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是个尚武的国度,习武的风气历来蔚然成风,每处乡里村庄,都不泛有高师、异人、能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历来的一种现状,既美其名曰“强身健体”,实则上也兼杂了一种和生活环境切切关联的心里因素。
中国武术文化,既是东方玫宝,更是华夏精魂。
海丰自然也毫无例外,不管是大乡、小乡,族强族弱,还是闹市深山,都离不开这种生活动态。也正是这种生活动态,也成就了海丰这种尚武的风气。而这种风气自改革开放,大放大鸣之后,又再一次的在海丰重焕光彩。再就是90年代受港产武打片等外围因素的影响和熏陶,各类拳种拳师、狮班、团体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浪浪风起湧高。在海丰流传着一句话:罗山打马、圆山吊打、笏口桩步、青塘弓步、南塗滤肩、叶添龙肩、万仙双剑、三脚本虎车手、八万周吊艮、蔡厝围硬马、林田心直马、刘阿梅吞吐、北门七寸金、马德新风吹柳、溪角山阴阳手、汀洲双燕拳。(下面所记述近期所知道的一些拳师事迹,先后不关排名,请理性看待,记述有不到之处还敬望海涵)
前几年,少林鹿境武术馆吕宇尊在参加澳门国际武术比赛中夺得冠军。
图为拳师吕拳师在家乡父老面前演示功夫(图片来自新浪)
年,黎氏京兆堂武术馆在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中勇夺冠亚军,据说这一系所传承的是吞吐拳法,南拳王刘阿梅所传。
(图片来自汕尾市民网)
年,年8月9日出生的武极拳创始拳师林海添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江西省体育局主办,江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江西省武术协会、九江县人民政府承办,九江县体育局、九江县武术协会协办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获得武极拳和武极棍双项全能冠军。
(图片来自汕尾市民网)
年12月2日,筹备数月的郭永长海丰罗山拳传承中心在华南城龙津水岸斜对面隆重成立,标志着罗山拳进一步在海丰地区面向社会传承不息。
郭永长拳师,系广东省武术协会会员、国家武术二级裁判员,年获得广东省武术锦标赛二枚金牌,年参加香港国际武术比赛拳术和棍术各第一名,年荣获广东省武术精英大赛二枚金牌。
说到罗山拳,还有一个拳师,无人不识无人不晓。他叫是郭乐生,郭乐生为人较为低调,豪情义礼,淡于个人名利,为其门下弟子所敬爱和广为乡人敬重,于年参加香港举办的国际武术比赛荣获冠军,据说还曾把获得的奖状谦让于敬重的老一辈拳师。
附记:
:海陆丰著名南拳大师郭转(——),海丰可塘罗山庄厝乡人。清乾隆六年()只身往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少林俗家弟子,郭转先后两次入寺,第二次同在寺中的还有可塘下踏村王铁手、汕尾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王绍良、陆丰西山曾埠胄等八位。年八弟子奉师命下山收复被外界侵占的少林寺庵并回乡开拳馆广收弟子。 南少林寺是南派拳术之正宗,他吸收我国各家拳术之长,其风格特点既长于手法,又善用腿法,故被誉为“南北合拳”。由于南少林寺拳术的发展及传播迅速,清王朝以“少林整军经武、图谋不轨”的罪名,派兵围剿,黑夜重兵包围了福建少林寺,四面纵火,意欲一网打尽,在寺的和尚只逃出五位武功高强师兄弟,后称“五祖师”,因郭转等八师兄弟已经师满回海陆丰执教,幸免此灾!但清王朝大破少林寺后,为了斩草除根,特派高手红眉道人率众高手追踪到海陆丰,以武林界的比武为名,发下武林帖,约定公元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在汕尾关爷宫戏台比武,意欲一网打尽。在这次比武中,郭转当场打死了红眉道人,郭转亦中红眉道人毒刀,四个月后不幸逝世,享寿七十岁。 少林弟子为了避开清廷的追捕,四处逃生,每到一地,暗中教拳,发扬南少林拳术。海陆丰少林弟子后被称为“少林海陆八大弟子”。当时,因至善禅师授各人的武功不同,所以各大弟子传习的武功也不同。据有关文献记载海丰罗山郭转及陆丰曾埠胄的拳术同属南派少林雷家教拳系(种),是否与雷家拳同出一脉?这有待行家考证。雷家教拳术是正宗南少林拳,短打近攻,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演练起来富有阳刚之美,同时刚中有柔。技击特点:逢弱则“进打中,退打肢”,遇强则左右闪躲,欺其四肢,巧狠并行,出手快速有力,灵活多变,“得实则刚,化势以柔”,上中下三盘动作快速勇猛,手法严密紧凑,快速连贯腿法虚实难捉,狡诈多变,手脚并用,周身浑然一体。其拳运动幅度较大,动作优美大方,处处表现出拳技的风格特点。 罗山南少林拳,简称“罗山拳”,其中武术套路有:头桩、二桩、三桩、柴马桩、赶打、猛虎、献爪、飞偶、步踩、出箖虎、躲仔(粗细躲)、三步推、三脚虎、三角鹰、直马、三角马、战马开门、战马落软、猴公出洞、穿心地仁、十二步、十八步、三十六步、四门、四门捆、四门倒坐、小八卦、大八卦等三十六套,以罗山一百零八步(八卦顿)最为著名。拳术要点为沉肩落肘、腰跨正直、马步沉实。身法要点为正身、小偏身、身转如轴。手形要点为拳、掌、指、爪、肘。手法要点为穿、沉、挑、擒、破、扫、插、内圈、外圈等。步法要点为迫、进、退、横、麒麟步。腿法要点为正钉、侧钉、撩阴、扫、勾及膝。内练:精、气、神,外练:身、手、眼。另外,有棍术:大揽槌、二桩槌、地盘槌、重箭、挑刷、飞偶、反跳箭、反点灯、扬眉(门)吐箭、雪花盖顶、大小八卦棍等十多套。 罗山拳“八卦顿”其中部分套路名称为:“五湖四海皆兄弟,关公巡城四门阵,斜锄内扣直马推,倒插金钗魁星踏,童子戏仙撩根拔,子午卯酉门类推,穿心地人双压剪,猴子洗面天地水,金鹰探头双飞燕,横门贯打专斗脚,猴公出洞又膝斗,横马变蹄双剑出,金鸡拍翅开铁弓,猛虎穿峯剪双踝,步采筛(抬)脚阴阳掌,截拳倒插抛铁球,观音坐莲连环腿,双飞蝴蝶猎拔手,关公捋须气非凡,少林拳法十八手”。(罗山《存义堂》香港中医师王捷坚提供套路名称)
基本特点有:四门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制拙的技击特色。注重下肢的稳定性,步法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使身体灵活转向。上肢动作迅速绵密,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可连续击拳,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在发力时,大多呼喝作声,吐纳运气催力,以增大技击力。总体风格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兼以长拳、擅剽手,以声势威猛迅速,灵巧绵密,刚柔相济,上肢及手法富有灵活多变,其气势有“铁盾欄身”之称。 郭转创立“义兴堂”,以少林拳及跌打伤科行世,在海丰惠州地区久负盛名。其武艺和医学世代相传,名师辈出,传下徒弟徒孙不计其数,分布国内国外…… 在历史上,罗山少林拳驰名于世,二百五十多年来,传播于海丰、陆丰、汕尾、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中国内地解放后,本派大量拳师陆续涌到香港,有的以授拳行医为生。
:“圆山拳”以海丰县圆山乡拳师陈川、陈向攀为代表,其特点和风格以硬马桩步、手脚灵活、技击快速见称,手法有献爪、猴仔洗面等。据传“圆山拳”其中一种武术套路属“地功门拳”,有“少林地上飞龙”之美称,是女子所创,由福建少林寺对面的白莲庵尼姑传授给陈姓人家(陈鸿鼎、陈鸿悦堂兄弟)。后经圆山陈鸿鼎前辈多年总结补充,发展到18个套路;奔、扑、滚、翻、撑、仰、蹬、卧、闪、窜、抖、跳的格斗动作,分上、中、下三盘,其中以下盘为绝招,它既有独特的地趟动作和丰富多彩的腿上功夫,又有南拳的手法特点,也是北腿的腿法风貌;刚柔相济,灵活多变,上下飞腾,独具一格,圆山拳法(俗称32个字套路)有:“近功短打、避实击虚、动作猛疾、功守兼备、转肩灵活、见步就势、进退吞吐、刚柔相济”。圆山拳其中部分套路与笏口拳有雷同之处,同属南少林拳系。
刘阿梅拳:刘阿梅(~),又名远跋,法名志远,城东邦唐村人,后移居海丰公平。曾到泉州石角山少林寺求师,后转到湖北武当山拜师,其拳艺炉火纯青。特点:高架软手,突出吞吐连环,刚柔相济,灵活善变,以柔克刚,借力用力,攻守兼备,其手法与凤阳拳有雷同之处。传人有刘三(子)号老三牙、朱友爱、黄可桐、陈诗隆、陈海洋、陈俊贤、张根、刘德胜等。
八万周拳:因首创此拳种者姓周名招胜,陆丰八万乡人,故称八万周拳。其特点和风格:硬马吞吐、八步桩、弓前步、转肩收腹、吊艮挡手、擒拿勾手、收手反弹、宽架马、长距离、长于内涵、转功自如、技击性强,在海陆丰习此拳者甚多。传人有杨梓、洪辉、余镜、彭新会(余镜和彭新会亦为莲花大水坑“文师”之门徒)、西秦剧名伶罗振标等。
笏口拳:海丰县附城笏口村以前舞“白额青面狮”的武术套路已失传,现在的拳术套路为五华客家人所传。清中叶期间(离今约年),一位身材细小俗称“鸟脯师”的打白锡(修理家用金属器具)师傅,另一位名陈灶秀的补箩师傅,二位五华师傅武术精湛,将拳技传授于笏口村先辈陈灶营,后经陈灶营师父传给陈雪隆(红虾师),红虾传亚螺(子)、陈四贵、陈五贵(孙)及陈贵培等。
“鸟脯师”架马偏高,灶秀师架马偏低,套路一样,同属少林南拳,马步属四平马,子午桥手。套路有中弹腿、溜脚剪、剪脚、飞鹰献爪、观音坐莲、猴子洗面、童子拜佛、小鬼抱镜、倒插金钗、青龙过江、鱼虎、黑虎、猎拔手、桩步节、三门手、批手、反手等等。笏口村棍术是南斜师父传入,叫“八寸扣”沿用至今。拳棍术经先辈代代传下,成为一种特有套路(称笏口拳),桩步优美,灵活实用,拳腿法奇猛,腰身柔灵,跌法巧妙,随机就势,消身借力,能充分发挥力学的杆杠原理,以弱胜强。(陈贵培、陈五贵口述,吕校选整理)
林田心拳:林田心(俗称二师),清末海丰海城城北人。拳术招数:直马、花拳、十二步、拳出肩转、技击内顾、马正后坐。相传田心师行拳三次喊力能拔起一棵青竹、拳穿田埂等,足见其拳种威力甚大。传人有林仁、林召飞。
万仙拳:鹿境“永和馆”创立于民国初年,馆内三十余人,馆址原设在田书房,当时聘请拳师万维新(称万师、万仙)。曾担任彭湃警卫员的拳师万维新(烈士),原系五华县长乐河口人,后迁居惠阳坚(歧)岭(现海丰莲花崎岭村)。他宗支张天师(张陵)创立的道教第一山,江西龙虎山正一派,师兄弟有万味清、杨其珊等。万仙传授的虎形拳,(鹿境民间手抄本记载为“朱家螳螂拳”),乡民沿称为“万仙拳”。此拳之形劲起于臀尾、突出提胸收腹、两脚开立、正身四平马步、子午桥手、紧档沉胯、力沉下桩、腰如钻杆、固而铁架、技击快速、收打并进。武术套路有:老虎伸腰(硬马吞吐)、方步角、三步战、车钻、八步桩、捆节、推步、捱步等。手法有擒拿、寸拳、膝击、角指、献爪、撩搏、批、刮、节、砍、勾、带、反、迫、封、关、锁、插、乌鸦披翼等等。腿法有中弹腿、弹蹬扫挂、垫脚等。武馆棍师曹福(莲花山埔仔人),棍术称“溜仔棍”(双头棍)。当时传下拳棍师有:鹿山的吕睦水、吕义珍、吕守龙、吕守靖、吕啻(称为“五虎”);鹿南的吕水华、吕周蔡等。续后拳术由吕睦水执教,棍术为吕义珍担纲。吕守龙传下高徒有:袁伟、陈荣等。永和馆虎狮班由山头社村传承至今,狮馆灯笼一面写上“鹿境吕、一面写上潜山县正堂”。值得一提的是,清道光年间,一代武师吕乃顺的武术套路在鹿境乡已失传,实感可惜!当时有一句口头禅:文有吕月槎(贡爷),武有乃顺公(吕乃顺、字式琴,长期在马宫长沙设馆授徒,牌号为“蟠桃广进师,广东吕贤堂”)。(吕校选提供资料)
吕睦水,万维新之高徒,为“万仙拳”传承人之一,又习罗山拳、刘阿梅拳、凹师拳等,从师多人,招数多样。徒弟有吕从友(老五宁)、吕娘伟、吕强等。老五宁亦练习文师拳,年移居香港后,在港设馆收徒,创立“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惠丰建身学院”。传人有吕良(子)、吕娘古、吕荣再等多人。吕荣再又名吕荣,少年跟家乡池口村吕雪引学罗山拳。年定居香港、再从师吕从友,尽得朱家螳螂拳法真传。吕荣再创立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吕从友国术同学会”,任国术及麒麟金狮总教练,亦兼“香港新界米埔陇敬意花炮会”国术教练。
蔡清玩拳:蔡清玩(字养好)、海丰县蔡厝围乡人。精通峨嵋拳、南少林拳,其中创立的“猫形拳”属稀有拳种之一。技法上有:主攻偏门、搭桥抢攻、消身借力,打兼收、收即打。特点是“快”,三角形马、提胯收臀、肘不离怀、善用腕力,开爪“扑弹缠封”、闭爪“扣掐擒卷”,两臂变幻难测、声东击西,使人望空扑影。
民初年间,被海丰附城鹿境蔡族武馆聘为拳师,传授“猫形”拳技及“左掌右拳三步套路”,俗称(蔡厝围拳)。传人有:鹿境乡的蔡家喜、蔡少贺、蔡谭镇、蔡荣来、蔡君远、蔡信会、蔡荣玉、蔡其民、蔡惠进等。解放前,蔡清玩师父移居香港继续设馆授徒,后因被养猫抓伤感染致病在港仙逝。其子及孙亦娴熟此拳术套路。以前海丰县蔡厝围村拳术有多种门派,武艺世代相传,名师辈出,除蔡清玩师外,还有蔡谭荣、蔡进滔、蔡乃兴等。
叶添拳:叶添,民初海丰堆山人,早年拜至善禅师之高徒广进师为师,亦练峨嵋拳。拳术招数是硬马吞吐、花拳、半蹲架。传人有陈锭、叶树营、叶柱、叶辅跃、叶汉、叶顶、叶梓存、黄永鑫、黄经秀、林样、钟元雄、罗标(潮州九)、许祥进、杨其昌、黄国义等。添师拳在海陆丰以及东南亚澳港地区影响很大;以前有香港“叶树营健身学院(武馆)”、香港“叶柱健身学院”、香港“叶辅跃健身学院”、香港“黄氏健身学院”(黄经秀任总教练)、香港“林样健身学院”、香港“锺元雄健身学院”等,设院传播添师拳术。
杨其昌(添师拳传承人之一):海丰县人,12岁起从师黄永鑫之高徒黄经秀、林样、钟元雄、罗标等,练习“添师拳”(罗标授棍术)。杨其昌从师多人,集众师拳艺为一体,拳法有:走步、三节、三步推、四门、撩打、赶打、吊打、拳排、龙肩、老虎背猪、观音坐莲等;棍法有:南山臼、贴地棍、四门棍、排闸、倒插金钗、雪花盖顶等。年杨其昌定居香港,年杨其昌同黄国义创立香港“南少林添师国术会”任国术总教练,兼任香港“广东汕尾市瑞麟金狮文化国术总会”国术教练。
莫家拳:莫遮蛟(香港人称莫清矫),汕尾城区人,公元年到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俗家弟子,是至善禅师得意门徒,莫遮蛟学艺成后回汕尾授拳。据地方志记载,福建少林寺建于唐代年间(公元至年)。明末清初,是福建少林寺鼎盛时期,至清康熙年间清王朝大破少林寺时,传说有数位少林高僧散走四方,隐居他乡,各以其长传徒授技,于是,少林南拳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洪熙官、刘三眼、蔡九仪、李式开、莫清矫等五位少林弟子为代表人物的广东五大门派。它们各有专长,各有特色。
莫家拳注重腿法,南派风格,这种拳有36套配套脚法,江湖上称为“无影腿”。其腿法刚柔相济,灵活多变,虚实狡诈,处处着眼,下三路实用技击,腿不过肩,凶猛快速着称,其手法运用南派五行手法,利用引进落空,截击冲剌是南派拳术的拳法之良种。手法有:巴、探、挂、拿、开,化、缠、跟等。莫家拳技击十二法,讲究近打远踢、长短配合,歌诀云:“拳行如虎势,脚法高中低.身灵步活力,长短劲俱齐”。
“三脚虎”拳(蔡莫拳):一代神拳刘仕忠(~),诨号“三脚虎”,广东陆丰甲子镇人。自小醉心武学,喜看戏,尤喜武侠义士,由此养成尚武的性格和侠义胸怀。早年承练蔡家拳和莫家拳、并四处寻师访友,拜师学艺,每到之处有武名者无不诚心求教,不数年已练成一身高深武功,二十岁时即在潮州设馆课徒,以教寓学,并暗中找寻名师,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刘仕忠本拟设馆授徒,安居乐业,奈何在一去接受踢馆挑战中,错手打伤挑战者,不得已浪迹江湖,到处为家。
在这次浪迹江湖中巧遇江西省武林奇人张文永,让他脱胎换骨,学到少林武技的精髓,且对武功有更深的认识,也为他日后创出“蔡莫派”武功奠下了扎实的基础。张文永原为一名秀才,年青时为报强盗杀父之仇,弃文习武,成复仇后,不问世事,行医济世。张文永不但武功精绝,更兼通天文地理,他经常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地,赠医赠药。刘仕忠年近28岁时正式拜张文永为师,学艺数年尽得高深精绝的武技真传。之后张文永也再次云游四方,刘仕忠回到祖家甲子镇,把所学到的武技,弃芜存菁,融汇贯通,集南派少林之洪、刘、蔡、李、莫五大派,以及朱、范、钟、太极、六合等精华,创出技法独持,别具风格的一个崭新拳种,成为蔡莫派创派的—代宗师。
蔡莫派拳术又有它别于其它拳种的奥妙之处。蔡莫派拳术一拳一脚均着眼于实战,不练与搏击无关的花招,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非常严格,出手时肘不出尽,肘部必须稍屈,留有一定的回旋变化余地,既可感觉到对方的力度变化,又不必回手即加予反击。蔡莫派拳术擅于搏击,交手时虚实兼用,巧狠并行,出手快捷有劲,马步稳而不滞,桥手坚硬,节节贯穿,筋肌富有弹性。攻中寓守,连消带打,在攻守中利用砸、弹、顿、冲等手法,突然发力或施放暗劲,使劲穿透对方的五脏六腑及筋骨关节,势沉力猛,中者如受电击雷轰,加上手法严密紧凑,快速连贯,拳不空发,手不空回,出手不冲即砸,不托即劈,不封即扣,不搂即缠,务必使对手欲退不能,欲弃不得,手脚被封,身形被困,陷入挨打局面。
其法度有:吞、吐、浮、沉、刚、柔、阴、阳。手法:提、圈、梳、托、冚、捆、插、标、黏、压、带、送、滚、刮、拨、擒、漏等;掌法:招阳、风车、阴阳、六合、奔雷等。脚法:撑鸡、勾踩、虎尾、提弹、横直撑、连环铰剪、鸳鸯盘螺、鲤鱼摆尾;腿法:撩阴、穿心、扫堂、阴阳锁子腿等。步法:蛇行鼠步、跳涧、梅花、磨心、羊尾、迷踪步等。马法:头门、二门、三角、四平、斜战、铁钳马等。力度:回力、螺丝力、跟力、卸力、借力与食力等。其中以“食力”最为精巧奥妙。拳术套路分为初级:车轮手、车斩滚、车打、车轮标指、内车手、软车手、车鞭手;中级:插打、猴打、四尖、六尖、七步反、斜身战马;高级:虎鹰双形、调劲手、风雷手、鞭桥、老虎伸腰、花迷手。器械方面,蔡莫派最饮誉武林的是它的棍法,它包括有三家少林名棍在内,即阴阳弹箭棍(十多套棍法在内)、青龙棍、半斜月棍。其它享有盛誉的有“六合双锏”、“六合刀”、“双头櫈”等。由于蔡莫派吸收了多家南少林拳法之长,兼收并蓄,具有内外俱练的统一性,再经过长期的实战磨砺,发展成独具风格的一个优秀南少林拳种。
自刘仕忠创派以来,威名远播,盛行于潮汕、海陆丰、东江流域、香港及东南亚各地,人材辈出。传人有刘远成(子)、黄岱、陈妈如、陈述升(娘昌)、陈世正、张合、黄土(永辉)、吴笑、刘乌镭、刘开亮、张造、方梅、曾一然、曾随、曾庆丰、曾昭坚、著名文武生陈宝寿和溜旦等。
相传刘仕忠师父在民国时期曾参加抗日游击队,在潮汕海陆丰一带打击日寇。一次劫狱营救战友的战斗中,左掌被炸药炸断,愈后经刻苦锻炼,左手有如杵槌一样,具有惊人的杀伤力。他平常只以右臂应敌,如遇高手,则突发左臂,锐利如锥,力发千斤,应者辄倒,名闻于惠、潮、梅三州,称“三脚虎”。年仙逝,终年77岁。
续后其子刘远成,成为蔡莫派拳第二代掌门人。刘远成幼承庭训,年未及冠即习入门功夫,天性聪敏,过目不忘,又能刻苦勤练,十多岁就协助其父之教务,教学兼长,随其父走遍潮汕、海陆丰、惠州各地,其父见其风雨不辍,朝夕钻研,遂将本门高深功法悉心教导。刘远成的一手蔡莫拳术,尽得其父真传,已臻化境,尤擅棍法,曾以一手“阴阳弹箭棍”折服不少拳师,而其最擅长的“近身攻防功夫”是武林一绝。五十年代刘远成师父南来香江,发扬蔡莫派拳术,在港创立“蔡莫派国术总会”任武术总教练,设会授徒,在香港致力发扬推广,经数十年的辛勤传播,桃李满门。年在香港仙逝,享年70岁。徒弟有刘标、向华民、江旺、吕堂、陈训典及誉满中外武打明星向华强等。
刘标(蔡莫拳传承人之一):海丰县人,自幼喜欢武术,在乡间时学得一招半式,其后来到香港,年机缘下得遇蔡莫派宗师刘仕忠的徒弟黄岱,实时拜师习武。黄岱师父仙逝后,蒙刘仕忠宗师儿子刘远成纳为门下,专心致志追随师父学习蔡莫派功夫。其后,刘标师父在年正式在香港开设刘标武馆,年在台湾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锦标赛”获得亚军。主编出版《南少林蔡莫拳》。
北派嵩山少林拳:北少林派主张“外刚内柔,刚柔相济”。其风格特点: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非攻即防,没有花架子。其首先要求练好基础功,即蹲步、站桩,在演练套路的形式上,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拳打一条线”也是少林拳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演练时的落进匀在一条在线,这是根据实战的需要而设计的,如身法有八:起、落、进、退、反、侧、收、纵都要在一条在线活动。“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于缓,用气贵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的以肩与胯,腿与膝,手与足的外三合和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之法,内外形成一体,用鼻呼吸,集中劲力,必要时用嘴发出吼声,以震敌胆,克敌制胜。
据不完全统计,自70年代起,仅海陆丰往河南省各地少林武术学校练少林拳的约有多人。改革开放前后其中比较突出的北少林拳新秀有:海丰县陶河镇的锺汉集,习练少林罗汉拳(罗汉七)、海丰公平镇的黄坤城曾夺得首届中国中年男子传统少林拳表演赛一等奖和获国家级武术裁判员及教练员证书、海丰蔡厝围村的蔡锦溪亦获国家一级武术教练证书等。
戳脚“拳”:“戳脚”是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技艺,清代末期和太平天国时期,“戳脚”方才问世有人。根据《水浒传》武松醉打蒋门神一段用的九转连环鸳鸯脚,说“戳脚”武术是武松传的,年代久远无可考证,亦说是宋代周侗(山西人)所传。“戳脚”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等。“戳脚”内有文九趟和武九趟,共18个套路,此拳凶猛非常,作战搏击实用。“戳脚”与“太极拳”、“八卦掌”都是以八卦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作为训练武功的心诀。
“戳脚”是专用脚踢的拳术,包括很多的踢法,是拳术中最重要的一大部分。前人们说过:“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拳打三分脚打七”,可见脚踢的重要性。有的人把戳脚说成是“错脚”,就不对了,错是戳脚中的一种踢法,戳脚是总的名词,包括一切踢法。虽然戳脚有九趟腿,也有地躺十八滚,但地功门也有地躺鸳鸯拳、醉八仙和醉拳等,但不是戳脚,若说相互关联尚可。戳脚的“戳”字完全注重在以脚取胜,其丰富多变的技击腿法而蜚声武林,被推为“北腿”的代表性技巧。
“戳脚”的手法、腿法、身法、气法是人体各部位在演拳和技击中所运用的方法。它们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紧密的配合,协调一致,共为一体,神形兼备,上下配合,手随身转,步随身行,脚发手领,手到脚到,诸法如一。
手法:起、落、崩、翻、钻、转、横、竖八法。腿法:提、圈、掀、点、插、踢、蹬、摆八法。身法:扛、挤、撞、晃、抖、伸、缩、坐八字。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协调一致。腿法分上、中、下三盘,上盘9脚法:为腾空性腿法,中盘63腿法:为立性腿法,下盘腿9腿法:为地躺性腿法。三盘共有81腿法。
戳脚“拳”有文九趟、武九趟共18趟拳,九九八十一腿法,全拳三分用手七分用腿,戳脚是我国北腿的代表作,在技击上价值很高。海丰大湖镇高螺村金钳承习练过戳脚(在军队任过警卫员和侦察员,精通擒拿术),曾在海丰各地及市城区传授戳脚武趟子基本功。汕尾城区黄坤泽也承习戳脚功,汕尾城内路的吴振亭亦习过戳脚基本功。
南枝拳:以陈南枝命名。陈南枝(~),字鉴山,海城人,壮年时移居妻家揭阳县南山区邓村(今揭西县境内)。少年时学习家传武术,后得福建少林寺双禅法师的第三代传人松先生的真传。功成后,到潮汕地区设馆授徒。他所授的拳术注重实战,近身擒拿,手足并用,技击特点与当地拳术截然不同,群众把他传授的拳术称为“南枝拳”。该拳在潮汕地区分为两脉:一脉在普宁、潮阳一带,著名弟子有陈四大、陈任夷、陈宏、谢坤记等。建国后,在普宁、澄海两县均有传授,从学者来自潮安、饶平、南澳、潮阳等地。另一脉在揭阳一带。陈南枝在揭阳授徒时有7名徒弟:黄国荣、魏内园、周玉添、洪利、林庭、洪卿、许英豪。南枝拳流传于海丰、揭阳、普宁、潮阳、澄海、汕头、潮安、南澳、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有深远影响和较高声誉 南枝拳动作简练,发招刚劲,能攻善守,灵活多变。近身擒拿,手足并用,步稳力沈,步走四面,拳打八方,进退快捷,连消带打,步法灵活。南枝拳手法采用冲拳、凤眼拳、顶腕、虎爪、劈手。腿法采用侧踢、飞蹬、转身侧踢、踩腿、蹬地飞跳步等。步型有:弓步、马步、吊马(虚步)、仆步、并腿、深曲膝(低马)。普宁、潮阳一脉的拳术套路有:连环拳、四步拳、飞舞拳、盖日拳、削竹拳、十二步仿、天罡地煞、娘子梳妆、百鸟朝凤、猛虎出洞。短器械有:落地开花双刀、连环锏洗马踢刀。长器械有:伏虎棍、十八虎庄棍、雄鸡等。
黄三拳(安徽凤阳北少林拳):北少林拳安徽凤阳传人黄三,女,生于光绪3年,享年岁,5岁开始在曾祖父的指导下练筋骨习武,17岁时已身怀少林柔拳、练步拳、梅花拳、蝴蝶掌、罗汉十八掌、罗汉拳等,还有少林棍、刀、暗器飞刀等北少林拳武术的精湛技艺,尤其擅长蝴蝶掌、梅花掌、少林柔拳、飞刀、内功等。同时,还深得少林伤科始祖异远真人传下的真方医术、清代技击大师黄严的技击秘诀及神效骨伤科秘籍,中医伤科医术精湛。黄三排行最小,深受师傅兼曾祖父的疼爱,成了第五代传人。光绪21年,师傅命17女士前往京城配合已经准备好的人员劫狱,营救义和团义士。17女士从安徽赶到京城预定的地点会合时,因泄密,劫狱失败,黄三只身南逃过长江来到南京。后邂逅峨嵋派“会门拳”高手、广东海丰捷胜籍人仕翁明晃(在南京开海味商铺),年冬被翁明晃迎娶回大流村完婚。翁、黄婚后生有四子,第四子姓黄继承黄三之香火,辈份按黄家排辈。
年,翁明晃夫妇将家庭迁至汕尾城区,长孙黄坤泽出生,16岁被授为入室弟子第六代衣钵传人。黄三把一生的拳艺及伤科秘方传授予长孙坤泽。年黄坤泽在某地巧遇河北省籍拳师刘润中,拜其为师,刘润中把“戳脚”、粘衣十八法、混元气功、金锺罩气功、擒拿和刀棍,以及子午流注法和医治法则授给黄坤泽。3年后学成,回到汕尾,坤泽把祖传武功和刘润中武术浑为一体,精益求精,创立了黄氏“子母韧拳”内功拳法。黄氏“子母韧拳”内功拳法以八卦的生克为内容:干元享利贞,兑泽英雄兵,艮山封敌路,离火架炎轮;坎水涌波涛,坤地留人伦,巽风推山岳,震雷霹雳中。子拳为小架八套路,母拳为大架八套路,八八六十四卦。
民国初黄三与丈夫翁明晃开始收徒传授武艺,弟子有李劳工、陈仁桧(字陈芳),刘成芳、曾茂悍、江贵、吴杰、吴荣、石坤、陈并、老尾流、老尾歪、陈妈如等。江贵亦跟江西艺人(流民教)学习武当拳,传人有江韩、江玉等,年江韩旅居香港,60年代在港创立“江韩健身学院”传授拳艺,徒弟有罗枪、江旺等。
溪角山拳(朱家教):赤坑镇溪(鸡)角山村王妈起师傅,生于年,年到海丰白水磜(莲花山)寻师。白水磜有一位拳师是南少林朱家教高手,姓余名洪,余洪师傅看王妈起学艺意诚,便收他为徒,把自身所学朱家教拳棍传授给他,同期同学还有陶河镇锺闸古,他们满师后都回乡授教,把这种拳术发扬光大。余洪师傅所传拳术共12个套路,套路中有三步、四门、十二步等,其中擅长于棍术。王妈起和锺闸古师兄弟都长于棍术。棍术套路共9套,尤以中銮及横镰棍为绝。锺闸古因对该棍术加以研究,把它发展成为“锺厝棍”,其子及孙(锺汉集)亦娴熟此棍术套路。
马德新拳:马德新出生于年,海丰联安田心人,自幼爱好拳艺,早年从师黄可桐,黄美旦(俗名老尾旦)等,并到处寻师学艺,是一位集各派拳艺大成的人物。后又得卖艺卖药的外地女郎薛蕙兰真传,学到风吹杨柳名拳,使铜板为暗器,百发百中,成为薜振玉一炁五形拳第三代掌门人。因马一生重拳德,不轻易与人高低,故其名声远播,影响很大,徒弟有李自鸣、吴古、许登国、温江等,拥有数千人之多。(温江亦练南少林拳、武当拳、李家拳、朱家拳、洪家拳等,70年代在香港创立“惠雄建身学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