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电影和飞机
可以这么说,几乎每一个人,在孩童时代,都曾渴望过飞翔,这几乎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之一。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站在高坡上,每当有夹着轰隆的鸣叫声的飞机飞过时,便想象着自己也是一架飞机,张开双臂,飞快的跑下山坡,跑过田野,跑过村庄,嘴里还要发出噗呲噗呲的声音。
电影和飞机,当脑海中同时浮现出这两样事物的时候,估计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疑虑的情绪,“这不就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物体,何以能捆绑到一起来言说。”但其实并非如此,我记得在《第十放映室》这档栏目在对的整体电影评价时,曾两次说过同样一句评说词,“这部电影令我们想起了我们当初是如何爱上电影的。”这两部电影是哪两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当初是如何爱上电影的。我相信一个爱电影的人,最初爱上电影,就如同他在孩童时代对飞机的迷恋是一样的。
其实电影和飞机,几乎是在同时甚至是同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类的普世认知观里,它们同样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同样是由各个国家许多科学家或梦想家无意识的几乎在同时参与发明的。一般情况下,电影和飞机的真正诞生,是被认为来自于两对兄弟。年12月28日的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放映了《火车进站》等12部影片,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之日。而年的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被认为是飞机的诞生之时。
发明电影的卢米埃兄弟
莱特兄弟与飞行者1号
当然这中间伴随着长达一个世纪的不休的争议,我们作为中国人,只需要记得,电影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古老的皮影戏,飞机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古老的风筝,就好。
飞机在诞生之时,便注定了它不凡的命运,因为人类自有历史以来,便渴望飞向蓝天的理想终于实现,那些曾经被嘲笑的幼稚而疯狂的理想终于挺直了腰杆。飞机的出现令所有人感到欢喜,同样它的发展也受到极度的重视。不过短短的十年时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便出现在了战场上,由此可见,飞机对人类而言的物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今,飞机被广泛的运用于交通和军事领域,它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是真正将地球变成地球村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飞机也拉近了人们与未知世界的距离,它冷冰冰地将人们从山那边国那边拉回现实之中,而飞机,另一方面作为野心家的战争武器,更相当于一种类似毁梦的怪物。
飞机起于梦想家,承载着人们飞上蓝天的梦想,但在实现人们这些梦想之后,却更加的将人们与社会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而电影,它几乎是有着有飞机完全不同的命运,电影在诞生之初,它所带给人们的震惊几乎是来自于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体验,《火车进站》的公开放映几乎吓坏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在此之前,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放映机雏形机器几乎都是用于研究科学以及生物的,是自然等科学领域的附属品而已。随着《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这种纯记录性质的影片消耗了人们对电影最初的热情之时,卢米埃兄弟虽作为公认的“电影之父”,也曾不无悲观的认为,“电影不过是一种偶然产物。”
但正是有着许多像乔治梅里埃这样的梦想家,电影最终从一种技艺转变成为一门艺术。那年奥斯卡热门影片《雨果》便是讲述了这一层的故事。乔治梅里埃对电影的贡献不仅仅是为电影提供了许多新奇古怪的想法以及五花八门的拍摄手法,更重要的是他为电影的命运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乔治梅里埃之后,电影才真正成为电影,而不仅仅是承担一种将现实生活搬到墙壁上集中展示的物理作用。电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成为了一种造梦的魔术,成为了一种海纳百川般集大成者的艺术体。
飞机从承载梦想的物体转变成为冷冰冰的工具,而电影恰恰是从冷冰冰的工具转变成了造梦的载体。
电影《一一》里说,“电影可以让人的生命延长三倍。”我想,我们之所以爱电影,是因为电影能够带领我们完成我们一辈子甚至是几辈子都无法尝试的情感以及生命体验;是因为电影可以将我们的精神层面的感悟及情怀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因为电影能够唤醒并延续我们曾在纯真时代对飞机的那种迷恋之情。
飞机能带给我们的梦,电影也可以,飞机剥夺的梦,电影能够为我们补上。
《岁月神偷》剧照
我始终记得电影《岁月神偷》开画的那一幕,随着“five、four、there、two、one”的倒数,随着背景音乐“dancingonthemoon”的响起,小弟戴上鱼缸,张开双臂,想象自己就是一架飞机,飞过鱼铺,飞过学校,飞过楼梯,飞过长廊……
这世上恐怕没有比这更让人为之倾心的场景了,那是小弟的梦,也是我们的梦,不同的是,他的梦来源于飞机,我们的梦,来源于电影。
02/电影和童年
我的脑海里,总是藏有一些片段和一些残存的影像,我确信这些残存的影像来自于我的童年,可我却怎么也不能准确的回忆起它是来源于怎样的事件。我总是倏忽的看到一孩子置身在一个四周满是门的封闭空间里,这些门长的一模一样。孩子的哭声令我心碎,他尝试打开门,看到的又是另一个同样的封闭空间。我想要去看清楚孩子的脸,却发现哭泣声越来越远,终于连同画面消失在我脑海的尽头。
这些残存的影像假若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事实上电影里也常有着类似的故事。比如剧情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比如悬疑片《致命id》,甚至《无极》。这无非是表现主人公的一种童年阴影,且这种童年的阴影会在电影故事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是电影结局时的最终解释,当然这只是电影。很多电影只是把童年对人生的影响表现的更压缩更集中,从而产生更戏剧化的效果,但并不能否认,童年对人生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把人生比作为整个人类史而言,童年就是人生的伊旬园。童年是人人都愿意回到的最初的伊旬园,正缘由于此,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童年是电影有史以来,亘古不变的持续被表达的对象,孩子是持续不变的电影的主角。
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都有一双能够看见不一样世界的深邃的眼睛,我坚信那就是上帝的眼睛。当他们看到、听到、感觉到,也许就是灵魂深处一辈子的事情。我以为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不凡的灵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自由而野性的灵魂,这是成人文明社会中不会出现也尚不能直接交流的魔力世界。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剧照
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开画时的字幕卡上引用了英国某诗人的一句话——“在理性的黑暗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视觉,嗅觉以及听觉。”
正因为童年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一杯清水,他没有成人世界里理性的思维,复杂的交际,繁复的知识。他只是凭借着自己天生的好奇心,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丈量和倾听着这个世界。他混沌而无序的脑海里承载着的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在尚没有完整的语言以及文字的表达体系之前,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脑海中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而究竟存在着多少未知的可能性呢?我想就如同电影世界的未知一样,这是我所认为的电影世界与童年孩子的世界的某种相似与共通性。
正是因为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反纳粹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电影才如此的出色,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是纳粹对犹太人灭绝人性似的厮杀,而电影中的孩子,他只是觉得自己只是搬了一次家,交了一个总是穿条纹睡衣男孩的朋友,玩了一次游戏,便莫名其妙成为这次战争下的陪葬品,他甚至不知道,那不是条纹睡衣,而是囚衣。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小女孩
有时候,童年的孩子在电影中甚至是一个意象,代表希望,代表纯真。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我相信当所有人看到电影中唯一的穿着红色裙子的小姑娘被枪杀的时候,心里面涌起来的愤怒和绝望都无法计量,因为这个小女孩似乎就是代表着电影中这群犹太人的希望。
而利用童年的孩子的视角来表现成人世界对时间对往事对历史对家乡对那些逝去的人和事物缅怀之情的故事的手法,在电影中是最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孩子纯真以及代表希望的特点,这一系列怀旧的电影在对比之下便更是让人唏嘘不已。比如蒋雯丽个人首次执导的电影《我们天上见》;比如托纳托雷的电影《天堂电影院》;以及一直让我觉得就像是《天堂》的姊妹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又比如我在电影和飞机中提到的《岁月神偷》。
童年是做梦的年纪,电影是造梦的载体。
在电影造梦悠久的旅程里,几乎随处可见孩子的踪影,而这以动画片最为广泛,像《科学怪狗》中的维克多;像《飞屋环游记》中的小罗;而日本导演宫崎骏以及长久以来的日本动画片,几乎都是以小孩子为故事主角的。
「闪灵」里具有闪灵技能的小男孩
也正因为童年里的未知世界以及孩子爱做梦的天性,孩子也活跃在奇幻类冒险类甚至是恐怖类的电影中,因为成人世界与童年世界的无法交流,孩子在电影造梦造世界的过程中充满了可能性,于是充当了许多角色,甚至是蒙上了奇幻或者神话的色彩。在经典恐怖片《闪灵》中,电影男主角的儿子便拥有着通灵的能力,当我们看着他那深邃而未知的眼睛时,我们不会怀疑,孩子是有这样的天生能力的。
关于电影和童年,就到这吧,容我去电影里做一个梦先。
03/电影和爱情
13年的时候,当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上映时,引起影迷们一片唏嘘和感慨,许多人大呼,我又相信爱情了,就好像王菲李亚鹏离婚时,一大片人不约而同的高呼,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一般。
分分合合,相信怀疑,今时往日,爱情终究是个谜。
年「爱在黎明破晓前」
年「爱在日落黄昏时」
「爱在午夜降临前」
《爱在午夜降临前》之所以让人如此动容,免不了这个系列爱情片传奇般的色彩,年,她的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出炉,又九年,同一个导演同一批演员再次带来《爱在日落黄昏时》;又九年,他们再次集聚在《爱在午夜降临前》。即使没有完整的看过这三部电影,细细想时,这世界上,有着这样一帮爱着电影的可爱的人,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给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岂能不让人动容和欣慰。他们在电影里相遇相识,相爱相伴,弹指一挥十八年,他们仍然在一起。
电影给人以力量,给人以爱。而爱情,又是人类永恒的向往和追求。当爱情遭遇电影,竟是如此美好如此蛊惑人心。
我们总是会被那些影史五十部爱情经典电影,被那些爱情电影中的经典台词集锦,被那些爱情电影中浪漫唯美的画面所吸引,当她们组合在一起,仿似充满了魔力一般,竟能勾住人的魂儿。好比《天堂电影院》中,那些年少时被剪去的无缘得见的亲吻电影镜头,在电影的结局时,一股脑儿的出现在成年后的多多眼中,他不由的哽咽万分,泪眼婆娑。
当哈利遇上莎莉,当杰克遇上露丝,当诺亚遇上艾莉。似乎是命中注定一般,他们轰轰烈烈,灿烂无比,无所畏惧,不离不弃,直教生死相许。我们看着他们,被他们的爱情蛊惑,觉得这世上也会有也应该有这么一位命中注定的恋人。我们可以轰轰烈烈,可以细水长流,一起看遍所有的风景,度过每一天的时光。是的,一定会有,上天它都安排好了的。
《断背山》剧照
在电影里,确实是这样的,谁都可以有令人动容的爱情。电影《绿洲》里傻愣愣的劳改犯忠都和痴呆的重度脑瘫患者恭洙可以有这样的爱情;11年的韩国电影《我爱你》中行之将木风烛残年的老年人可以有这样的爱情;《天生杀人狂》里疯魔成性的米奇和梅莱杀杀人谈谈爱,他们可以有这样的爱情;《英国病人》可以将现实中不被承认的婚外恋描绘成战争时代下的爱情史诗,《断背山》可以将现实中始终被大多人不能理解的同性恋描绘的动人心扉。
很多时候,电影中的爱情,并非就是真的爱情。她不过是用来作为讲故事的一种手法,用以衬托内里的某些表达,比如,战争片里,常常花大篇幅讲述恋人们的爱情,而在战争中毫不犹豫将她撕碎,来衬托战争的残酷;比如《绿洲》这部电影,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这样残酷而浪漫的爱情故事,其实是在向那些来自周槽的冷漠、虚伪、伪善表达赤裸裸的讽刺。又比如那些以“我”为讲述中心的电影,往往会穿插一些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来逼促人物的成长。
爱情如此美好,无论是圆满和毁灭,怎能不在人们心中卷起千波浪。有些人聪明着呢,知道什么时候该给你讲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什么时候又该给你带来一段千疮百孔的爱情。
但电影从不骗人,它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大多数人其实不过是恰恰选择里它造梦的一面。而它梦幻里的残酷真实,温暖里的冰冷无聊,我们自己都视而不见。
「和莎莫的五百天」剧照
电影《和莎莫的五百天》开篇时便点题说,“这只是一个男人与女人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他讲述的是一个从小看爱情电影听流行歌曲长大的爱情理想主义者汤姆,爱上一个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凭感觉需要新鲜感带点小资的女孩夏天,她从不相信爱情,她和他在一起,只是觉得,他还蛮好玩的。只是到了一定的时间后,新鲜感丢失,夏天便想要离开,汤姆百思不得其解,可爱情的逝去是没有技巧挽回的。当汤姆深深感受到爱情的创伤后,他对重逢的夏天说,你是对的,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命中注定一说。
而夏天此时已是别人的新婚妻子,她讲起和自己丈夫的相遇,眼睛就像放着光一样明亮。她说,你知道吗?汤姆,那个时刻,我觉得你是对的,这世上真的有命中注定。
《和莎莫的五百天》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现实中的爱情就是如此无理无据如此荒谬。而那些经典的撩人的激荡的爱情,不过都是电影生造出来的把戏。
电影《春逝》同样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录音师尚优在和电台DJ恩素多次的合作录音过程中擦出爱情火花,他们发展迅速,他们到绿油油的竹林一起捕捉微弱的风声,在一间寺庙录取风铃,走遍郊区,四处记录大自然的声音。春去夏来,年轻的尚优爱得炽热,而历经过失败婚姻的恩素却激情退却,渐渐远离了尚优。尚优始终无法明白,爱情何以消散的如此之快如此无迹可寻呢?说没了就没了。
直到一年后,尚优终于走出了爱的困境,再次遇上恩素时也不再打闹。恩素想要过来牵他的手,他挪开,轻轻的说再见,没有回头。
相爱竟是如此难。
好在《和莎莫的五百天》结局时是这样的,终于鼓起勇气追寻自己的梦想的汤姆在建筑公司面试,遇上一位漂亮的女孩,他过去搭讪,这一幕一改整部电影现实的基调,极具电影的造梦意识。汤姆问你叫什么名字,女孩说,我叫秋天。
夏天过去后,会有秋天,被一个人打碎的梦,会有另一个人来拼凑,这是电影和爱情最好的时刻吧。她曾在无知年代给过你憧憬爱情的懵懂执念,又将在你受伤过后给你重新相信爱情的勇气。
04/电影和火车
年的时候,顾长卫执导了一部《最爱》,姜文在其中客串了一把,他扮演的是一个火车司机,只有大概一到两秒的镜头,操着一口方言,说了句王八操的,便火速绝尘而去,一脸的粗鄙和荷尔蒙,直直的散发着雄性气息,就如那火车疾驰而过时发出的霸气鸣响。
姜文在电影「最爱」中客串火车司机
姜文绝对是爱火车的,也深刻的了解火车在电影中的意象表达,在姜文导演过的五部电影中,其中便有四部曾经出现过火车的场景,并且都不一般。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一帮人和另一帮人在天桥底下约架,一堆人摩拳擦掌,青春的荷尔蒙不安的鼓噪,这时,一辆火车咣当咣当的开过,将整个场面紧张悸动又惴惴不安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在《太阳照常升起》里,姜文用两辆蒸汽机车拉着十辆守车前进,这是一个远镜头,缓缓的,犹如时间流逝;而到了《让子弹飞》中,第一幕,姜文便用八匹马拉着两节火车疾驰而来,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开始了整部电影,而电影的最后一幕,也正是这样的马车,闹轰轰的疾驰而去,为整部电影划下意犹未尽的句号。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火车来了,便开始了新故事,火车走了,并不是结束,起承转合,他又将在另一个地方开启全新的故事。
火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之一,19世纪初,火车伴随着蒸汽时代的到来而横空出世,其庞大的身躯和钢铁造型让人心生敬畏。蒸汽火车随着历史巨轮滚滚前进,强劲的动力系统和风驰电掣的速度日新月异,几乎每一个时代的更迭都彰显在火车新旧的更替之上。火车是力量和霸道的象征,它有着自己专属的轨道,无论是穿越荒原还是城镇,田野还是异国,火车总是显得滚滚而来气势汹涌不由分说,将时间过往一并抛在脑后,粗犷和干脆。
史上第一部影片:「火车进站」
自年,卢米埃兄弟用活动摄像机拍摄出《火车进站》并公映,标志着电影诞生,此时便注定着电影和火车的不可分割。如果说电影是造世界的原动力,那么火车就是引领观众进入新世界的一种参与者和推动力。当一辆火车驶进电影世界,就像是一股外来的强势的新生力量注入死气沉沉的生活,势必将我们带进一个未知的全新的异梦世界。
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集,年幼的哈利波特前往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学习魔法,他来到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穿过墙壁,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辆辆气势磅礴的蒸汽火车,就这一副墙壁内外世界的对比,这一辆辆造型古朴的火车似乎就是在欢迎着哈利来到全新世界。而随着火车的启动,向魔法学院疾驰而去,也正式开启了哈利波特最伟大的魔法征途。
火车向前行驶,他带着某种目的性,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冒险的过程伴随着无数的新奇体验,同样也有着无法预知的危险。而火车本身封闭的空间又是制造悬疑的好地方,甚至连火车与铁轨摩擦发出的声响都是天然的烘托紧张气氛的元素。
细数电影的历程,火车是许多悬疑片动作片惊悚片经常喜欢选用的场景之一,也是许多剧情片制造矛盾和情绪爆发的地点或者陪衬。经典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便是围绕火车上的一宗谋杀事件进行下去的;又比如韩国去年爆红的《釜山行》,而动作片中,无论是,蜘蛛侠,蝙蝠侠,成龙都曾在火车上或者火车顶端有过生死搏斗。就连剧情片《天下无贼》里刘德华也曾在火车顶上和葛优有过小小的较量。又比如电影《雪国列车》、《》这两部带着点科幻色彩的剧情文艺片,整部电影都是在火车上完成故事的讲述。
火车的离去有时是象征着某种时间的流逝,而火车本身也是最具文艺色彩的交通工具。
「桃姐」刘德华等火车
这是许许多多文艺色彩浓厚的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事物,电影《桃姐》第一幕,便是刘德华去搭乘火车的场景,随后,随着火车慢慢驶过,仿若时间流动,刘德华开始讲述桃姐的生平。
韩国电影《薄荷糖》更是将火车的这种时间象征表达的淋漓尽致,电影讲述的是个人的毁灭及整个韩国时代的更迭,几幅时间倒叙的片段完完全全的是由倒行的火车串联而成,看着火车缓缓的退回到起点,仿佛就是看到时间慢慢的回溯到最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果说行驶中的火车始终带有某种雄性的荷尔蒙气息,那么当火车停靠在站台时,便完全是一种女性角度的感性时分,这里充满着心酸的离别,温馨的重逢,痴痴的等待,和浪漫的邂逅。无论是《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与卡列宁的相遇;还是《春逝》开篇时老奶奶在火车站等待她的新郎归来;还是《独自等待》中陈文在火车站送别李静;这些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动情时分,似乎放在火车站,更有着某种情绪上的张力。
火车会停住,征程却不会靠站,电影会完结,梦想却不会谢幕。电影和火车,终会带你去到更远的地方,也会带你回到心最初的站台。
05/电影和英雄
小时候看香港电影,看到小马哥叼着牙签戴着墨镜拉风的出场,觉得英雄人物,不过如此。周润发给香港电影留下过太多经典的桥段,可以称之为一些icon,比如出场时的慢动作,叼着的牙签,以及用美元点雪茄。一副不可一世让人无限崇拜的样子,那时心里想,做男人,当如此。
发哥在《和平饭店》里的造型
周润发确实是一个香港电影中的icon人物,他所饰演的小马哥(英雄本色)、赌神高进(赌神)、杀手王(和平饭店)、钟天正(监狱风云),都是保有一种极强的但却非传统式的英雄主义气质,潇洒、义气、血性,说他是非传统式的英雄,是因为,周润发所饰演的一系列人物终究不是活在社会的主流价值里,底子总是显得不太干净,混黑帮,身份无认同,社会关系复杂,一句话就是不够高大全和伟光正。
周润发的电影,我很喜欢一部《和平饭店》,讲述的是发哥扮演的杀手王曾因为一个女人,在一夜之间杀光二百多个马贼,后在荒凉的沙漠里放下屠刀,做起了和平饭店,宣传这里是一个“避难所”,只要进来这里,无论他在外面做了什么都一笔勾销。电影是制造矛盾的艺术,没有矛盾,一部电影很难讲述下去。既然曾经的杀手王做起了圣人和英雄,和平饭店内里也是一片祥和美好。电影的走向势必是要打破平静的,不久,一个外来的女人便打破了这种美好的局面,周润发扮演的杀手也需面临真正的考验和选择。《和平饭店》无疑是一部带有强烈悲情英雄气质的片子,最终的周润发惨死在乱刀之中,被女人拖在马上,消失在大漠无边的夕阳里。
《和平饭店》中的“杀人王阿平”是周润发在香港时期的最后一个英雄式电影角色,它为周润发的香港“英雄片”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和平饭店》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是为,“一个人杀了一个人,他是杀人犯,是坏人。当他杀了成千上万人后,他是大英雄,是好人。”
所谓英雄和坏蛋,从来就没有太多非此即彼的分辨标准,在电影里,也是如此。
如果说周润发是一种“反英雄”,那么成龙就是一个诙谐式但整体异常正派的英雄代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双周一成”的时代,双周指的是周润发和周星驰,成自然指的是成龙。比双周有过之无不及,成龙在新千年以前,所扮演的角色,除《重案组》外其他几乎都是有着高度的雷同和相似性,乐观、能力强、简单、诙谐、有正义感,往往凭借自身的力量解救群众或破获犯罪集团。
成龙是将香港动作电影推向全球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喜剧式的动作电影曾一度风靡全球。在一些年代里,他曾是香港精神的某种代表,“成龙不能败,不能哭,不能死,不能有吻戏。”一方面可以说成龙在积极维护自身银幕形象,也可以说,这是某个时期,观众们对于这个英雄式的icon人物的集体映照式诉求。即使在新千年以后,成龙也拍过和之前成龙电影高度重合的《十二生肖》。
成龙「警察故事」及「警察故事」
但新千年后,成龙相继在《新警察故事》、《新宿事件》、《神话》、《大兵小将》、《警察故事》等电影中,极尽全力的表达一种“英雄没落”的姿态,失败、颓废、怀疑、酗酒、落泪、卑微、怕死…等等一些之前几乎从未曾在成龙电影中见过的消极情绪一股脑儿的出现。而这也是他自己“去神化”拓宽戏路的尝试。戏里戏外,总有种悲情式的意味难解难分。
所谓英雄的姿态,其实不过都是时代使然。
好莱坞是一个盛产英雄的电影工厂,一顶牛仔帽,一把猎枪,不苟言笑,独来独往,一个西部英雄的形象就出来了;一架斗篷,一个超神的技能设定,一副舍我其谁的正义心肠,一个超级英雄就出来了;一套西装,一整套完整的作战技能,一颗多情的心,一个谍战英雄就出来了。无论是西部牛仔,还是超级英雄,抑或,好莱坞式的英雄,其实也都是一种完美的设定。他们聪明、勇敢、全能、个人主义。高大全且伟光正,除了天生的幽默感和多情心,他们其实与国产电视剧的我党人士没差。
但时代在变,那些一整套的完美式的英雄电影再也无法引起新时代人们的共鸣,但无论哪个时代,英雄总是需要的,因为他们有着人们渴望逃出平凡生活的最好身份认同。新时代的英雄们,从年的超级英雄片《蜘蛛侠》开始,几乎所有的,无论是钢铁侠之于《钢铁侠3》,之于《之大破天幕杀机》,蝙蝠侠之于《黑暗骑士》,超人之于《钢铁之躯》,这些曾经不可一世能力大过天的全能英雄们,几乎是集体式的沉入了谷底,感到极强的挫败感,思索身份的认同,这是复杂的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
这是一个“反英雄”的时代。
反英雄,不是反对英雄,而是所谓英雄,不是无瑕疵的,不是生来如此的,不是永不能败的,他可能是因为一些偶然事件和恰巧的契机而去到了成为英雄的道路,同样,所谓英雄,不是不容置疑的,不是绝对正确的,不是高高在上的。
《飞越疯人院》剧照
70年代的好莱坞有一部反抗愚昧社会体制的电影——《飞越疯人院》,电影的主角是一个投机取巧花言巧语的懒汉麦克墨菲,他通过装疯卖傻而去到一家疯人院,不过是为了逃避劳动。在疯人院的日子里,麦克墨菲很快的受不了这里的非人性化管理制度,试图挑战和反抗。但片尾,麦克墨菲没能成功,被院方的强制治疗而成为了真正的“疯人”。麦克墨菲不是一个英雄,但却为了病友们做了一些英雄举动。虽然失败了,但好在他的精神得到了传承,结局时,曾受过麦克墨菲感染的酋长的破窗举动无疑给了人们无限力量。
电影里的英雄,不过都是赋予了平凡观众的伟大梦想,但我们要做自己的英雄,就像《飞越疯人院》中的麦克墨菲一样,至少要去试过。
头图:《天堂电影院》剧照
注:5篇文章均写于13年/14年之间,此为整合篇。
你还可以:十部我喜欢的现代战争片
10部电影,10个经典反派
IOS用户可扫描下方中科白癜风新春喜相迎有哪些医院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