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中文媒体
五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就想过:咱要也能坐一回该多好!少年时觉得坐火车是大享受:一路风景一路美食,再有哥们一路的聊,嘿!
如今,实现这早年梦想不难了,可它却让我发怵了:五六天都闷在车厢里,多憋屈,还不能洗澡,人还不馊了?正在我发怵,人家旅行社出了新招:把六天的火车行程断开,每两天就下车休整,玩一两天再上火车继续走。这可太好了!我和太太立刻报了名。
9月12日从北京站出发,正是俄罗斯的金秋时节。这趟K3国际列车60年一贯制没变模样,还是绿皮车。当年它那么神气,如今却老旧了,连空调都没有。而四个人一间,当年称为软卧包厢的,现在改叫硬卧了,因为有了两人一间更好的软卧。
早上7点多开了车。走的丰沙线,经三家店水库进了永定河河谷。河谷挺深,宽却不过几百米。两岸的石灰岩山峰可算俊秀,但火车老钻山洞,有点扫兴。
火车逐渐爬坡,一直爬上了中国大地的第二台阶。河谷走完是平原或叫高原,见到了挺厚的黄土。田里是快成熟的玉米,还有高粱。更有村镇、城市、公路、高压线,人气兴旺。
火车过了大同折向北,进入了内蒙古。庄稼地逐渐变成草原。有些牛羊,草却不高,根本谈不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继续向北,草越发稀疏。但远远见到许多风力发电机,还有一大片太阳能发电板。经过了朱日和,此地以军事演习出了名。
天黑之后我们到达了边境城市二连浩特。要出国了,列车先要换轮轴,蒙古和俄罗斯的铁轨轨距与中国的不一样。我们下了车,在候车楼里等候,还到街上走了走。入夜了,只有几家小超市小饭馆开着门。
三个小时后我们又上了火车,等候中国军人把收去验证盖章的护照发还。
穿越蒙古
终于,午夜时分,列车开进了蒙古。但马上又停下,站台上走来一些蒙古军人。此时的北京还热,这里却已经很凉,可一位女军人仍身着裙装,头戴船型军帽。她很认真地核对每个人的护照。军人离开,又有海关人员上来,草草地查了查。
列车又前进后退了几次,大概是换车头和餐车。终于,后半夜3点左右,一切搞定,火车开动,奔驰在蒙古的黑夜里。
虽然夜里折腾的只睡了三四个小时,天一亮我就醒了,爬起来看风景。
好大的蒙古荒漠。一小时又一小时,车窗外全是单调的褐色,或叫土色,直到天边。没有一棵树,细看倒有草,但很稀疏,又完全枯黄。地形略有起伏,但除了铁路边一条并行的公路,加上一条电线,毫无人迹,毫无变化,就是无边无际的褐色大地,没有牛羊,没有道路,没有房子,什么都没有。古人说的“大漠”就是这吧?
终于,枯黄的草开始发绿,越来越绿。接着看到了第一群牛羊,地上还有些小水洼,显然刚下过雨。又远远地见到了第一座蒙古包,白色的。蒙古草原开始了。
列车停靠了一个不算小的镇子,挺大一片砖房,但最高的也就是两层。
列车又开了。到了午饭时间。虽然有餐车,也有人跑去参观了那很有蒙古风格的装饰,但没几个人去吃饭。每位中国旅客都带足了吃的,每间包厢的小桌上都堆满了,面包、点心、香肠、鸡蛋、泡面、咸菜、水果、甚至还有黄瓜西红柿。五十年前这都算美食,如今呢,只是旅途中填肚子的寻常食品。
午饭后我只小睡了一会儿。再起来一看,窗外大变。草地碧绿,一群又一群的牛羊,还有马群。有了小河,有了小山,山上还有了树。不仅蒙古包多了,还有一个又一个村镇,村里多是砖房,铁皮房顶涂成各种颜色,大红、桃红、蓝的、绿的,真鲜艳。
又开了一阵,前面出现了大片建筑,乌兰巴托到了。
被称为草原城市的乌兰巴托比我想象的要大,要更加现代。城中心有不少十几层的高楼,甚至也有了几座二三十层的玻璃幕墙的摩天楼。当然,这城市的主体还是低层楼和许多彩钢顶的平房,五颜六色好大一片,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坡上。在城市边缘,许多人家还有个木栅栏围起的院子,院里是彩钢顶的砖房,或只有一两座蒙古包。
列车在乌兰巴托停车47分钟。车站任人随意出入,根本无人查票。我们走到街上,见到一个蔬菜水果市场。想买点水果,可语言不通。我们掏出一张人民币,人家摇头。又摸出一张卢布,人家还摇头。我们没准备蒙古货币,水果买不成了。回到车站,这里的小卖部收人民币,不少旅客在买酸奶。咱们也买两罐尝尝吧,毫升的一罐收15元,可比北京的贵多了。回到列车上一问,别人买的同样酸奶却是10元一罐。这蒙古人,随意要价呀。
列车又开了,已经是下午3点。越向北水分条件越好,河流更大了。远远的还出现了一片片耕地,敢情人家也有农业。
夕阳西下,窗外已是丘陵山地。山坡上出现了大片的白桦林,叶子发黄了。这应该是俄罗斯的景色呀。没错,我们已经快到俄罗斯了。
进入俄罗斯
天彻底黑了,不少旅客已经入睡。晚上快10点时,列车到达了蒙俄边境,又停下来。
远比蒙古军人高大帅气的俄罗斯军人上车了,其中还有一位金发美女。又收护照去盖章。
到俄罗斯了!一些游客兴奋起来,纷纷扒着车窗张望。车上的游客基本都是中老年人,据说都有点“俄罗斯情结”。别管这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反正这代中国人早年知道最多又最向往的外国就是俄罗斯(苏联)。即使中苏交恶之后,保尔和卓娅仍然是英雄,俄罗斯的文学艺术仍然是经典。文革中青少年传唱的外国民歌也多半是俄罗斯的。文革中仍然可以放映的外国电影首推《列宁在十月》、《列宁在》。“面包会有的”,瓦西里的台词谁不知道?虽然是第一次来俄罗斯,对这些中国人却似乎有点旧地重游,或寻找当年记忆的味道。
不过,此时的车窗外不过是一个边境小站。毫不高大的建筑上有俄罗斯国旗,还有个电子屏显示温度。哇,负一度!有那么冷么?此时北京的还有二十多度呢,火车上也暖和的能穿单衣。列车员说可以下车活动,几位游客下去了。可没一会儿就被冻上来了,说真是零下一度,冷!
后半夜两点多,列车在游客的酣睡中悄悄开动了。
又是一个清晨,早已有人在车窗前张望。老年人,起得早。
俄罗斯可比蒙古美多了,满眼是树。河也更宽,河对岸是不高但连绵的山。时而经过还没醒来的村庄。这些又被一道道的雾气半遮半掩。
当太阳升起,雾气消散,黑白画面也变为了彩色。山上的白桦林好闪亮,已经黄了,还没黄透,秋色未到最浓。还有翠绿的针叶林。白桦和针叶树哪个更多些?不好说。它们有时单独成林,也会混杂在一起。
村庄也亮了起来。怎么全是木头房子,还那么小,那么旧?真的,都是木头房,很多都老得发黑了。尖尖的屋顶多是铁皮,也有的干脆是木板。村子里的房屋稀疏又随意,不成排,不成行。房屋不大,院子可不小,用木栅栏围着,院里几棵树,还种着菜和花。
这些俄罗斯木头房看上去比蒙古的彩钢顶的砖房还不如,更比不了中国农村那些新盖的小楼。俄罗斯人是没钱盖新房还是刻意保持老传统?恐怕是后者。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一些新盖的木屋,还是老式样,只是大了点,有的还是两层楼,铁皮屋顶也涂了颜色,暗绿或深红。
列车还经过了几个城镇,都是砖房楼房。但建筑样式老旧,而且不高。可不像现在的中国,别说城市,就连大点的村镇都有二三十层的高楼。
俄罗斯的村庄城镇比我料想的要多。不是说这里人烟稀少么?当然,人口会集中在铁路两旁,这是交通大动脉,西伯利亚大铁路。不过,人烟也仍然非常稀少,没有人迹的荒野远远多于村庄和田地。你可以盯着窗外看呀看,许久都是森林和草地。
突然有人叫起来:到海了!海?这里哪来的海呀?哦,准是贝加尔湖!几乎全体游客都挤到了车窗边,手机相机噼噼啪啪。很过了一阵,审美疲劳才让大家放松下来。
火车沿着湖边走啊走,时而离的远些,树林遮住了湖水,时而又紧靠湖岸,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水面。哦,并非一望无际,远远可见对岸的山影。这是贝加尔湖的南端,较窄处。此湖狭长,全长多公里,最宽处80公里,而此处只有二三十公里宽,可看见对面的高山,山顶白了,是积雪。
贝加尔湖好清澈,蓝天之下格外的蓝。有点怪,岸边没有沙滩,一点沙滩都没有,都是些碎石。还有一道水泥浇筑的防波堤,但有些地段已经破损。
火车沿着湖边足足走了三个小时。这还仅是贝加尔湖的一小截。终于,火车离开了海一般的大湖,窗外又都是森林了。而我们也很快到站下车。
伊尔库斯克
我们下了火车,先洗个澡干净干净,然后游览。
伊尔库斯克挺可爱,傍着宽阔清澈的安加拉大河。她有70万人口,在这东西伯利亚就是大城市了,虽然城中的建筑不够高大,也不够现代。
城里散布着一些古旧的木头房,它们可不像农村的小木屋,而是方方正正高高大大,有的还是二层楼。房檐、窗檐、门楣上雕有花饰,一派古老典雅。导游说,一些精美的大木屋已被定为国家遗产。
城中的公共建筑则大多庄重气派,据说是苏联时期建的,也有沙俄时期的。这里没有很老的建筑,因为城市仅仅始建于年。当然,在俄国人之前,这里就有人居住过,包括匈奴人、唐朝人、蒙古人,可是没有留下什么建筑。
伊尔库斯克没有中国常见的三十多层的高楼群,许多居民楼像是中国年代和年代甚至更老的,五六层,最高十几层。虽然式样旧,却干净整齐,可不像中国的老楼房那样又脏又乱。整个城市就干净,没那么多尘土,更没有遍地痰迹和乱扔的垃圾。
我们上街散步,还去了超市,又吃过可算丰盛的几餐,于是彻底抛弃了“俄国缺吃的”这么一个曾经流传的说法。超市也许比北京的差点,但食品足够丰富,只是水果蔬菜贵一些。
导游带着我们连着看教堂。也许教堂就是这里最大的看点,最古老、最精美,最有文化内涵。其中最漂亮的是喀山圣像大教堂。先不说里面的富丽堂皇,光看外面几个东正教特色的“大蒜头“:大小不一、高低错落,造型优美,更是色彩夺目,主体砖红色,配以深蓝、浅蓝、白色、棕色,还有金色的十字架,色彩搭配均衡巧妙,在阳光照耀下美极了。
我们还去了塔利茨民族建筑博物馆。所谓民族建筑就是木头房子,所谓博物馆就是白桦林中一片木头房子组成的村落。在这西伯利亚,木头远比砖石易得,早期居民自然会用木头造房。看过之后才知道,那些房子的圆木之间有松香之类粘合,而圆木接头之处是榫卯结构。这使木头房子不仅牢固,也很能隔热保暖。
作为老传统,木头房子的一些建筑特色也被新建筑吸收。比如市区游客云集的风情街上就随处可见。
贝加尔湖
我们游览的重点是距离市区60多公里的贝加尔湖:坐上专门的旅游火车,沿着环湖铁路,从上午走到下午。但看看地图,火车走过的也只是贝加尔湖南端西岸的一小段,大约只是整个湖岸线的二十分之一。当然,火车中途停了四五次,让我们下车观赏:有一处大桥,一处隧道,但主要还是看湖,那么大,真像海,尽管湖对岸积雪的群山依稀可见。在艳阳高照下水面湛蓝,乌云蔽日时又变铅灰,走到水边看则清澈无比,在一水湾处,湖水又倒映着岸上的彩色。有几个白人游客跳下湖戏水游泳,切身体验贝加尔湖。
湖边除了绿树黄树,还有花园小村农舍。中午,列车提供了一顿俄式便餐,其中的肉饼土豆泥出乎意料地好吃。
我们在湖边的旅馆住了一晚,逛了湖边小镇的市场,爬到山坡上俯瞰大湖和它唯一的外泄水道:安加拉河。我们还参观了贝加尔湖博物馆。馆里的文字说明都是俄文,但从那些图表照片、标本实物看得出,俄国科学家对贝加尔湖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不过,仍然有些未解之谜,比如,这个淡水湖竟然有不少海洋生物,像海豹、鲨鱼、海绵、海螺。有个解释:贝加尔湖曾经与北面的海洋相通,后来才封闭成湖。但又有研究发现,湖底并无海相沉积层来支持这个假说。
三天两夜之后,又一个凌晨三点,我们登上了99次列车。
火车继续西行
北京到莫斯科的K3次列车每周只发一班。俄罗斯的99次列车则天天发车,也去莫斯科。俄国车厢和K3次的一样,还是四人包间,但是却改叫软卧了,因为有了硬卧。相邻的车厢就是俄式硬卧,没有包间,全车厢贯通。不过也是两层铺,第三层放行李。
我们车厢的列车员是位壮硕的俄国大妈,非常认真负责,从查验车票证件、打扫卫生到发放和回收床单被罩枕巾,绝对一丝不苟。我们整个旅程中接触到的俄罗斯人基本都这样。
虽然凌晨三点才躺下,七点天一亮我又起来了,继续看景。其他很多游客已经不再关心车窗了,因为总是那幅风景。确实,从早到晚车窗外都是白桦林和松林,也有草地,偶尔才经过一个村庄。但是,细看细琢磨也会发现很多。
首先地形变了。不再是贝加尔湖一带的山地,而变成了波状起伏的平原,书上则称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其实这里的海拔并不高,仅到米。
窗外的树林确实变化不大。始终见不到书上说的泰加林(暗色针叶林)。也许泰加林还在更加靠北的地方?但这里已经比大兴安岭更北了,怎么就见不到纯针叶林呢?是不是铁路边的次生林太年轻了?真的,一路根本见不到原始森林。别说几个人合抱的的大树,连一个人抱不过来的树都没有。看到的都是些二三十厘米直径的年轻树,四五十厘米的都很难找。这都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又自发生长起来的林子,而白桦在林地再生初期的竞争力很强。看那些最近被清除过的地带,一片片萌发的树苗净是些白桦,长得好旺。而松树、杉树那样的针叶树非要经过长期生长才能压倒其它树种。
村庄和田地太少了,远少于森林和草地。村庄里仍旧是那种木头房,田里的庄稼已经收获完毕,一个个麦草卷留在那里,好像油画里见过的风景。有些田地刚刚犁过,露出黑黑的土壤,一定非常肥沃。
天阴着,还下起了小雨。显然早就下过雨,地上有一处处水洼。突然看到一条路,我这才意识到这广袤的原野上连道路都非常稀少。这是一条土路,有两道深深的车辙,在一片草地中不知通向哪里。看不到村庄,这里的村庄都相距很远。这就是俄罗斯的原野,“茫茫大草原,路途多遥远”。
车窗外没有尽头的森林和草地慢慢暗了下去。又是一个夜晚。
然后又是一个黎明,森林又慢慢地亮起来。当白桦林的梢头被阳光照亮,铁道边的草地却盖着一层白霜。昨夜显然又跌到了零下。当整个森林都沐浴到阳光,草地也褪掉了白霜,升起缕缕白烟。
阳光普照,天空湛蓝。上午九点,我们又到站了:新西伯利亚市,下车休整游览。
新西伯利亚
这是俄罗斯的第三大城市,一百多万人口。不少建筑很现代,比如我们住的高尔基城市酒店就是一座20层玻璃幕墙的高楼。
我们下了火车并未马上入住,先游览。
第一个景点是这里最老最神圣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但是不许入内,只看外观。主要由红砖构筑的教堂确有老相,但无论规模还是造型和装饰都难以恭维。
第二个景点在穿城而过的鄂毕河边。此处高高站着一座前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铜像。是他决定修建了西伯利亚大铁路,而铁路带来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离铜像不远就是跨河的铁路大桥。
然后我们就来到苏联时期修建的列宁广场。广场前方是一组塑像:列宁披着被风吹开下摆的大氅,威风又高大,因为他站在高台上。而列宁身后是站在平地举着火炬和麦穗的工人农民,另一边还有三个持枪的人,工农兵。广场上的主体建筑是宏伟的歌舞剧院,据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建筑之一。
我们还去了五一公园。那些喷水池和花坛,尤其一大排看似各行各业劳模的照片很有点苏联时期的味道。
此外还在车水马龙的街心看了一座精致小巧的圣尼古拉小礼拜堂,也叫尼古拉神钟。这是整个俄罗斯的地理几何中心。
我们在新西伯利亚休整了一天一夜。再一个早上9点多,又登上了99次列车继续向西。
又是火车,两天两夜
车窗外仍是重复了千遍的景色。
但逐渐有了变化。地形已很少起伏,大平原,一望无际。森林少了,代之以广阔的草地。草已枯黄,却很高,如果有牛羊在此,一定是“风吹草低见牛羊”。但为什么没有牛羊呢?让无边无际的高草都浪费了。再仔细看,原来这是沼泽地,黄草中不时出现一个又一个不大的水泡子,一洼洼清水映着蓝天。
沼泽也没有一统天下,不时可见小片的白桦林,它们一定是站在结实的地面上。哦,也有了大片的树林,还有村庄、农田,田里也有麦草卷,也有很黑的土壤。
接近黄昏,列车停靠了一个大站:鄂木斯克。一趟军列也停下来,敞车上拉着各种军用车辆,还有几节车厢,几个俄国军人露出头来。
列车又开动了,车窗外是夕阳西下的原野。白桦林从金黄变为通红,再很快地暗下去。夜晚降临。
随后的一天还刚露微光,列车刚停靠完又一个城市,叶卡捷琳堡,车上不少游客已经端着相机手机望着车窗外。到乌拉尔山了,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游客等待的是欧亚分界线的界碑。一个个手按快门,也有人开启了录像。可惜,那白色的,两米多高的界碑才出现,还没看清,另一列火车就呼啸而至,恰好挡在我们与界碑之间。车厢里齐声惊叫,又转为无奈的笑声。北京话:怎么就这么寸?
乌拉尔山不仅是欧亚分界线,还是西伯利亚的边界。西伯利亚是个有点模糊的地理单元,它几乎包括了从乌拉尔山以东所有的俄罗斯领土。
从火车里看到的乌拉尔山并不高。但山上的针叶树明显增多。
过了乌拉尔山,我们进入了又一个巨大的地理单元:俄罗斯平原。
地理单元变了,车窗外的景色依旧:森林、草地、村庄、农田。哦,村庄多了一些,道路也多了。城市也多了,列车停站更频繁了。
只要停车十分钟以上,列车员就允许我们下车活动一下。站台上总有卖食品的售货亭和售货车。食品种类不少,好几种面包,还有香肠,多种饮料包括啤酒,多种方便面、饼干、奶酪,甚至还有西红柿和黄瓜。可中国游客都带了太多的食品,一路也吃不完,所以只买酸奶和冰激凌,不贵,比北京的还便宜些。
尽管自己带的食品都吃不完,我们还是决定到餐车吃一顿,体验一下嘛。结果发现,整个餐车里只有我们两拨中国人。哦,还有一位俄罗斯男子,可他只要了四罐啤酒,坐那干喝。一点都不忙的餐车厨师显然挺认真。红菜汤味道够浓,煎的猪排和鸡肉都事先处理过,很嫩,还加了酸奶油之类的配料一起煎的,好吃。土豆好像是煮熟后又切条再以黄油煎过。这顿饭竟然是这次俄罗斯之行中我们吃到最好吃的一顿俄餐。价钱么,比中国餐车贵。但这可不是大锅菜,物有所值。
越向欧洲这边走,气温就要升高一些,白桦树大多还是绿叶,没怎么变黄呢。但也有不少红的黄的色彩,细看原来是别的树,有的还是灌木。另外桦树显然也分不同的种,有些可能变黄早些。
在火车的轰隆声中又送走了一个夜晚,然后迎来了又一个清晨。今天就要到达莫斯科了。
村镇和农田更多了,但仍然比不上森林和草地多。村子里仍是木头房子,但好像变大了,也更新了,很多还有彩色的屋顶。甚至还有砖房,也盖成木头房子的式样。听导游说,俄国很多城里人都在乡下有座房子,一到周末就去,那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家。
火车经过了几片城区,莫斯科的卫星城?有光彩夺目的教堂,整齐的楼房,走着汽车和行人的大街。
上午11点,列车又一次进站。莫斯科到了。
(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