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尧先生太极拳答问

问:学好太极拳最重要的是什么?答:下苦功夫!以我几十年来锻炼太极拳的经验来看,要练好太极拳,关键在于个练字。太极拳是一项十分有益的运动项目。老少皆宜。只要下苦功夫,自然而然会有成功和成就。问:学太极拳应该从哪里入手?答:先练架子。或曰盘架子。技术要求轻灵放松,中正安舒。身体能够的话,架子大些,低些。架子要正确,合乎自然,这样有助于增长内劲。然后再学推手,先学单推手,后练双推手。先学被动。以后练习活步,大捋。练架子与推手是相辅相成的。架子练得扎实,推手的进退就自如。推手中练得听劲,尝到了每个动作的应用,再回到架子中。再到最后,练架子就如一个人的推手,推手成了两人在盘架子。问:年青人学太极拳要注意什么?答:第一要思想作风端正,人要正派。第二要谦虚谨慎。第三要持之以恒。思想作风端正,人要正派,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好勇斗狠,一则练不好太极拳。二则容易出事故。太极拳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仅仅是在行拳中去贯彻太极拳的原则,更加重要的是通过锻炼,使这些原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良好行为,使锻炼身体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动都能符合科学性和卫生要求,得到身体,心灵诸方面始终保持中正安舒,健康的状态。谦虚谨慎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作为太极拳锻炼本身要求先学柔松,被动(挨打)。还要练习单式,许多年轻人就是不肯练单式,我见到过:单鞭,搂膝拗步,架子摆到二分钟,就不摆了;老师教的扎扎实实,他厌太慢;教得快,他就高兴。到最终,架子一套学会了,但自己练习时,走了宗。连自己也觉悟不行,想改,的确不容易。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这是不谦虚的结果。青年人接受能力强,这是优点。容易骄傲,这是致命弱点。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学习太极拳是一件并非靠小聪明能够解决的事。须得费时间。时间愈长,功夫愈强。体会愈深,趣味也愈浓。往往年轻人学了2-3个月或一年半载,学了一些拳架,学了推手,以为学好了,一知半解地走了。半途而废。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是很痛惜的。到头来皮毛都没有学到。试想,一个老师一生中能够教出几个得到真传的学生?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精力。走了一个,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再走了一个,又浪费。于是,有许多东西就要失传了。因为功夫是到了一定阶段,才能体会得到这个阶段的滋味。过早教,不会有体会,也记不住。我衷心希望青年人无论你跟随哪个老师学,都要尊重老师的劳动,不要朝三暮四,要持之以恒,才能登上高峰。问:具体地说如何进行太极拳练习?答:太极拳练习可以分为单式和套路练习。包括架子,推手和散手。有快的练习和慢的练习。单式练习就是练习时一式一式练习,成熟一式,再练习下一式。要练得熟,就要动作刻求准确无误。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精神,意气都要练好。初练时会感到枯燥乏味,练久了会喜欢的。套路练习就是把每个单式连接起来,连接得好,天衣无缝,就是成功。单式和套路练习可以一个人练习,太极拳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能一个人练,如著名的太极五拳:搬拦捶,撇身捶,指档捶,栽捶,肘底捶,揽雀尾等等,还有玉女穿梭都能一个人练还可以部分套路连接,反复练习。当然全套太极拳架子练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静静地练习,会进步大。单式和套路练习还可以两个人练习,除推手单式和套路练习以外,单式和套路练习完全可以在两人练习中使用。一个人主动(进攻),另一个人被动(防守),交替反复。可以单一手法的练习,还有编成几个手法有规则的练习,进一步练习无规则的手法练习。问:我们应该看哪些太极拳方面的书?答:书可以看。现在出版发行的书很多,主要看人家的锻炼身体方法,体会。但是不要过多迷信书本。太极拳中有许多方面是书本写不清楚。我的老师陈微明先生在他写的《太极拳答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家问他:为什么你的《太极拳术》一书没有写应用技术。微明先生答道,他曾问过杨澄甫老师,杨老师说我们的太极拳每个动作都能有无数应用,书写不清楚。假使勉强写出,学者会误解,有百害无一益。我这里有一个故事,我的老师陈微明先生在整理杨式太极拳十要时有含胸拔背之说,但他在教授我是用的是舒胸顺背,与含胸拔背恰恰相反,微明老师亲口告诉我,书本上写错了。还有微明老师的另一本书《太极剑》之内有像方向错位,顺序的错误。所以,太极拳的有些东西,书本上没有,要靠口述心传。而且大部分要自己练,从中获得体会。例如,揽雀尾中有堋,捋,挤,按四种劲,以我多年的经验,堋中就有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势。也就是说,太极拳中每一个动作出手就应含有这十三势。这一些恐怕书本很难说清楚。我建议,陈微明老师的三本书很好,可以多看看。尤其是《太极拳答问》一书。问:太极拳的劲通常被人们说得很深奥,有人还会隔空发劲,这是不是太极拳最高水平的表现?答:在劲的问题方面,要破除迷信。劲是力的密度,练习多了,下了苦功夫,悟出太极之道,内劲是会大的。功夫深了嘛!甚至于每一个毛细孔都会有听劲,化劲和发劲。这是练习中心静人自然,听劲好,化劲自会好,发劲自然很大很长。凌空劲,隔空发劲都是骗人的把戏。打拳的人气血好,皮肤表面温度高是有的,发气是不科学的。希望大家一起同这类违背科学的现象作斗争。问:您对于太极拳的源远的看法?答:我自入致柔拳社至今已经五十个春秋,本人读书不多,对太极拳的理论,历史认识水平不够。但当时在致柔拳社时,只知道张三丰传下来的,根本不知道陈式太极拳。后来才听说有陈式太极拳。看到陈式太极拳的运动变化规律,几乎与杨式太极拳不尽相同,尤其是震脚容易伤身。我有几个朋友练陈式太极拳出毛病。以我的经验,还是杨式太极拳好些,架子大方拳理拳意清晰。可以说,杨式太极拳比陈式太极拳更合道家原理。有一部书是专门讲太极拳的源远,作者为黄景华,郑曼青校正。问:您对论资排辈的看法?答:武术界讲究师承流派,讲究论资排辈。其实不然,资深不一定功深,要望重。青年人刻苦学习,认真锻炼,超过资深的比比皆是。我讲,谁肯下苦功,有成就,谁就可以成为老师。资深不是资格,练不好,就没有资格。后来者可以居上。老师不努力,可以向学生学习;师兄努力,可以向师弟学习。问:纯粹太极拳应该是什么样?答:应与道合。微明老师讲纯粹太极拳应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我另外传你五个字绵,铁,胶,风,影。问:怎样才算练好太极拳?答:体弱者变强、体强着更前强、瘦者变壮、肥胖者变灵活。急躁者变有修养,只要努力练习,生活有规律,脸色好看,睡眠足,思路开阔,做事灵活,要通过自己的锻炼病人都回转好。问:青年人应该以谁的架子为榜样?答:以《太极拳术》(陈微明著)中杨澄甫先生中年架子为好。架子气势大、正宗。问:杨澄甫先生有不少学生,哪一个最好?答:我是跟陈微明先生学习,其他人不了解,听说都很好。陈微明先生长杨澄甫先生二岁,他是有名的好好先生,文学水平高,他向杨先生学习太极拳,并教杨先生文化,所以他们是文武相教,关系很好,陈先生再推广杨式太极拳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三本书对当时及当今的太极拳普及总结,意义很大。而且人也谦虚,他叫我出去推手,要输不要赢,学得到东西。输了就讲是陈微明教的。他还说要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推手去杭州向牛春明学。现在看来微明先生是真正得了太极拳的道。问:过去致柔拳社的教学内容简介?答:主要是杨式太极拳。第一年学太极拳,不动步推手,太极剑。第二年学太极长拳,动步推手。第三年学大捋,散手,太极对剑,太极枪,太极棍。微明先生还擅长八卦掌,形意拳,精点穴和暗器。这是孙禄堂先生教授的。问:您在致柔拳社学习的情况如何?答:我学完太极拳系列,还学八卦掌。点穴和暗器也学了些。那时微明先生很少教拳。平时几位大师兄代教,有如陈铎鸣,邬光明等等,微明先生在场时指导。我学的很努力,得到他的指导最多。微明先生外出时,把我托付给予田肇麟老师,又承褚桂亭,叶大密等老师经常关照。太极剑,枪,棍因携带不方便,加之文革,反右中为此受到冲击,这方面生疏了。点穴是很奇妙的事,大部分我已经讲给你听了。有点穴必有解穴。上次我给你讲肩井穴的子午流程,它的解应该在足三里。今天我告诉你,凡是人体突出部分都是要害。这是正宗密传。一般不传。点穴要有眼力,指力。眼睛经常练习看飞行物,小的看成大的。指力要练习插绿豆,黄豆,铁沙,还要练习推棉花。暗器有一种金钱镖:用铜板,边磨尖,大拇指扣压在中指根部,中指指向目标,整体发力。平时可以两人练习先练手劲。练习久了,自然成功。问:推手中有软硬的问题,有时侯碰到很硬,有时侯碰到很软,应该如何看?答:这一个概念问题。太极拳讲阴阳,不讲软硬,讲刚柔相济,讲不丢不顶,也讲即丢即顶。静中有阴阳,动中也要有阴阳。该松时要松,该刚时要刚。不能偏向。问:青年人学太极拳是不是合适?答:完全合适!完全必要!就是要青年人学练,而且要有文化程度的最好。以前人不懂科学,不懂文化,很多不了解,弄得很迷信。现在科学发展,许多方面都能解释了,要以科学态度练好太极拳。我衷心希望青年人多点时间研究太极拳,大有好处。

林炳尧老师授拳纪要

byHLP发表于致柔社讯

按:跟随林师学习太极拳数年,间或笔记,今师归道山,特将林师平时所授和个人理解整理,以此纪念。由于个人所学肤浅、师传参透不深,不妥之处难免,望师兄弟不吝指教。

一是左堋,林老师说,左堋面向南。《太极拳术》一书用的是陈微明的照片,书中写道皆杨澄甫所摄影,其中有未备者,余为补之,今关于左堋定式的争论文章有很多,但致柔拳社所坚持的是面向南的练法,记得去年年底,我带给林老师一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牛春明太极拳》一书,林老师很高兴,指着书中牛春明的拳照说,老一辈的练法都一样,都是面向南的。关于牛春明,林老师说,微明先生曾对他说过,我的东西你都学完了,要想继续研究,可跟牛春明老师再学习。上述话却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有人说林老师不尊重微明先生,贬低微明先生的功夫。林老师说,非也,微明先生这么说主要是指各有所长,另外也显示了微明先生宽大的胸怀。林老师回忆道,在微明先生离开上海到外地教拳时曾托田肇林等老师指导他,从他们那里他学到了许多以前未掌握的功夫。二是《太极拳术》一书杨澄甫拳照和《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杨澄甫拳照差异较大,林老师说前者是用架,后者是定型后的大架子,从养生的角度说是大架子比较合适,但要快出功夫,还是低好,林老师在我们练习的时候常说要低,不要立起来,前进后退幅度要大。三是一动无有不动,有的人理解要全身关节一起动,手脚一起到位,林老师说,非也,并举分脚为例,林老师说,先沉肘,次提膝,再劈手,后分脚,不可同时分脚劈手,不可丢肘膝动作,后手采引,前手即可肘打手劈。四是坐腕,林老师腕不可故意坐,要自然,由此气血方可顺畅,劲力可达末梢,否则则易停于腕关节,此要求类似于郑子太极拳的美人手。五是棉里藏针、刚柔相济,林老师说初学者不可有此念头,想如何打人,林老师常举他师兄陈玉奇为例,林老师回忆道刚进致柔拳社时,由于自己有一定的武术根底,陈常打他不过,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办法打陈,而陈打他,自己却无反手之力,后经反省,从头从柔化练起,在微明先生的细心指导下,才真正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我们和林老师推手,只觉他化得干净,不管你力大力小速度快慢,总是完全落空,林老师发你,自己总是无可抵御,飞跌而出,和林老师推过手的人无不翘指称赞真太极也。六是丢顶,林老师说初练要练不丢不顶,一方面要从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另一方面由此可以练习听劲、反应速度和自身的柔软度,高级阶段需要练习的则是即丢即顶。敌来,我劲接住彼劲,将敌直接抛跌,然若我内力不足、时机不对则易成顶牛,关键是内力;而所谓的丢,林老师说一旦敌劲落空,即可向敌要害击打,此时可不再注重于跟随,由此向太极散手过渡,但仍要注意平时的沾连绵随的练习。七是太极长拳,太极长拳又称太极藏拳,从前只在社内教学,致柔拳社的太极长拳原是式,是在杨澄甫所授的59式太极长拳加入形意八卦等扩充而来,现公开出版的太极长拳书籍基本是以致柔拳社的太极长拳为蓝本的,但师承不清晰,由于林老师是太极长拳的嫡系传人,曾有多家出版社向林老师约稿,林老师总是推辞,他对我们说,所谓藏拳,退藏为密,自古不轻易外传,我还是不破这个例,不过我已将其传授给上海和宁波的社内弟子,望大家勤学苦练,将太极事业发扬广大。当然林老师也不是十分保守,如林老师在复兴公园教长拳时给濮冰如老师看到,濮老师提出要学,林老师即慷慨相授,当时一起学习的还有濮老师的弟子李品银等。我曾写过一篇太极长拳的文章发表在年11月的《精武》杂志,其中内容经林老师修改,对太极长拳历史有兴趣的同仁可参考之。

初学太极拳十三字诀

林公炳尧先生遗著

 

   太极拳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武术运动中的主要拳种。它对防病健身具有良好功效,各种年龄的人都能锻炼。根据我个人五十余年练拳和教拳的体会,练习太极拳的要领可归纳为十三个字:

(一)静:就是安安静静、平心静气的意思。学太极拳首先要求我们排除杂念,专心练拳,这样就能意识集中,思路专一,心无二用。其次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方可细心揣摩,对一招一势的姿势和虚实的转换、开合的变化等基本要领都要用心领悟,力求打得姿势正确,较快进入所谓太极意境。用前人的话说,就叫做:“去其轻浮刚猛之气,入于清静无为之域。”

  (二)意:太极拳是“以意行气”,练意不练力的内功拳。这就是说太极拳的一招一势、一举一动都是以意来领先的。什么是意?意就是心意,就是意识,意到哪里,手足就运行到哪里;心里怎么想,四肢百骸就怎么动。这动是愈轻灵愈好,而决不是凭力气驱使手足运动。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拳论说:“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意发自大脑。

  (三)慢:有两层意思。

   1.学拳不能性急。一般学拳的人,往往迫切要求很快地学会、学完全套拳。殊不知快慢不当,反而有弊无利。俗语说:“欲速则不达”,“慢功出细活”。初学时,要树立一个慢慢学的思想。这就是说,学拳必须循序渐进,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招一势地学。一招熟练后,再学下一势,决不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地学。慢慢学才能对手足的运行法则、架子定式及其运用的原理了解得比较透彻,对上下承接、虚实转换等基本要领领会得比较清楚。看得多,听得多,领会也多,练起来进步也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吸收、记忆、消化、巩固的过程,也是反复实践、纠正谬误的过程。这个过程宁可放长点,学到的姿势架子也就比较正确,而且不会出现“走样”和遗忘的情况。反之,如果初学时太马虎,日后打拳必然要手足错乱,运行呆滞,对行气运转等要领更是茫然无所知,天长日久,姿势谬误,校正起来就困难了。常言道:“宁磨千遍,不改一着”,学得虽慢实际是快,表面学得快,实际是慢,这就是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在锤炼时应自始至终顺其自然,慢慢运行。动作不宜太快,也不宜过慢。动作衔接要清楚。过快过慢或时快时慢都会形成前后衔接不清或上下脱节的现象。而在姿势趋于正确、定型,动作运行纳入正规以后是可以适当加快的。动作变快时,各种转折、衔接的地方都必须做得十分认真,不可含含糊糊,一带而过。动作由快变慢时也是一样,总之必须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散。

  (四)真:就是认真。学拳要“一丝不苟”、“锲而不舍”。对一招一势都要循规蹈矩。对眼、手、身、步的基本要求,必须毫不含糊。每一个姿势都力求自然舒展,合乎规范,这样久而久之,就不会走形变样了。(为此,我自己是经常以澄甫先生和微明先生的拳照对照着练的。)

  有人问我:“你打拳的姿势是不是一定正确呢?”我说:“所谓正确不正确,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学的、教的是杨式太极拳,我自信按杨澄甫、陈微明两位先生的拳式,是不敢稍有大意的,是循规蹈矩的。”在个别地方,例如“弯弓射虎”这个动作中,我是把长拳(又称藏拳)中的一些动作揉和进去,其目的是增加这个动作的对称性,可更舒展顺畅。

  (五)柔:是轻柔、柔软。柔并不是轻而浮飘,软而无神,而是“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柔软。这里所说的坚刚,不是笨拙的力、僵硬的力,而是指先天发自丹田——实际是腰脊(发自人身中之大中极之中的内劲)之力。又说:“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哪怕是轻微的劳动,在劳动中用惯了局部的拙力,每当不能胜任时,还要有意识的使出硬劲,使胳膊、腿非常僵直。因此在初学太极拳时,手足的一举一动总不免带些僵劲滞气,没有一点绵软的味道。轻灵就更谈不上了。这种僵硬之力不除去,体内自然之刚劲就无从发出。其道理就像封闭的炉火,不能生焰发热一样。所以初学太极拳的人,一定要在柔字上下功夫。若未经过极轻灵极柔软的习练,急于追求“刚柔相济”、“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等高深技术,就必然误入歧路。所以初学者应该从极松、极轻、极柔开始,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的目的就在于使它去僵,僵去则刚生,硬去则刚发。运用柔软以迎刚,可以化刚为乌有。这是“有心求柔,无心成刚”的道理。周身柔和了,也就轻灵圆和了。练习日久,自会趋于“刚柔相济”的境界。

  (六)正:就是端正,立身中正的意思。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头要“顶劲”,好像头上有绳子悬着,做到悬头竖颈,松腰沉肩。腰脊无凹凸弯曲之形,身躯不俯不仰,不歪不斜,手足肘膝肩胯,上下互相对应,身体就自然形成上下一条垂线。身正则上下通达,气血运转就畅通无阻。这不仅有利于气沉丹田,而且有利于腰脊旋转,使立身稳健,不失重心,做到既“无过”也无“不及”的不偏不倚之神态。

  微明老师教拳时常说:“为人之道,必须中正,有了中正,安舒也来了。”他还常用老子的话来讲解拳理:“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字作过失解)。”微明先生把这番道理用到拳术上来,他说:“居善地者,得机得势;心善渊者,敛气敛神;事善能者,随转随接;动善时者,不先不后;太极之无敌,唯不争耳。”

  (七)连:连续的意思。练拳时运行自始至终如抽丝,绵绵不断如圆环,处处无折断。动是外形表现出来的,手足的运行转换也是如此,特别是前后转动,不仅要有承上启下之意,而且要有连贯无隙之形。着着势势自然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所谓“一气呵成”、“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八)匀:就是均匀、匀称。练拳时动作不能忽快忽慢,必须匀和而稳健。呼吸更宜匀和自然。运行的忽快忽慢,自会引起气血运转得忽弛忽张,从而破坏了匀和平衡,以至出现呼吸急促、动作散乱、不协调等背离杨式太极拳要求的现象,这身体都是有害无益的,特别是对康复者更为不利。

  (九)圆:圆就是圆圈、圆体。前人都用太极图的原理来解释太极拳的原理。太极乃无极而生,太极亦圆,但是有阴阳之别、动静之机。所以太极拳的运动就离不开一个“圆”字。从它的外形上看,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运动,从不直来直往,而是做圆环或者弧线运动。拳论说:“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圆”,圆弧运动则柔和自如,弹性自生。腰脊旋转,催动四肢千变万化;四肢变化带动腰脊旋转,那就自然形成气血协调,神志舒畅。太极之圆其外无边,其内无点。内外虽然有别,但不是分裂或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由外向内,以内催外,内外一致,紧密配合,两者的关系如此,不可顾此失彼。太极拳的一举一动始终不离一个圆字。

(十)松:就是放松、松净。“松”不是单指放松某一部分、放松某一关节,而是指周身肌肤骨节处处松开。前面已说过,练太极拳是以“意”为引导的。所以练拳时要有放松的意识。用意识来引导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四肢百骸由僵变柔,运转也就轻灵圆和,劲力发放时自然无坚不摧。所谓松沉不同于松垮,不同于散乱,而要松而不懈,松而不散。懈则飘浮,散则无根。松沉则轻灵稳固而有劲。身躯形成上虚下实、胸宽腹实状态。

  (十一)随:就是跟随、相随的意思。也就是上引下随,下引上随,左右协调,周身一体,互相贯通。练拳时切不可左引右停,上动下滞,各不牵连。四肢百骸必须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和“一静百静”。形成习惯后,就不至于产生顾此失彼,瞻前不顾后的现象了。眼神和动作的关系是“眼神领先,各个关连”;脚步和身躯的关系是“步随身换”、“身随步移”。拳论说:“上若动,则下自随之;下若动,则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十二)恒:就是坚持,从不停顿。我们不论做什么,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顽强不懈的学习态度,并能反复不断的实践,那么再大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学拳也是如此。但多数人初学时表示态度诚恳,决心大,一旦学会了初步的架子,便以为已经全部学会了,学习的劲头也就松下来了。其实,这才像一个刚刚学会站立的婴儿迈出了第一步,离真正的功夫还相差甚远。再过些时候又觉得练不练都无所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任其自流,结果把已学会的也忘得一干二净,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像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我们应该每天坚持锻炼,决不可间断。初学时,可能由于改变腰腿习惯,会有站立不稳等感觉,但学了一段时间,就会觉得满身轻松,吃得香,睡得稳,便得畅。身心愉快,体力增强,患慢性病者病情逐渐好转。也有一些人意志不坚,怕苦怕累,或因环境变迁而被迫停练,事后觉得浑身不适,于是又恢复锻炼,很快也恢复了轻松愉快。经过这种反复的人往往更能体会到太极拳的显著效益。

  (十三)谦:就是谦虚、虚心。在练拳时,要虚心学习,不要浅尝辄止。因为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没有止境的,学拳也不例外。拳术的一招一势,机智灵活,千变万化。入门后,虽然有所理解,而其深奥之处,还有待于长期反复实践,才能逐步理解。另外,应有自知之明,常以“满招损,谦受益”为座右铭,经常鞭策和激励自己。

  十三字诀的总诀就是一个“练”字,舍“练”而空谈则总无益也。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医院
中医如何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olaero.com/sqjz/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