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传说早在神农氏时期,人们便已经发现了茶叶这种物品,但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茶都不太能登大雅之堂,中国人最重要的饮品还是酒。到唐代时期,饮茶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竟然成为一时风尚,晚唐时甚至连朝廷都开始对茶叶征税了,这说明茶叶已经成为一种行业,逐渐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中,等到宋代,饮茶风气更盛,几乎成为一种艺术,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对茶叶都有很大的需求。
中国也是诗的国度,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便对诗歌情有独钟,从《诗经》、《楚辞》一直到唐诗宋词,诗歌一直是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中国的大诗人也层出不穷,诗歌形式、题材、内容也不断翻新,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千古佳作和名句。
因此,茶与诗的结合,无疑是必然的,只是需要一个契机,两者就能擦出耀眼的火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便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白居易是第一个将茶大量引入到诗歌中的大诗人,使得茶从此成为能与酒并驾齐驱的诗中元素,并带火了很多名茶。然而,第一个将名茶写入诗歌中,并引发“名人效应”的诗人,还是诗仙李白。
李白有一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以浪漫的笔触,潇洒飘逸地为我们展现了“仙人掌茶”的妙处,读来大有一种凌空入仙的神仙之感。
玉泉寺在荆州当阳县西面三十里处,是佛教的名寺之一,李白此诗题目中的“中孚”有可能便是玉泉寺中的一位僧人。在这首诗的前面,还有一篇奇幻多彩如神话故事般的序言,说:“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往往有乳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予茶数十片,其状如手,名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以见遗,兼赠诗,要予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这段小序的意思是说,在荆州玉泉寺附近有清溪诸山,山中往往能够发现长满钟乳石的山洞,山边的溪水中长满着茗草等植物,茗草枝叶如同碧玉,只有玉泉寺的真公才会经常采摘它以作茶用。有一次,我游历到金陵地区,与僧人中孚相识,他便拿出数十片茶叶展示给我看,这些茶叶形状很像人的手掌,于是我便称之为“仙人掌茶”,这大概是刚从荆州玉泉山采集而来的,自古以来,似乎人们还没有见过这种茶,中孚僧作诗一首并送了我一些茶,于是我便写了这首诗作为回赠。相信以后的高僧隐士们,都会知道仙人掌茶是中孚禅师和青莲居士李白发现的!
李白这篇小序生动传神,潇洒飘逸一如诗仙其人。这首诗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茶经》中便曾表示,“这首诗写了名茶‘仙人掌茶’,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
所谓名茶,简单来讲,就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茶。但是,从小序来看,“仙人掌茶”当时不仅不知名,且尚处于被发现阶段,然而,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如花的妙笔,给“仙人掌茶”打了一个响亮的广告,在李白名人效应的影响下,“仙人掌茶”果然成为传承后世的“名茶”了。
我们来看一下李白的这首诗作: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李白此诗,潇洒瑰丽,如行云流水一般,用浪漫主义笔法为我们讲述了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等,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我们了解完小序中的内容,再来读这首诗,不需要过多地翻译,也能够明白诗意,这无疑能够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李白这首诗写于天宝八年(公元年),从此之后,茶在中国诗坛上正式闪亮登场,而“仙人掌茶”也成为了被大诗人带火的一种名茶,然而,或许是由于制茶工艺的不完善或其他一些原因,“仙人掌茶”在流传中逐渐失传了,后世无数人想一睹该茶的风采而不能。
幸运的是,年,湖北当阳的玉泉寺茶场根据古文献资料,成功恢复了仙人掌茶的制作工艺,让我们在失传千百年之后,得以再品尝一下这难得的珍贵名茶,随后此茶多次被评为湖北省优质名茶,因为诗仙李白的“名人效应”,慕名而来购茶、品茶者不计其数,一时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