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何崚陈海强五代至宋广东茶产区考

  五代时,南汉国由于远离政治中心,远离战乱,生活较为安定和富裕。随着北宋国家统一、生产力恢复,经济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丰产,尤其是南宋广南地区的广东已经成为余粮大户,而且还供应给福建南部各县。粮食的丰产为广东扩大茶树的种植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茶产量的增加及茶叶贸易的兴盛亦带动了与茶相关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如制瓷业、茶馆业、交通运输等。本文从广东茶叶生产、品质、数量、茶诗、茶具、煮茶用水等多方面对五代至宋广东各州、府、县产茶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探讨。

  五代时期相对较短,地区行政划分变化较多,为便于描述广东各产茶区及茶品,产茶区以两宋时期的地理行政划分为依据。宋朝时期,地方政区分路、州(府、军)、县三级,据《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之广南东路记载:“广南东路。府一:肇庆。州十四:广,韶,循,潮,连,梅,南雄,英,贺,封,新,康,南恩,惠。县四十三。南渡后,府三:肇庆,德庆,英德。州十一:广,韶,循,潮,连,封,新,南恩,梅,雄,惠。”(1)

  北宋时,广南东路地方行政划分为,肇庆府、广州、韶州、循州、潮州、连州、梅州、南雄州、英州、贺州、封州、新州、康州、南恩州、惠州,共43个县。南宋时期,广南东路分为肇庆府、德庆府、英德府、广州、韶州、循州、潮州、连州、封州、新州、南雄州、惠州。其中贺州属于广西地区,不列入讨论范围。同时,宋朝广南西路的雷州、高州亦属今广东地区,连同广南西路的琼州,这里一并讨论。下面分别介绍五代至宋广东各州产茶情况及茶品。

观茶导读

注1:小节目录

一、广州七、潮州二、惠州八、韶州三、雷州九、英德府四、高州十、循州与南雄州五、封州十一、琼州六、肇庆府

一.广州

  据《宋史》卷九十·地理六记载:“广州,中,都督府,南海郡,清海军节度。……。县八:南海,番禺,增城,清远,怀集,东莞,新会,信安。南渡后,无信安,增县一:香山。”(2)广州,即南海郡,辖八个县,分别是南海县、番禺县、增城县、清远县、怀集县、东莞县、新会县和信安县,南宋后,取消信安县,增加了香山县。

  广州,南宋著名番禺(今广州)诗人李昴英写有《后峒月溪寺》一诗:“寺巧蟠山背,池圆印寺前。连筒泉落硆,如镜地无砖。茗苦苛留客,僧淳懒说禅。使君期不至,一宿笑无缘。”(3)诗中提到的月溪寺用茶招待客人,可知寺院产茶,而月溪寺的遗址即位于今广州市白云山东部,即今“双溪”别墅现址。根据《光绪·广州府志》载:“月溪寺在白云山左,宋太尉苏绍箕建,前有文昌庵,下有月池”。同时,据宋本《册府元龟》卷一九七,闰位部(十六)之纳贡献有记载:“梁太祖开平元年(年),十月广州进献助军钱二十万又进龙脑腰带珍珠枕玳瑁香药等。……。乾化元年(年),广州贡犀象奇珍及金银等其估数千万……。(乾化)二年(年)四月,广州献金银、犀牙杂宝货及名香等,合估数千万,是月客省引进使韦坚使广州,以银、茶上献,其估凡五百余万。”(4)这里说的是刘岩在广州成立南汉国称帝之前,表面上奉迎后梁皇室,目的是希望获得正统皇室的承认,曾多次向后梁进贡大量的龙脑、腰带、珍珠、香药等宝物,又于乾化二年(年)进贡银、茶估五百余万斤。广州不仅产茶,而且还有好水,用于煮茶更是美妙。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岭南道一之广州记载:“天井冈,南海县北四里。南越志:‘天井冈下有越王井,深百余尺,云是赵佗所凿,诸井盐卤,惟此井甘泉,可以煮茶。’”(5)又据李昴英《文溪集》中有《广州天庆观众妙堂东坡井泉铭》一诗:“老经云,坡记成。名非古,堂遂轻。两翁像,久晦冥。伟方公,旧贯仍。取彼栏,护此泓。新作盖,环以铭。遗千年,饮清泠。续坡谁,李昴英。”(6)

  新会县古劳茶,据《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记载:“高鹤古劳地区的茶树栽培,相信于宋、元间也已开始。这虽不见有史实引证,但从古老与西樵山仅一河之隔,而且也有适宜种茶的山区来看,在宋、元期间,从西樵山引种茶树,还是有可能的。”(7)文献记载西樵山产茶,是唐末诗人曹松(今安徽潜山县人)由于累试不第,南来守居西樵山,引入顾渚茶,种于山中,并对乡人传授种茶及制茶技术。由于古劳墟与西樵山只是一河之隔,且有宜茶山区,山区多为客家移民,喜欢植茶,因此,在宋、元期间,应该有从西樵山引种茶树的可能。又据《中国名茶志》记载:“鹤山种茶始于宋代,……。最早的植区在古劳都(“都”是县以下一级行政单位),因而得名古劳茶。自宋代至清康熙年间,古劳都属新会县管治,清雍正十年(年)始建置鹤山县时,古劳都才划入鹤山,因此有“未有鹤山县,先闻古劳茶”的说法。”(8)

  信安县皋芦茶,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广州记载:信安县土产有“信安县,……,皋芦,茗之别名,南人以为饮”(9)。这里说到,茗之别名的皋芦在南方的广东饮用很普遍。

(图片来自香港茶网论坛雷對的发帖)

二.惠州

  据《宋史》卷九十·地理六记载:“惠州,下,军事。宣和二年,赐郡名博罗。……县四:归善,海丰,河源,博罗。”(10)即两宋时,惠州辖四个县,分别是归善县,海丰县,河源县和博罗县。

  惠州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晋而盛于唐宋。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引东晋裴渊《南海记》:“酉平县(今惠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11)即认为东晋时,惠阳县所产皋芦即为茗,南人已经常饮用。据《中国名茶志》记载:“宋代的《惠州府志》有:‘海丰、龙川、长乐(今五华)各有土茶’。”(12)北宋诗人唐庚,谪居惠州府,隐退“舍人居”,并写有《杂诗二十首》,其中“饱食高茶地”(13)是唐庚隐退在惠州府种茶饮茶的真实写照。北宋诗人苏东坡,公元年被贬谪惠州,由于饮茶的需求,在居所的所在地白鹤岭种茶,并写下《种茶》一诗。乾隆48年()《归善县志》卷十五·风俗记载:“苏轼记:岭外惟惠喜斗茶”。(14)说明宋朝时期,惠州流行斗茶茶艺,也表明饮茶风气及斗茶习俗在惠州地区十分兴盛。

  博罗县罗浮茶,绿茶饼,在唐代已出名,入宋后,罗浮茶得到众多文人的赞誉,尤其是用罗浮山的景泰泉、卓锡泉冲泡罗浮茶,更是使茶香勃发。据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罗浮幽居洞北有茶庵。每岁春分前一日,采茶者多寓此庵。其茶以受日阴阳,分味之高下,试以景泰泉水,芳香勃发,是曰罗浮茶。景泰泉者,罗浮诸泉之冠。淳祐中,有逍遥子为茶庵诗。活水仍将活火煎,茶经妙处莫虚传。陆颠所在闲题品,未试罗浮第一泉。”(15)又据宋代李昂英在《文溪集》中记载:“《与广帅徐意一荐僧祖中书》:某数年不到罗浮,梦寐见之,近招宝积僧祖中来出,瓶中卓锡泉,烹石楼新茗,共谈山中事,清风忽起,坐间飘飘然,如飞云顶也。”(16)道光22年()《浮山新志》杂记中载:“茶山黄仙。晋黄野人稚川之隶冲虚观,侧有野人庐,似与茶山无涉,今洞口石坊勒曰黄仙古洞。……考《山志》,唐王体靓植茶成园,称王野人,世俗王黄不辨。此间植茶。误王为黄,亦未可知。”(17)这里说到,唐人王体靓,称王野人,在家有茶园种植茶树,但世人经常王黄不分,称他姓黄,从中可知,唐代惠州罗浮山一带已有茶园和茶树的种植。

(东坡种茶诗,图片来自杨子的新浪博客,水木杰原创摄影)

三.雷州

  据《宋史》卷九十,广南西路之地理六记载:“雷州,下,海康郡,军事。开宝五年,废徐闻、遂溪二县。……县一:海康。南渡后,复二县:遂溪,徐闻。”(18)北宋开宝五年,废除了徐闻、遂溪二县,此时雷州辖一个县,即海康县;南宋时,恢复辖两个县,即遂溪县、徐闻县。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年)记载:“茶具,雷州铁工甚巧,制茶碾、汤瓯、汤匮之属,皆若铸就。余以比之建宁所出,不能相上下也。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尚,无不善分茶者。雷州方啜?茶,奚以茶器为哉?(汉典古籍和国学大师网站均有另本作“雷州巨方啜茶,奚以茶器为哉?”,不知所据,但与论文观点更合衬——若方啜茶,为什么要做茶具?茶具既然如此精良,可见当地茶风亦盛。)”(19)宋代,茶器的制造在广东已经相当成熟,即使在偏僻遥远的雷州,其铁工生产的茶碾、汤瓯、汤匮等铁质茶具,与当时茶文化发达的福建建宁生产的茶具都不相上下,雷州当地老百姓喜爱饮啜茶,而且没有不善分茶技艺的。可见,茶具的生产和饮茶风气在雷州相当兴盛。

观茶导读

注2:

  此段引《岭外代答》为据,意在说明茶饮于雷州亦盛,但划线译文有些纰漏。论文所引可追至四库本,大意说雷州铁制茶具与建宁不相上下,然建宁出名茶、雅风俗、无人不善分茶,盛产茶具很好理解;可雷州仅仅是喝个苦丁(?茶)而已,做茶具(还做那么好)干什么呢?

四.高州

  据《宋史》卷九十·地理六记载:“高州,下,高凉郡,军事。……。县三:电白,信宜,茂名。”(20)即宋时,高州辖三个县,即电白县、信宜县、茂名县。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一,岭南道五·高州记载:“茶山。南越志:‘浈阳县北五里有茶山。’”(21)又有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十七之高州记载:“思乾井,寰宇记云:在茂名县东一里,潘真人炼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试之,与诸水异,力士奏取其水归朝。”(22)由此可见,宋时高州有茶山产茶,用潘真人炼丹的思乾井水来煎茶,滋味与常水不同,高力士还命取其水归朝。光绪十四年()《茂名县志》卷一·舆地之物产中记载:宋·王楙著“《野客丛书》云: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惟荼槚之荼乃今之茶。陆羽《茶经》: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新洞之茶,树高数尺,叶颇长,花白,略小于洋茶花。谷雨前采取者佳,秋末尤佳。以七水埇者为极品,名驰远近,庄黄洞坳头次之。性寒,去食积油腻,味易变,难久藏。”(23)由此可见,宋时高州七水埇产茶,从茶性寒、味易变、难久藏等特征,可判断为绿茶。因为七水埇适合产茶,乡人并将茶籽种在适合茶树生长的七水埇,也就有了后人称道的茂名新垌茶。

五.封州

  据《宋史》卷九十·地理六记载:“封州,望,临封郡,军事。……。县二:封川,开建。”(24)五代词人毛文锡《茶谱》记载,西乡茶出封州,即“封州之西乡,茶研膏为之,皆片团如月”(25)。可知,封川的西乡研膏茶为当时流行的团饼茶,形如团月。同时,封州还生产土贡散茶,据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土产:贡鲛鱼皮、春紫笋茶、夏紫笋茶、榛牛、都落布、牛黄。”(26)由此可知,封州有春紫笋茶、夏紫笋茶土特产上贡。封州研膏茶和紫笋茶的产制,足以证明封州是岭南茶叶较为发达的地方。

观茶导读

注3:

  封州茶产引《茶谱》、《太平寰宇记》为据,前书“研膏”言制茶工艺,后书“紫笋”言茶树种性。而此段末将“研膏茶和紫笋茶”并列,未必妥当,读者须细细研判。

六.肇庆府

  据《宋史》卷九十·地理六记载:“肇庆府,望,高要郡,肇庆军节使。……。县二:高要,四会。”(27)宋时,肇庆府辖两个县,即高要县、四会县。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六之肇庆府记载:“高望山,在四会县西二百五十里,山多茶木。”(28)

七.潮州

  据《宋史》卷九十·地理六记载:“潮州,下,朝阳郡,军事。……。县三:海阳,潮阳,揭阳。”(29)即宋时,潮州辖三个县,即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其中,澄海县在宋元丰五年(年)分属海阳、揭阳两县。北宋诗人唐庚曾作《梦泉》,其中序的部分为:“潮阳尉郑太玉梦至泉侧,饮之甚甘,明日得之东山上,因作《梦泉记》示余,命作诗。”然后,《梦泉》诗中有“名酒觉殊胜,宜茶定常煎”(30)之句。唐庚被贬岭南,安置惠州时,与潮阳尉郑太玉认识,交往甚好,虽然两人山川阻隔,但常寄语酬唱,这首诗说的是知道潮阳尉郑太玉做梦饮过当地的泉水,泉水甘甜,适合泡茶,唐庚因此特作《梦泉》一诗为记。而潮州产茶历史悠久,据《中国名茶志》亦记载:“唐代末年,广东韶州(韶关)、英州(今英德)、惠州、潮州均有一定规模的茶园,多分布于名山、名寺或风景胜地。”(31)广东海阳(今潮安)有名的凤凰茶,尽管有“单枞宋种”之称,但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据地方志书记载,直至元代,潮州尚无大量的茶叶生产。

  揭阳山茶,光绪十六年(年)《揭阳县续志》卷之四·物产记载“《老学庵笔记》(南宋·陆游著)云:南方多木炭,山中以松枝烧成,其以茶树杂木烧者,坚而耐火,不让归安鹁鸽青也。”(32)说明了揭阳山中土茶产量大,山中人不仅饮用土茶,而且将茶树树枝作为燃料。同时物产志还记载了另一条记录,即“山中土茶,味微苦,炒熟,性极温,土人呼为炒子茶。然惟山中人嗜,揭所饮啜,皆建茶也”。(32)这里记载了揭阳山中有土茶,土茶味苦,仅山里人饮用,而揭阳人所品饮的茶,都是来自福建的建茶,可见当时揭阳的土茶品质不好,还是喜欢饮用当时流行的建茶(茶苦味基本去除)。

  澄海县南山茶,据乾隆二十九年(年)《澄海县志》卷之四·物产之山茶记载:“《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著):茶葩萼大倍于中州,有六角、八角者,曰日本茶,所谓川茶者,即蜀茶也。”(33)又据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八描述了一种特色的南山茶,和《澄海县志》中提到的山茶相似,“南山茶,葩萼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柔薄有毛,结实如梨,大如拳。中有数子,如肥皂子大。别自有一种,叶厚硬,花深红,如中州所出者。”(34)据《岭外代答》的校注及《中国植物志》的考证,南山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并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一带,南山茶的花朵有的比河南中州(今开封)地区的要大,有人称为日本茶,有的称为四川的蜀茶。

八.韶州

  据《宋史》卷九十·地理六记载:“韶州,中,始兴郡。……。县五:曲江,翁源,乐昌,仁化,建福。……。南渡后,无建福,增县一:乳源。”(35)北宋时,韶州(又称始兴郡)辖五县,分别是曲江县、翁源县、乐昌县、仁化县和建福县;朝廷南渡长江后,废建福县,增加一个县,即乳源县。韶州产茶历史悠久,据唐·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就记载韶州产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唐宪宗时,韶州周荣以生黄茶一封相赠郴州侍郎杨於陵。宋真宗时,《景德传灯录》卷八,记载韶州则川和尚条:“师入茶园内摘茶”(36)的内容。北宋诗人朱翌在《潜山集》中有茶诗多首,其中包括《南华具素饭烹茶诗》、《南华五十韵》,李昴英有《赠始兴顺首座》等,由此可知,唐时韶州已产有生黄茶,宋时韶州南华寺寺院里的僧人也多有种茶,以满足僧人坐禅生活的需要,而且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的风气在宋朝广东也十分兴盛。

九.英德府

  据《宋史》卷九十·地理六记载:“英德府,下,本英州,军事。……。县二:真阳、涵光。”(37)英州,宋时称英德府,辖两个县,分别是真阳县(或浈阳县)、涵光县。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一·岭南道五·高州(页)记载:“茶山。南越志:‘浈阳县北五里有茶山。’”(38)浈阳县即今广东英德地区。《太平寰宇记》书成于太平兴国年间

(-),书中所载是五代末期至宋初广东英州有茶山的资料。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九十五有记载:“英德府,……,在真阳县东南九十七里源出茗茶”。“碑记:唐人刻煮茗台字在涵晖谷。”(39)即景德三年,唐人元杰所刻开洞谷铭及涵晖谷字,并刻煮茗台字样在涵晖谷。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年)英州知州汪任游玩英德南山风景区时,作《游南山》一诗:“浈阳富佳致,无以过南山。……于此或煮茗,江心汲没澜”(40),又作《煮茗台》一诗:“旋汲灵泉煮佳茗,渴心滋润困魔醒”,(40)后又在可见宋代英德建有煮茗台供人煮茗饮茶。又据洪适《盘洲文集》卷31之《通天岩记》和《碧落洞记》两篇文章中写道,“自英州西南行十五里至石角头山,自山麓二百步至山半有洞门,冷气袭人。”洞中“乱石总总,所谓通天岩也”,“自通天岩南行六七里,有洞,曰碧落。……。是日也,气淑风柔,长松老榕,分影入怀,心由境清,埃塔自远。茗退,抵上流,书杯浮之令,曰‘得一字者酌一分。’众皆离坐蟠石,接杯第饮,数多者,则杂然以笑。虽事未方古而欢,亦自足。”(断句也有些问题,找了一个无标点的版本试重新点来供大家参考——水北,地平坦,可陈几席,咸植杖而休焉。是日也,气淑风柔,长松老榕,分影入懐,心由境清,埃壒自逺。茗退,抵上流。书杯浮之,令曰:“得一字者酌一分”,众皆离坐蟠石,接杯第饮,数多者,则杂然以笑。虽事未方古,而欢亦自足。)(41)这里说的是,洪适的父亲洪皓被贬英州9年,由于父亲患病,而洪适也因此辞官到英州服侍患病的父亲,在游览英州碧落洞时写有《碧落洞记》一文,并有众人饮茶的一幕。英州碧落洞,自唐代以来,众多文人、诗人在碧落洞的洞壁上题诗词,现存摩崖石刻共99题,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观茶导读

注4:

  此处引《碧落洞记》以为“众人饮茶的一幕”,不能苟同。文中确实提到了饮茶,但仅“休焉”的过程中用了一个“茗”字带过,并没有细述场景。后面欢乐的一幕,是已经茶罢“抵上流”后另起一事,“酌”已明言是饮酒了,“书杯流之”也不符合饮茶的需要。

(图片来自梧桐子网站,碧落洞——英德)

十.循州与南雄州

  据朱重圣撰《宋代茶之产区及其种类与产量》引用《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九之三[产茶额]记载:“宋代茶之产区于广南路与四川四路,品较不精;且以地处边远,于北宋初期,准其自由贸易,而禁出境。至中期后,始因川、峡茶关系边籴及蕃夷博马,改行专卖。广南路之茶产区,遍及八州,包括东路之牛循(广东惠阳)、南雄(本雄州,开宝四年改,广东南雄)二州,”两州的茶产量,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九之二至五,[产茶额]条:“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广南东路二千六百斤,其中循州龙川一千七百斤。南雄州保昌九百斤;孝宗乾道年间(-)广南东路,南雄州保昌四百斤,循州龙川一千四百斤。”(42)由此可见,广南东路的循州和南雄州是宋时广东产茶量及品质较好的地方。

十一.琼州

  据《宋史》卷九十·地理六记载:“琼州,下,琼山郡,靖海军节度。……。县五:琼山、澄迈、文昌、临高、乐会。”(43)琼州,宋时称琼山郡,辖五个县,分别是琼山县、澄迈县、文昌县、临高县和乐会县。

  据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五,广南西路之昌化军记载:“昌化绝无酒,李参政光云:客至但请坐饮茶,而退姜令远寄双樽,翌日,会郡寮欢喜成诗。”(44)由此可知,宋时琼州的昌化已经有客来敬茶的习俗,饮茶之风已从中原传到了最南方的海南岛。

  综上所述,两宋时广东约有10州、2府和多个县产茶,范围广阔,但品质和数量与其他产茶大省相比,还处于下风,从《宋会要辑稿》中的记载“宋代茶之产区于广南路与四川四路,品较不精”可知。尽管如此,但宋时广东各州、府、县广泛生产茶叶的事实是不容争辩的,也为元、明、清时期茶叶的发展和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3)[宋]李昴英《文溪集》卷十四,《四库全书·集部》。

(4)[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校订本)》卷一九七,凤凰出版社.,-页。

(5)[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岭南道一》,中华书局年版,页。

(6)[宋]李昴英《文溪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五》,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1,71页。

(8)王镇恒等《中国名茶志》,中国农业出版社年版,页。

(9)[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岭南道一》,中华书局年版,页。

(10)[元]脱脱《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页。

(11)陈椽《茶叶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年版,40页。

(12)王镇恒等《中国名茶志》,中国农业出版社年版,页。

(13)傅旋琮等《全宋诗》,北京大W出版社年版,页。

(14)吴觉农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年版,页。

(1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年版,页。

(16)[宋]李昴英《文溪集》卷十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东南大学出版社年版,页.

(18)[元]脱脱《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页

(19)[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年版,页.

(20)[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页.

(2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一,《岭南道五》,中华书局年版,页.

(2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十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年版,页.

(23)吴觉农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年版,页.

(24)[元]脱脱《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页.

(25)朱自振,沈冬梅等《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年版,81页。

(26)[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一,《岭南道五》,中华书局年版,页.

(27)[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页.

(28)[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十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年版,页.

(29)[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页.

(30)傅旋琮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页.

(31)王镇衡等《中国名茶志》,中国农业出版社年版,页.

(32)(33)吴觉农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年版,、页.

(3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年版,页.

(35)[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页.

(36)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宋史研究集》第三辑之《茶与唐宋思想界的关系》,中华书局年版,

页.

(37)[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页.

(38)[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一,《岭南道五》,中华书局年版,页.

(39)[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五,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年版,-页.

(40)傅旋琮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页.

(41)[宋]洪适《盘洲文集》卷三十~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宋史研究集第15辑之《宋代茶之产区及其种类与产量》,中华书局

年版,-页.

(43)[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年版,页.

(4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五,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年版,页.

赞赏

长按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白癜风会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olaero.com/sqdl/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