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红韵井冈情(旷钦凡)
题记:山:突兀大地的高低峰峦,或巍峨险峻或幽深秀美,为广袤的原野增添了姿彩;山:文学绘画作品里,或崇高伟岸或虚幻飘渺,为艺术的璀璨施饰了粉黛;山:浩瀚历史中,或远避祸患或占山为王或者起兵图天下,为勇者惠赠了致胜法宝。有一座山,崛起了一个党,振兴了一个国,挽澜了一个民族,辉煌了一代志士。
一
孩提时,经常跟随大人或者少年结伴,有时是独自穿行在群山莽野,为的是进山打柴,农村的生活单调而又贫乏,尤其在开放前处处封闭式的乡村,没事闲在家也是无聊。穷的为生计所迫谁也没雅兴聚众娱乐,大人为农事操持,小孩也会为家里为忧,进山打柴是分忧的最好方式,没有大人管束,没有强迫性的农活分工,逍遥自在地在山间嬉戏斗游,完了扛一把柴火往家院子里一放,一天的剩余时光就可以自由地浑洒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小孩的游戏大人才不会干预。
家乡附近都是茫茫群山,但不算高,打柴的山路有岭背也有谷底,而且有很多条的山岭山谷,一般为了省时会选择最近的山路,但有时为了探险也会走相邻较远的山岭。山不高能很轻松地上山下山,但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走山谷,因为谷底路平而阔,挑着重物时也相对轻松些。但走山岭也有莫名的好处,因为视野开阔,收万景于眼底,心情格外舒畅,尤其众多小孩背着一根粗树,一到下山处,纷纷放下成果,在树干一头用柴刀环切一个深沟,套上绳索,少年拉着绳索狂奔,一路飞沙走石,尘土飘扬,极像雄壮大军万里征程,能极大地满足少年的军威梦。遥遥的下山征程顷刻间到了山脚,再无奈地把柴枝扛上肩,早早回家,一天的打柴工作不到半天就回家了,整个下午的时光可以尽情地玩耍,因此,很多少年的快乐是在忙中偷来的。
家乡附近的山岭走了无数遍,但满眼远方的群山只能隔空远观,山影重重,叠峦层层,只能空有征服的梦。对于高山,估计人人都有征服的梦想,荀子的劝学中,对山有含义丰富的注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高而望,登高而呼都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威望感。
家乡的东南西北都是绵绵起伏的群山,高低都相差不大,朝西望去,矮矮群山后面有一堵高墙似的山影,由于距离太过遥远,高大的山影成了一幕黑帐,遮住了西边的天空,天空晴朗时,远山清晰,层层叠叠,直插云霄。炎热夏天,经常周围是万里无云,而那一堵山影中,却是黑云缭绕,凭常识也知道那里在大雨倾盆,一年中,那山影多数云雾深锁,很难见到真面目。每次进山,都会情不自禁地朝西多望,期许那仙境般的山峦,梦寐深山中的富饶。想登更高的山,想探求更辽阔的世界,但囿于自己的狭小天地,只徒有空空的遐想。
慢慢地长大了,才知道那片山影就是赫赫有名的井冈山。
长大以后,对山还是依然有莫名的崇拜,天南地北地游历都是奔着高山而去。每一座山都是绿色的海洋,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生活的每天就是奔波,奔波的目的是为生计,其实在深山自助游玩也是奔波,但此奔波不是彼奔波,在山中奔波视野良好,心情开怀,绿色养目,清新润心,更有滋润的山泉畅饮,现实生活的多少烦恼,多少忧虑在山野畅行中可瞬然而失。登高不仅在于有登高后的快意,更有在登高路途的征服,君不知,世界有这么多的登山协会,经常举办各种登山活动,世界的各大高峰无不在登山爱好者心中的一个又一个目标,珠峰上留下多少壮士不腐身驱也没有阻挡后继者的无畏,登山又是极烧钱的商业活动,我等贫民只能征服心目中的矮山为荣,在矮山顶振臂高呼也是自我快活。
一座座伟岸高峰吸引了前仆后继的勇士,一处处风景秀丽山景也吸引了不绝的游客,国内的众多景区,大多数是依托了风景旖旎的山色。除了追求自然的山峰,也有很多人追求无形的山峰:如艺术、科技、文化、财富、权力、乃至虚无的面子,人类就是在这种孜孜以求未知世界才获得发展。
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学巨匠对山情有独钟,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闲舒;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寄予希望;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丰富多彩;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悲喜交合;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的以山寄情;徐霞客游记也是遍访名山,寻迹大川。山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多少灿烂的光辉。
绘画艺术大师以精雕细琢山水为荣,山水画自隋唐起就成为中国画的一个分支,最早的画以表现人物为主,中国书画之祖东晋画家顾恺之,人物画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完善,山水画在他的作品中成型。《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作品蕴涵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洛神赋图》描绘着曹植写的书《洛神赋》自己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在展现人物情节过程中穿插不同背景的山石、林木及河水等,山水增加了画面空间和场景感。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山水画逐渐脱离作为人物背景,而是转为以山水为主体,以人物或者动物为点缀的风格,很多山水画展现巍峨群山,尖峰高耸入云,悬崖垂直险峻,辅以古树层林、崎岖山路、水瀑如帘、简陋小屋、蓑衣老翁、小船随波等,使中国山水画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珍品。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幽燕金秋图》,展现了层层群山间绵延的长城,点点峰火台,象征了伟大的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昔时失势英雄即使落草为寇,也不忘力争占山为王,最著名的是《水浒传》。名英雄好汉被腐朽的政权和险恶的权贵逼上梁山,演绎了一个雄壮而悲剧的英雄故事。在自已生存艰难的情况下还不忘正义人生宗旨: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内在的忠诚本性使他们仅仅限于替天行道,而没有自己独领天下的宏略。面对朝廷,他们选择了妥协,招安,最后被朝廷用来绞灭同是农民起义的方腊后遭受各种迫害,湮没于历史长河,而没有创造自己的天下。历史上还有很多的农民式起义,真正成气候的只有朱玩璋,以雄霸天下的胆略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大多数农民起义只成为他人夺权的嫁衣,如陈胜吴广、张角,李自成等。除了英雄,普通百姓也多选择隐居深山求平安人生,到了现代,很多深山里依然住着不少人家,靠山吃山还是现在许多人求富的捷径,林权山权确权后,很多人经营着山林果园,饲养山地动物而致富。
纵观中国的王朝统治,却是政权更迭不断,一件皇帝龙袍成为无数人竟逐的目标。先秦之前的夏、商、周,政权都稳定了数百年,备受后人推崇的黄帝、炎帝均以仁德盛名,现在普天下的华夏后裔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春秋、战国诞生了诸子百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等,最后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汉代被独尊,在宋代成为治国思想。儒家宣扬礼教,以礼治国;强调教育、重教化、轻刑罚、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等。宋朝忠实地执行了儒教,重文轻武,工商业发达,据记载,宋代已经初步萌芽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一幅《清明上河图》真实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当时的城市风貌,与如今的小城无异。如果延续宋代的治国方针,当今雄霸天下应该是炎黄华夏,而非欧美。但这一切在野蛮蒙古的铁蹄蹂躏下被踩得粉碎,文天祥慷慨赴死成就了千古爱国英名,崖山海战数十万官民跳海壮烈殉国,宋亡之后无华夏就是据此而出。另外一句是明亡之后无汉人,确实武有三国的英雄辈出,文有灿烂的唐诗宋词,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气节成为儒家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典范。清代以汉治汉,自身政权腐败不堪,但通过清初的暴力征服(发生多次屠城和文字狱)等,使汉人失去了血性,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重创清朝统治的情况下即使汉人政治力量和武装力量权倾朝野也没有发生政权改良,而是任由国家和民族长期顺势没落,直至孙中山革命力量的兴起。现在的正宗国人不见汉人风范,反而国外有浓重汉族遗风的唐人街,南韩、日本等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保留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色彩。
多次的异族暴力征服和人口清冼;长期的王朝威权统治;历历在目的农民反抗起义失败悲剧;习惯成传统的自上而下被动服从国民关系;再经历半个多世纪半殖民社会的民族尊严被外国践踏,也许我们都只是一副流淌奴性血液的汉人躯壳,没有了黄炎尧舜禹的仁、义、礼、德灵魂。更有民国时期的一句话:大意是至秦而民权尽亡,及宋而臣权尽亡,元明清是汉人权尽亡。自私、急功近利、自我为中心、正义感缺失、社会关系冷漠、畏惧强权、弱肉强食、团队涣散、远离文武、淡漠传统,哪一点不能在我们身上找到缩影。虽然经济阔步走向巨人,但多数是人格魅力的矮子。
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开始,神州一直战火纷飞几千年,久分必合,合久必分,每一次政权变更都是为了争夺以皇权为代表的统治权,虽然人性中遵从孔孟思想,但在权力争夺中却是奉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以恶治恶,以武夺武成为中国式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式。虽然有汉武中兴,大唐帝国,康乾盛世,但所有的发展结果在下一次的政局动荡中化为乌有,人口锐减,财富归零。因此新政权强盛兴旺→腐败国乱(内乱和外乱)→百废待兴→下一个新政权成为中国几千年的发展模式,好在华夏文明经历几千年依然生存于人类文明中。
历史车轮行进到上世纪初,清朝又是一个外族统治华夏,皇族统治大多是前期励精图治,国富民强,后期权力腐败导致百病丛生,清朝也不例外,后期权力泯乱,加上外敌大规模入侵,经过几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等,清王朝已奄奄一息,慈禧当权残酷扼杀权力内外的改良力量,戊戍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结果是辛亥革命轻松推翻帝制进入中华民国时代,但军阀厮杀又是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终于在年一个叫共产党的组织宣告成立。
军阀混战,国力衰弱,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无力改变乱象,深受伤害的是广大百姓,乡村的地主,小资本家控制了土地及各种财富,贫困阶层越来越赤贫化,象征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开始走向历史舞台,共产党就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
在代表一无所有的共产党和代表资本家的国民党权力较量中,共产党一直处于下风,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均以失败告终,通过夺取中心城市再夺取政权成为泡影,以朱毛为代表的起义部队在江西井冈山会师,并在三湾进行改编,从此进入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三
在中国众多名山大川中,井冈山实在算不上突出,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罗霄山脉北段武功山最高最高点金顶米,井冈山的最高峰米,与中国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相比缺少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丰富底蕴感,山只是普通的山,岳却是山上之山,历来华夏大地只有五岳享山大王之尊,其他都只能以普通山名传世。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近现代历史中井冈山独以革命胜地和红色政权的诞生地而成名,红色成为井冈山的独有概念。五百里的幽幽山林,无数峭壁陡崖的深谷,远离城市文明的蛮荒,雨丰土沃的富饶物产,再加上井冈山地区原有农民武装领袖王佐和袁文才的大力支持,为初创的实力很弱小的共产党进行游击战术方式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井冈山革命斗争以毛泽东为主导,毛在井冈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发出了星星之为可以燎原的口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为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开创了先河;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开启了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序幕;井冈山革命确立了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群众路线,培育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斗争明确了土地革命的目标是要推翻整个地主制度,在土地斗争中依靠谁、团结谁、中立谁、打击谁,这些措施间接地影响了解放前后的土改政策。在井冈山,毛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三大任务是: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最后完善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谱成人人会唱的爱国革命歌曲(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行动准则,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从此,内容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歌曲传遍全国几十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
井冈山斗争历史说明一个新生力量开始很弱小,成长困难很大,成功的道路很长,也说明新生事物从兴起走向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目标、方向、方法、要素等,对武装革命是这样、对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也是这样。
从年开始井冈山革命斗争,其后经历了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艰苦的抗日、大军团作战的解放战争,消灭土匪、平息少数民族分裂等,到年夺取全国的胜利,最终成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与旧社会彻底决裂的政权逐步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现在和平时期,井冈山已经消散了战火的硝烟,黄洋界上不再有战斗的呐喊声,隆隆的炮火声,敌军也宵遁在历史长河中。毛的《西江月.井冈山》依然在耳边回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如今的黄洋界,游人如织,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屹立当年的哨口,文字记载着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为旅游而设的模拟火炮、战壕陈地只是为游客助兴,昔日的光秃山头已是成林的郁郁葱葱松柏。井冈山主打红色旅游而成为中国5A景点,吸引众多的人怀旧游,黄洋界、五指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茨坪革命旧址群、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茅坪八角楼、会师纪念馆、龙潭、主峰、水口、杜鹃山成为导游口中的一个个吸睛景点。
历史不会停留在现在,依然往前发展着,今天我们享受着和平,创造了许多财富,享受着以前无人可及的荣华,这一切得益于世界和平、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成就。
但权力的角逐依然在进行着,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依然在继续,东方与西方、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等。军事上,美国的一家独大短期内无人能撼动,西方的民主制度如烈火般燎原,萨达姆、卡扎非政权相继倒台,世界政治舞台仍由西方主导。俄罗斯声嘶力竭般地以核威胁也没有吓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世界强国的总统选举因左右世界而为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