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较好的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家庭茶知识手册
大家都知道,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中国诗起源之早、数量之多、诗人之众、内容之广。均非他国所能望其项背。同时,我国又是茶的原产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茶的使用。两者一碰撞,就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这火花就是茶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茶的诗词。
自古以来,写茶、歌茶、赞茶的文人雅士不计其数,留给后人的茶之诗词亦是难以枚举,大略有几千首之多。据陆羽《茶经》节录文中显示,中国古代第一首茶诗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池,难与沉水碧。
如果说《娇女诗》写的是茶趣,那么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则是一篇城市茶商的广告词了:
重城结飞阿,飞宇起层楼。累栋出云表,峣*临太墟。
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遍地生,原隰殖嘉疏。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此城中,岌岌百族居。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
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万金,骄侈拟王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婿。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这首成都的游览诗,一上来就把成都的整体风貌给大致描绘了一番。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广告词了,时有秋橘、春鱼、黑子果馔。可最令人遐想联翩的为的却是那“芳茶冠云清,溢味播九区”。能够冠盖天子六饮,香气遍布全国的四川茶经张载这么一宣传,恐怕得益多多,直至唐朝,四川蒙顶号为供品第一,与此或有一二关系亦不定。
诗仙李白的茶诗也很有名,李白在赐金放还之后,曾游于金陵,遇宗僧中孚,得以品饮叶如手状的“仙人掌茶”,问之则曰出自荆州玉泉寺,传说引用之后能还童振枯。一饮之下,果然不错,因而写下了一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百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珂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呤播诸天。
诗人在诗中先介绍茶的出处,营造出神秘的玉泉山洞的神仙境地,玉泉洞中乳水长流,滋养着一些神奇而又长生的动物如仙鼠等。而在这芳津乳水边生长出的茶树,采摘下的茶叶,其效用名贵得可想而知了。这种茶叶的形状何如?却是枝枝相交,叶叶相连,制成之后,全如仙人手掌之状。品饮之时,似乎有一仙人正徐徐抚慰着你的心胸。诗中,“仙人掌”的产地出处,品质效用都有了具体详细的描述,因而这首诗也就成为重要的茶叶历史资料和咏茶名篇之一了。
唐人诗多,茶诗因而也多了起来。反反复复的说了这么多茶诗,却还有一篇最为有名,给后世影响最大的茶诗却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着读者的“千呼万唤”声。她的脚步轻轻,但却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一连串清晰的印迹,让一批又一批的后世茶人得以寻觅她的踪迹。她就是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五丈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斜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襄,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一口气读完之后,不禁拍案叫绝,字的长诗一气呵成,中间不可稍作停顿。笔端含情,虽文字朴素却自如挥洒。对于品茶的独特审美感受是阐析的淋漓尽致,虽有夸饰却让人感觉合情合理,且非此则不能发泄。诗刚开头,即是深刻地刻画出中国茶“独品得神”的高远意境。“新年入山里”“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表现出一个茶人首先得甘于清贫而不受朱门重染,但是“山人家”“柴门中”却不可是“俗客”。正因为不是俗客,因此即使是反扣柴门,也要“纱帽笼头”,衣观整洁,表现出对茶道的一种礼,一种和敬的态度,要自尊、自重、自爱,保有一颗孤傲而高贵的心。如此一来,诗人的形象并未因身居柴门里而有所削弱,反而因为身居柴门而犹然纱帽笼头使得形象更加峻高,也成了后世的茶人偶像。再下来,就是整首诗的重头戏“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品茶,水润喉咙是最基本的,如果连这也没有,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二碗破孤闷”,直抒胸臆,一语道破天机,酒徒以愁浇愁,茶人以茶醒世。“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与那些高门大族中的“脑满肥肠”相比的枯肠,唯有五千卷文字,是诗人作为一文士一茶人的清高孤傲姿态的最佳写照,是他独到的一种“精神胜利法”,写出了古往今来多少书生茶人“却作书生真富贵”的感叹。“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虽说前面有了一种精神胜利法,但毕竟是一种较为虚幻的得胜而已,茶人真正的高人一畴的感觉还要在这“第四碗”上方可显现,和风细雨式的轻松话语将前面诗人心中郁结的种种不快与痛苦都打发到了九霄云外。古人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杜康”实则是使人“愁上愁”,真正能使忧愁烟消云散的唯有这清茶一杯,既解忧,又养生。“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从第五碗到第七碗,则纯粹是一种由物质感受升华到了精神享受的历程了。肌骨轻到通仙灵到白日飞升,恐怕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了,这个梦想能否实现呢?卢仝回答说“能”,只要你喝七碗茶。如此灵效的“七碗茶”,在后世诸人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余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文艺理论家》、《内部论坛》、《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获得首届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届江西省“十佳期刊编辑”等荣誉称号;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高级茶艺顾问、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
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多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讲学与交流。
悦读茶书会悦读茶书,悦读好书,悦读社会,悦读世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