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世界功夫之城金名片,助力佛山建设

8月27日,第四届佛山武林大会暨佛山功夫文化交流大会闭幕式举行。本届大会历时14天,吸引全市各个武术协会近万名武术精英同台竞技,上演了一场世界级水平的功夫盛会,为佛山“世界功夫之城”建设注入活力。“建设‘世界功夫之城’,是佛山一直在进行的工作,这也是对民间呼声的积极回应。”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新文表示,过去习武之人靠一身功夫“走天下”,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武术如今已经发展成“全民健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举办武林大会是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弘扬佛山武术文化,擦亮“世界功夫之城”金名片的重要举措。

开幕式上节目表演。/受访者供图

让武术融入全民健身热潮

佛山是南派武术发源地,也是全国唯一的“武术之城”。武术,一直是佛山鲜明灵动的“城市符号”。

为让中华武术继续发扬光大,自年起,佛山大力挖掘武术文化资源,将以往零散的本土武术赛事整合起来,打造出一个全国性、世界性的佛山武林大会,是佛山高质量建设“世界功夫之城”的重点项目和品牌赛事。

今年,佛山武林大会已成功举办至第四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吸引了多支队伍多名运动员参与盛会,年龄最小的不到4岁。在为期一个多月的赛程中,传统南狮锦标赛、传统武术精英大赛、自由搏击公开赛等六项武术赛事轮流开打,老中青三代武术人才一展雄姿,尽显中华武术的精髓和魅力。

品牌赛事如何借势推广?本届大会注重对外宣传,公布了赛事吉祥物“功夫醒狮”、奖杯、奖牌,通过拟人化的表达,为城市形象赋予新的生命力,强化武术文化IP输出。同时,推出大会吉祥物外宣视频、小视频武术模仿秀、佛山市“十大武馆评选”等线上活动,扩大佛山功夫辐射度和影响力,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张新名片。

武术是一种文化,是城市历史的沉积与反映。第四届佛山武林大会将武术文化融入赛事发展,新增武术快闪、武术舞台艺术大赛、百姓擂台、功夫文化展览等活动,促进功夫文化、无形体验与数字体育深度融合,推动佛山功夫向更广泛人群渗透。

当前,佛山武术氛围浓厚,50多种拳种广泛流行,不仅有1万多名武术从业者,还建有近家武馆、个功夫角,带动了10万多名群众参与武术锻炼。同时,佛山武术海内外吸引力不断加大,已传播到海外个国家和地区,约有多家拳馆0多万人弘扬和传承中华武术精神。

随着近年“全民健身”文化的流行,市文广旅体局将武术融入全民健身战略,借助武林大会等品牌赛事和八月全民健身月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功夫角、城市小广场、小公园、村居边角位置,全市推广适合广泛开展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武术健身运动,在弘扬了中华武术魅力的同时,满足不同民众对健身文化的多样性需求。

擦亮“世界功夫之城”名片

8月26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支持佛山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人文都市,其中包括打造世界功夫之城,这是新时代下省委、省政府交给佛山的重大使命,也体现了对佛山的肯定和期待。

将时间轴拨回年,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佛山功夫所蕴含的强大社会正能量,佛山正式印发了《佛山市加快建设“世界功夫之城”实施方案》,提出建设功夫之城的主要任务,深入实施功夫筑魂树德工程、功夫传承普及工程、功夫固本提振工程、功夫开发增值工程、功夫立名传播工程“五大工程”,使佛山功夫成为具有标识性的城市名片,助力佛山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

闭幕式上节目表演。/佛山日报记者卢丽华摄

“佛山功夫”是一个文化富矿,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资源,“走出去”是现阶段佛山武术文化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

近年来,佛山全力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武术文化建设,持续开展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警)营等“六进”活动,以期更好地塑造佛山武术文化的形象,扩大佛山的影响力。其中,全市目前共有多所学校开展了武术进校园工作,通过建设体育传统项目(武术)学校、设立武术传承基地、开展武术教学和训练,有力推动了佛山武术的推广和普及。

新时代背景下,佛山武术想要走向世界离不开产业化创新发展,武术事业和武术产业双轮驱动是破题关键。“功夫搭台,经贸唱戏。”新一届佛山市武术协会主席梁少宗如此定位新阶段佛山功夫文化发展方向。梁少宗说,为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影响广泛的“世界功夫之城”,佛山市武术协会做了一个长远规划,将融入非遗、美食、历史名人等文化符号,结合八大武术流派内容,搭建一文一武两台大戏。同时,每个季度将举办一个大中型武术比赛,并在佛山五区建设武术广场进行展演,让佛山功夫文化可视可触可感,营造浓厚的武术文化健身氛围。

佛山功夫“走出去”还要放眼世界,懂得吸取有益元素,深化自身文化内涵。未来,佛山将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合作,建设岭南武术研究中心,推动武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占领武术理论高地。同时,依托南海区西樵镇飞鸿馆、佛山功夫博物馆、顺德区均安镇功夫小镇、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比赛训练基地等平台的持续建设,设计开发武术体验游精品路线,将佛山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功夫特色的旅游休闲目的地以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功夫研学基地。

闭幕式上节目表演。/佛山日报记者卢丽华摄

30位佛山武术历史名人揭晓

助推佛山建设“世界功夫之城”

8月27日,在第四届佛山武林大会暨佛山功夫文化交流大会闭幕式上,30位佛山武术历史名人正式揭晓,为武术传承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佛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和繁荣地,也是中国唯一获得“中国武术之城”称号的城市。自古以来,佛山武术门派纷呈,武风鼎盛,南拳北腿均在此发扬光大,曾涌现不少知名武术家和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代表了佛山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是佛山城市形象、文化魅力和品牌的代名词。

为挖掘佛山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传承弘扬佛山武术历史名人文化精神,树立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特色,年,在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下,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佛山市五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佛山武术历史名人评选”活动。

本次评选活动产生的30名佛山武术名家分为三个领域:一是近代史上在佛山传习武术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名家;二是新中国拳械录个拳种中的传承人或主要传播者;三是现今佛山辖区明清时期获得武状元者。“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陈新文表示,希望通过这项活动激发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佛山、热爱佛山的乡土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

30位佛山武术历史名人名单

黄飞鸿(洪拳)

黄飞鸿(-年),原名黄锡祥,原籍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黄飞鸿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师,师承陆阿采、黄泰、黄麒英、铁桥三、林福成等人,并集各家之精华融会贯通而创立了虎鹤双形拳。同时,黄飞鸿开设“宝芝林”医馆,医治跌打损伤,是医武同源的最好印证。

林世荣(洪拳)

林世荣(-年),南海桂城平洲人,岭南武术流派虎鹤门的创始人,入选广东历史文化名人。

梁细苏(佛山南家拳)

梁细苏(-年),原名梁湛英,祖籍顺德,定居佛山。民国初年在佛山鹰嘴沙设馆行医授徒,为佛山南家拳一代宗师。

周锦波(周家拳)

周锦波(-年),祖籍南海九江。年,周锦波于新会拜周家拳创始人周龙之弟周彪为师。年由周彪在南海九江建立的周家拳第一分馆——南海九江英勇堂体育会。自此,周锦波长驻九江传播周家拳,对推动周家拳在当地发展影响较大。

李佩弦(佛山精武体育会)

李佩弦(-年),祖籍新会,出生于佛山。年加入上海精武会,先后师从赵连和、罗光玉、陈子正、吴鉴泉等,是民国时期佛山武术进校园的主要组织者,武舞结合(精舞舞蹈)的主要创编者,北拳南传武术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和践行者。

邵汉生(佛山精武体育会)

邵汉生(-年),祖籍南海三山。学过洪拳、蔡李佛拳等,又跟霍元甲之子霍东阁习迷踪拳,成为技通南北的拳师,有省港一代拳师之称。

梁振声(七星螳螂拳)

梁振声(-年),祖籍南海里水,定居佛山。梁振声年幼时体弱,经友人介绍入精武会习武强身,拜于乐江为师学习七星螳螂拳,后得罗光玉指导深造,得七星螳螂拳术真谛,成为佛山螳螂拳一代名师。

刘少良(白眉拳)

刘少良(-年),祖籍南海丹灶沙水,定居佛山。早年曾在阳山,连县工作。期间师从竺缘道长学得白眉拳上乘功夫。年,刘少良从广州退休回佛山居住,致力于佛山白眉拳的推广。

朱可贞(武状元)

朱可贞,生卒不详,顺德龙江人。朱可贞少时习文,其后弃文习武,于明崇祯元年(年)中武状元,是广东第一位武状元。他的一生,抱着忠肝义胆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姚大宁(武状元)

姚大宁(-年),原名姚君辅,和顺大文教村人。姚大宁不仅武艺高强,且文才横溢,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武状元,对推动当时佛山当地武术发展影响较大。

区荣钜(太极)

区荣钜(-年),祖籍新会,世居佛山。年参加佛山精武会。上世纪50年代起,区荣钜在中山公园的精武体育会开班传授杨式太极拳,中外徒弟上万人,推动杨式太极拳从佛山走向世界各国。

黄佰祥(六合八法拳)

黄佰祥(-年),祖籍南海,年轻时在营商,加入上海精武会,跟鹰爪王陈子正学鹰爪拳、跟罗光玉学螳螂拳,又随心意拳宗师王乡斋习站桩功养生功、后在香港师从梁子鹏学习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年,应佛山精武会之邀执教,为佛山六合八法拳传入第一人。

马齐(龙形拳)

马齐(-年),祖籍三水。年在广州拜入龙形拳宗师“东江老虎”林耀桂门下。担任林耀桂助教二十载。马齐龙形拳技艺精湛,门人遍布世界各地,是龙形拳的重要传播者。

曾根(龙形拳)

曾根(-年),祖籍清远,出生于佛山。曾根自幼习武,曾拜入林耀桂门下习得龙形拳精髓。年开始在佛山传授龙形拳,为佛山龙形拳传入第一人,被称为“佛山龙形之父”(当时三水不在佛山区域)。

陈金釭(洪家拳)

陈金釭(-年),名泽,三水县范湖清湖村人。陈金釭年少时在三水“全胜堂”武馆习武,师承洪熙官的弟子朱福。陈金釭成为“全胜堂”馆主后,改革了洪家拳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新的模式——“洪头蔡尾”。

李小龙

李小龙(-年),本名李振藩,祖籍顺德均安。自幼习武的李小龙于年在美国自创截拳道。他开创了功夫电影的先河,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让“KungFu”一词载入英文词典,而他也被《时代周刊》选为20世纪英雄与偶像人物。

梁赞(咏春拳)

梁赞(-年),原名梁德荣,祖籍鹤山。梁赞精通医术,有“佛山赞先生”美誉。年至年,他经营的“荣生堂熟药店”兼治跌打刀伤,内收徒授拳,享有“咏春拳王”之誉。

陈华顺(咏春拳)

陈华顺(-年),祖籍顺德杏坛。13岁迁居佛山西便巷,后以找钱为业,绰号“找钱华”。他行医济世,赠医施药,传承了咏春拳中蕴含的优良道德精神。

阮奇山(咏春拳)

阮奇山(-年),祖籍佛山,自幼喜爱习武,其父以重礼聘请咏春拳武师郭宝全到阮氏家院传授咏春拳械。阮奇山与叶问、姚才被门人誉称为“咏春三雄”。

叶问(咏春拳)

叶问(-年),原名叶继问,祖籍南海。定居佛山期间,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后得雷汝济、吴仲素等代师传艺,在香港求学时又随梁璧习武,博采众长,成为咏春拳门下集大成者。

张保(咏春拳)

张保(-年),祖籍四会,世居佛山。早年曾师从中山县一出家人习武,后随佛山咏春拳师韦玉笙习拳兼学跌打正骨术。年,他在金都戏院成立“咏春国术协会”,其咏春拳十二散式名扬海内外。

彭南(咏春拳)

彭南(-年),祖籍花都赤坭,全名彭炳南,定居佛山。其一生痴迷于武术,洪拳、咏春拳、狮艺、跌打医术等样样皆精,尤以咏春拳著名。曾师从陈汝棉弟子招就,年被授予广东武林百杰称号。

张炎(蔡李佛拳)

张炎(-年),字鸿胜,广东新会人。鸿胜馆是佛山第一家公开教授武术的武馆,也是第一个只招收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武馆,为日后鸿胜馆弟子踊跃投身革命洪流,为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奠定了一定的阶级基础。

陈盛(蔡李佛拳)

陈盛(-年),三水乐平人,定居佛山。早期在佛山跟随洪拳大师周金彪学习,后由师傅周金彪介绍拜张炎为师,成为张炎首徒。张炎仙逝后,陈盛继任佛山鸿胜馆第二代馆主,是佛山蔡李佛拳承上启下主要组织者和实践者。

钱维方(蔡李佛拳)

钱维方(-年),祖籍三水黄塘乡,定居佛山。佛山鸿胜馆第三任馆主,青年时拜佛山蔡李佛拳名师陈盛为师。钱维方早年投身革命,他筹备组建的抗日义勇队,为珠三角的抗战奠定基础。

梁桂华(蔡李佛拳)

梁桂华(-年),祖籍云浮县三坑村,广东早期中共党员,早年随佛山鸿胜馆的钟师傅、陈盛学习蔡李佛拳,后成为佛山有名的技击家。

李广海(蔡李佛拳)

李广海(-年),世居佛山。佛山著名骨伤科专家。年轻时学过洪拳,后又拜陈盛为师学习蔡李佛拳。李广海后人及弟子在海内外享负盛名,为佛山中医骨伤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吴勤(蔡李佛拳)

吴勤(-年),祖籍东莞,定居佛山。少年先后拜鸿胜馆第二代传人黄四以及名教头钱维方为师,又经陈盛指点。吴勤为革命事业挥洒热血,年5月,成立佛山地区第一个农民革命武装——南浦农团军;年10月,他率领由鸿胜馆弟子组成的抗日义勇队打响了珠江三角洲抗日第一枪。

崔章(蔡李佛拳)

崔章(-年),佛山南海人。张炎的再传弟子,一生致力于弘扬蔡李佛拳,培育蔡李佛拳下一代。他在珠三角地区设馆授教蔡李佛拳,开设31间分馆,现今门徒遍布全球,桃李满门。

曾坤(鹰爪拳)

曾坤(-年),祖籍清远,父辈定居佛山。是鹰爪拳佛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加入佛山精武体育会,师从河北著名鹰爪拳大师刘法孟。曾坤从武70余年,培养武术教练逾百名,学生弟子不计其数,大力推动了佛山传统武术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来源:佛山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xt/115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