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伯乡24小时

郝万利 https://yyk.39.net/doctor/694303.html

“你别看现在这山里绿油油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到了冬天,这里都是光秃秃的土地,一点希望都没有。。”

年8月26号早上七点,泸沽湖的天还没完全亮,顶着蒙蒙细雨,我和铭铭急匆匆地登上校长酷酷的皮卡,开始我们第一次的家访之旅。期待,兴奋,揣着一颗“终于可以去秋游”的小学生的心,听着校长在路上给我们介绍沿路的泸沽湖的村子,感觉自己和泸沽湖的关系一点一点地更加亲密了。

在里格接上负责助学工作的生格老师后,我们直奔永宁。后来王璘老师和我们说,我和铭铭已经非常幸运了,才来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去了永宁,她来了半年以后才第一次去永宁呢。永宁是我们周围最繁华的乡镇,我们“泸沽湖当地人”去一趟永宁比去自己镇上还要兴奋~在永宁接上我们此次家访对象的牵线人——何帅,这一车的五个人就凑齐了!

(山雾漫漫,坑坑洼洼的山路)

从永宁出发后,浓雾环绕着层层山峦,我们的能见度最低时不超过五米,并且持续了不短的路程(这导致了我在去程的时候基本什么都看不见,也拍不到)。青山上偶尔散落着一些当地的民居,曾经我认为这样的生活真是“与世隔绝”、“天上人间”、酷得不得了,直到有了这次行程,才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驱车三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驶出了浓雾与乌云,看到了远处的蓝天白云。还是蓝天白云这样的天气让人心情好啊!上午十点多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拉伯乡望香村落。拉伯乡24小时正式开始!

拉伯乡的海拔高度在米左右,虽然我爬山比较多,但也是一次在这种比较高的海拔里长距离爬完全的山路。出发的前一天,虽然兴高采烈地跟木良校长抢占了去家访的名额,也信誓旦旦地答应了,但是睡觉前躺在被窝里还是紧张得不得了——害怕自己会高反,最后拖了队伍的后腿,毕竟有去年冬天自己上了峨眉山金顶后高反的先例。。

(初见拉伯乡)

戴上帽子,背上背包,我和铭铭一起冲向最近的卫生间!因为听说上了山就不太有真正的卫生间了,所以我们都赶快跑去借用别家的卫生间先解决一下。山路很窄,有些地方很陡,有些被山泉水冲过的地方,是一大片泥水混合物。。我的小白鞋跟我爬过那么多的山以后已经不见白色了,哈哈,脏就脏吧!一路上和我们的马帮成员陆续相遇,说是马帮,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骑的是骡子,我说怎么和我以前骑的马长得不一样呢!一路上我见到了不少没见过的植物,比如比人还高的仙人掌,上面结了拳头大小的仙人掌果——大城市的高级超市里几十块一斤的东西,这里随便吃,都是野生纯天然~但是,这次我并没有尝到这种美味,因为摘这个果子需要专业的工具,不然会被扎得满手刺。。。据说特别甜,下次进山我一定要把工具准备充分!!!!!!

(一人高的野生仙人掌和据说很甜的仙人掌果)

(我们的马帮)

爬了一个小时以后,十一点半,我们到达了吃午饭的村民家。桌上摆了当地的梨和用山猪的猪油炸的饼。本来我以为我们的午饭就是这个了。没想到原来这才是我们的午饭。

(菜名是我起的:清炖土鸡汤佐辣椒汁、清蒸山猪膘肉、青藤椒煮山猪肉)

别看那碗里都是一片片大肥肉,其实一点都不腻。蘸着自制的辣椒汁(好像本来是配鸡肉的),辣椒香伴着动物油脂的香气,一整块入口别提多幸福了!更妙的是,肥肉连着皮的那里,居然有一种脆骨的口感,一咬下去嘎嘣脆!这奇妙的感觉我现在写出来还会流口水。可是尽管我特别喜欢这个肥猪肉,好吃不腻又很有口感,但我想到自己最近面临的体重问题之后,不得已默默地把筷子转向了另一盆瘦一点的土鸡肉。。。

其实类似的配置我一天吃了三顿,所以就一次性挑精华的做法来写吧~我是第一次吃到青藤椒和猪肉的组合的,猪肉用的是带骨肉,筷子夹过来以后就可以闻到浓郁的藤椒香味和猪骨煮出的骨香味,入口之后最强烈的味道就是藤椒的麻和从鼻腔里喷出的藤椒的香气。因为猪肉并没有煮很久,所以吃起来很有嚼劲。后来我索性把筷子放下来,用手举着猪肉来啃,到后来居然变成撕咬。尽管这不是我们常吃的那种炖的软烂的猪肉,但因为山猪肉本身很优质没什么腥气,何况还有青藤椒的加持,所以这个肉真的是越咬越香,越嚼越香,特别有满足感,一盆可以吃好久。土鸡汤里的香料也很少,感觉是山里的一些东西,味道很清淡,突出的是鸡的鲜味。盆子里黄黄的一层油漂在上面,加上黑色的鸡爪子和坚硬的鸡骨头,就是一盆土鸡汤的标配了~

(当地民居)

(当地民居,我们要去家访的地方就在那弯弯曲曲的山坳尽头)

吃饱喝足,继续上山!这次我们的马儿终于派上了用场,骑马上山啦~之前只骑过跑马,骑马上山还是第一次,刚开始的几分钟还有些紧张,到后来就完全享受这种不用费力的爬山的感觉了。一路上和帮我牵马的叔叔聊天,他的普通话不是特别好。他转过头往山对面一指,说他家就住那里。我转头一看,不敢相信他家居然在那么陡的山上,和他确认真的是我指向的那个房子吗,他笑着说是。后来我特别后悔没有把他家和那座山拍下来,真的非常陡,感觉那座山从各种角度看都是一个底角至少有75度的等边梯形的样子,不敢想他是怎么牵着他的骡子下山的,得有多困难。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家居然也是我们家访中的其中一家,十几个小时之后,我就亲身体验了一次他来接我们时走过的路。

其实我一直不理解,很多农民家有不少牲畜,折成现金少说也有几万块了,怎么会没有钱上学。通过和马帮师傅的聊天以及三家的家访下来,我终于了解了:

像他们这样住在山里的农民,家里只有几亩地,主要的农作物就是玉米和土豆。院子旁可能还会种几棵核桃树、花椒树,仅此而己。家里散养着二三十只土鸡(当地叫高脚鸡),养几头猪,十几只羊,一匹骡子,一年的年收入都不超过一万块。然而这样稳定的收入背后,虽然过得是自己自足的日子,但是但凡遇上上学、生病这样花钱的事情,整个家庭的现金流就会立刻瘫痪。而那些牲畜都是生钱的工具,更是万万卖不得的。

一个孩子一周的生活费只要20-30块(主要是早晚饭,听到这个金额我真是不敢想象),上小学的孩子每天要独自这样翻山越岭的往返学校与家之间(我们这次爬山1小时,骑马上山一个半小时,孩子们都是自己用脚走路的),上初中的孩子要去乡里上学,一个学期可以趁放长假的时候回家两三次,而在县里上高中的孩子一个学期只能回来一次了。虽然能节省下不少往返的路费,但也意味着减少了和父母家人团聚的时间。作为孩子,他们的童年、少年时期与父母团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作为父母,除了孩子没上学的那会儿,他们有多少时间能守在自己的孩子身边呢?万幸,这里没有什么留守儿童,也没有什么孤寡老人,能让他们在寒暑假的时间里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家访的时候生格老师把拍照的任务交给了我,于是我有了机会推开这些古老的摩梭人的屋门,看到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他们有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小院子,院子里有悠闲散步的高脚鸡、可爱的小羊,院子下有猪圈,有的甚至还盖了二层。房子是全木质结构,摩梭人信奉达巴教,屋檐下挂的彩色经幡和纳西族民居挂的那种并无二致。生格老师说这是他们这里典型的民居,他们家原来也是这个样子的。山上的人家基本没有通电,只有雨季里用的小型发电机。所以他们的屋里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是黑漆漆的一片,唯一的光亮就祖屋里那不灭的篝火。

(祖屋内的篝火,也是做饭用的篝火)

(下山时泥泞的山路,在泥泞的路里其实这个算最好走的)

(当地人叫酸梅子,应该是杏,没熟的时候超级酸,他们从地上帮我捡了颗软熟的,一口咬下去除了酸甜之外,竟然在鼻腔中有一股异香,像是百香果和杏的混合香味,做成果酱的话一定是极好的!)

下午四点多,我们结束了山坳最深处两家的家访工作,准备下山去第三家,也就是上山时帮我牵马的那一家。铭铭最近一直都在感冒,加上她本身身体没我好,又穿了雪上加霜的VANS,导致她脚上磨出好几个水泡,我们下山的速度因此慢了不少。木良校长想出个移动栏杆的法子:他和何帅两个人一人拿长木棍的一端,铭铭在中间扶着走,就好像一个移动的木栏杆,这让铭铭省了不少力气。在下一个特别陡的土坡的时候,我也夹进去试着扶了扶,果然感觉一下子轻松了不少!校长说,他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夹在中间爬山的,大家以后如果遇到同行时爬不动山的朋友,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试试,十分有效!

七点多一点,我们终于到了家访的最后一家。虽然这一家要走的山路并不是最远的,但却是最难上去的。在半山腰歇着的时候,何帅抬手往更远的山尖上一指,说他家就在那里。我顿时吓得腿软,从当时的角度看,他家和住在埃及金字塔尖上那感觉差不多。我生怕他要邀请我们在结束之后去他家坐坐。我试探地问他,那你一会儿要回家看看吗,他一转头说那儿早就没人住了,空了十几年了,他们一家早就搬到别的地方去了。我有些惊讶,也有些替他欣慰。

坐在院子里,我的脚下是一片玉米地,周围的三面都是山,另一面是金沙江,江的那一面还是绵延不断的大山。我躲在柴火堆的阴凉地里,看着蓝天白云和远处稀稀落落的民居,山风温柔地把我身上的臭汗吹干。一瞬间我忽然发现这里除了这样的蓝天白云青山,其实什么都没有。之前一直羡慕住在大山里的人,羡慕他们自给自足、悠然自在的生活,然而在三家的家访结束后,我发现自己实在是tooyoungtoonaive。何帅和校长这时候也过来了,他们用我听不太懂的方言交流,蹲在旁边和我一起看这对我来说新鲜无比的“美景”。

(正面的美景)

(后面的美景)

我忽然有点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于是打断了他们的对话想证实一下我听得是否准确,何帅用普通话回答我“你别看现在这山里绿油油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到了冬天,这里都是光秃秃的土地,一点希望都没有。。”他说这话的时候皱着眉头,手指向我们面对的这片山,说完他就低下了头。我感觉到他的情绪,我可以想象这片他生养了他的大山,陪伴了他整个幼年、童年、少年时期的大山,消耗了他七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大山,给了他无尽的爱和绝望的大山,在他心里是怎样的存在。

(侧面的美景)

当天晚上,因为天色渐晚而山路险峻,我们决定夜宿山中。女主人早已帮我们一行五个人铺好了床铺,拖着疲惫的身体,我和铭铭早早的上楼了。我们两个女生住在二楼的房间里,另外三个人在我们门外的走廊上打地铺。山里的夜很静,男人们在院子里喝酒聊天,我在屋里伴着睡意短短续续地听着。何帅大概已经是有了些醉意,我听到他忽然换成普通话坚定地大声地说,我就想多多地赚钱,让我们一家人从山上搬下来,在丽江买个十几亩地,永远都不回这山里来了。

(木良校长他们睡觉的“床铺”)

第二天早上,喝下我在拉伯乡的24小时里的第四碗也是最后一碗土鸡汤,我们下山了。想起前一天我第一次望向这座山、这座房子的心情,如今我也要亲自体验一番了。这里下山的山路更窄,窄到只有我两只脚的宽度,路的一边是从石缝和泥土中钻出的横向生长的野草,另一边是只看一眼就叫人吓得腿软心肝儿颤的山谷。我不敢看别处,只死死的盯着脚下的路。路的沙石不多但也不能算少,一不小心就会脚底打滑。心理上的紧张加上身体的不适应,我只有两条腿弯曲把重心压低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平稳,最险的时候我甚至只能蹲着或者手脚并用才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校长呢,在我身后扛着个两米多的木质锄头,不慌不忙的在我身后慢慢走。尽管他们几次想帮我,但都被我拒绝了,我不自己多练练以后怎么再跟大家一起来“郊游”啊?事实证明我真的可以自己下来,哈哈!下来以后,我和何帅说,这个下山太难了,上山可能更容易一些。他一下否定了我的想法,他说从这条路上山可比下山难多了,进山之前他一直帮我们盘算着怎么走路才最简单。我一下又泄了气,居然还有更难的路啊。

翻下那座最难的山以后,我不断的回头看,看我刚刚是走过了怎样的路。我心里很难受,虽说一回生二回熟,可是这真是太艰难了。很多次我想拿出手机把那座山拍下来,可是越走越远,我决定还是把那座山留在心里。

8月27号上午10点,在我蹲着一点点蹭着滑下最后两个土坡以后,我的拉伯乡24小时结束了。没有激动,没有不舍,但是我知道这24小时对我而言有多么意义非凡。

是的,这对我来说,只是短暂、辛苦、有趣、享受、深刻的一天。

但是对这座山里的大多数人而言,这就是他们日复一日、在不断地失望和绝望中等待希望来临的一辈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xx/10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