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卷
“紫弥烟韵漫,俗土郁浓延。吊脚知风雨,飞檐映水涟。耳闻笙奏曲,目眩歌舞旋。苗寨千家户,西江古态妍。”(注:1)
西江苗寨,一副古朴典雅的桃花源画卷在渺茫的白水河流淌中,搂着清瘦的明月、迎着初升的太阳展现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展示在寻幽访古、志在中华文化传承的千万炎黄子孙面前。
她流光四射、秀丽多彩,她深远浑厚、古韵夺目;她山水丰盈、植被万千,她人流躜动、生生不息。
二、认知
从这副古朴典雅的桃花源画卷上我们了解到了西江苗族失之不渝、千辛磨难的迁徙繁衍历程,我们认识到了西江苗族世代相守、自强不息的生存发展史迹。
距今大约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进行了一场决定古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变的大战。战争中九黎部落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为生存所迫九黎部落即当今苗族的先民们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随着岁月的演进,战争的侵袭,生存的需要,九黎部落又多次迁徙,迁徙中分化了的许多分支都能与栖住地的原居民融合,得到了生存和发展。
西江苗族便是在约多年以前,由西氏族分支到达西江后向“赏”氏族讨来目前居住地定居后,伴随着其他苗族分支又陆续迁来而形成的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西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西江苗族不仅与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是蚩尤的直系后裔。《林荫记》中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年间共有代的记录足以得到说明。
从这副古朴典雅的桃花源画卷上我们更看到了西江苗族朴实深远、特质优雅的传统民族习俗,更看到了西江苗族与华夏诸民族生存与共、薪火相传的龙脉承继。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穿斗歇山顶式结构的吊脚楼真实地反映了苗族“原始生态”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种源于上古时代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将苗寨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这种建筑因地制宜,山间者利用山的斜坡吊脚而建,坳地者则直立吊脚,使其与周边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这种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根据气候地理条件、生产生活习俗、作物禽畜存养要求设计安排其使用功能,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第二层则是主人的主要生活活动区域,即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均在于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堂屋外侧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民族特色。苗人在建筑这些房屋过程中的“立房歌”和“上梁祝辞”,无论是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
千百年遗承下来的风俗习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苗族“原始生态”的民俗文化。
语言是西江苗族的重要文化标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语系的北部次方言,历史的原因使其有语言无文字,目前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汉语言虽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其族群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这就真实地保留、传承了语言的“原始生态”。
服饰是西江苗族的民族文化特色之一。苗族妇女上身一般都着装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则穿百褶裙,头戴银冠式牛角银饰,项挂银件饰品;这衣裙银饰相间、精致相衬,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妇女们便装时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头包头帕,腰系腰围;其衣裤袖口镶绣花边,衣身裤衩简绣饰图、素镶饰件,围腰绣花,朴质中彰显秀丽。男子服装式以青色为主,上穿大襟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头帕,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小腿上缠裹绑腿,显得精悍勤勉;盛装时衣裤银饰,肩扛羊毡银饰件,头戴牛角银饰品,又显得富裕贵雅。西江苗族绣饰图案多为生活物象,衣物材料保持着传统的织、绣、挑、染工艺技法的民族风格;西江苗族这银饰随身、牛角显尊、着装绣饰的特点真实地传承彰显了其传统习俗的“原始生态”。
盛大隆重的民族节日传承并展示着“原始生态”的苗族民俗文化气息。尤以西江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名扬四海。
苗年节时,苗户们家家都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杀猪买肉、做香肠和血豆腐、缝做新衣服,准备过年;苗年三十晚上,全家吃年饭并守岁到午夜打开大门放鞭炮,迎龙进家;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祝贺新年快乐。
吃新节俗称尝新节,节日早晨,各家主妇蒸好新米饭,煮好鲜鱼,即邀年老客人,带着儿童来到田间,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以此预祝五谷丰登;节日期间,要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还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栓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其重要的内容和形式是杀牛祭祖,是苗寨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有小牯大牯之分,由苗族各姓牯脏头组织。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村寨轮流作为东道主。鼓藏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的习性、特色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和丰富了西江苗族的民族文化。苗家长桌宴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
长桌宴上数十乃至百余人依长桌而围坐,米酒清香、菜肴筵盛,长桌客人面前齐整摆放着的每人一粒红蛋引人注目,奇特的红蛋食用方式给客人以“鸿运当头”的忠心祝愿;宴席中苗家阿哥唢呐声声、身摇足蹈,苗家阿妹敬菜斟酒、促饮嘻笑;在声声乐曲、面面嘻乐中壶酒斟枯、杯酒饮尽,陌生的客人成为了兄弟,质朴的客宴成为了盛大的欢庆节日。而桌筵上的酸汤鱼、苗王鱼、鼓藏肉、老米酒则更是承载了苗人迁徒生活的故事。
三、身行
超越这幅桃花源画卷情感认知的是身行在西江千户苗寨这幅古朴典雅的桃花源画卷上。
登上观景平台举目前视,雷公山麓几座宏伟壮观的大山夹岰中飞檐密布、吊楼错叠,阳光下仙雾弥漫、流金眩目;吊楼飞檐依山而落,坳地楼高三或四层,山坡斜脚立地而筑,楼楼相连、檐檐相近;叠错密布的吊楼间云雾遥袅、绿树郁葱、河水淌流、街道隐现,在远处山影叠峦、云霞眷顾的背景下,一幅生机盎然的壮阔生态宏景展现在眼前。
据称苗寨的清晨,朝阳初升、晨雾弥漫,袅袅炊烟以雾霞为伴,在晴朗的天空中轻盈而上;沿山路缓行在苗寨步道上,雷公山森绿通过光合作用发出的阵阵清新气息扑鼻而至,令人心旷神怡。苗寨初灯,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带来的徐风渐生凉意,而山坡吊脚楼上闪烁着的点点灯光与星海相连,繁华处的霓彩灿映夜空、绚丽夺目,似乎又给人们带来了丝丝暖意,并留下了喜庆的记忆。
步下观景台沿步道身行苗寨村落。穿寨而过的白水河将沿山坡叠建的居住区与商街区隔开来,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流过;河边亲水平台、绿荫小道临河而置,七座具有民族风格、造型不同的风雨桥连通白水河两岸,近在咫尺的苗寨商街贴河道而延伸。亲水吊脚楼脚湿河水、柱立斜坡、曲廊绕楼、檐飞苍穹,在采集着青山绿水灵气中临水而立、依山而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苗寨商街上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在与游人混动的行人中身着苗家服饰的阿哥阿妹热情奔放、老者和蔼善良,一幅中华民族和谐向上的大家庭景象。
身行在寸土寸金的苗寨商街上,密集的商铺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苗族特色商品令人陶醉。苗族银饰,工艺精湛,其锻制技艺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蜡染,民族瑰宝,其传统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家老酒,祖传秘制、陈酿醇香,咏唱着苗族古歌,品尝着陈酿美酒尽显出苗家的民族风情;苗家饭店,帅哥美女、芦笙歌舞,长桌摆宴,嘻笑欢饮、热浪高升、喜气盈门,表现出苗家的浪漫热情。
寨子尽头一排排梯田整齐的展现在眼前,稻浪翻滚、果林成行,夕阳下田园金灿、泥土漂香。远处的山峦云雾衬映着层层梯田和盎然农作物,仿佛天地合一的仙境果园;偶见的苗人田间劳作既彰显着人类勤劳的生存精神,又点缀着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西江苗族同胞千百年来在这里日岀而西作,日落而息,他们承袭着古朴传统的农耕文化,构画着自然美丽的田园风光。
从山影叠峦、云霞眷顾的自然美景到果林成行、泥土漂香的田园仙境;从临水而立、依山而筑,檐如展翼、翘上欲飞的吊脚楼到既能方便群众交通、避风挡雨、歇息乘凉,又祈求村寨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幸福,蕴含了丰富的苗族风水文化的风雨桥;从象征着苗族最远古的祖神、能庇佑子孙,护村保寨的大量鸟纹、蝴蝶纹、枫叶纹、水涡纹等蜡染图案到苗族语言的适用、服饰的流光溢彩、银蜡技艺的传承。这里没有丝豪的喧嚣与浮华,没有点滴的困顿和烦恼;这里散发着古朴超俗的纯真,展现着神秘自然的宁静;这里既有活泼浪漫的熙乐生活,也是天人合一的人间境地。
身行在这幅古朴典雅的桃花源画卷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龙脉传承;身行在这幅古朴典雅的桃花源画卷上我们感受到了人与大自然的绝妙契合,我们感受到了忘却风尘俗事的人生理想境地;身行在这幅古朴典雅的桃花源画卷上我们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实现中华腾飞的信心。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巨大的原生态博物馆,无时无刻不展示着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古韵之美;西江千户苗寨是真实版的世外桃源,无时无刻不展现着中华民族古朴典雅的桃花源画卷。
岁月是流逝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永恒的!
这幅古朴典雅的桃花源画卷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不断壮大发展的灵魂展示。
:1、清风更俗《五律.西江苗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