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昌石门山之恋

石门山之恋

李恒昌

每次打开《桃花扇》这部书,都感到是在打开一道山门。书中有山影闪现,山上有鸟儿啼转。当然,所谓书中有山,其实就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两次隐居的石门山站在书的背景深处。

石门山原名龙门山,两山峰对峙如大石门,故名石门山。它北望泰山,东眺蒙山。与齐鲁大地上的岱、蒙两座大山相比,石门山确实算不了什么。然而,站在远处,眺望它状如石门天堑的独特造形;矗立山巅,远望泗水如玉带般蜿蜒曲折的壮丽景致,你就会发现,石门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山。它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三百多年前的孔尚任,大概就是在五十里外的家乡向此长久凝望,终于耐不住它的吸引欣然前来的吧?

孔尚任是圣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后裔。这位圣人之后,曾与石门山结下不解之缘。那是他刚入而立之年的事了。那天正好是重阳节,是登山郊游的好日子,早上,孔尚任早早地起了床,胡乱吃了几口饭,就约上族弟孔尚恪、孔尚悼徒步向石门山进发了。他们和刚刚升起的太阳一起赶路。太阳越升越高,大山越走越近。他们的喘息越来越粗,内心越来越亢奋。山上枫林如醉,丹柿悬金。水雪涧、潘龙洞……二十四景,景景让人留恋。这真是个好地方,比山下的衍圣公府不知要好多少倍。要是能长久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就好了。孔尚任心发感叹。日过中天,他们在山上野餐。孔尚任提议,回去后收集钱财,把这座山买下来,用来隐居。他们三个人还洒酒立誓。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孔尚任在茫茫人海里、大千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依托。

很遗憾,回家不久,尚恪患病早亡,尚悼再也不再提买山之事,只有孔尚任不改初衷。是年,孔尚任舍弃家业,独自一人投奔大山而来。他自力更生,在胜涵峰北面,叠石盖屋,并取名“孤云草堂”。在这里,他潜心读书,读经史,读百家。“铺地云容如海市,遮天峰势似边墙。溪回岭转无穷态,直到门前见夕阳。”他与石门山耳磨斯染,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在此期间,他渐渐感到了山的伟大,也察觉到自己的渺小。

也许是上苍有意安排对进山不久的孔尚任进行一次考验。公元一六八二年,也就是孔尚任在山上住了四年的时候,衍圣公孔毓圻敦促他出山,主修《孔子世家谱》和《阙里志》。年轻的孔尚任最终没能经住世俗的诱惑,离开了他所心爱的石门山。两年后,皇帝康熙到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被推荐为引驾官,并为皇帝讲经。他十效力,得到了皇帝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大喜,与其胞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丢却石门山,到京中做官去了。

孔尚任的仕途生涯并不得意。皇帝也没有像石门山一样信赖他。第二年,他就被派差淮阳,疏浚黄河海口。尽管之后略有升迁。但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已无心做官。这时,他才又想起了他的石门山。“未卜何年,重抚松柏,石门有灵,其绝我耶?其昭我耶?”然而,在官不由己。身在朝廷,思念只能埋在心中。总不能整天无所整整,在官场了其一生。孔尚任选择了别一条道路:戏剧创作,并最终创作出艺术杰作《桃花扇》。

孔尚任写作《桃花扇》极为认真。书案上常放一把画有桃花的扇子,每当揣摩剧中人物时,他总是抖开扇子,一边煽一边思索。以致有时屋外大雪纷飞,室内的他仍摇扇苦思。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扇》讴歌的是抗清扶明之事,这在大清盛时,是怎样的勇气和可贵。是什么使孔尚任如此大胆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石门山。是石门山对他的养育,是石门山给他的勇气和力量。

《桃花扇》上演后,岁无虚日,轰动了京师,也震惊了皇帝。自然,也决定了孔尚任的命运。一七零一年,也就是离别石门山15年后,孔尚任被罢官免职。这位官场弃儿跌跌撞撞地回到了石门山。石门山原谅了他的过错,大开山门迎接了这位戏剧大师。六年之后,正月十二夜里,元宵节快要到了,孔家人出来上灯,有人看见天上有流星划过,直落石门山。也就在那天,孔尚任告别人间。

后人把孔尚任葬在了山上。再后来有人把他的墓移到孔林。但孔尚任并没有从山上走开,他已化作一座不老的青山,如同《桃花扇》已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毫无疑问,我们眼前的石门山深处,跳动着那位戏剧大师的灵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xt/10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