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ldquo风雨桥rdquo,吃

什么食物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928775.html

广西、柳州

或许定位这两个关键词,不少人就要自动接话了:

螺蛳粉!

确实,酸爽上头的螺蛳粉已经成了广西柳州无可争议的名片。

但广西让人欲罢不能的酸却不只这一种。

从柳州乘车往北行驶公里,就进入了位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毗邻地带的三江侗乡。

青山绿水间散布着的八个村寨,远离世俗,历经千年而不改纯真。

这里的村寨多为侗族人,

热情好客的他们将为远方来客献上美酒、佳肴和山歌。

但想要打开这扇新世界的大门,先从“风雨桥”上开始。

主理人:续来来

一个媒体人,文字工作者。去每个地方都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有趣的灵魂最近被束缚在皮囊哪也不能去~

清朝以前,三江被称为程阳。这片荒芜的土地因为两位叫“程”和“阳”的男子的到来而改变,他们架屋定居,开荒种田,生息繁衍。人们都公认程、阳二氏是这块土地的祖先,于是称之为“程阳”。

慢慢这里逐渐形成了马安、岩寨、平寨、大寨、董寨、吉昌、平坦、平甫八个自然村落,所以三江侗寨也被称为“程阳八寨”。

程阳八寨的夏天

都是“三江”,相比青海三江源的辽阔壮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秀丽。

但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迥异于江南一带的翰墨书香,纯粹根植于自然山水间,透着原始质朴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生命之始·风雨桥

三江侗族自治县,

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

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之一。

其中最精彩夺目的,当属风雨桥。

风雨桥是一座屋桥

据说三江城乡有座风雨桥,当地侗乡人俗称为福桥或花桥。要进入程阳侗寨,首先就是必过风雨桥。

这里的风雨桥是一座屋桥,桥上有桥屋,桥廊,桥楼,形如一条花龙,横卧于江水之上。虽是木质结构的桥梁,但不用一颗铁钉,只凭榫卯结构,就可以承受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而坚固如初,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侗寨风雨桥大多由村民们共同出资建造。在侗族人的观念里,每一个生命都是从风雨桥走到人间的,它能给人带来福音、带来希望。所以,每个侗寨都极尽所能地把风雨桥修建得富丽堂皇,以吸引更多的生命来到自己的寨子里,人丁兴旺,福泽绵长。

夏季的天气变化无常。才刚从风雨桥下来便是一场暴雨,吓得我赶紧回到风雨桥下躲雨。风雨风雨,还真是名符其实。趁着雨色望向村寨,木质吊脚楼藏于丛林与山间,一边是大雨如注,雨林之上却夏日烈阳高照,此情此景似曾相识。经朋友点醒才赫然发现原来这里与热带雨林的村庄颇有几分相似。

每个侗寨都极尽所能地把风雨桥修建得富丽堂皇

TIPS:

众多风雨桥中最出色的是程阳永济桥,5座桥亭建于墩台之上,与19间桥廊连为一体,其上“程阳桥”匾名由郭沫若题写,它与赵州石拱桥、泸定铁索桥、罗马尼亚的诺娃沃钢桥并称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

侗寨灵魂·三江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

因为鼓楼是村里最高的建筑,

村寨祭祀、议事、集会、迎宾、庆典、歌舞等

都在此举行。

三江鼓楼是侗乡第一鼓楼,也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远远望去,鼓楼就像个大金字塔,近看各色雕饰与檐板彩绘美不胜收,与粗犷庞大的楼身形成鲜明对比,但相得益彰,十分惊艳。

登上鼓楼的观礼台,可以把三江全景尽收眼底。

鼓楼前的鼓楼坪,是村寨各大活动的重要场所。

▲百家宴

各家各户做几个拿手好菜,一个村子凑下来变成了一桌大席。

百家宴又名又名“合拢饭”、“长桌宴”,在三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用侗族人的说法是:“吃百家宴,纳百家福,成百样事,享百年寿”。每逢村寨互访或有重要的客人来访,全村各户都会各自准备自家的拿好手菜,在鼓楼坪摆开长桌,让所有人一同享用。

这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只要你饭量够大,端着碗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都没问题。

▲芦笙踩堂

至少在宋代,侗族人就有了在芦笙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相关记载。侗族无论男女老幼,几乎都能歌善舞,以歌对答、以舞求偶更是一绝。

每逢节日,侗族成年的未婚男女都不愿错过“芦笙踩堂”。小伙子们鼓足腮帮吹起芦笙,姑娘们穿着蓝靛色礼服,一身闪亮多彩的银饰随着舞步丁铃作响。在歌舞海洋里,年轻男女们眉来眼去,暗送秋波,甚至成就姻缘,这便是“踩堂”的一大意义了。

▲多耶

“多耶”是侗族特色舞蹈,侗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侗年,侗年始于农历十月到十二月之间,期间将举办盛大的千人舞会庆祝丰收,当地人将这一年一度的歌舞盛宴称为“多耶节”。

当侗族人跳起多耶舞,就如簇簇花团与层层涟漪,在鼓楼坪上尽情绽放。

茶香悠长·布央仙人山

正所谓“高山出好茶”,

位于三江县北部的布央仙人山,

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带。

布央仙人山的高山茶场

布央仙人山的海拔-米处,方圆几百里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勤劳的侗族人早早就开始了茶叶种植,有时候不得不让我有了“江南”之感。

胜似仙境的茶山

南风带来的云雾滋养着每一片茶叶,这样的三江茶泡出的茶汤,绿茶色泽绿亮,口感清甜回甘,红茶红亮油润,甜香甘爽,皆是难得至味。

勤劳的侗族人早早就开始了茶叶种植

侗族人信仰最高神明“萨岁婆婆”,每逢祭祀的时候都要由长者选出最好的茶叶,泡出三碗茶汤,虔诚地放在供桌上,祈求萨岁保佑。

这里的茶山也对游客开放

在布央仙人山的茶园,吃、住、游乐等一应设施都相当完善。试穿侗家民族服饰,品尝酸鸡、酸鱼、打油茶,在茶园长廊上看日出日落,甚至亲身到茶园体验农耕乐趣,也无不可。

侗家滋味·酸肉

如果你以为进侗寨只是一张门票,一趟车程,

听他们吹过芦笙,喝一碗油茶,

就算看完侗寨,

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侗寨三酸宝:酸鸭、酸肉、酸鱼

至少你要去吃一顿侗家人的饭,吃几块他们又酸又略咸的酸肉,最好还看看他们是怎么腌制这种肉制品的。

食酸,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共同的饮食习惯,贵州、云南,这些地区因为高温,食物不易保存让他们摸索出了如何常年可以吃肉的方法:腌制。于是在柳州三江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写着“酸肉”两个大字的肉铺。

侗族人的酸肉一年四季都有食用

和湖南、四川一带习惯将肉用烟熏烘制成腊肉腊肠不同,侗族人的酸肉一年四季都有食用,并且保存更为长久。

和众多生腌制品的原理工序一样,酸肉同样需要使用到盐巴,这也是为什么酸肉都略咸的缘故,用陶罐外围加水或油密封存放三个月以上。但真正能让肉制品保持不腐的秘诀是糯米,这是侗族人饮食中的秘密主角。

浸有酒的糯米与肉裹在一起,来制取酸肉

侗族人世代以种植糯米为主要经济农作物。因为比大米更不易消化的特性,他们得到了山区少数民族的喜爱。粮食种植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山地较多的侗族聚集区,他们的农田呈阶梯式开垦,如今已成为田园牧歌的经典画面。

烤鱼

捶糍粑

吃一块酸肉,在吊脚楼喝一杯淡茶听老人说说侗家的故事。说着说着,他们就唱了起来。勤苦的劳作之余,歌唱成了他们释放最好的途径。侗歌在早期有一个比放松更为重要的用途:记录。侗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人们通过歌曲将历史和记忆保存。和苗族用刺绣纪录历史一样,现在的侗歌记录,大多借助汉语拼音,用侗语写歌唱歌,是侗乐传承最有意义和体现原生价值之处。

侗家人唱起歌时,一个个有了不同于表演时的各种生动。有的羞涩,有的骄傲,有的急于一展歌喉,有的气定神闲地弹起了他的乐器,就像将军拿起了自己的武器。

他们仍旧保持着高涨的热情,每日一遍一遍吟唱着他们的歌谣,跳着欢乐的舞蹈。

他们仍旧是他们,而外面的世界也仍旧是外面。

摄影

续慧颖、石峻松

图片提供

布央仙人山景区、产口古榕树景区、程阳景区、

冠小景区、三江县城大侗寨景区

编辑

Bemstar

设计

Hyperion

搜索#云想天境#在以下平台找到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dl/8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