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虹汉藏佛教的交流与融合汉藏罗汉名号与

寻常型白癜风图片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24593.html

张长虹,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员

汉地罗汉的名号和座次多以唐代玄奘译《法住记》为依据。藏文本《庆友譬喻》与《法住记》内容几乎一样,罗汉的座次也相同,但名号、住地和眷属数目不完全相同。在《庆友譬喻》的基础上,西藏发展出众多的十六罗汉礼拜仪轨和祈请法,但最为流行的是喀且班钦和钦·南喀扎所作的十六尊者礼供法,藏地罗汉的名号和图像多源于此,但座次有各种不同的排列。汉地自宋代发展出十八罗汉,但最后两位罗汉的身份不固定,自元以降,多以降龙、伏虎为十八罗汉组合中的最后两位。藏地则以达摩多罗和和尚/布袋和尚加入十六罗汉,构成固定模式。

十六罗汉;礼拜仪轨;玄奘;喀且班钦;钦·南喀扎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观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套乾隆五十四年()十八罗汉唐卡时发现唐卡正面的罗汉题名与背面的白绫签不符,十八位罗汉的白绫签有十四幅错贴,张冠李戴。再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丁观鹏画十六罗汉像,系乾隆皇帝命丁观鹏绘制于乾隆二十三年(),其中第七、第八尊者的名号对译错误、图像错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三十七年()姚文瀚画藏式十八罗汉轴,第十七、十八罗汉的藏、汉题名不符、错置。由此笔者引发了思考,为何清宫收藏的罗汉唐卡、绘画会出现如此多的谬误?经初步考察发现,汉、藏不同传统中,不仅罗汉的名号、座次和图像不同,关于罗汉是十六还是十八以及最后两位罗汉是谁的问题也是长期争执不已,没有定论。笔者探讨了清宫乾隆朝罗汉唐卡白绫签错贴和罗汉画名次错置的原因,注意到正是由于汉、藏罗汉传统的不同才造成了以上的谬误和乱象。加之在学术论著中、展览中常常见到同一罗汉有着不同的名号、同一名号用字不同、甚至错误的命名,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下系统梳理,以期对这一汉藏文化中都非常常见的题材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罗汉题材是最能反映汉、藏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实例,两者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同时又保留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关于汉藏罗汉间的异同,学术界系统的探讨不多,仅有黄春和撰有《汉藏所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辨异》,陈智音对罗汉名号藏译汉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并对勘了部分罗汉的汉藏梵名号。此外,周叔迦、陈清香曾对部分罗汉的汉文名号进行过考订,有学者在研究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下文简称《法住记》)和藏文本的《圣庆友譬喻》(下文简称《庆友譬喻》)时对这两种罗汉信仰的重要文本进行对勘研究,也对汉藏梵罗汉名号等有所涉及。图齐也曾对汉、藏、于阗文的罗汉名号进行过列表对比。张凌晖探讨了西藏十六罗汉修习仪轨的汉传佛教渊源。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汉藏文献,对历史上的罗汉名号与座次进行了系统梳理,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二、汉地罗汉的名号与座次

“阿罗汉”是梵文“arhan”(arhat的单数主格形式)的音译,有三义:一者杀贼,杀烦恼贼故;二者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三者不生,不受未来生死故。国人常简称“罗汉”;藏文对译为??????????,意思为“杀敌”,杀死烦恼等内在敌人。藏传佛教传统中称罗汉为尊者,对应藏文为?????????,意为“坚固安住”,对应梵文为“sthavira”,玄奘译作“尊者、众首、耆长、上座”等,指在僧团中戒龄较高而尊居首位者,相当于“长老”这类称谓。阿罗汉是从修证果位而言,尊者是从身份,即在僧团中的地位而言。汉传佛教中用“阿罗汉、罗汉”多一些,在藏传佛教中用“尊者”(????????)多一些,本文两者所指相同。

现存最早提及罗汉名号的汉译佛典是公元5世纪北凉道泰所译《入大乘论》,提到了两位罗汉的名字和十六罗汉之数以及九个住处,“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守护佛法”。西晋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和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均云如来有四大声闻,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他们是“大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这四大声闻虽是佛弟子,但实际上后两位后来都名列十六大罗汉,前两位也多次被提名。宾头卢即宾度罗,罗云即罗睺罗。完整提出十六罗汉名号的是唐代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由执师子国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意译:庆友)说出了十六罗汉的名号、座次、眷属和居地(表1第1列),其名次如下:

第一尊者名宾度罗跋啰惰阇。第二尊者名迦诺迦伐蹉。第三尊者名迦诺迦跋厘堕阇。第四尊者名苏频陀。第五尊者名诺距罗。第六尊者名跋陀罗。第七尊者名迦理迦。第八尊者名伐阇罗弗多罗。第九尊者名戍博迦。第十尊者名半托迦。第十一尊者名啰怙罗。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托迦。

《法住记》自译出后,成为罗汉信仰的基础,也是罗汉画创作的重要经典依据。十六罗汉图自唐末五代开始广为流行,罗汉图中出现的题名和座次多依据玄奘所译《法住记》。如吐鲁番木头沟出土9世纪罗汉画残片上已经有罗汉题名“第二尊师迦诺迦”。莫高窟沙州回鹘97窟的十六罗汉图有榜题,题写了罗汉的居地、座次、名号、眷属,内容即出自《法住记》。南方大理国12世纪后期《张胜温梵像画卷》中十六罗汉只有题名,没有座次和居地眷属,题名与《法住记》所记几乎完全相同。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南宋陆信忠画十六罗汉也有榜题,题写罗汉的住地、座次和名号,亦是遵循《法住记》。天津蓟县独乐寺元代十六罗汉壁画的榜题也与《法住记》所记的座次和名号相同。直到明代,四川蓬溪县宝梵寺明代景泰元年()前后绘制的十八罗汉壁画,从尚存可辨的名号来看,仍然用的是《法住记》的译名。因此汉地十六罗汉的名号和座次、居地和眷属一般遵循的都是玄奘译《法住记》中所记。由于《法住记》没有描述罗汉的具体图像特征,仅云“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因此汉地的罗汉千姿百态,形像各异,除了特别有名的如贯休罗汉画等被一再摹制形成相对稳定的图像外,大多数罗汉没有固定的图像特征,除非有榜题标明,否则很难辨别每一位罗汉的身份。

除了玄奘译名最为常见外,在文本中偶而也能见到与之不同的译名。苏轼曾作有《唐贯休画十八罗汉赞》,其所列罗汉的前十六位与《法住记》相同,但最后又加了两位:庆友和宾头卢。南宋志磐认为庆友是宣说《法住记》者,不在住世之列;宾头卢即宾度罗,是《法住记》中的第一尊者,实属重复出现。他提出最后两位是迦叶和军徒钵叹。但苏轼的命名仍有一定的影响,《罗汉图赞集》中所收宋释德洪作《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明释通云所作《十八大阿罗汉赞》均将庆友和宾头卢列为第十七、十八罗汉。除了遵循《法住记》玄奘译名外,苏轼在观蜀金水张氏画十八罗汉后作《十八罗汉颂并序》,称十八罗汉为:迦叶、军徒钵叹、宾头卢、那迦跋、罗堕、须跋陀、那俱罗、律陀、迦罗、跋蹉、瞿波迦、半陀、罗睺罗、(缺失)、(缺失)、婆那斯、呵逸多、周罗槃恃。deVisser提供了这组名号的梵文还原名,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还原为今所熟悉的汉译名。这组名号的前两位迦叶和军徒(君屠)钵叹即是前面提到的四大声闻中的前两位,也即志磬列入十八罗汉组合的最后两位。后来乾隆皇帝亦将迦叶列入十八罗汉的后两位之一。宾头卢即宾度罗,宾度罗跋罗堕阇的简称。那伽跋,deVisser还原为KanakaVatsa,即迦诺迦伐磋。罗堕即跋罗堕,deVisser还原为KanakaBharadvāja,即迦诺迦跋罗堕阇。须跋陀为Subhadra,应指苏频陀。那俱罗为Nakula,即诺距罗。律陀为Bhadra,即跋陀罗。迦罗为Kālika,即迦理迦。跋蹉为Vajraputra,即伐阇罗弗多罗。瞿波迦为Gopaka,即戍博迦,后乾隆帝命名为锅巴嘎。半陀为Panthaka,即半託迦。罗睺罗为Rāhula,罗怙罗。中间缺失的两个应为那伽犀那和因揭陀。婆那斯即Vanavāsi,即伐那婆斯。呵逸多为Ajita,即阿氏多。周罗槃恃为Cū?apanthaka,即注荼半讬迦。将这些名号还原后可以发现,后十六位实际上就是《法住记》中的第一至第十六位,只是将迦叶和军徒钵叹加在前面构成十八罗汉,可见苏轼的十八罗汉组合并不固定。苏轼的这组命名未在壁画或罗汉绘画的题名中发现,似不曾流传开来。

此外,亦有人以罗汉的图像特征而对其进行命名。明释元贤(号永明)所著《十八大阿罗汉赞》,将十八罗汉依次称为:竖指、执卷、扶杖、拨眉、入定、合掌、击磬、洗耳、降龙、伏虎、凭几、抱膝、补衲、看经、弄狮、写经、负袋、托搭。明释石雨所著《十八大阿罗汉赞》称十八罗汉为:长眉曝日而童子进香者、对岩花翻贝者、倾瓶放光而出神游戏者、山居静坐而猿猱献果者、坐参经义而执卷忘倦者、携卷坐柳阴而次第闲阅者、定中有鬼撼锡而不动者、倚树高卧而猕猴为伴者、拈丹桂枝以示鹿麋者、骑三脚蟾以出海者、骑虾精破浪而出者、握玻璃盏以调乐饵者、擎钵多而降龙者、努臂目而伏龙者、亦有布袋而非弥勒者、坐观塔光而拥衲者、坦腹而布袋者、击磬而出定者。这些命名显然也是看到罗汉画后根据罗汉的图像特征而作的描述,尽管有着类似图像特征的罗汉也常能见到,但由于罗汉的图像特征并不固定,因此无法根据这些特征准确地与各尊罗汉的名号一一对应起来,这类名号也不见于壁画或罗汉画的榜题。

贯休(-)绘的十六罗汉在画史上大名鼎鼎,尽管真迹已难以见到,但仍有传本传世。浙江钱塘圣因寺藏有贯休十六罗汉摹本,题有罗汉的座次和名号,座次与《法住记》所记相同,名号则不完全相同,不同的有七位(见表1第2列)。这七位不同的名号中,第三宾头卢颇罗堕誓尊者的名号实际上同第一尊者宾度罗跋罗堕阇重复。《翻译名义集》云:“宾头卢,翻不动,字也。颇罗堕,姓也……婆罗门凡十八姓,此居其一,或云宾度罗跋罗堕阇。”跋罗堕阇、颇罗堕誓均为Bhāradvāja的不同汉字音译,跋罗堕—颇罗堕,阇—誓,两者发音接近,是婆罗门的姓氏。宾头卢、宾度罗是Pi??ola的不同汉字音写,有乞食、受施舍之义,该尊者名号的意思为跋罗堕阇受信施,这里应该是将尊者迦诺迦跋厘堕阇错认了,两者有着相同的姓氏,跋厘堕阇也即跋罗堕阇,迦诺迦(Kanaka)意思为金子,合起来则为跋罗堕阇具金。该尊者也即《法住记》中的第三尊者。第四难提密多罗庆友尊者,难提密多罗是Nandimitra的音译,意译即庆友,他就是宣说《法住记》者,这一名号是将他名字的汉文音译、意译罗列在了一起。他曾经出现在苏轼所列的十八罗汉中,补为第十七,还遭到志磐质疑,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在十六罗汉组合中。《法住记》中的第四尊者苏频陀的来历不甚清楚,曾有学者认为他对应于藏传佛教传统中的尊者?????????(戍博迦/戒博迦),有误,他应对应于藏传佛教传统中的第十六尊者阿秘特,在藏传佛教传统中有详细的传记故事。第六耽没啰跋陀尊者,耽没啰是跋陀罗尊者的住地,这是在尊者名号的前面加了住地,这种题名方式非常常见。第九戒博迦尊者,即《法住记》中的戍博迦尊者。第十五阿氏多即阿氏多尊者。第八尊者伐阇那弗多、伐阇罗弗多罗为同一梵文名号的不同汉字音译,二者实为同一人。第五拔诺迦尊者应是诺距罗的错认。由此看来,圣因寺藏幅罗汉的名号和座次实际上也是遵循玄奘所译《法住记》。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南巡驻西湖行宫,见到了供藏于钱塘圣因寺的唐贯休画十六罗汉像,十分喜爱,令人一再摹制,但是他认为圣因寺藏幅罗汉名号的翻译“未合梵筴本音,其名次前后亦与章嘉国师据梵经所定互异”,于是“爰以今定《同文韵统》合音字并位次注于原署标识之下”。这里的章嘉国师指的是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是藏传佛教高僧,他所厘定的罗汉名号和座次系依据藏地的传统。乾隆皇帝受章嘉国师的影响,认为圣因寺藏幅十六罗汉的名号和座次不合梵经,于是钦定了一套新的名号和座次(见表1第4列),采用的是藏地的传统,不同于《法住记》,但最后两位罗汉则受汉地传统影响,加入的是迦叶和庆友。乾隆皇帝新定的罗汉名号似乎仅流行于清宫,在宫外以及乾隆时期以后,这组罗汉名号并不流行,民间仍沿用玄奘译名。

章嘉国师奉乾隆皇帝旨意编成《诸佛菩萨圣像赞》(以下简称《诸佛》),是对藏传佛教庞大繁杂神系的系统整理,共收录了尊佛像的图像、赞文和四体文字名号,其中包括有十八罗汉及其汉、藏、满、蒙名号,其汉藏名号见表1第3列。《诸佛》中罗汉的座次与《法住记》完全不同,罗汉名号与《法住记》不完全相同。《诸佛》将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列入第十七、十八罗汉,是藏地传统。

汉地的十八罗汉,后两位的身份并不固定,也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只是由于画家们在十六罗汉之外加绘了两人而成为习惯,于是引起后人的种种推测和考定。十六罗汉中除宾度罗跋罗堕阇、半托迦、罗怙罗、注荼半托迦等少数几位能从佛经中找到相关记载外,大多数面目不清,事迹不详。唯一具有宗仪史事者,唯一被单独图画形像、立房供养者只有第一尊者宾度罗跋罗堕阇一人。

表1 罗汉汉译名一览表

三、藏地罗汉的名号与座次

藏文文献多认为西藏的罗汉源自汉地。目前所知最早提出罗汉名号的藏文经典是吐蕃后期的译经《迎请尊者》,该经末尾跋记记载译者为胜友(??????????)和益西德(??????????),他们是吐蕃后期著名的译师。《迎请尊者》里面提到了十位罗汉的名号:宾度罗跋罗堕阇(?????????????????????????)、罗怙罗(???????????)、能施(??????????)、半託迦(????????)、能生(??????????)、迦诺迦伐蹉(?????????)、能证(??????????)、具金刚子(????????????????)、护持之龙(?????????????)、那伽犀那(???????)。这十位罗汉亦是佛的十大弟子,其中五位的名号与《法住记》和下文将要谈到的喀且班钦的《尊者礼供》相同,有一位相近,????????????????在《尊者礼供》中为?????????????????。其余四位的名号则完全不同:能施、能生、能证和护持之龙。完整提出十六罗汉名号的是《庆友譬喻》(表2第3列),该经据末尾跋记由阿氏多室利跋陀罗(Ajita?rībhadra)和释迦光(Shākya’od)所译。根据最新的研究,该经的译出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1世纪早期。这部经与玄奘译《法住记》的内容和结构几乎完全相同,以至于古时藏族学者就认为《庆友譬喻》系译自汉文。但经过仔细比较发现,尽管罗汉的座次与《法住记》相同,但有些罗汉的藏译名还原成梵文后和玄奘的汉译名无法对应,罗汉的眷属数目和住地有些同于《法住记》,有些同于下文将要谈到的喀且班钦的《尊者礼供》,并且罗汉的住地似乎可以置换,如东胜身洲,《法住记》中为第三尊者迦诺迦跋罗堕阇所居,《庆友譬喻》中则为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所居,《尊者礼供》中又为第十二尊者宾度罗跋罗堕阇所居。《庆友譬喻》中第五、七、八、九、十三、十六尊者的藏文名号也与后来流行的罗汉名号不相同(见表2)。因此《庆友譬喻》和《法住记》是印度同一典籍但不同文本相对应的汉、藏译本。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藏式罗汉画敦煌藏经洞迦理迦绘画(ch.),呈佛弟子形像,重要的是藏文题记标明了其身份、座次和眷属数目:“圣迦里迦大声闻,眷属千一百”(?????????????????????????????????????????????????)。题记称其为声闻(??????),尚不是“尊者”(????????)。其座次和眷属数目不同于《庆友譬喻》,而与后期《尊者礼供》所记相同,不过手中执物并不是《尊者礼供》中的金耳环。这表明当时已经有多种关于罗汉的藏文本流传,西藏罗汉的形像亦脱胎于佛弟子。《庆友譬喻》所记罗汉的名号和座次未被后来的《尊者礼供》等藏地传统继承,但是它反映了罗汉信仰初传西藏时的样貌,其与《法住记》和《尊者礼供》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值得认真研究。

在西藏最为流行是喀且班钦释迦室利跋陀罗(?ākya?rībhadra,-)所作的《尊者礼供和仪轨略摄》(本文简称《尊者礼供》)。喀且班钦来自克什米尔,于-年受卓浦译师绛巴贝(??????????????????????????-)的邀请来到西藏,该礼供法也是应卓浦译师祈请而作,因此该礼供法的创作年代应在13世纪初,里面规定了藏地罗汉的座次、名号、居地、眷属和图像特征,章嘉国师和乾隆皇帝对罗汉名次进行统一的依据显然可溯源至此,其核心内容如下所述:

?????????????????????????????????????????????????????????????????????????????????????????????????????????????????????????????????????????????????????????????????????????????????(注:每一位尊者的偈颂都以这两句结尾,下文不再重复录入,以代替××)?????????????????????????????????????????????????????????????????????????????????????????????????????????????????????××???????????????????????????????????????????????????????????????????????????????????????????????????????????????????????××?????????????????????????????????????????????????????????????????????????????????????????????????????????????????????????××???????????????????????????????????????????????????????????????????????????????????????????????????????????????××??????????????????????????????????????????????????????????????????????????????????????????????????????????????????××???????????????????????????????????????????????????????????????????????????????????????????????????????????????????××????????????????????????????????????????????????????????????????????????????????????????????????????????????????××????????????????????????????????????????????????????????????????????????????????????????????????????????????????××????????????????????????????????????????????????????????????????????????????????????????????????????????????????????????××??????????????????????????????????????????????????????????????????????????????????????????????????????????????????????????××????????????????????????????????????????????????????????????????????????????????????????????????????????????????????????××??????????????????????????????????????????????????????????????????????????????????????????????????????????????????????××??????????????????????????????????????????????????????????????????????????????????????????????????????????????????????××???????????????????????????????????????????????????????????????????????????????????????????????????????????????????????????××???????????????????????????????????????????????????????????????????????????????????????????????????????????????????????××???????????????????????????????????????????????????????????????????????????????????????????????????????????????????????????????????????????????????????????????????????????

(第一)在底斯雄伟雪山,圣者因揭陀尊者,千三百罗汉围绕,手持香钵和拂子,祈愿上师永驻、佛法兴盛!(第二)在仙人山水晶地,圣者阿氏多尊者,一百阿罗汉围绕,双手作结禅定印,××!(第三)在七叶山岩窟中,圣者伐那婆斯尊者,千四百罗汉围绕,结期克印持拂子,××!(第四)在赡部洲之赤铜洲,圣者迦理迦尊者,千一百罗汉围绕,手持金色之耳环,××!(第五)在僧伽拉之洲,尊者伐阇罗弗多罗,一千大阿罗汉围绕,结期克印持拂子,××!(第六)在雅穆拏河洲,圣者跋陀罗尊者,千二百罗汉围绕,手结说法禅定印,××!(第七)在圣地迦湿弥罗,圣者迦诺迦伐蹉,五百大罗汉围绕,双手执持宝羂索,××!(第八)在西方之牛货州,迦诺迦跋罗墮阇,七百大罗汉围绕,双手结作禅定印,××!(第九)在北方之俱卢洲,圣者巴沽拉尊者,九百大罗汉围绕,双手捧持吐宝兽,××!(第十)在唐古特青蓝洲,圣者罗怙罗尊者,千一百罗汉围绕,双手捧持宝天冠,××!(第十一)在灵鹫山之上,圣者注荼半托迦,千六百罗汉围绕,双手结持禅定印,××!(第十二)在东方之胜身洲,宾度罗跋罗堕阇,一千阿罗汉围绕,手持经书与钵盂,××!(第十三)住在三十三天中,圣者半托迦尊者,九百大罗汉围绕,持经书结说法印,××!(第十四)在翁阳山王,圣者那伽犀那尊者,千二百罗汉围绕,手持宝瓶与锡杖,××!(第十五)在比乎拉山王,圣者戍博迦尊者,千四百罗汉围绕,双手执持经书函,××!(第十六)在雪域山王,圣者阿秘特尊者,千名阿罗汉围绕,双手捧持菩提塔,××!(第十七)圣者达摩多罗居士,长发缠巾负经书,身前无量虚空现,手持拂子和宝瓶,祈愿上师永驻、佛法兴盛!

《尊者礼供》中规定的罗汉的执物或印契等图像特征自此固定了下来,少有变化,直到如今,根据这些图像特征可以相对容易地辨识出每位罗汉的身份。

纳塘寺第七任座主钦·南喀扎(??????????????????-)和五世达赖喇嘛(??????????????????????-)在有关十六罗汉供养法的著述中除了都引用上述喀且班钦的《尊者礼供》外,还引用了一部《弥勒授记经》(???????????????????????),并且置于《尊者礼供》之前,因此推测该经的时间早于《尊者礼供》,即早于13世纪,应是介于11世纪早期的《庆友譬喻》和《尊者礼供》之间。《弥勒授记经》所记罗汉座次和名号见表2第4列,又是一种新的排序,与《庆友譬喻》和《尊者礼供》均不相同。钦·南喀扎所作《尊者修习文广本》(以下简称《修习广本》)是罗汉祈供等仪轨实践的重要文献,其中罗汉的座次几乎与该《弥勒授记经》完全相同,仅第十二至第十四座次略有不同(见表2第5列)。该座次是以东方罗怙罗尊者为第一,然后将十六位尊者依次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进行安置,最后至北方第十六尊者巴沽拉结束。萨迦派祖师八思巴(?????????????????????????-)亦曾著有一部《十六尊者颂》,除了以宾度罗跋罗堕阇尊者为第一与《庆友譬喻》相同外,其余尊者的座次均与众不同,罗汉名号中??????????的写法也未在其他地方见过(表2第6列)。

萨迦派学者仁达哇·熏奴洛卓(???????????????????????????-),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很重要的一位老师,也曾著有一部《尊者礼供》(?????????????????)。他对前述喀且班钦的《尊者礼供》和南喀扎的《修习广本》中的两种座次都进行了引用,此后的学者大多亦是如此,在著述十六尊者相关的礼拜仪轨文献时常会提及这两次座次排序。如觉囊派祖师多罗那他(??????????-)的著述,祈请罗汉时按喀且班钦的《尊者礼供》中罗汉的顺序出场,在礼拜仪轨中的安放座次是按《修习广本》,并且各罗汉的住地和眷属数目也相同。五世达赖喇嘛的《十六尊者供养法》不仅引用上述两种文本,连十六罗汉的历史都参考了南喀扎的《修习广本》,五世达赖喇嘛所作《十六尊者恒住诗颂》更是与《尊者礼供》的赞颂几乎完全相同。但五世达赖喇嘛的著述中仍然没有提到西藏十八罗汉组合中的最后一位——和尚。图齐推测原因有二:其一,五世达赖喇嘛认为含有和尚的名单不正统,因此没采用;其二,和尚是在五世达赖喇嘛以后的时期才加入西藏罗汉组合的。与五世达赖喇嘛同时代的噶举派高僧噶玛恰麦(????????????-)著有多部十六罗汉成就法解说,在以往释迦佛、十六罗汉、达摩多罗、四大天王的基础上出现了和尚,加在了达摩多罗之后、四大天王之前,这是目前看到最先将和尚加入罗汉组合的。噶玛恰麦的成就法中罗汉的出场次序与喀且班钦的《尊者礼供》相同,眷属数目中仅有第七尊者迦诺迦伐蹉的不同,不知是否为笔误。罗汉的名号????????亦写作????????(表2第7列)。在礼拜仪轨和祈请法中、在绘画中正式将达摩多罗和和尚都纳入十六组合的是康区大学者许钦·楚臣仁钦(?????????????????????????-)。他是德格版《甘珠尔》的主编、16卷《萨迦文集》的编纂者,也是18世纪康区勉唐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倡导者,在宗教艺术领域的活动也成就非凡。楚臣仁钦所著十六罗汉焚香祭祀和传记中都将和尚纳入了进来,和尚终于和达摩多罗一样正式成为罗汉组合中的一员。在谈到罗汉的座次时,他也提到喀且班钦的座次,即从第一尊者因揭陀开始,至第十六尊者阿秘特结束。但是又说其时最流行的罗汉座次是阿底峡的曼荼罗安放法,以尊者罗怙罗为第一,巴沽拉尊者为第十六。八世达赖喇嘛的经师雍增·益西坚赞(??????????????????????????-)是十六罗汉礼拜仪轨文献的重要撰述者,他的全集中有一卷是专门关于十六罗汉的十分详尽的著述,包括传记故事、礼拜仪轨和祈请法、礼拜功德等,在西藏影响很大。在讲述十六罗汉的传记故事之前,益西坚赞对往昔不同的多种罗汉次第进行了追溯,有以巴沽拉尊者为首的,有以罗怙罗为首的,但他以卫藏大寺院流行的以因揭陀为首开始他的讲述。也就是说,他认为18世纪以前卫藏大寺院流行的十六罗汉座次是以因揭陀尊者为第一位,这也是喀且班钦《尊者礼供》的传统。益西坚赞的十六罗汉传记、礼赞和礼拜仪轨都按此顺序进行讲述,甚至礼供赞颂词也与喀且班钦的完全相同。但是益西坚赞详尽的传记故事中仍然没有和尚的身影,只有十六罗汉、达摩多罗和四大天王。益西坚赞与楚臣仁钦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均为18世纪,但两者在罗汉座次和对待和尚的问题上截然不同的做法令人深思。六世班禅喇嘛(???????????????????????-)也非常重视十六罗汉崇拜,著有《欲界天众赞颂祈请》《十六尊者传》等多部解说十六罗汉礼拜祈请法和传记故事等的著述。六世班禅喇嘛似乎一改此前遵从喀且班钦或南喀扎的传统,对罗汉座次进行了重新了排序,与以往都不相同,罗汉名号、眷属数目和住地也多有不同(表2第8列)。罗汉的名号有些出自《庆友譬喻》,似乎是对古老传统的致意,有些则给出了音译意译两个名号,对于解读罗汉的名号大有裨益。此外,依据六世班禅喇嘛提供的名号也可以对早期文献的名号进行对勘。如《尊者礼供》《修习广本》中都称为伐阇多弗多罗(????????????????金刚母之子)的第五尊者,《庆友譬喻》称之为??????????,长期以来无人对该名号进行解释或对勘。六世班禅名之为??????????,并在介绍罗汉的族姓(????????)时指出,????同?????、??????????等一样,是古印度的族姓,如此就可以了解此名号的含义了,原先名号中的?????亦即?????。

清代乾隆皇帝尊崇章嘉国师,章嘉国师编《诸佛菩萨圣像赞》遵循喀且班钦传统,以因揭陀尊者为第一,阿秘特尊者为第十六,清宫的罗汉座次多以此为准。但藏地的罗汉似乎仍是各种座次排序不一,汉地仍遵循玄奘译《法住记》的传统。

表2 藏文文献中的罗汉座次、名号、

住地与眷属

小 结

自唐代玄奘译出《法住记》,汉地十六罗汉的名号和座次多以此为依据。宋代出现十八罗汉,但新增的两位罗汉身份不固定,也无经典依据。汉地也没有再创作出对十六罗汉崇拜的宗教仪轨文献,没有经典仪轨的约束,于是在艺术创作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罗汉图像,并对藏地的罗汉艺术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藏地在谈到罗汉绘画时,常将之与汉式风格联系在一起。罗汉信仰在汉地盛行后,也传入西藏,吐蕃后期已经出现有《迎请尊者》之类的经典,后弘期初期出现了与《法住记》内容几乎一样的藏文本《庆友譬喻》,堪称藏文版的《法住记》。在此基础上,藏地发展出了十六罗汉的礼拜仪轨和祈请法等修习实践仪轨文献,进一步推动了罗汉信仰的盛行和规范。其中以来自克什米尔的喀且班钦和传承自印度阿底峡的纳塘寺喇嘛钦·南喀扎所作的十六尊者礼供法、礼拜仪轨等文献最为重要。两者所作此类文献中,罗汉的图像特征均相同,每位罗汉手中有固定执物或印契,数百年不变,相对稳定,据此可以相对容易地辨识出每位罗汉的身份,与汉地罗汉图像多样、身份不易辨识有所不同。但在罗汉的座次排序上,喀且班钦的传统是以因揭陀尊者为第一,阿秘特尊者为第十六,而钦·南喀扎的传统是以罗怙罗尊者为第一,巴沽拉尊者为第十六。不过一般在祈请罗汉时,遵循的是喀且班钦的传统,在仪轨实践中将十六尊者安放于曼荼罗时,遵循的则是南喀扎的传统,但亦有例外。如康区楚臣仁钦更认同南喀扎的罗汉座次,雍增·益西坚赞则更认同喀且班钦的传统,这或许与教派或地域的不同有关,今后需要结合罗汉绘画的实例进行深入考察。汉地十六罗汉中除宾度罗跋罗堕阇、半托迦、罗怙罗、注荼半托迦等少数几位能找到不多的事迹记载外,大多数罗汉的面目不清、事迹不详。而藏地则在后期对每位罗汉都做了详尽的传记故事,十六罗汉和达摩多罗都有了从出生地、族氏来源到神通事迹、手中执物的来历等非常完善的事迹记载。

至于十八罗汉的问题,汉地最后两位罗汉身份不固定,元以后,以降龙、伏虎罗汉为主。西藏固定为达摩多罗与和尚/布袋和尚,这两种形像都来自汉地。文献中达摩多罗早在喀且班钦的《尊者礼供》中已经出现,此后在藏文文献中长期都是释迦牟尼佛、十六罗汉、达摩多罗和四大天王的组合。直至17世纪,和尚才出现在罗汉礼拜仪轨和祈请法等文献中。不过不管内文描述的罗汉组合有多少位,藏文文献在标题中始终只称呼“十六罗汉”(??????????????????或????????),达摩多罗与和尚一般不被称为罗汉。而汉文文献则在标题中直接称呼“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如苏轼、乾隆皇帝等所作多种《十八罗汉赞》。

罗汉题材是最能反映汉藏佛教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题材,在进行佛教考古或艺术史研究中常会遇到亦藏亦汉的罗汉绘画或塑像,按照单一的传统去理解时难免会感到困惑,如果对汉藏两种不同罗汉传统之间的异同之处有所了解,那么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汉—藏或藏—汉罗汉的全面理解。

附记:本文的撰写获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KT-11和KTYXD-05)经费资助,得以于年和年赴西藏阿里进行石窟考察,收集罗汉壁画资料。李倩倩、王惠民、杨天雪、扎旺、姚婧嫒等老师和同学亦为笔者提供了资料上的帮助,谨致谢意!

原文载自《中华文化论坛》年第6期。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中华文化论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xt/7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