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三尺焦桐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春秋战国时,有一晋国大夫交了个平民知心好友,分别时相约明年的中秋节在老地方重聚。晋国大夫满怀期待守约而来,那位十分重诚信的好友却迟迟不至。他不知道的是其实他的朋友没有失约,早已在江边泊船之地守候他半年了,那一丘新土即是。

原来去年分别不久,好友就因自己的情义之举断送了性命。士大夫悲痛之下,将他们之间视为珍宝的东西摔碎在坟前。

晋国大夫姓俞,名伯牙,本是楚国人,在晋国做官,酷爱音律,善弹七弦琴,是位抚琴高手。

去年今时,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前往楚国友好访问。返回时,因留恋故国山河锦绣,便弃车行船,慢慢欣赏沿途风光。

船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之夜,却不见星月,反而乌云压顶,狂风大作,顷刻间,大雨如注倾泻而下。为了躲避风浪,俞伯牙只好命人把船停在一处凹陷的山崖下。不久,雨止风停,一轮如洗的明月从云雾中游离出来,银光皎洁如瀑,山影如剪,水面波光浮动,如梦如幻。

如此美景,勾起了伯牙的雅兴,遂焚香取琴,弹奏一二,以抒情解怀。在这深水僻静处,琴声悠扬,婉转绵长,听得人如痴如醉。一曲未尽,指下忽“刮喇”一声,一根琴弦应声而断。

在古人的观念里,琴弦无缘无故断了,就是有人在偷听。《三国演义》里也有刘备偷听导致弹奏者的琴弦断裂的描写。

但在这荒山野外,方圆十几里亦无人家,哪里来的听琴者。想来不是仇家刺客,就是盗贼伏匿,伯牙命护卫上崖搜查。忽听岸上有人朗声应答:

“舟中大人,不必见疑,我乃樵夫,在此山崖下避雨,琴音美妙,不由侧耳多听了会。”

俞伯牙认为一个打柴的山野之人,怎么能够听懂他的琴。把人叫上船来,果然是个头戴斗笠,身披草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的樵夫。

俞伯牙道:

“既然来听琴,你应该是懂琴的人,你看看我这琴的出处。”

俞伯牙本来只是想让樵夫出丑难堪,休得再轻易说自己懂琴。没想到樵夫除去身上斗笠草衣之物,细观了一会,出言道:

“此琴乃伏羲氏取凤凰栖息的梧桐树中段所制。梧桐树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为上佳制琴之材。取其放在流水中浸泡七十二天,阴干后请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起初,这琴有五条弦,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俞伯牙闻之甚是惊讶,连忙叫童子拿来椅子让樵夫坐下,两人又就着乐理音律畅所欲言。那樵夫虽打扮粗陋,却谦逊有礼,不卑不亢,谈吐不凡。

伯牙鼓琴久已,曲高和寡,从未遇到过谈起音乐来这番情投意合的人,不禁心生欢喜。意犹未尽,坐于琴前,俞伯牙望着眼前巍峨的高山,挑弦起韵,旋律雄壮、高亢。

樵夫赞道:“美哉,峨峨兮若泰山,意在高山。”

伯牙又低头看着悠悠江水,指尖轻拨,音调一转,柔和舒畅,绵延不绝。

樵夫又赞叹道:“美哉,洋洋兮若江河,意在流水。”

看来此人不但精通音律,竟能听音知意,实属知音也。

伯牙慌忙起身行礼,连呼:“失敬失敬!先生高名雅姓?”

樵夫荣辱不惊,浅笑答曰:“姓钟,名子期。”

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两人互相倾慕,惺惺相惜,拜为兄弟。分别时,俞伯牙送给钟子期一些黄金,并约定明年今日,还来此地相聚。

谁知钟子期也是个有抱负的人,他回去后用俞伯牙给的黄金买了很多书籍,一边打柴为生,一边刻苦读书,因心力耗废,过度劳累染了疾病,数月之后就亡故了。临终前,钟子期嘱咐父亲,说他跟俞伯牙有约,死后就葬在与俞伯牙初识的江边,等于是赴约了。

俞伯牙满心欢喜而来,期待与子期相会。不曾想只看到一堆静默无语的黄土。知音不在,从此再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要琴还有何用。悲痛之下取刀断弦,将那珍贵的七弦琴摔碎在了子期坟前,终身不再弹琴。

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自明末冯梦龙编纂的《警世通言》。

俞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为后人津津乐道。他与钟子期的深情厚谊,让人感怀。

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俞伯牙位居高处,并不嫌弃樵夫出生的钟子期,而是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视为知己。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不再弹琴,还把钟子期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孝敬。吾为子期,子期即吾也!

这样的友谊,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后人。

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在汉阳区龟山脚下的月湖旁,建了一个古琴台,也称俞伯牙台,是我国音乐文化古迹,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jz/11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