠的周遭满生着粗壮挺拔、直指苍穹的绿竹,据说这些巨竹喻指着集贤祠的隐士。
祠门上的对联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为外人道也;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童子问之。”
络绎不绝走进又走出桃花源的游人们,也许在思考这个问题吧?
古代贤者“难为外人道也”,今世游人好像也无法“欲呼童子问之”,看看风景罢了。
“西桃花源”在酉水上游。离酉阳县城不到五百米,有一石灰岩溶洞,方的,高约三十米,宽约二十五米,宽敞、平展的桃花溪水自洞内流出,清澈见底的溪畔建有一个简陋的木质四角小亭。传说这里是当年渔人问津之处,故名“问津亭”。
逆桃花溪入洞,但见钟乳倒挂,千姿百态,或似观音坐莲、古佛燃灯,或如银山雪海、走兽飞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洞中处处滴水如珠,叮咚有声,好似铜壶滴漏,轻叩石鼓、石钟,声音清脆悦耳。
前行约一百米,出洞,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有良田、桑竹、吊脚楼,古香古色古意。还有美丽的桃花湖,桃花湖中又有美丽的桃花岛。望去湖水碧绿,静若镜面。
穿行于田野上,一里多,见灌木林中红白色山花交织,山峰上青松葱茏。再行,岩壁上有一道涓涓的瀑布,似银珠倒挂,不时随风飘荡,时远时近,阳光辉映,显出七色彩虹。透过水帘,隐约望见十多米高处还有几个神秘的石洞。
沿崎岖的羊肠小道攀岩而上,遇第一小洞,宛如一间小屋,洞壁上有几十行漫漶难辨的文字。
洞内有一石盆,犹似天然,满盛一泓清冽甘泉,盆中横睡一条活灵活现、有鳞、鼻、眼、嘴、尾的巨大石鱼,掬泉水而饮之,清香微甜,顿觉目爽神清。
出了小洞,沿小道往上攀登,又有并排两个洞,洞口两堆钟乳石,犹如老人相对弈棋,叫“仙人堆”。
顺路而下,见悬崖底部又有一洞口,洞内水声哗哗,乡民称曰“黑洞”。入洞口,有一前庭,宽约十米、进深约二十五米、高约十数米,四面怪岩峥嵘,尽头水声哗哗,仿佛不能再走。
四处寻找,在尽头左角暗河处,有一个高不过一米、宽不过两米、水深过膝的小洞口。
人们脱鞋、卷裤、点起油毛毡卷的火把,弯腰,经过约两米长的小洞,抬头、挺身,豁然开朗,宽敞无比,一望无际。
再往里走,脚下石花遍地,千姿百态;头上钟乳悬挂、身旁石柱林立,晶莹剔透,煞是好看。
再往里走,见左左右右的石壁上有多个小洞,均仅容一人过。洞壁有先人用黑炭画的记号。穿过其中一洞,里面不知有多高,不知有多远,右边是暗河,不知有多深,也不知流向哪里。
我们试试探探走了一段,被一个大坑拦住去路,看不到尽头。投石问路,甩出的石头要老半天才听到“哐哐当当”的响,不知这大坑又有多深。更觉阴风嗖嗖,加上火把不足,遂与向导无功而返。
出“黑洞”向右走,半岩上有一洞口,传说是老百姓防匪囤粮的地方,还说此洞与远在桃花源外的“三十七洞天”相连,不知确否。但从壁上小道鸟瞰,桃花源外可御敌,内可自足,确实是集体居住的好地方。
我们造访“西桃花源”的时候,它没有遭到开发,景色动人,若到处铺满水泥,装上彩灯,车流汹汹,游人涌涌,便不好说了。
13
我太爱大自然和小自然了,写在日记上的八个字“清风高谊,天地精神”,见哥赞赏不已,但他却没有为我们创造我所想望的。
大学毕业后我非常短暂地在家乡工作过一段时间,工作的地点在龙池坪的上游,叫做施溪村。
我对方位不敏感,只知道施溪也是一条溪水,它是流进清水河的,汇流地点就在施溪村的施溪口。
对我来说,施溪的岁月是最快乐最难忘的。
我和同事去施溪上游拜访过一位守林老人,他的年龄和性格,都像我的外公。
去访老人,得缘着施溪上行。走着走着,变成了山谷。谷中幽静而神秘。夹岸不时有水流泻下来,汇入施溪。
高处,山峰俊美,形态争奇,树木藤蔓竞相生长。崖边石壁和水流冲刷而过的石缝里飘摇着无数兰萱,娴静、优雅,是真正的空谷幽兰呀。
溪水,越来越湍急,路,越来越崎岖。欣赏景色的闲情早已踪消影散,迈步只是纯粹的赶路。又走一个多时辰,戛然间,峡谷放宽,无数石级出现在眼前。
石级非常宽敞,中间五六米宽是干爽的,两边各三四米宽哗哗流水。
上呀,上呀,终于上到了高处。石坪上,有座很大的木屋,守林的阿公阿婆就住在这里。
阿公七十多岁,神态矍铄。阿婆六十来岁的样子,说,儿女们都在山外工作,也想让父母出去,但林场找不到别的人,他们呢也习惯了这里,就一直住着。
阿公每天两次到高处的守望台,每次半个小时的暸望。他说,漫山的林子,绿茫茫的,好看。
跟着阿公到上面去。上面可真遥远,爬山,爬山,爬……到了一座很高的峰头上,又攀登,攀登,攀……上了原木的暸望塔。
居高临下俯瞰林海,大山的幽、深消失了,代之以旷、远。乍看去,绿色的波浪太大、太缓慢了,仿佛几百年才动荡一次,细察之,又处处活跃,无不翻拂。将眼光收回来,放出去,不禁使人别生一番情怀。
阿公指说远方某处,林场的房子都建在那里,现在没人了,植树季节才有。人们走到这里的时候,他和阿婆做饭,烧水,那才是过节哟。
阿公每天要爬上来两次,每次瞭望半个小时。说起来轻松,实际上得付出多少体力啊。在没人愿来工作的地方,年年月月地坚守,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我是去给阿公送电池的,在施溪工作的短暂时间里,我共给老人赠送过十九节电池。
离开施溪之后,我还一直默默地祝福老人,愿老人福如施溪,源源不尽。
14
施溪有小伙儿吹得一口好木叶。不同的木叶发出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意思。
有这样的歌:“山上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
这是恨自己不会吹的,期望努力练习,吹得好时,引来漂亮的阿妹。实际上,酉水岸边的小伙儿哪个不会吹奏木叶呢,哪个不会唱一支谦虚的情歌绕着弯子讨阿妹的欢心呢?
即使真的不会,上山、下田路上跟人一起走,一起吹,要不了多久就一定会吹得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会吹的,更是乐于自吹自娱,一般是在山上做田时或砍柴割草休息时,挑选新鲜油光的硬叶,吹起来声音洪亮,婉转有韵。
幸而遇上专门比赛木叶吹奏水平的晚会就更有趣了。有年春季的一天,飘着雨丝,我和同伴去“走赏”了一场摆手舞会。
小广场上,人如潮涌,围得密密层层,连四周的山崖间、楼顶上都站着兴致勃勃的观众,多彩壮观的场面倾倒了各地来宾。
悠扬的芦笙曲配着清纯的《木叶情歌》,飞旋在青山环抱的广场上空,身着民族服饰的男女老少轮番结队到广场中心翩翩起舞。
乐曲旋律时徐时疾,舞姿队形变幻不定。时而乐曲缠绵婉转,如情歌互答,意韵袅袅,舞姿妙曼舒缓,柔美轻盈;时而乐曲粗犷欢快,如劳动号子,你应我和,舞姿洒脱奔放,热力四射;时而鼓声大作,如雷霆驰空,急流出峡,舞蹈队列化作威武战阵,舞姿雄壮遒劲,撼人心魄……
摆手舞以摆手为特征,由“单摆”、“双摆”、“回旋摆”演化出种种优美的舞姿,表现跋山涉水、渔猎耕牧、男女相爱、战场拼搏等多彩场景。
男女老少边舞边唱,所唱歌曲除了颂扬祖先创业、征战功绩的祭歌外,大都是即兴发挥的山歌。
歌词质朴,旋律粗犷。有赞美劳动的:“‘薅草布谷’声声叫,阳春薅草汗水浇,春播夏锄多辛苦,收秋时节呵呵笑。”有表白情爱的:“隔山望姐砍柴烧,柴也难砍山也高,心想帮姐砍几捆,只恨沟深没架桥。”
广为传唱的《木叶情歌》中,姑娘爽朗地鼓动心上人吹奏树叶,以曲定情,还辛辣地嘲讽了婚嫁凭媒的陈规:“高山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要得灰来荞要倒,要得媒来惹是非。”
入夜,广场上,人们组成一个个圆圈跳摆手舞。绚丽的服饰、兴奋的笑容、奔放的乐曲、欢快的舞步,融合成浓烈的狂欢气氛。
围观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入圈起舞,笨拙的舞姿激起一阵阵大笑。主人热情地指点示范,教宾客摆手举足。笑语相融,笑脸相映,亲切爽朗,温馨动人。
15
春季的家乡,有摆手舞会,有“三月三”情人节,为青年男女相识相知造就机会,再过半年,金秋吉时,有的就谈婚论嫁了。
湘西苗乡,尤其是深山里,藏着古老的“哭嫁”习俗。实际上哭嫁很难说是“哭”,那是有板有眼合辙押韵的一种“唱”。因为是老习俗,山越深的地方越认真。
如今的青年,即便在深山,也清楚“哭嫁”是过场。不过,气氛烘托,情绪感染,新娘子和陪哭的姐妹,也时不时哭得双泪横流,断人心肠。
哭嫁的内容都是创作呢。给人的感觉是拖长了调子现编现哭。新嫁女对着父母、对着亲戚朋友,挨个儿哭诉别离之情、往昔之谊。哭到谁的面前,谁就在陪着流泪的同时,赠送一沓钱币,作为离别的陪送,因而哭完一遍,有些收入呢。
现今不兴哭嫁了。年轻人拍摄婚纱照,结婚时请司仪,请乐队。有水平的司仪妙语连珠,把亲戚朋友逗得大开其怀,乐队奏响喜庆的旋律,将满场的欢欣推向高处,哪里还有“哭”呢!
但老阿公和老阿婆说:“新办法也好,也好。可是哭嫁还是要得的。”
当初见哥询问我的时候,我糊里糊涂地说:“我随你。”一句糊涂话,引我走上了一条糊涂路。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里面的人说,我们见过吗?我们好像见过!
第一次见他,就奇怪地觉得熟悉。说不定很久很久以前,曾经相识?也许没有,但居然熟悉地走在一起,应该算是证据吧?算是。
爱情是要选择的。在所有的雨中,淋湿你的那一颗,是真正的雨。风拂过,似乎听见自己的心跳,今天陪着他在江边散步,明天他走了,回去上班,剩下自己,会难过吧?
夏日青草的气息在微风的吹拂下愈发浓重,沁人心脾。
江边的路,之前和后来都走了一遍又一遍,沅江在一如既往地奔流,树和草依旧在疯长,偶尔有鸟儿翩然飞过,看一眼江边稀稀落落的人,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那天的散步。温文尔雅,自然恬淡……
爱情的美丽在于提高自己同时也提高对方,他们始终在追求更高的境界,这样的爱情是能够照亮人的一生的。我们能做到吗?
回到宁静的居所,睡去时,扑入梦境,醒来枕边一片泪滴,想着他,情难自抑。
疾驰的人生,奇异的缘分,让人驻足,多变的世界,缤纷的色彩,让人心忧。
热情的拥抱害怕捕捉不到,轻轻的依偎却担心溜走。梦中的心,不知经历多少个黑夜的忐忑。寥落中,人易于怀想。展纸援笔,疾书心事,送去一个小小的问候,一份深深的怀念,一次甜甜的回想,一片浓浓的情意……
后来,爱情,变成了坐火车。无惧远离家乡的酸涩,有勇气远离故土,舍下家人,去追随,么遥远的距离都不会成为障碍。
曾经,是那样莫名其妙地想要对他好,心疼他的一切一切。
每到黑夜,工作忙完了,就一次一次地打开来信阅读,在那默默的时刻,托清风明月把炽热真诚的心传递。
曾经,当孤寂的心忧郁和烦恼时,要做的,就是将满腔渴望的思绪化作片片飞鸿,送向彼岸。
相信远方的那颗善良的心,一定会感觉到我的悸动的心,接应到最真挚、最深情的祝福,领略到真爱的芬芳。
常常,不知不觉,走近了琴房,拨动了琴弦,盈盈的音符弹出心灵的旋律。想象他的轻轻的回应,足以让人陶醉,痴迷,欣慰。
彩云编织的美丽梦境,汇成一首诗,题目叫做《朝朝暮暮相随祝福》。
我们结婚的时候,清水坪整个山乡都轰动了,包括当地的部队、学校,我知道,人们是想听我弹琴和唱歌。我计划离开湘西,跟见哥到中原了,乡亲们想听我弹琴和唱歌,我是无论如何要满足他们的。
已经记不得我弹奏了多少曲子,唱了多少首歌,我确实哭了……
往期精彩内容
读友您好!若您不想阅读这个卷帘窗中的往期内容,经试验可尽量拨动手机边缘,以快速越过它。特此提示,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