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www.kstejiao.com/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独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透雕龙纹玉璧玉,在中华文明悠久而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为中国人所热爱和推崇。从“君子比德于玉”的品格追求,到“亭亭玉立”、“金玉良缘”等寓意美好的成语,玉在中国人心目中象征着圣洁、高贵、美丽和坚贞,中华民族对玉石的推崇和喜爱,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田玉籽料在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受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曾经出现过许多对玉的曲解与误读,甚至有些传说附会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比如玉能辟邪、玉能挡灾等迷信传说,让原本就珍稀的玉石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种对玉文化的夸张解读,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人对玉的深厚感情和执着信仰;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人们对玉文化理解上的懵懂无知和缺乏理性。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古玉更有甚者,古代社会甚至曾经流行“食玉”之风,这种将玉石当作灵丹妙药来服用的奇葩传统,既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玉文化过度狂热中的错误理解,也是中国古代特殊历史阶段的独特产物。。食玉,就是指将玉石磨成粉末用以口服,传说如果能长时间坚持服用,不但可以百毒不犯、水火难侵,甚至可以羽化成仙、长生不老。清代白玉寿鹿同春摆件食玉之风的兴起,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随着玉器的出现,这种美丽莹洁的珍贵资源随即引起了古人无限的暇想和猜测,并最终被赋予了与天地人神相互勾通的功能,当玉石具备了原始宗教中的媒介功能,中国玉器进入了“神玉”时代。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多元化特征,从西周时期的德化礼教,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当时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特征。战国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社会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我们熟悉的儒、道、法、墨、阴阳、纵横等思想流派,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形成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兽衔璧玉铺首在这些文化思想流派中,以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的“黄老之学”,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且在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客观地讲黄老学说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尤其是黄老之学所倡导的政治主张,是中国最早“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其深远,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老子但是由于远古时代自然科学的蒙昧落后,在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愚昧糟粕,其中最玄乎的就是以“成仙”和“永生”为目标的“长生不老之术”。玉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也不可避免地被植入时代文化元素,成为修仙路上的重要媒介之一。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朱雀衔环玉卮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朱雀衔环玉卮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朱雀衔环玉卮战国著名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思·疾世》中就曾写道:“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渴望能像仙人一般食用天地间最美好的物质。在《涉江》中还期盼“登昆仑兮食玉英,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玉石就已经被赋予了丰富的神话内涵,以玉为食的文化思潮已经形成。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战国纽丝龙纹玉佩随着黄老之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奇幻的修仙方法应运而生,在古代自然科学蒙昧迂曲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生老病死的认知还停留在各种迷信理解当中,因此长生不老成为当时重要的人生追求。秦始皇就曾为求长生不老,派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药,结果徐福等人以肉包子打狗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去不复返,最后此事终于不了了之。秦始皇到了汉代,这种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更是愈演愈烈,几乎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信仰,当时的贵族士大夫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生追求,基本和咸鱼没什么两样,简直就太奥特了。在西汉早期,当时的社会文化极力推崇黄老学说,尤其是以“得道”和“修仙”为主体的“长生不老之术”,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推崇。以至举国上下,上至皇亲贵胄下至贩夫走卒,很多人都将得道成仙和长生不老作为毕生理想来追求。尤其是统治阶级上层,更是将炼丹修仙做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并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在修仙路上越跑越偏。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战国龙凤纹玉佩年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就曾出土了带有鲜明“修仙”特征的铜承盘高足玉杯。据研究考证,此杯就是专供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采集露水修仙求道所用。西汉铜承盘高足玉杯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不仅代表了先秦时期古人治玉的精湛技艺,同时见证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终极诉求——长生不老之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铜承盘高足玉杯当时的修仙之术认为,神仙降仙露于人间,人只要喝了这种神露就可以长生不老。其实所谓的“神露”就是夜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汽冷凝而成的露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铜承盘高足玉杯局部晚年的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十分迷信,痴迷于追求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相信饮露水和吃玉屑有助于延寿长生,因此在修筑建章宫时特别设计了承露盘。据史书记载:“建章宫承露盘高三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由此可以看出,汉武帝的承露盘规模上是十分雄伟的,并且功用也很明确,就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设置。汉代白玉承盘高足玉杯这种带有独特时代印记的传统文化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演变成为更具时代特色的“玄学”,而食玉之风的兴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魏晋时期的食玉之风日炽,甚至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乃至玉器发展都产生了影响的深远。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大部分皇帝寿命不长,很可能同当时社会笃信黄老之术、炼丹食玉之风盛行有关。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五色药石同时,之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发展进入了低潮时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同前朝相提并论。这其中除了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等客观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贵族士大夫放达人生,受到道教求仙思想的影响,人们竞相以“食玉”来寻求长生,很多珍贵的玉料都被碾磨成末。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快速的衰落。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角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角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角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角杯(局部)尤其东晋炼丹家葛洪在其所著的《抱朴子》中言之凿凿地声称:如果将玉石磨成粉吃下去,连续服用一年时间以上,基本能做到身飞轻举、水火难侵、百毒不犯。并且最后还补充以和田白玉的食用效果最佳。总体上讲,中国古代“食玉”之风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诗经》、《史记》乃至《本草纲目》,都有关于“食玉”的记载,道教食玉成仙思想的广泛传播对食玉之风的流行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食玉对人体所带来的损害,迫使人们最终放弃了对食玉成仙希望的追求,但食玉现象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很深刻的,尤其在中国玉器的发展进程中,食玉陋习的产生和消亡,既是玉文化发展的进步,也是古代科学走上正轨的标志。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战国谷纹玉璧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