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春和景明大寨行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春和景明大寨行

湖北黄毅

看一看狼窝掌的梯田,领略一番虎头山的风光,这是我少年时代就许下的愿望。大寨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是解放后农村建设的样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深刻的记忆,是教科书上的经典,是我们心中的精神丰碑。那个年代大寨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大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模样呢?它在我心中蒙上的那层面纱神秘莫测,越是神秘越是向往。但在那个缺吃少穿,日子窘迫的年代,去大寨的愿望无凝是难以实现的。

历史的烟云随风远去,大寨也早已返璞归真。大寨人用当年的“大寨精神”开展“二次创业”,获得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大寨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成为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胜地。当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殷实,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时,我想了却这桩心事的愿望愈发迫切。

今年四月中旬,我在河北石家庄参加一个文学征文颁奖大会暨采风活动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地促成了大寨之行。

动车飞驰,我急迫的心绪飞得比动车还快。也许是太过向往,我与邢台藉结伴文友候哥竟然慌不择路,一开始就选错了出行方式。本来石家庄每天下午有一班长途客车直达山西昔阳,既方便又快捷。因毫不知情,我俩稀里糊涂乘上石家庄至太原的动车,乘坐这趟动车必须在阳泉更改方向换乘其它交通工具。下午三点半左右在离山西阳泉市区还有几十里的高铁小站孟盂下车了。因此站无往昔阳方向的交通工具,我们只好搭乘长途客车去阳泉市区换车再往昔阳进发。尽管前后辗转,身体疲倦,却阻挡不住我俩对大寨的一往情深。几经折腾,到达山西昔阳县城后,在一位热心“的哥”助力下,终于于当天日落前抵达大寨。

一进入大寨地界,嘈杂、喧闹、噪音一下子消饵于无形,与十多里外的环境形成反差。看着干净的马路,整洁的街道,葱茏的人行道,目睹远处整齐的窑洞,安然的房舍,随着两只飞鸟无声的从头顶划过,真有一种感受“世外桃园”的心境。在大寨村口停留片刻,一股太行山凉爽的清风拂面而来,浑身舒服。置身怡然自得的环境,燥热的身心迅速舒缓下来。漫步在静穆素洁的街面上,眺望街道后面层层环绕、起起伏伏的山峦秀岭,犹如一幅深深浅浅的水彩画,在夕阳的余晖中,披上了一层浓淡相宜的霞光,静候暮霭的轻柔笼罩。街面林林总总的店铺也开始慵倦起来,迎来送往,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或歇坐门边与街坊邻居拉着家常;或倚门友善地招呼三三两两好奇观望、问询的游人,空旷的街面祥和而又安宁。

我与候哥拖着拉杆箱,与地面摩擦后发出“噗噗噗”的声响,跟街面的恬静安逸氛围极不协调。俩人不约而同地对视一眼,面露尴尬之色,随即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尽量最大限度降低拉杆箱摩擦地面发出的声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这儿的环境合拍,才能融入大寨的氛围。

不远处,一家挂着“大寨供销宾馆”的招牌映入眼帘,眼望似乎有些怀旧情结的招牌,我俩稍稍端详一下便走了进去。这是一家私人小型旅馆,由一对中年夫妻经营打理。女主人中等身材,眼含笑意,言语亲和,热情大方;男主人慈眉善目,身材魁武,敦厚干练,典型的北方汉子。他热情地迎接我们登记、安顿下来。进入房间,宽敞明亮,客居用品干净整洁,一应俱全。后窗外顺山峦劈有一个横向台阶,台阶上一片花卉姹紫嫣红,花枝招展,洋溢浓郁的太行春色。牡丹、月季、茶花、茉莉、金银花……你摇我曳,争奇斗艳,枝叶扶疏,“窸窣”有声。我静静的立于房内窗边,聆听窗外花枝晃动摩擦的声音,灵动和生机似乎传进了房间。

晚饭时,我俩在旅馆男主人的指点下,来到与旅馆一墙之隔的一家挂着“警卫员饭店”招牌的小饭店,盯着这个别出心裁的招牌,我既佩服大寨人敏锐的经商头脑,也心生纳闷?小饭店是一对年近六旬的老年夫妇经营打理,夫妇俩身体硬朗,手脚利索,迎客送客,热心快肠。落坐后我向男主人打听附近有没有卖粘胶剂的,因为长途奔波,我的运动鞋前端开胶了,不用胶粘不能继续行走了。男主人听后马上把他家仅有的一管刚开过的粘胶剂直接送给我,举手之间就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一件小事彰显出大寨人的慷慨豪爽,助人为乐。交谈中我们知晓了小饭店的身世。男主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军入伍,曾在首都北京中央警卫团给一位国家领导人当过多年警卫员。这不,进门左墙上就挂着他当年与那位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他复员后回到家乡大寨仍然保持了军人的素质,党员的本色。在村里积极参加劳动,是一名优秀的党员村民。改革开放以后,夫妇俩感恩党的好政策,追求勤劳致富,把自家临街居住的房屋一楼改造成厨房、餐厅一体的小饭店。因子女都在城里工作,男主人当厨师兼营小卖部,女主人负责采购物资、招揽客人和管理帐务。晚上客人不多,比较消闲,我俩酒足饭饱之后,便与女主人攀谈起来。上世纪那个火红年代的大寨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追忆往昔,女主人如数家珍,侃侃而谈。那个年代,大寨天天川流不息,月月人潮涌动,年年热闹非凡。马路上,街面上,参观的人流蜂涌而入,取经的队伍络绎不绝,每天接待的客人难以计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流延伸至十多里外的昔阳县城。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千里迢迢来到大寨参观、学习、取经,大寨人重情义,讲友爱,不遗余力迎接客人。在虎头山、狼窝掌、七沟八梁一面坡……向客人们介绍大寨人凝心聚力,艰苦奋斗,劈山凿石,修建、改造梯田,博击自然灾害,一心一意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的风雨历程。参观的队伍群情振奋,摩拳擦掌,斗志高昂,信心十足。人们思想纯,觉悟高,自律意识强,食宿都是自理。凡是没有自带干粮的参观者,大寨人把他们领进自己家中热情款待,许多参观者为大寨人的真情实意深为感动。他们不仅带回了“大寨精神”,也潜移默化地感受了大寨人淳朴厚道,善良助人的品格。这些正能量经过传播扩散,受众面广,教育意义大,影响深远。

回忆激情燃烧的那些岁月,女主人忘情地陷入沉思之中……

步出小饭店,夜色渐浓,月儿缓缓爬过山顶,皎洁的月光在淡淡的云彩和树叶的时遮时掩下,若隐若现。大寨像辛勤劳作了一天的庄稼人,沉稳静穆,气定神闲,安坐于山峦下歇息。回到旅馆,我顺手推开窗户,天空已是星星闪闪。随着夜暮愈发浓厚,太行山风也不期而至。它轻拂花草枝叶,荆棘坷拉,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似乎在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友情演奏《小夜曲》。我转身斜倚床头,脑海里回放走进大寨的见闻,想着明天就要看见期待己久的虎头山、狼窝掌、七沟八梁一面坡……一时心花怒放。心想要是能见着老书记郭凤莲,那就是意外收获了,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情不自禁。夜,已经很深了。窗外的星星慵懒的眨巴眼睛,显露疲倦之态,月儿似乎也累了,它一头钻进云层,迟迟不肯出来,风也停下了脚步,准备就地扎寨安营。我在夜色沉沉中迷迷糊糊的进入梦乡。

清晨,一滴清脆悦耳的鸟鸣把我叫醒。简单洗漱后,我与候哥匆匆吃过随身携带的面包,按照拟定的行程计划开始行动。首先是按图索骥赶早去试探性拜访践行“大寨精神”的带头人----老书记郭凤莲。

不一会儿我们就抵达虎头山下。沐浴舒爽的山风,沿着宽敞的水泥路面山道上行,山道两边柏杨挺抜,垂柳依依,刺槐、杜鹃、蔷薇,格桑花脉脉含情,随风摇动,溢出馨香,沁入肺腑,让人心旷神怡。偶遇三三两两的“红领巾”赶早上学,这些孩子个个洋溢红朴朴的笑脸,礼貌地与我们擦肩而过。听着矫健的脚步声,回望那些活跃的身影,一个个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的走在晨曦里。我俩拐过一个“S形”弯道,眼前呈现一排排依山而建的两层民居,民居梯形布局,顺山排列,错落有致。经向一位早起溜达的大爷打探得知,郭书记就居住在紧挨山峦那排民居最东端。穿过静悄悄的巷道,便到达郭书记家。这是一栋带庭院的二层小楼房,典型的北方特色。灰色庭院院墙,左边是用黛色砖块竖砌方型门柱护卫的大门,门楣上贴着“凝祥聚瑞”颜体字横幅,门楣上檐是弧形翘檐黄色琉璃瓦。门前道场边缘立着一块约两米多高,用灰砖砌成的正方形实墙屏风,屏风上方同样是一溜弧形翘檐黄色琉璃瓦,屏风正中凸雕出一个粗实遒劲,圆润饱满的行体“福”字,颜色鲜红,夺人眼目。楼房一楼绛色大门稍微开启,显示家里已经有人早起。这栋简朴大方的小型楼房,在逐步富裕起来的北方农村,就是普通的民居。我俩在住宿地就听说郭书记虽然退休,但仍然保留早起沿着虎头山散步,然后去村委办公室工作,发挥余热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雷打不动。为了不耽误郭书记的时间,我俩掐算着趁她散完步,在去村委办公室的间隙,就在她家门前那面“屏凤”右角边等候。仅仅5分钟时间,一个熟悉的身影从郭书记家出来,看那矫健干练的步履,端庄优雅的身姿和似曾相织的脸庞,我一眼就认出她就是郭凤莲。我立马上前打招呼,急切地表明我们是“大寨精神”和大寨“二次创业”的崇拜者。面对远道而来的我俩,郭书记不愧是走南闯北,经风历雨,宽容厚道之人。她微笑着说:“你们来一趟大寨不容易,咱们合个影吧!”一句话让我们喜出望外,彻底打消了之前的顾虑,一下子就融洽、活跃了气氛,她的大度、爽快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于是,我们在那面雕刻有“福”字的实墙屏风前愉快的合影留念。

与郭凤莲书记道别后,我俩走出巷道继续向虎头山行进,上山之路从这里开始变成由脚掌大的石块铺就的石道,有一辆大卡车的宽度,石道浅凹轻凸,依缝错落,蜿蜒而上,别具风格。铺道的石块是典型的“太行颜色”,黛色和青色。是将大岩石劈成小石块,钎钻锤凿而成。看来大寨人劈石凿石的传统技艺被传承下来,我的心中不免涌起敬佩之情。与虎头山的清风相伴一路上行,柏杨、垂柳、刺槐、杜鹃、蔷薇,格桑花依然微笑着前呼后拥的紧跟着我们,艳阳也热情地释放热量。不一会儿,我们的身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是心情格外舒畅。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一个竖立的碑前。一看是周总理三次视察大寨纪念碑,上面有详细碑文。怀着对伟人的崇高敬意,我们在碑前默默伫立许久。前行不远处就到了叶帅题写的“虎头山”三个红色大字的黛色巨石标志地。在这里,我们坐下歇息、拍照留念。虎头山是记载大寨精神的灵魂家园,这座山过去乱石成堆,杂草丛生,野兽出没,荒芜贫瘠,在外人眼里丝毫没有利用价值。可倔强的大寨人用双手凿石铺路,修坎填土,硬是把这里改造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花果山。我移步至虎头山观景平台,这里居高临下,远影近景,城镇乡村,山峦峰岭,川谷沟壑,一览无余。远望昔阳县城,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的繁荣与昌盛景象;俯瞰大寨新村,小区疏密有序,浑然一体,旧居窑洞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层层梯田,池潭相间;山岭起伏,蜿蜒迂回;林海苍莽,郁郁葱葱,林涛似浪,前赴后继,滚涌向前;侧身聆听,涛声悦耳,令人心醉神迷。一群鸟儿叽叫着向对面密林深处飞去,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壮丽美景尽收眼底。

顺着山道继续前行,不久就到了山顶。我们在山顶森林间先后瞻仰了陈永贵、贾进才、郭沫若以及作家孙谦的墓地。站在他们的墓前,细看墓碑上的碑文,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忆着这些前辈们的英雄事迹,深切緬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下山途中,我们相继参观了团结沟渡槽、大寨生态园、科技观光园等著名景区。

太阳快要当顶时,我终于来到梦寐以求、上中学时就崇拜不已的课本范文《三战狼窝掌》的原地。在宽敞的梯田堤坝平台上,赫然矗立着一个庞然大物----纪念石雕。石雕约3米多高,5米多长,由一个长方形巨石雕凿而成。石雕正面上凸下凹,凸出的石面上雕刻着“三战狼窝掌”五个金色行体大字,石雕顶部平面上嵌进了几支粗壮的“钢钻”,平面中间压着一个酷似倒立蘑菇形状的巨形夯土石。纪念石雕象征着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坚韧、顽强、拚搏精神,坚守“人定胜天”的信念,以及精诚团结的战斗力量。我静静地俯视狼窝掌绵延起伏的层层梯田,眼中仿佛闪现一个个挥锤凿石,肩挑背扛,担土疾走,挥汗如雨的大寨人身影;上下一心抗洪涝,男女老少抗旱灾的动人情景。可敬可爱的劳动者啊!是你们发扬勇敢无畏的战天斗地精神,流血流汗为国家、为人民换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无价之宝。

在虎头山下陈永贵半身巨石雕像前,我俩走进了“大寨展览馆”。展览馆里展示的详实资料和一件件生动而又具体的劳动工具、各种物品,一个个、一群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加上那些豪情万丈,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配上解说员满怀激情的解说,更加增添了参观者心灵互动,鼓舞斗志的气氛和力量。我在这里一一拍照,久久停留,不舍离去。展览馆既展示了大寨人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昨天,也彰显了大寨人在新形势下敢于开展“二次创业”的胆识和勇气,更是描绘了大寨幸福美好的明天。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思绪随着一幅幅生动翔实的画面飞向远方……

大寨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创业史。建国初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寨人在仅有58名男劳力的情况下,用48天时间就修筑了24道堤坝;用十年时间,使粮食增产近3倍;在中国农业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寨不仅没有人忍饥挨饿,反而每人向国家上交余粮多公斤。无论是改造农田,还是与自然灾害搏斗,大寨人屡创奇迹。在遭遇特大暴雨的严重灾害后,大寨不伸手向国家要救济,而是紧紧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一心,坚强战斗,仅用一年时间便修复了自然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有着艰苦奋斗传统的大寨人再度迎来新的生机,换发出新的活力。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当年的创业精神和坚强意志开展“二次创业”,致力于走农工商齐头并进的路子,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如今的大寨,已经形成建材制造、煤炭采销、旅游开发、饮品加工、服装制作等特色产业。成功实现了由“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的毅然转变,从农耕农业走向现代工业和信息产业;从集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三种经济方式的有机结合;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并发展起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他们积极开展科技种田,退耕还林、招商引资。村里先后建立了羊毛衫厂、衬衫厂、水泥厂、煤矿、酒厂和果品加工厂。集体经济迅速发展,产值不断提高,积累不继增加。早在二0一二年,大寨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已超过10亿元,人均纯收入1.7万元。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大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今天的大寨,孩子升学有补助,老人生活有津贴,村民有福利,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幸福安康的景象。

返回时来到大寨村委会办公之地,右边山峦上,呈现一排排梯形民居窑洞,整整齐齐,挺拔威武。窑洞下面是偌大的广场,干净整洁,宽敞明亮。一棵粗壮苍劲,树叶墨绿的千年柳树矗立在村委门口。据大寨人介绍,这棵千年柳树在解放前是地主老财用来吊打惩罚交不起租子的穷人的。古柳被迫沦为地主恶霸奴役百姓的工具,受尽屈辱,痛苦不堪。解放后,这棵千年柳树枯木逢春,与人民群众一样获得了新生。大寨村的历任领导班子带领大寨人在这棵柳树下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学习时事政治;商讨大寨的发展大计,绘制大寨的发展蓝图,憧憬大寨的美好未来。千年古柳啊!你厉经风霜雪雨,饱受世间沧桑,终于柳暗花明,幸运地逢迎太平盛世。你那树干上深邃黝黑的沟壑贮藏着大寨的历史,你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大寨史》。

就要离开大寨了,我的思绪却在脑海不停地翻涌,始终萦绕着大寨的前世今生。在村头的免费公交车站,我伫立在那面叱咤风云的巨型红旗雕塑前。只见雕塑上一代领袖书写的五个龙飞凤舞的金色大字,在太阳的映照下,熠熠闪光。

我走向路边,俯身捧起一手大寨的土泥,用纸张轻轻包好,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挎包。

车辆缓缓开动了,我从车窗探出头,深情地回眸一眼大寨。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环绕的大寨,是那么安宁祥和,雅致静美。

黄毅,笔名雨后春笋,湖北宜昌人,系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供职湖北三峡农行,文学爱好者。文学作品发表于各级报刊、电台及公众平台。曾有诗歌、散文参与各地诗文竞赛,偶尔获奖。

附:‖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陈彩洁

友情提示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诚邀加入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jz/9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