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墨浓香历代名贤笔下的黄龙(二)
明、清时期,随着山区驿道的普及,曾作为道教炼丹修行的洞天秘境的天岳黄龙山,揭开神秘面纱,逐步转变为平民化登山探险的旅行胜地。其时大规模商业旅游尚未兴起,黄龙山以其山雄、景奇、水美的天然风光和诸多古迹、传说,吸引大批观光客,成为湖广、江西地区重要观光点。期间,黄龙祖庭两度中兴,源远流长。这一时期关于黄龙乃至幕阜的诗作留存数量众多,虽不乏明军师刘基《幕阜山》和清帝乾隆《逍遥调》这样的名篇,但更多的是出自邑人乡贤、地方官吏、寒窗学子之手,为风靡一时的黄龙山观光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腔诗意了此生游天岳山
明洪名臣
闲游名士拟峨峨,随步登临喜气多。
秀色入帘山送画,潺声当户水生波。
隔林禽鸟笙簧奏,旷野樵厮牧笛歌。
千载风云夸胜会,泐名钟鼎岂空过。
黄龙寺
明方沅
说法依然古道场,禅林雨色转荒凉。
何年白马来西竺,故事黄龙纪武昌。
忍草春深空绕砌,旃檀世远不闻香。
布金总属人天力,愿借摩尼照上方。
游黄龙山和山谷韵
清余应荃
桐幅棕鞋谒祖衣,秋幢帐晚立斜晖。
凄凉法窟闻龙泣,漫灭灵源看犊归。
诸佛自来追胜迹,三关我欲畅元机,
头陀竟说荒唐事,问向涪翁是也非。
黄龙山
清冷玉光
龙峰何嵬晓,西北旦吴楚。
桓山与之齐,两两相毗辅。
南望青龙堆,东眺艾城古。
瑞竹抽丹崖,琼草茁元圃。
种种上仙药,图经勿及数。
黄鱼伏灵湫,白昼致风雨。
欻然漫万山,高原入禾黍。
芒芒神仙窟,丹成遗石杵。
涧深春积雪,岩涯夏无暑。
霜严百草枯,野火驱貔虎。
山氓结茅屋,上与怀葛伍。
会当蹑脍鬢,攀萝试廷伫。
白云起足下,清风生卓午。
层巅探禹碑,绿字证峋嵝。
石田
清向阮贤
洞天深处种香粳,白石磷磷划不平。
一任人间沧海遍,年年野老带云耕。
昌字水
清陈悔
黄龙山下势悠然,厂破中流水底天。
若断若连双日落,将前将却两珠圆。
狂澜挽去机思返,笔阵雄争字欲旋。
从古六书形象一,昌江邑号到今传。
石田三亩
清何元谓
谁垦顽坚石作田,畇畇三亩岳作巅。
犁翻垒拨行沟脊,锹画砢硅畛障弦。
枸杞春栽桃苑雨,黄精秋莸菊篱烟。
场仍町瞳无须筑,药洒丹霞铒炼仙。
禹碑
清唐允是
石缆维舟事不虚,停桡刊木度山衢。
至今剥蚀莓苔迹,错认当年蝌蚪书。
瑞竹
清唐允是
亭亭物表净无埃,描尽苍烟与绿苔。
想是仙家无历日,凭君生意报春回。
石棋局
清唐允是
仙家岁月也难消,石上敲棋遣寂寥。
漫对乾坤分胜负,人家谁是烂柯樵?
登天岳
清张文炳
昨日已过重九节,今朝仍上最高峰。
不辞路曲行难尽,直到山巅光转浓。
日映秋山红树老,钟敲野寺白云封。
明年此际遥相约,菊酒同斟定再逢。
幕阜石田
清魏自嘉
叠叠蹊岩径不平,一丘硗确有田名。
力耕无计营沟洫,岁稔曾谁种秫粳?
禹贡未偕泥入赋,山灵应遣象来耕。
烟云陇上仙家管,瑶草奇花处处生。
忆幕阜
明艾而康
忆昔当年幕阜游,欲寻仙迹思悠悠。
从知石室云封密,始信天池水溢流。
吴楚层峦连塞北,乾坤双日上峰头。
山灵似接湘灵远,更觉闲情到十洲。
登幕阜
明胡湘
山隐灵踪别有天,丹岩翠壁护琼田。
老僧挂锡长眠石,醉客乘风欲学仙。
紫气满山连洞府,峰峦塞道隔人烟。
一声长啸红尘外,不管年来雪满颠。
幕阜
明唐佐
层岩尽日锁烟霞,何事神仙认作家。
三亩石田谁是主,我来欲学种胡麻。
九月登幕阜山
明秦卜瑞
引倡同登天岳峰,攀腾涉险觅奇踪。
吟诗自欲追钟子,炼性谁能继葛翁。
遥望洞庭秋水白,平瞻落日暮霞红。
登临一度欢无极,勘破江山几万重。
幕阜丹岩
明郭本
翠献巍峨插碧空,千寻峭壁染丹红。
恍如神女巫山会,迓致仙人锦帐中。
朝雨洗来添丽色,晚霞绚处贯长虹。
药炉丹灶今何在?直欲乘云问葛洪。
游幕阜山
清姚修径
幕阜横峰古艾西,峻峥翠耸碧天齐。
琼田一产超吴产,渎汨双流到楚溪。
神禹灵碑蝌蚪灿,仙翁石室鼎炉遗。
只今法窟黄龙著,自扫莓苔觅旧题。
游幕阜
清李长标
丹崖幕阜旧仙宫,凌露肩舆蹑虎踪。
九转丹砂怀葛令,三关紫气忆黄龙。
飞泉自泻千重石,晓月斜悬百尺松。
斥侯烟销怜夜寂,流萤竞照隔溪春。
登幕阜山
清陈士弨
北望何苍苍,幕阜圪然起。
一千八百丈,周广纡道里。
区分数州界,遥镜洞庭水。
绝顶摩霄汉,障列双峰峙。
龙蟠夜雷动,凤协朝霞紫。
蝌蚪寿奇文,禹迹于兹纪。
葛艾二仙翁,邈焉溯遗址。
丹砂幻金石,芙蓉掬清泚。
床臼荫古木,崖洞馥香芷。
二十五洞天,顾名非虚美。
嘯歌呼白云,登眺日移晷。
望幕阜山次韵
清张仕遇
名山屈指数南天,双鲤池边慕葛仙。
藤练曲缠千载篆,月钩时挂一帘泉。
为公忙我难登此,披句知君屡至焉。
传道峰头多胜事,零星棋子石拳拳。
登幕阜山
清周大乾
吴楚矗云分,嶙峋不易登。
半山低树嘯,绝顶远烟腾。
碧沼函鲜鲤,丹炉灼古藤。
仙翁何处去,含笑问山僧。
登幕阜山
清唐良焕
凉风送我蹑天梯,四望群峰尽觉低。
阊阖远从双剑辟,斗牛直自一肩齐。
龙从古洞腾朝雨,仙自烟霄达彩霓。
想与罗浮浑不爽,空中恍惚唤天鸡。
幕阜山赋
清钟灵
朱陵北诿,桓山东绵。幽奇盘结,翠幛迥旋。中有洞天,名曰“太元”。矗三峨于芥子,舒云来于刼千。望天柱兮上下,与祝融兮并肩。臣众阜而为后,比中岳之尊严。耸凤凰而翔舞,立仙女以婵娟。螺排列岫,翠积危巅。丹崖映日,青壁含烟。亦巨鳌之所戴,岂愚公之能迁!乃若洪水初平,曾经禹址,留苔篆之摩挲,与岣嵝而同纪。吴太史慈引兵防寇,拒刘表之从子,顿营幕于高岫。驱甲马兮纵横,聚旌旗兮辐辏。后人恍惚其勇略之余威,因易天岳而为幕阜。迄于东晋,流寓群仙。孝仙谈《太极》之訣,稚川成《抱朴》之篇。构芝房于云窦,置丹灶于岩前。穿壁成井,画石为田。植扫坛兮翠竹,种绕沼兮红莲。星冠礼紫仙之月,霞披弄奥岛之烟。时而读罢“黄庭”,朗歌仙曲。青鋩抒闪电之光,石枰结空花之局。乃先艾仙而成丹,又北往句容而驻足。于今水流药汁,草喷异香。石臼带元霜之气,山鸟啭捣药之腔。非仙灵之未散,胡为乎月夜犹闻箫之悠扬。况且淡雾依林晴云封谷。怪石居虎豹之形,石溜泻琼瑶之瀑。赤萝附异木以俱森,奇草与朱葩而杂馥。其所产者,本阆苑之所移根,而其所见者皆人世之所未尝经目。已堪为避世之元都,又何羡乎蓬壶之与王屋?时而韵士探奇,高人幽讨。历冲真而迳上,经云崖之窈窕。凌风雨于半霄,登胡芦而遐眺。蹑若级之丹梯,驾石船于鸟道。陟千仞之苍岩,托龙井之深窅。由系舟而望黄龙,列千朵芙蓉于晴昊。因而俯瞰乎八百之洞庭,亦第若镜光之渺小。倏焉岚雨横霏,湿盈丰葆。喷天半之珠玑,落双泉于松杪。于是,扪苔观篆,绕树寻桃。采莲实于石亩,舞千尺之潜蛟。拨迷径之白露,散香岭之迥飚。搴紫芝于灵窦,拾黄茅于上峣。问仙人之丹诀参元奥于云寮。更且历佑圣,下幽,逾鸿桷,过星桥。麋鹿群游于左右,若将侣幽人之寂寥。迥望诸峰之缥缈,依稀仙驭之可招。予将遗世而独立,思永离乎尘嚣。念彼苍黎缉缉,固皆吾生之同胞。苟于颠连之能济,吾何爱乎一毛!吾诚不忍如草木之老岩穴,又岂忍遽遁乎蓬蒿?吾其鞭风云而骑日月,被九霞之翠袍,抟鹏翼于北溟,钓三山之巨鳌。导昆仑而息驾,听王母之云璈。呼浮邱于子晋,招句曲之三茅。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以逍遥。乱曰:幕阜之矫矫兮,千八百丈高兮。幕阜之巍巍兮,为列仙之所栖兮。连百越而秀挻兮,亦荆南之巨镇兮。幸高高之在望兮,可于是而景仰兮。盼白云之出其岺兮,将为澍而为霖兮。
拟游幕阜吟
清李文龙
幕阜山高一千八百丈,道书二十五洞天在上。派沿五岭入罗江,卸落丸泥封境壤。连云梧桐布肘拳,仙女凤凰为保障。雄跨三州瞰洞庭,岳势湖光相滉漾。冈峦峭从天池撑,峰岫暗逐天雾长。拊手拍掌招日出,走曜流星惊过桑。鹳鹤高巢落壑松,龙虎低变风云状。瀑布分敲滚地雷,丹崖侧挂幔天帐。锦鲤双双醒泳湫。石田磊磊新耕象。中有异卉与奇葩,紫苗红药森莽苍。烧烟炼汞剂其蕤,何但香区堪供养。夏禹治水一至此,天数特设仙人掌。仙人远挈道书徒,道徒秘授常来往。我闻谈此神恢恢,策蹇披衣结遐想。道逢一人冉冉来,年纪英妙姿神朗。道余作此汗漫游,不如平地高山仰。若还去去问神仙,神仙不似和凝榜。和衣榜许衣钵传,神仙位几传禅让。君不见,当年仙翁葛稚川,药炉丹灶谁凭仗?只今幕阜崛嵯峨,道坛谁复开书讲!
重游幕阜
清钟宗阶
幕阜倒插青芙蓉,我来再访葛仙翁。瘦筇杖策跻仄径,轻裾荡漾天之中。飞云铺乱絮,迅日吹山风。扫拂烟霞望洞庭,远近苍苍山尽平。举手濯云汉,日月脚底生。仙女整鬟凤凰宿,万壑冷冷碎寒玉。紫箫声断下青鸾,碧天雾涌飘黄鹄。神仙渺茫世难续,药苗满地抽亲绿。丹炉药鼎龙虎潜,只有风吹扫坛竹。稚川原中句容客,炉里丹砂能点石。愿将大地作黄金,饥者得食劳者息。我来此山初束发,重来两鬓半垂雪。山青犹是旧时颜,依旧岩花伴明月。光明能几何?壮志今磋跎。高踞系船石,临风发浩歌。浩歌度与清风去,穷岩阴谷回阳和。纷纷世事皆浮涡,名缰利网徒消磨。我欲临空骑白鹤,下视此山如卷阿。
幕阜岩栖记
清唐良玺
幕阜绝顶,石壁如削,水从石壁直下,飞流溅沫,人迹罕到。乙酉之岁,闯寇南遁,余党蹂躪乡邑,余挈家匿穴,山中况味,始得备尝。大抵山中虽盛暑,日色凄黄,略无暖气。夜则仰视星月,攀手可掬。时闻山中,鬼魅作禽兽呼号,或似人语。欹枕假寐,凉气侵肤。飞瀑冷冷,如彻夜壶沸,不能成寐。及晓,天空色白,海日涌出。云雾平铺山半,旋风佛之,仿佛大海迥澜,奔腾变幻,顷刻万状。雨则深卧,不敢出视,四山晦螟,东西南北,莫知所向。震雷常在山侧,且有神怪作崩崖拔木之声。雨止林湿,风日微凉,岚气如洗。邱隅岺蔚,异鸟奇花,不辩其名。或夜杖下山,厥明负粮而上,往往缘枯藤、蹑危石,跋涉丹崖沸池,与山灵相狎,曾无畏垒。每凝眸湘流,似镜悬峰外,东望故园,村落历历可数。时有寇掠往来,莫得我所。还念此身,真不啻系一匏于天半矣。夫平时不知名仙境之奇,即兴到一登,非朝往暮归,即信宿而返,,不能如是之连日累日,尽领其趣也。昔欧阳永叔谓诗必穷而后工,然则,名山景况,非安常无事者可与习处,必经乱离奔窜而后契之深,知之稔。如程明道所谓谈虎色变,个中人说个中事,始得其情而尽其致焉耳。寇退,挈家归里故业。越三载,举乡贡,公车北上,忆兹山旧游,不知再得于何年,爰漫书以纪其事。
天岳山论
清彭其位
闻之山高而尊为众山宗者曰岳,犹尧时命官尊四岳为百官长也。故海内群山之宗,惟华、岱、恒、衡、嵩得以岳称。然各以方隅名之。如华西、岱中、恒北、衡南、嵩中,其为宗,相若为尊莫相尚者也。尝偏历五岳,见其峰峦之高峻,崖谷之幽奇,沟壑之佳,胜果各不相下。而游览朝謁者各不相让,为叹其岳皆不诬。乃吾乡有幕阜山,亦以岳称。其称以岳也,自古然,非由今始。何以知其然也,以岳州在山之西,故名岳阳。亦因兹山名而知之耳。其山高一千八百余丈,左拥黄龙,右挟凤凰,既高而尊。为众山宗,故应以岳称。其上有崖,有洞、有天池、有温泉、有飞瀑、有丹坛、杵臼、石田诸仙迹。且石壁有神,禹治水至此古篆文六字,其胜概皆足与五岳相匹,休而其名之显独。不若五岳者何哉!无亦以地处偏远,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履齿不登。闲耳然其形超物外,峻极于天,与天为徒,不轻受人世物色,故不以方隅名。而独名为天岳,知其名与实符。非盗虚声者比矣。
—本篇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