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自治县广东省韶

北京皮炎医院简介讲解治疗的要点 http://health.zgny.com.cn/b/b5/m/13007.html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东邻韶关市武江区,西连清远市阳山县,南毗清远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年)置乳源县,因县北丰岗岭溶洞盛产石钟乳,洞中有源泉流出而得名,年10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辖9个镇:乳城镇、桂头镇、大桥镇、大布镇、洛阳镇、一六镇、必背镇、游溪镇、东坪镇(必背镇、游溪镇、东坪镇为瑶族镇)。

乳源瑶族属于过山瑶,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和中部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乳源的过山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耕作一山,则移一山”的游耕特征而得名,俗称“过山瑶”。乳源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这里的瑶族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文化。瑶族村寨颇具特色,分布在大瑶山深处的山头、山腰、山坑、田峒、山窝之间,高度一般都在海拔米以上,其中东坪镇的溪背、上寨、中心坑等村寨海拔则达多米。

瑶族村寨一般是以家族为基础,以姓氏宗族聚居而组成的,村落大小不一,最大的瑶寨有90多户,最小的村寨只有2、3户。乳源瑶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语言、婚姻、服饰、丧葬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并成为瑶族的一大特色。

“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瑶族民歌”“乳源瑶族传统服饰”等列入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米瑶绣作品《瑶岭长歌》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并被广东省选送到上海世博会参展;乳源瑶族“十月朝”被评为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节庆品牌,乳源被列为广东省瑶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乳源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多峡谷,境内森林、水力、矿产资源丰富,水质和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全县森林面积1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8.28%,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是广东省最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乳源县已建成6个林业类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泉水市级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县级自然保护区、大潭河县级自然保护区和青溪洞县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8.98万公顷,占该县国土面积39.06%。

乳源县境内拥有众多的生态、民俗、宗教、人文等景观,有集雄、奇、险、秀于一身的广东十大最美丽地方之一——广东大峡谷;有终日云雾缭绕的广东最高峰——石坑崆;有美国、越南、泰国、法国等世界过山瑶的发祥地——必背瑶寨;有地球同纬度上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有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云门宗的发祥地——云门寺,和沩仰宗祖庭——正觉寺(正在恢复重建);有风光秀丽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广东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世界过山瑶民族文化风情园

乳源兴建了世界过山瑶民族文化风情园,涵盖瑶家源文化城、民族文化广场、文昌塔主题文化公园等场馆,建成了韶关市首个县城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兴建了“世界过山瑶文化陈列馆”、拜盘王传习所、瑶绣传习所和瑶绣展厅。乳源还建立了“中国南岭瑶乡文化网”,搜集、整理了大量瑶族文化艺术、民俗风情、文物博物、瑶族医药资料,为传播发展瑶族文化提供了网络窗口。

乳源世界过山瑶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城镇南环西路民族风情园内,于年建成,建筑面积达平方米。里面收藏和展览了瑶族的生产生活用具、服饰刺绣、文化艺术、宗教法器等瑶族民俗文物和乳源当地出土的文物。

乳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乳源把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在3个瑶族乡镇建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必背口村、必背大村、桂坑尾、“八一”瑶族新村等瑶族古村落、特色村落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以景区景点为载体,向外展示民族文化形象。

《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瑶族民歌》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乳源瑶族服饰》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乳源瑶族传统医药》列入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双朝节”》、《圣祖祭》、《南岭观音》、《畲族沙科》、《瑶族婚礼》、《瑶族烟熏肉》、《木制磨坊系列》被列为县级重点非遗项目推荐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盘王节

瑶族刺绣

瑶族民歌

盘王节

在乳源必背,瑶族盘王节又叫拜盘王、跳盘王。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的瑶族同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每逢农历十月十六日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纪念盘王。

必背现保留的拜盘王文化主要有“挂灯”、“度身”两个较大型的活动仪式,涵盖了瑶族刺绣、瑶族民歌、瑶族传统舞蹈等文化内容,其表现形式反映在婚育丧祭等方方面面,几乎贯穿了人的一生。盘良安是国家级非遗瑶族盘王节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瑶族刺绣

乳源过山瑶的服饰用刺绣装饰得五彩斑斓。其无论巾帽、襟领、胸背、腰带还是绑腿直至伞袋、挎包,都刺绣有五彩图案花纹,显得花团锦簇、鲜艳夺目。其图案取材于生活,如飞禽走兽、行云流水、山花野草等各种大自然的奇异景物,几乎都被融汇到瑶族妇女巧夺天工的刺绣之中。

瑶绣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在一块空布上,从反面刺绣,不看正面,不需要打底稿,采用过山瑶人独创的反面挑花正面看的“反面刺绣”技艺,在绣工完成后,不仅从布的正面看绣图是花样繁多,鲜艳夺目、精致细密,甚至可以达到正反两面都完美的效果,这便是“过山瑶——反面刺绣。千百年来精湛的瑶族服饰刺绣工艺和独特的刺绣风格,具有其他刺绣所没有的特质。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刺绣服饰,也成为瑶族文化变迁的活化石。乳源瑶族自治县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刺绣》新生代传承人邓玉玲。

邓菊花,乳源过山瑶刺绣协会会长、广东省瑶族刺绣非遗项目传承人、瑶族刺绣邓家第四十代传人,精通瑶族反面刺绣。年开始,邓菊花用了整整5年时间,与盘才万、莫瑞福共同编写完成了20万字的《瑶绣》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出版发行,颠覆了瑶家后代学习瑶族刺绣的传统方法,也让成千上万的人有了学习和了解瑶绣的途径。

年4月1日在广东省韶关市由邓菊花所带领团队完成的作品《瑶岭长歌——乳源过山瑶历史文化百米刺绣长卷》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称号和世界纪录协会认证的“世界之最”称号。邓菊花又创作了新作《万物和谐》,参加了年第六届深圳文博会,并一举荣获中国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瑶族民歌

瑶族民歌是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普遍流传的瑶族山歌,瑶语叫“赛花柄”,汉语译为“赛过花朵的语言”的意思,是过山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的第二种语言。流居世界各地过山瑶的山歌音调大致相同,而乳源过山瑶的山歌音调较高、较长,是呐喊式的山歌。

乳源瑶族民歌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念歌、另一种为喊歌,念歌小声领唱和传授时用,喊歌对远处大喊唱鸣。瑶族民歌成为后人进行过山瑶历史文化研究与交流提供最完好的知识宝库。

乳源文化馆从年4月开始启动了采风活动,计划深入东坪、游溪、必背三个瑶族乡镇进行瑶族民歌采风活动,并挖掘、收集、整理、编辑、保护与发展这一优秀的民族瑰宝。

瑶族服饰

过山瑶妇女头饰分为顶板高架、尖头、平头三种不同的发髻装饰,柳坑、游溪与东坪一带的瑶族妇女头戴顶板,高约一尺,宽两尺许,内撑竹架,上盖白布巾,顶部再覆以绣花巾,是一种古老的头饰,也是瑶族妇女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头饰。

乳源瑶族传统医药

神秘神奇的医药文化,瑶族中药文化有较深的内涵,拥有很多医治风湿、跌打、肝病等的秘方,疗效奇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瑶族的医术与药方经过数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已形成了含损伤、驳骨、蛇伤、烧烫伤、风湿、肝病、皮肤病等数个传承谱系。

乳源瑶族自治县节日

契娭生日

年3月16日农历二月十九,是传说中观音诞辰日,在粤北高寒山区的乳源大桥镇也被称为“契娭生日”。当天上午,在大桥镇大桥村盘龙祠门前,当地群众吹着唢呐,奉着香烛、水果等,载歌载舞举行年春季乳源民俗文化旅游节暨契娭生日活动。

南岭观音诞,在乳源大桥镇一带被称为“契娭生日”,契娭生日民间每年举行三次,即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天,这一天也是南岭客家地区特色文化节日。南岭观音是赋予了南岭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的观音形象,俗称“契娭”,自古以来都是南岭地方客家人崇拜和信仰的女神。“契娭生日”是南岭地区客家人祈求“善、和、安、康”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天的庆祝纪念活动中,大桥镇大桥村、岩口村、红星村、红云村以及附近必背镇等地近多名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徒步西京古道、攀登高灵仙、三阳仙洞和游览大桥古村,品尝九素清斋观音宴,并且表演了一系列“契娭生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升文祈福“善、和、安、康”相关的节目,民间舞狮队祈福助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队则表演“南岭观音诞(契娭生日)升文祈福”非遗表演。

地处南岭山脉腹地的乳源大桥镇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保存了大量的客家传统民俗,其中观音文化源远流长,现有观音殿、观音阁、观音仙等场所有十几处,散布在风景秀丽、地势壮阔的山中、山腰、山顶或者溶洞中。“契娭生日”每年三次在固定的日子隆重举行,全天斋戒素食,家家户户磨糍粑豆腐,邀亲戚朋友,穿新衣赴仙场,许愿祈祷,吃“观音宴”,节日气氛甚浓。通过这一活动以达到祈福消灾、健康平安、积德善行、和睦相处之目的。 

年5月,韶关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的韶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契娭生日”名列其中。年8月,大桥镇将“契娭生日”这一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成功申报并荣获“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首届穿越西京古道千人徒步活动

“几朝铅华色不衰,千年古道韵尤存”,6月24日,以“无毒青春·徒步飞YOUNG”为主题的首届穿越西京古道千人徒步活动在乳源举行。

自韶关市各县区以及珠三角其他地区多名徒步运动爱好者参加了徒步活动,活动共设男子组、女子组以及亲子组三个组别,活动起点为南水湖铁人三项赛游泳项目下水区,途经县道线、南水大坝、西京古道(腊岭段),至南水湖观景台结束,全程10公里。

西京古道始建于公元26年,是北上西京长安的要道,是当年通往中原的古驿道,也是当时路况最好的山区“国道”之一。这条年历史的古道,是古时传递和发送信息的“高速公路”。“西京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村庄密集,古桥梁、古凉亭、古村宅、居民今仍历历在目,是旅游、考古、科研、挖掘客家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西京古道乳源段保留较完整的路段有梯云岭段约2.5公里、猴子岭段约1.5公里,腊岭段约1.6公里等多段古道。

瓜果花香世界旅游节

为充分宣传展示南岭部落的秀美风景,农田趣味,打造精品原生态乡村旅游,年7月8日,以“瓜果花香季,一峰生态游”为主题的第四届“瓜果花香世界”旅游节在南岭一峰生态庄园正式开幕。

南岭一峰生态度假庄园位于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东侧,海拔多米,占地面积多亩,依托广东最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优势和森林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成集农业、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旅基地,是乳源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西瓜节

年7月16日,乳源县一六镇在乌石岭文体广场举办以“瓜甜酒香,欢乐一夏”为主题的西瓜节活动。此次西瓜节设有猜西瓜重量、套西瓜、吃西瓜比赛等游戏环节,群众参与游戏的欢呼声、嬉笑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欢乐不断。游戏结束后,还评选出了“瓜王”,并为瓜农颁发荣誉证书。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乌石岭新村村口,放眼望去,极具设计感的客家谚语牌、梦娃艺形牌、文化文明宣传栏、价值观石刻等多种形式的新农村景观格外引人注目。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栋栋崭新“别墅式”建筑清新夺目。这些别具特色的楼房规格是每户两层半、平方米。

乌石岭村由原钟屋、林屋两个自然村组成。自年以来,作为广东省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扶贫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六镇立足资源优化,发展大棚西瓜,特别是“拿比特”西瓜,皮薄肉脆很受欢迎。除了“拿比特”西瓜,该镇还种植了黑美人、京欣、红虎、黄金三号等其他品种的西瓜。

一六镇还发展一六米酒产业,该镇米酒尤其双蒸米酒酿造颇具名声,延用传统的小灶酿造模式,酒色纯净,酒花丰富,飘浮着淡淡的酒香和清新的甜味。

此次举办西瓜、米酒嘉年华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进一步宣传和展示一六镇的西瓜、米酒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果,打造一六镇特色品牌,让更多群众了解一六特色,以此为联结,加深感情,促进合作,共谋发展,真正做到“以瓜为媒,广交朋友、宣传一六,发展经济”的共赢局面。

一年收成的庆典——“十月朝”

瑶族人耕作一山又一山,过着游耕迁徙的生活,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向以开垦田地为开始的农耕社会。瑶族人开垦田地后,在分给继承人,会让后人留一块田地种糯米,待收成之后做成糍粑分给兄弟一起吃。并且在收成时节,也就是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每个宗族都会在种植糯米的田头设个神坛(瑶语:不细哩狠),举办包括串逗、拜神等祀拜天地仪式,以祈来年五谷丰登。

瑶族十月朝这一天成为瑶族一年之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意味是瑶族人一年劳作的收成之日。用于耕作的牛也从这一天开始放养归山,瑶族人从农耕劳作之中解放出来,开始了狞猎、储藏收成品等准备冬季生活资料的日子。

“十月朝”即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瑶族同胞们都会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瑶族同胞在盛大的“十月朝”庆典上设有瑶族风情浓郁的长桌宴。长桌宴是瑶族婚庆、节庆以及狞猎庆功的传统宴席,全猪宴、瑶山特色腊肉、瑶寨腊味、鲜美山坑鱼、瑶山苦爽美酒等美食集中亮相,瑶族青年热情敬酒,款待各方来宾,原汁原味的瑶族盛宴绝对是饕餮之徒的最爱。

年11月8日上午,第十二届乳源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世界过山瑶风情园隆重举行。热情好客的瑶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喜迎八方来客。

年第十届乳源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第二届粤北(乳源)农特产品博览会,在“中国供销·粤北农批”项目地隆重举行,标志着一年一度的乳源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盛装启幕。

开幕式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采购商、游客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十月朝”与“农博会”活动中,与乳源瑶汉人民一起分享了极富瑶族民族特色的文艺汇演、粤北优质农特产品展示展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过山瑶民俗文化互动、饕鬄美食节、山货特产节、水果长桌宴、农产品一元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同沉浸在具有浓郁瑶族风情的“十月朝”传统节日的喜悦里。

王茶村首届春节联欢

年王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首届春节联欢已圆满落幕,她将承载着深深的乡情,成为所有王茶村民新春美好的记忆。而此次活动,也将成为年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起点,她将承载着瑶族文化,承载瑶山大地的美好新希望,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唱瑶歌,赛高脚,斗陀螺,舞蕃鼓,秀瑶绣……

年2月10日,一场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以“传承文化,美丽瑶乡”为主题的王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既首届春节联欢会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王茶村委隆重上演,近千名村民和来自广州、韶关市区、乳源县城等地游客参与了活动。

乳源瑶族自治县特产和美食

茶叶

“洛阳茶”产地——乳源洛阳镇深洞村。这里有着乳源最大的茶园,孕育着“瑶山王”、“华瑶”两大茶企品牌。

广东第一峰南岭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域乳源瑶族洛阳镇高寒山区,海拔-0米之间的原始森林中滋养着“瑶山王”。自有茶园多亩,自有生产厂房多平方米,自有线上线下注册商标。瑶山王原生态高山茶每一片茶叶都来自自有茶园,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含量极高,茶味浓厚,香气鲜爽,常饮能强身健体,为高端养生茶品!

瑶山王公司目前采取“公司+养生茶馆专卖店+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原生态高山茶产业,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致富路。公司还率先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了“中国瑶山王养生茶馆”,以瑶山王品牌为“龙头”的带动作用,大力扩展茶园面积,力争五年内打造“中国乳源原生态高山茶之乡”。

一脉相承,一山之隔,乳源瑶族自治县华瑶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园也座在洛阳镇深洞村。同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下,滋养着该茶企“华瑶”、“南岭屋脊”品牌。华瑶公司建立之初就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充分利用区域山地资源,推进韶关市南岭茶叶产业带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任务,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茶叶产业化基地。

禾花鱼

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畜牧兽医水产局选取大桥镇中冲村、核桃山村等土质和水源条件较好的高寒山区进行稻田养鱼试验和禾花鱼品种改良培育。试验稻田面积达亩,田埂经加高加固,稻田经挖氹以增加禾花鱼生长空间。乳源县计划用3-5年时间,在禾花鱼养殖上打造一个具有乳源县地理标志的特色品牌。

石头猪

石头猪,顾名思义,便是像石头一样养不大的猪。乳源地处山区,山区农家养猪,白天多是放在山岗、田边吃草及杂物,早晚主要喂食自己生产的玉米、红薯、蔬菜以及一些野菜。这些植物没有污染,没有公害,喂养出来的猪,其肉味道清香、甜脆、爽口,营养成分高,肉质鲜美,连肥肉也香脆可口。

在餐桌上处处充盈着农药残留物、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等不健康因素的今天,石头猪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很多到乳源的人,都是慕名“石头猪”而来,全猪宴是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猪肠、猪肝、猪红及新鲜瘦肉为料,用天然山泉水烹制,煮出来的猪杂汤清甜鲜美;猪肠爽口弹牙;猪红滑嫩。

炒河虾

在山清水秀的乳源,山溪繁多,这里生长的河虾肉质紧致肥美,清甜鲜香。炒出来的小河虾,连虾皮都能嚼碎,一尝,齿颊留香。

水库三角鲂鱼

南水湖景色宜人,而这里也出产许多的美味,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南水湖的水库鱼——三角鲂。清蒸三角鲂,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鱼的新鲜和清甜,原汁原味,被称之为粤北仅有的美味佳肴。

石韭菜

乳源特有石韭菜,野生在石灰岩地区,在只有一点点泥土的石头窝里一茬茬地长着,生命力极为顽强。如此生长的石韭菜还有丰富纤维,口味清香。最地道的吃法是炒瑶家腊肉。吸足了肥油的石韭菜碧绿碧绿的,隐约可看见暗红色肉片点缀其间,芳香四溢。

大布腐竹

采用传统工艺和精选的优质大豆及富含多种矿物质的山泉水精心制作而成的大布腐竹香滑爽口,豆香萦齿。

莙荙包

莙荙包是用莙荙菜叶做包皮,馅菜以萝卜或芥菜头为主料,也有以乐昌香芋为主料,加上少量猪肉米虾和青葱香菇等香料,有的还加点冬笋。馅料备好,煮熟再上粉芡,便成为馅菜。然后把早准备好的包皮一包一包地酿包好,分别放入锅里文火煎一会就可吃。香甜可口,隔餐更好吃。

乳源瑶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产业正朝着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道路发展,南岭一峰生态园、云瑶宫山庄、天井山粤凰生态科技园、绿家缘瑶乡生态农场等作为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重点扶持。年6月,南岭一峰生态园、天井山粤凰生态科技园、云瑶宫山庄负责人均被市委组织部、市旅游局授予“韶关市‘扬帆计划’乡村旅游(农家乐)项目创业创新人才”荣誉称号;8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南岭一峰生态园、天井山粤凰生态科技园、云瑶宫山庄“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荣誉称号;天井山粤凰生态科技园还被评为“-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

在乳源乳城至游溪18公里的五彩瑶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结合东坪新村的民族生态旅游长廊、乳桂线生态观光农业长廊、乌石岭连塘片田园乡村走廊及游溪镇区片的瑶族特色村寨群建设,启动了导入产业、文化和扶贫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工程;依托云门寺和云门山景区,云门村委片的农庄经营得红红火火,从年的5家增至目前的33家;团结村委片的贡柑、西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万亩和亩,葡萄、蓝莓等特色水果面积正逐年扩大,水果园已从单纯的卖果向休闲采摘方向发展。

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

必背镇必背村委会必背口村

游溪镇大寮坑村委会八一瑶族新村

东坪镇新村村委会东下山瑶族村

乳源充分发挥兰厂瑶族新村、东山瑶族新村、雕子塘瑶族新村等特色村寨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村民发展瑶家乐、农家乐和瑶绣等特色产业,集农业生态、旅游环保、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特色民族村寨雏形呈现。目前,新村村委的瑶族风情旅游长廊和民俗风情街已成为对外展示我县瑶族民俗、人文、建筑、工艺等文化的窗口和主阵地。

乳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民脱贫致富目标,坚持保护为主,发展第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不断探索路子,创新方法,整合资源,发动群众,精心打造了必背镇必背口村、游溪镇“八一”瑶族新村、游溪镇“政研”瑶族新村、东坪镇新村村委会东下山瑶族新村、东坪镇茶坪村委会茶岭瑶族新村等5个特色村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必背瑶寨

地处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54公里的崇山峻岭中,距韶关市区56公里。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的一个镇,位于乳源县城东北54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以谐音“必”字代之,改为“必背”。

必背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地。居住在这里的多瑶胞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过山瑶。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依山临涧的吊角楼别具一格。瑶胞穿戴自己刺绣的彩色图案服饰,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他们热情好客,用甘甜的瑶山茶、清香味美的竹壳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

游览必背瑶寨,可欣赏美丽的瑶山风光,领略古老而奇特的过山瑶风情。世界过山瑶之乡、瑶族特色长桌宴、瑶胞家访、瑶族风情歌舞表演。

桂坑尾村

桂坑尾位于必背镇的窗口村委——桂坑村委的半山沟里,有“金色梯田之称”。是全镇为数不多还保存有较完整的民俗节庆习俗的村庄,该村村口的“盘安山公墓”是盘姓瑶族的祖坟,每到清明时节约定的某天,来自全县各地的盘姓瑶族就会自发到墓地祭坟。

而且该村还保存着唯一一支瑶家醒狮队,每到瑶家传统的节日,他们就组织舞狮庆祝。该村绝大多数为盘姓瑶族,也有邓姓,环镇路经过该村,是必背镇最具特色的民俗村。

该村民俗文化、风情服饰等保存较完整,精通瑶族历史、文化、习俗的师爷就有五、六个,是必背镇瑶族师爷最集中的村庄,每到瑶族传统的重大节日,村中师爷们就自发组织一些传统的“拜盘王”“耍歌堂”等娱乐或登记活动,场面壮观,别具一格,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八一瑶族新村

位于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游溪镇大寮坑村。这个名称由水源宫村改来。得益于“扶贫双到”的政策让水源宫村旧貌换新颜。村民从泥砖屋住进了“联排别墅”。村集体收入和瑶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该村正在建设中国瑶族生态第一村风情街和“一河两岸”绿色长廊、农业生态观光园、“慈悲峰山外山”三大景点,通过旅游开发建设,村民自发地参与旅游事业,第三产业旅游服务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从泥砖屋住进了“联排别墅”,变化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是一个村落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从民族风情、自然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多方面、多层次对“八一”瑶族村寨进行综合开发,力争把该村建设成为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的中国瑶族生态第一村。

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老屋村

古韵悠然的老屋古村,已有多年历史。村里多为客家围屋布局,展现了江南与岭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奇妙景象。静谧的村落,偶尔可见老人、孩子的身影出现在乡村小道。坐在石凳上,和老人小孩们聊聊天,聆听古村里的故事,清静无尘的时光,就这么慢慢忘却生活的浮躁。

长冲村

长冲村依山而建,潺潺溪流自东向西穿村而过,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饶氏后裔。饶氏宗祠位于村中央,宗祠前有一大片石坪,两对功名石耸立于此,这是先祖的辉煌见证。宗祠墙体由河卵石、石灰石铺砌而成,青砖铺砌二面坡硬山顶。台阶、地面、门槛、石枕、天井等处,多由整块的青石铺砌,十分气派。宗祠大门两侧镶嵌有两块石碑,字迹清秀,历经风霜略显模糊,但仔细辨认后仍能看出是于乾隆五十三年(年)立下的“万代兴隆碑”和“修路碑”。

在绝大多数祠堂,神龛正中通常供奉的是本族开基祖的牌位,而饶氏祠堂神龛中间是以南岭观音座主,这是大南岭地区所独有的。 

 

所谓“大南岭地区”,是指西京古道沿途的湘粤两省的宜章、乳源、乐昌、阳山、曲江等大部分地区,有五六十万人口聚居。观音座主,民间对观音的崇奉可见一斑。“这一带是南岭观音‘点化’的风水宝地,人们以此表达感恩之情。此外,菩萨坐镇,有镇邪、祈求平安吉祥的用意。南岭观音两旁则放有祖宗牌位。”

在饶氏宗祠东北处,屹立着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层围楼,从门口悬挂的“乳源瑶族自治县不可移动文物”牌上,得知此楼名为饶玉头围楼,专家猜想,“饶玉头”或是建造此楼的人名。只见该围楼由石灰石镶角,青砖夹土板砌筑而成,西北、东南的泥制炮阁很是抢眼,墙体设有方形、拱形、圆形等形状的窗户,作瞭望之用。   

围楼一层地板同样是由大块青石铺砌,一楼天井采光不佳,略显昏暗。沿木质楼梯登楼而上,二楼陈设一览无余。正中设有神龛,据村民介绍,这里供奉的“子童老爷”是掌围的神。照壁上的楹联吸引众人目光。只见横批为“鱼跃鸢飞”四字,上联“立见蛟腾凤起”,下联“行看虎卧鲤登”,中间雕刻圆形图画,鲤鱼、龙神等形象依稀可见。楹联周围,还留有仙人灰塑,含吉祥寓意。三楼呈环形,每间隔不足一米便设形状各异的窗户,可对村内情况进行“无死角”实时监控。 

云瑶宫山庄

乳源瑶族自治县云瑶宫山庄位于雲门峡风景区内,占地面积38亩,山庄房屋结构均是独具瑶族风情、瑶家特色、瑶家风采,呈现自然优雅,体现古朴美丽。

山庄依山傍水,后面是四季绿浪千重的云门山,前面是浪花飞舞的云门峡,周围是生机盎然的苍翠树林和繁花似锦的生态园,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目前最大的集体休闲、品尝美食的山庄,距离县城6公里,距离云门寺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乳源瑶族自治县旅游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31千米处,东邻武江区,西连阳山县,南毗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多峡谷,境内森林、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乳源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非常独特,被誉为“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瑶绣之都”,乳源不仅有“广东第一峰”所在地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峡母”之称的广东大峡谷、“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云门宗祖庭和沩仰宗祖庭、“广东第三大淡水湖泊”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享誉海内外的世界过山瑶祖居地之一必背瑶寨,以及有着两千年历史的西京古道、“华南第一桥”天景山仙人桥、“地质奇观”通天萝、著名的丽宫国际温泉酒店等众多自然生态人文景点。

青山绿水和曼妙的瑶乡风情成就了“多彩乳源”的美名,也让乳源瑶族自治县在过去成功地吸引了大批观光客。全县拥有景区景点十多个,其中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3个,集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祈福养生、悠闲度假于一体。乳源瑶族自治县入选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云门寺

云门山大觉禅寺是我国禅宗五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佛教界极少保留“农禅并重”禅宗特色寺院之一,道风纯正,闻名中外。此次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评比表彰活动,广东省一共有8个集体荣获先进称号,其中佛教寺院有三家,我县云门山大觉禅寺就是其中一家。

云门寺即门山大觉禅寺,公元年由云门宗始祖六祖惠能九传弟子文偃禅师所建,位于乳源县城北面6公里的慈云峰下,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内保留着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较为著名的有距今多年的《大汉韶州云门光泰禅寺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铭并序》。

云门寺位于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占地面积1平方米,整座建筑物庄严雅静,风格独特,寺庙香火鼎盛,除放生池外,殿厅堂楼等共余处连成一体。

一片农田,在寺院和远处的小村之间划了一道界,田野上经常会有耕作的小沙弥,坚持自给自足的“农禅”传统,以作修行。

云门山,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的云门宗的发祥地,南汉乾亨7年,六祖慧能的七传弟子文偃禅师,在云门山建立了云门寺,被敕赐名为光泰禅院,后又赐名大觉禅寺,沿用至今。

通天箩

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坪(坪石)乳(乳源)公路、京珠高速从旁边穿过。距离乳源县城约50公里。在海拔高度多米的石灰岩高原上垂直下陷而成,洞口直径多米,垂直深度90多米,底部最大直径多米,四壁反坡峭立,形似一个倒扣的谷箩,故名“通天箩”。底部有一片面积约4平方米的原始森林植物群落,洞底有洞相互连通,神秘莫测,被誉为“中华第一洞”,是一个集“神、奇、险”于一体的大陷洞,属世界罕见。

广东乳源大峡谷

位于大布镇,古越语中,布为水泉之意,大布就是大河的意思,平静的大布河从东南向西北蜿蜒而过,遇到峡谷突然的巨大落差,形成了乳源大峡谷的瀑布奇景。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在古老的传说中,是一片茫茫大海,观音菩萨把它点化成高山大岭,故称为南岭。

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

主峰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小湖泊,是广东省内海拔最高的湖泊,形似天井,天井山由此得名。

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

属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的大桥镇,京珠高速公路、坪乳公路可直达。距乳源县城约45公里。是自然观光体验型风景区。因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树数量众多而得名。总面积达公顷,是广东省目前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红豆杉森林公园,大小红豆杉达十万多棵,百年以上树龄的也有几千棵。该公园座落于高寒石灰岩山区,平均海拔约米,是广东省内唯一赏雪、赏雾淞的胜地。是集观光、科普、科研、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冰臼谷

冰臼是指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臼是在年在北京发现的白龙潭冰臼。

冰臼的三大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冰臼是冰川的直接产物。两三百万年前在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时,由于冰层内有巨大压力,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这些坑极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称为冰臼。冰臼平面上多数呈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形状。有的象葫芦。形体“似臼”、“似盘”、“似盆”、“似匙”等。也有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等。

西京古道梯云岭段

是西京古道途中最陡峭的一段,像梯子一样,从山体上开凿出来,所以命名为梯云岭。

乳源瑶族自治县辖乳城镇、桂头镇、大桥镇、大布镇、洛阳镇、一六镇、必背镇、游溪镇、东坪镇等9个镇,其中必背镇、游溪镇、东坪镇为瑶族镇。

乳城镇

乳源瑶族自治县政府驻地乳城镇,距离韶关市区31公里,东临武江区,西连东坪镇,北与游溪、一六镇交界,南邻武江区。

国道线、坪乳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在镇区交汇,素有乳源“东大门”之称,全镇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亩。镇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城中有山水、山水映新城”。境内风景优美,奇峰林立,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有千年古刹云门寺等众多名胜古迹,有天然温矿泉,有惊险刺激的云门峡漂流等。

特产:巴西果、巴西果王汁、三华李、葡萄、茶油、野猪、山羊等一批名优特产。

东坪镇

东坪镇是乳源三个瑶族乡镇之一,于年5月乡镇行政区域调整时,由原龙南镇并入东坪镇新成立的乡镇。现镇政府所在地(原龙南镇人民政府驻址)位于乳源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依偎在广东第三大水库、著名风景区——南水湖畔,东与必背、游溪镇一衣带水,南靠乳城镇,西邻洛阳镇,北与大桥镇相邻。东坪镇地处瑶区,集瑶区、山区、移民为一体,瑶族人口较多。由于东坪人民世代深居深山老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和传统着装。

旅游资源:广东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美食特产:盛产各种优质鱼、茶叶、柑桔、蜂蜜、鱼干等。三角鲂优质鱼、金竹峰绿茶和金竹峰单丛茶等瑶山名茶。

必背镇

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是世界“过山瑶”的发祥地,必背镇位于县城西北部,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人。必背镇东靠桂头镇,西临大桥镇,南邻东坪镇和游溪镇,北邻乐昌市的长来镇和河南镇,镇驻地必背口,镇驻地前有一条杨溪河,自西向东流经横溪、半坑、王茶、必背和桂坑五个村委。

必背镇是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聚居镇,是旅居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瑶族的发祥地,而必背口、桂坑尾村则是该镇最具代表性的村落。

旅游资源:必背旅游资源丰富,瑶寨风光秀丽,这里青山峻岭,林木葱郁,苍翠欲滴,险峰、怪石无处不在,悬崖倒挂,令人望而生畏。古有诗云必背瑶寨美丽的风光“翠竹千竿芳草碧,清溪十里树笼烟”,真是“俯看一江风物,远眺万物峥嵘”。

著名景点有:黄龙八景、贤坑石门、得利坛、阴蒂石、贤坑野蕉林、贤坑瀑布等。

美食特产:瑶家竹筒饭、竹板鸡、熏猪肉、野生石韭菜、笋干、山水豆腐、甜酒、糯米糍等风味小吃。

游溪镇

游溪镇东邻桂头镇,南邻一六镇,西邻东坪镇,北邻必背镇。现游溪镇是由原柳坑镇和老游溪于年5月乡镇撤并时合并而成。镇政府所在地设在原柳坑镇。全镇总面积三分之二属瑶族山区,三分之一属丘陵平原地区。

旅游资源:游溪镇瑶区有山坑河3条长公里,河段有电站调节水库3座。河流两岸高山峻岭,绿林环抱,景色迷人,是夏季人们旅游度假避暑的好去处。

文化情况:瑶山地区语言以瑶语为主,通客家话,汉区讲客家话。瑶胞热情好客,平时以腊肉和自家酿制的瑶胞水酒招待来客。

大布镇

大布镇地处粤北山区岭南山脉深处,隶属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东与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相邻,西、北与乳源县洛阳镇相连,是典型的石灰岩高寒山区镇,境内景点有乳源大峡谷。

旅游资源:在镇的西南方3公里,有一条堪称广东最大的峡谷——广东省乳源大峡谷。广东乳源大峡谷沟壑纵横,奇峰林立,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山水画,是探险旅游之胜地。地方特产:山坑螺、山水豆腐、笋、腐竹、蔬菜。

桂头镇

桂头镇是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最大的一个平原镇,城镇规模仅次于乳源县城,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北面的武江河畔,南距韶关市区22公里,西距县城28公里,北距乐昌市区26公里,东距仁化县城39公里。镇域东南与武江区重阳镇、浈江区犁市镇、梅村镇接壤,西北与该县的游溪镇、必背镇交界,北与乐昌市长来镇毗邻。桂头在其西北有桂山,又称桂塘山,桂头街在桂山南端,故得名桂头。桂山是因山上长有很多桂花树而得名。

桂头镇地处韶关市区、乐昌市区、乳源县城、仁化县城,十字中心镇位置,省道S、S交汇处,广乐高速公路在桂头西部设有出入口,地处桂头镇的韶关机场已列入国家机场发展规划。

大桥镇

大桥镇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38公里,是典型的高寒石灰岩贫困山区镇。东临必背镇,南毗邻五指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北接乐昌市沙坪镇。坪乳公路、京珠高速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在大桥设有出口站,交通十分便利。

旅游资源:境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有保护完好的西京古道、西京古道文化陈列馆、古民居;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温汤温泉、红豆杉自然保护区、观澜书院、开来书院、步蟾书院、古通济桥和西云寺等。

美食特产:石头猪、大桥猪、本地鸡、酸姜、大桥河鱼、禾花鱼、玉米、优质米、番薯等。饮食文化独特,禾花鱼、麻包豆腐、懒人豆腐、花生豆腐等是本地人精致的农家菜。

洛阳镇

洛阳镇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与本县东坪镇、大布镇、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清远市阳山县江英镇相邻;西与阳山县秤架瑶族乡接壤;北靠五指山乳阳林业局,集革命老区、石灰岩山区、民族杂居地于一体,是广东省推行村官“双向承诺制”的发源地。因机构改革需要,年5月,原洛阳镇与古母水镇合并成洛阳镇。

旅游资源:乳源瑶族自治县天景山仙人桥、仙人洞旅游景区。

地方特产:洛阳茶、胶股蓝、九节茶、灵芝、冬菇、古母水鸡。

一六镇

位于乳源县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因逢一、六为墟日而得名。一六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朴实的民风,人民淳朴,热情好客;有汉、瑶等民族,以客家人居多,方言以客家话为主。

饮食上,当地人有独特、精致地农家菜,如麻辣花生豆腐煲、辣椒拌凉菜、辣椒花鱼等。传统食品有用大米作原料的榨粉、糯米做的糍粑、叶包粽等。部分村庄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如小溪塘村、莲塘村、简屋、一六街等。

我们有责任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

E-mail: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yingquana.com/sqdl/8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