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化研究系列3看明清时代的一群老

北京湿疹医院简介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426/8890895.html

江山如画望坡居士书

于今写入琼南景賸得诗人细品题(上)——明清五指山题咏诗之考论李景新□温馨提示:1.本文大约两万字,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发表于《琼州学院学报》年第1期、第3期。全文收入《如诗的五指山》一书。2.本期推出上篇。3.如有引用,以《琼州学院学报》刊发的为准。4.需要五指山诗的书法家、画家,不妨收藏,以备不时之需。□摘要:明清时代五指山题咏诗16首,代表着五指山题咏诗的重要成就,也是海南文学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这些作品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表现为:五指山自然特征和景观之张扬,五指山文化内涵之融入,五指山名山地位之确立。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它们以严整的形式、多样化的手法、绚丽的辞采和浪漫的风格,构成海南文学史上一道显眼的风景。□关键词:明清;五指山;题咏诗;文化价值;文学特点

五指山来自网络

于今写入琼南景賸得诗人细品题(上)——明清五指山题咏诗之文本考析五指山乃海南岛之支柱和象征,凝聚着海南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内涵,在海南人乃至岛外人心目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题咏五指山的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比较丰富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历代关于五指山的文学创作,对于了解海南岛的自然文化的特点,对研究海南文学创作的成就和历史,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就古代题咏五指山的诗作而言,除邱濬的一首《五指山》名闻天下之外,几乎没有人知道还有其他的作品存在,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界的一个遗憾。此次受《琼州学院学报》陈立浩主编之约,撰写有关五指山诗的文章,我感到很欣慰。虽然不可能一下子把吟咏五指山的诗歌在这篇文章中全部挖掘出来,但《琼州学院学报》此举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开端,我也将把自己粗浅的研究公布出来,以抛砖引玉。我从有关典籍中查得明清时代五指山题咏诗18首,其中有三篇是清代的,其余都是明代的。我们知道,明代乃海南历史上文化最盛之一代,士子竞秀,文章蔚然,非其他时代所能比。因此,可以说这组诗代表着古代五指山题咏诗的重要成就。对明代这组题咏五指山的作品进行研究,其意义是显见的。由于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是人们所不知道或没有读过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整体综合论述之前,有必要对文本及相关问题进行一番考证和解读。

山中景色望坡居士摄

一、海岛名山分外奇:五指山题咏的开篇之作《定安古诗》收录题咏黎母山和五指山的诗作一卷,其中以“五指山”或“五指参天”直接命题者中,排在邱濬前面的是方厚的《五指参天》,这应该是明代甚至整个古代五指山题咏诗的开篇之作。该卷诗排在方厚《五指参天》前面的尚有三篇作品,第一篇乃题为宋代苏轼所作的《题黎婺山》,接着是明代的两篇和韵之作。有必要弄清如下问题:1.《题黎婺山》是否苏轼之作是有争议的,但现在更多人认为基本上可确定是伪作;2.黎母山是否即五指山,也有不同的理解,明代邓钟次韵《题黎婺山》诗中即有“五指擎空”字样,他是把五指山当作黎婺山了。而实际上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据《儋县志》载,黎母山,一名黎婺岭,俗呼阿婆山,“山极高峻,东南与五指山脉络相属,逶迤而东,则为沙锅岭,乃州之东南境……”可见黎母山与五指山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即使《题黎婺山》是苏轼之作,仍不能算作题咏五指山的作品。3.邓钟次韵诗即使可算作题咏五指山的作品,但他是明代万历年间人,晚于邱濬。4.邱濬于明代海南诸贤中辈份是很早的,其余咏五指山之作都排在邱濬之后,独方厚的《五指参天》排于邱濬之前。

展翅欲飞望坡居士画

1方厚,江西弋阳人,明正统年间任定安县学教谕,掌管文庙祭祀,训导所属生员。而邱濬于正统九年参加乡试,中第一名举人。由此可知,邱濬晚于方厚,邱濬即使没有直接受过方厚训诲,也一定属于学生辈。把方厚的《五指参天》定为题咏五指山的开篇之作,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方厚的作品如下:海岛名山分外奇,纤纤削玉列高低。秀通上界三辰近,雄镇边疆五岳齐。捲雾信为扶日手,排云可作上天梯。于今写入琼南景,賸得诗人细品题。方厚的这首七律,从吟咏对象的特征和手法上看,基本上打下了五指山题咏诗的基调。他用夸张比衬的手法突出了五指山的高伟雄奇,描写了五指山的景象,点明了五指山地理位置的独特性。首联点明五指山在海岛上的名山地位,并对其形状作出了描写。中间两联以突出五指山的高伟为主,也指出五指山雄镇边疆的地位,并把它同五岳相提并论。句中的“星辰”、“云”、“雾”、“日”“天梯”等意象虽是为衬托五指山的高伟雄奇而设,实也道出了五指山云雾缭绕、红日东升、星辰悬挂之景象。这些特征、意象和手法,都是后来五指山题咏诗所反复吟咏和运用的。尾联意味深长:“于今写入琼南景,賸得诗人细品题。”作者好象已经预示到,他用这首诗把五指山写入琼南名胜,将有更多的诗人要对这座名山细细品题了。果然,从此之后,题咏五指山的诗作便渐渐多了起来。方厚此诗实开五指山题咏之风气,然其声誉和影响却远不及邱濬的作品,其中原因,我们将在下一节论述。

山中民居望坡居士摄

二、遥从海外数中原:一种胸怀和心理2邱濬《五指参山》诗序云:“少时曾作《琼台八景》,郡侯程公已刻之梓,今不复存,惟记其首一章,谩录于此。”知邱濬《五指山》一诗为其少时所作,有材料认为是他六、七岁时的作品。当时还是儿童的邱濬作歌咏琼台景胜的诗八首,《五指山》是其中第一首。其他六首失传,唯此诗传世。此诗名气很大,全诗如次: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此诗首联写五指山的形状及地理位置,突出其在海南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性。中间两联以写五指山的高伟雄奇为主。与方厚诗相比,手法并无改变,所用比衬的意象“星斗”、“云烟”也与方厚诗相同,只是把方厚诗中的“日”换成了“月”,增加了雨后一景。尾联是最为人称道的亮点,学者们认为这是邱濬少有大志、“必为国器”的表现,这都无须多论。然注家对“巨灵”一典多有误解,认为是指古代神话中劈开华山的河神。此典源自《文选·西京赋》之薛综注:“巨灵,河神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曲行,河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踏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显然,此巨灵乃黄河之神,因华山阻碍河流而擘开之。故咏华山者多用之,如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元代张翥《题华山图》:“巨灵高掌削芙蓉,影落黄河一丝水。”

山中小景望坡居士摄

固然,诗文运用典故是可以灵活的,但邱濬诗中既说明巨灵从海南岛伸出一臂去数点中原,则硬解为用上述巨灵之典就不恰当了,因为上述巨灵乃中原河神,怎会跑到海南岛上去指点中原呢?邱濬所用“巨灵”当为泛指,《汉语大辞典》有“泛指神灵”一义。巨灵者,巨大的神灵也,此乃海南岛之神灵,五指山之神灵,它有数点中原的气势,正寄托了作者的远大胸怀。如此理解,方为通顺。从上述分析可见,就对五指山自然景观的描写而言,邱濬相对于方厚诗并无创新之处,只是末联显出不同的气象而已。此诗为邱濬少时习作,并非其最杰出者,也并不能代表其成熟时的风格,这一点前人已有所发现。清代温汝能云:“邱琼山诗清淑典丽,鉴然莹然,深得风人温柔敦厚之旨。而世极称其五指峰之作,非知诗者也。只以其形容尽相,寓意关合,为后来试律滥觞,遂多爱之。然失庐山真面矣。”周济夫赞同此意见:“温汝能批评世人极称邱濬的《咏五指山》诗,乃非知诗者,这也是对的。‘形容尽相,寓意关合’也只是‘矩度’方面的问题,并非诗的最高境界。”那么,此诗为何会获得与自身成就不甚相衬的极高声誉呢?我想大致有以下原因:第一,如温汝能所云:“只以其形容尽相,寓意关合,为后世试律滥觞,遂多爱之。”虽然“形容尽相,寓意关合”并非诗之最高境界,然毕竟算是对五指山景色进行了“尽相”描写,尾联又有非凡的寄寓,于五指山题咏诗中也算是一首优秀作品了,且为试律滥觞,所以会引起人们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js/11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