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粉墙人牖静,和光影住入林园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历史的积淀,建筑也是沟通世界的桥梁。苏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已被世界所共识,而这些古老的文化很多是靠建筑为载体所呈现,并被大家所共赏。无论是散落城区的千年古塔,还是二千多年格局不变的城池,无论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致古典园林,还是一处处渗透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名人故居,都突出了苏州建筑引人耳目的风貌特色,散发着江南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典建筑讲究色彩的搭配,建筑中粉墙黛瓦与自然景观之间形成的色彩搭配与对比;现代新造的中式住宅项目往往统一提炼丰富的装饰元素,取消繁复的雕梁画栋,符合现代审美品位。

园林风水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进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又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近些年来,大量现代西方观念和理论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然而进入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却发现并不适用,当代著名史学家俞英时认为:“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因此,在当今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为目标的社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诠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只有通过合理、恰当、巧妙的配植植物,园中的山、水、建筑才有灵韵。植物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的造园要素,其自身以及所营造的植物景观与风水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阴阳”萌发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理知,只作为太阳日光向背的意义而出现,向日的为阳,背日的为阴。阴阳一词典出《诗经·公刘》中“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描绘周民辩方证位,规划营宅。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阴阳论逐渐演化为一种哲学概念,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后“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恒。”这两句解释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两种互相对立消长,矛盾而又统一着的动态平衡势力,包括宇宙万物。如日月、昼夜、明暗、动静、内外、男女、刚柔、迟速等等。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并非是随意安排的,而是处处体现着一种阴阳平衡的和谐之美。

清·高见南《相宅经篡》:“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还有“青松郁郁竹漪漪,色光容容好住基”,“白兰屋前种,美花香气送”,“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等说法,虽然这些要求貌似只符合风水理论,事实上却具有科学道理,完全符合所栽植物的生态习性。园林植物阳生树是“阳”,阴生树是“阴”,那么将阴生树置于北面,阳生树置于南面或阴生树置于阳生树下,这样互相搭配,正是体现“阴阳合则生”的规律。陈从周的《续说园》中:“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开朗旷达之地,早晨受初升之旭日,傍晚又可得到晚霞的光照,宜栽喜阳之花木。《花镜》:“松柏骨苍,宜峭壁奇峰”,完全符合松柏类耐旱不喜湿的习性。

中国古典园林向来以含蓄为美,尤其是占地通常较小的江南古典园林,其植物景观形成的空间是运用植物本身以及同其他造园要素结合所创造出的一个“阴阳平衡”的天地,它包含着一系列对立而又统一的因素,运用欲扬先抑、藏露相融、以少胜多、小中见大、虚实衬托、动静结合等模式[7],采用借景、对景、点景、补景、障景等手法[8],增加空间层次感,从小空间创造出大空间,使室内外相通、相透、相补,整个空间布局在同一中有变化地营造出一种“阴阳和谐”之美。

风水理论是易学与环境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而《易经》中“生生不息”的变化思想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景观。传统园林设计中一般春季可赏玉兰、海棠、桃花,夏季可赏荷花、芭蕉,秋季可赏菊花、石榴、桂花,冬季可赏松柏、梅花等。在植物配置上要求春夏景物疏朗明快,从而表现出冬夏有别的季节变化。如拙政园中春季“雪香云蔚亭”的梅花凌寒绽放、“海棠春坞”的海棠繁花似锦,夏季“嘉实亭”的枇杷树结成累累金丸,秋季“秫香馆”墙外稻花飘香,冬季“松风水阁”的松竹经寒不调。

点景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造园者用较少的笔墨,略施小筑,可使园林注入灵气,顿时移情生辉,俨然构成一幅优美的天然画卷,而其中的题诗作词更是成为景中的点睛之笔。如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亭中观赏荷叶、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无比贴切;留园“闻木裤香轩”,位于假山之上,遍植桂花,中秋时节,月桂香飘四方;网师园“看松读画轩”,轩南远山近水,树坛中植园柏、罗汉松,姿态奇特;狮子林“暗香疏影楼”,四周栽植梅花,是赏月闻香的夜游园。

运用藏露结合,以植物的自然体态装饰砖、瓦构筑的建筑背景,以达到“围墙隐约于间”的自然之趣。如拙政园的枇杷园西墙、沧浪亭中沿墙而上的爬山虎;网师园东墙的木香。此外,在围墙前稍作地形,使植物高低错落,墙面若隐若现,产生远近层次延伸的视觉空间,不仅自然气氛倍增,且高低掩映的植物更可造成景深幻觉,扩大景观空间感。如留园“楫峰轩”北天井中,用竹石作墙隅配植,通过空窗形成一幅幅画面;藕园一角,几块湖石坐底,寿星竹作背景,石笋耸于其前,边植罗汉松,简洁明朗;网师园“殿春簃”的北天井,对着漏窗,用蜡梅与湖石组合成窗画,坐在室内,北面观画,南面赏景,前瞻后顾,南北逢源。

中国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洞门仅有门框而没有门扇,常见的是圆洞门,又称月亮门、月洞门;还可作成六角、八角、长方、葫芦、蕉叶等不同形状。

庭院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秋冬之意。

S形曲线形如太极的阴阳分界线,风水学中有着“曲生吉,直生煞”的阴阳平衡观念。然而,造园理论中不乏的“水必曲,园必隔”,“不妨偏经,顿置婉转”等经验总结,“曲”早已经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为与自然风景的“曲”相协调,造园者们常常将要素以曲代直。对于园中植物,则主张“取其自然,顺其自然”,保持它们本来的姿态,在姿美、色美、味香和品味的选择标准中,首要的是姿美,即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叶的形状等都追求自然的优美曲线。如怡园湖岸,树干弯曲、斜临水面,呈临水式的白皮松;耦园假山高处,树干弯曲,倒挂于峭壁之边,呈悬崖式的瓜子黄杨;网师园“看松读画轩”花台,树干横卧于地面,呈卧干式的黑松;狮子林“指柏轩”前假山,树干屈曲,树枝下垂,苍劲古朴,呈曲干式的古柏。

“五行”如同《夏朝风水法则》一文所说,乃夏禹称帝时所创。随着人们的逐渐重视而流行起来,《国语》指出:“王(周朝帝王)以土与金、木、水、火五行,以成万物!”。《礼记》则将四时、四方、五音、五味、五色、五谷、五帝等皆用“五行”表示。而后形成了一套五行的相生相克哲学观和宇宙图式,即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植物间、植物与人以及植物与环境的相生相克是普遍存在的,许多民谚和诗文都是对这些元素间适宜与不适,相生相克关系的经验总结性口碑文载,如宅后有榆,百鬼不进;曼陀罗花开,蛇蝎虫遭灭;葡萄栽在松树旁不结果,栽在榆树旁结酸果;葡萄架下不宜睡卧,其气场对人体不利。另外,根据植物的五行来布场,不仅力求景观美,而且更注意发挥植物的功能,以创造出良好的可居环境。如五行属火、五色属红系列的植物,如石榴、红枫、象牙红、红千层、红背桂等有助于心脏和神经的调节;五行属金、五色属白系列的植物,如白千层、柠檬桉、九里香、白玉兰、白睡莲、冰水花等有助于肺部的调节;五行属木、五色属绿系列的植物,如绿牡丹、绿月季及绿色林木等有助于肝部的调节;五行属土、五色属黄系列的植物,如黄素馨、金桂、金菊、黄钟花、黄玫瑰等有助于脾胃的调节。

风水理论中,对于植物什么方位适宜栽植什么颜色,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五行衍化出一系列深层次的涵义:白色象征光明、洁净与正义;绿色象征平安、吉祥与如意;黑色象征庄重、肃穆、神秘与沉重;红色象征欢乐、热烈与生命力;黄色象征富贵与尊严。如在皇家园林中,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几乎形成了植物景观的主调,雍容华贵的牡丹是统治者尊贵、富有的象征,色彩上常以鲜艳的红、黄色居多;还有“右树红花、妖媚倾家”的说法,形容“桃花运”较多,不宜设在水塘右边,否则会有淫秽现象的出现;“右树白花、子孙零落”则是与人们对亡者哀悼示以白花的习俗有关,故而得出“子孙零落”的推断。

象征,形著于此,而义表于彼,以具体的事物或符号表达特定的含义,具有约定俗成的民族性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之初,即被深谙传统文化思想的园主或造园家们在作为意识形态外在体现的园林植物景观中,不仅仅停留在植物色彩、姿态、香味等引起的感观愉悦上,而是更注重植物文化的象征内涵。同样,在流传下来的习俗文化当中,风水学也充分应用了植物特定的象征寓意。

以上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由清一阁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中西医诊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olaero.com/sqxx/3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